"

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老牌男演員彼得·方達(Peter Fonda)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79歲。由於今年正值他主演的經典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五十週年,早先他還在戛納等地出席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因此噩耗傳出後,不免令外界覺得有些突然。

"

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老牌男演員彼得·方達(Peter Fonda)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79歲。由於今年正值他主演的經典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五十週年,早先他還在戛納等地出席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因此噩耗傳出後,不免令外界覺得有些突然。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彼得·方達在《逍遙騎士》裡飾演懷特,這張劇照也被該片海報採用

彼得·方達1940年2月23日出生在紐約,父親亨利·方達(Henry Fonda)是成名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傳奇演員,母親弗朗西絲·西摩·布羅考(Frances Seymour Brokaw)是紐約社交名媛。1950年,彼得·方達年僅十歲的時候,母親在精神病院裡自殺身亡。忙於拍戲的父親將他和年長三歲的姐姐簡·方達(Jane Fonda)寄養在親戚家裡,對他們疏於關心。按照他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自傳《別告訴爸爸》(Don’t tell Dad)裡的說法,十一歲那年,他在玩槍的時候不慎走火誤傷自己,一度性命垂危。

然而,也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彼得·方達從小就決心要做演員。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唸書時,他就是社區舞臺上的大明星。1961年,回到老家紐約後的他初登百老匯舞臺,兩年後又進軍影壇,主演了浪漫愛情片《玉女動情》(Tammy and the Doctor)。或許是為了在戲路和銀幕形象上與父親做出區隔,也可能是不想總被人拿來與父親做比較,不久之後,已蓄起一頭長髮的他便遠離了好萊塢體制,投在了美國“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門下,主演了低成本飛車黨電影《野幫夥》(The Wild Angels,1966)和關於1960年代毒品文化的《迷途》(The Trip,1967),並與同樣在科曼手底下發展的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等人成了好友。

"

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老牌男演員彼得·方達(Peter Fonda)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79歲。由於今年正值他主演的經典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五十週年,早先他還在戛納等地出席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因此噩耗傳出後,不免令外界覺得有些突然。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彼得·方達在《逍遙騎士》裡飾演懷特,這張劇照也被該片海報採用

彼得·方達1940年2月23日出生在紐約,父親亨利·方達(Henry Fonda)是成名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傳奇演員,母親弗朗西絲·西摩·布羅考(Frances Seymour Brokaw)是紐約社交名媛。1950年,彼得·方達年僅十歲的時候,母親在精神病院裡自殺身亡。忙於拍戲的父親將他和年長三歲的姐姐簡·方達(Jane Fonda)寄養在親戚家裡,對他們疏於關心。按照他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自傳《別告訴爸爸》(Don’t tell Dad)裡的說法,十一歲那年,他在玩槍的時候不慎走火誤傷自己,一度性命垂危。

然而,也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彼得·方達從小就決心要做演員。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唸書時,他就是社區舞臺上的大明星。1961年,回到老家紐約後的他初登百老匯舞臺,兩年後又進軍影壇,主演了浪漫愛情片《玉女動情》(Tammy and the Doctor)。或許是為了在戲路和銀幕形象上與父親做出區隔,也可能是不想總被人拿來與父親做比較,不久之後,已蓄起一頭長髮的他便遠離了好萊塢體制,投在了美國“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門下,主演了低成本飛車黨電影《野幫夥》(The Wild Angels,1966)和關於1960年代毒品文化的《迷途》(The Trip,1967),並與同樣在科曼手底下發展的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等人成了好友。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在《逍遙騎士》劇組,彼得·方達(左)出任製片,好友丹尼斯·霍普擔任導演

1969年,他與傑克·尼科爾森、丹尼斯·霍普聯袂主演了反文化摩托車公路片《逍遙騎士》,一舉成名。該片的故事靈感正是來自彼得·方達,由他和霍普等人共同撰寫劇本,霍普擔任導演,他則出任製片。影片為他們帶來了一項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最終負於《虎豹小霸王》),還拿到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同時,40萬美元的低成本竟然換來了6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令好萊塢大廠意識到了這一類電影的嶄新市場,他們紛紛大力接納電影新人,拍攝針對年輕觀眾的電影作品,一場所謂的“新好萊塢運動”就此被推向高潮。

另一方面,《逍遙騎士》的劃時代意義,並不侷限於電影領域,它所涉及的嬉皮士運動、毒品文化和美國社會矛盾,它對於那一代嚮往自由的美國年輕人的內心描摹,都直接引起了全社會的大討論,甚至逼得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都點名批評《逍遙騎士》拍得過於消極悲觀。此外,《逍遙騎士》裡用到的電影配樂也相當精彩,如此密集、大量地將搖滾、民謠流行歌曲用在電影裡,在當時實屬首創,也影響到了無數的後來者。 而打造了這部電影的彼得·方達、丹尼斯·霍普和傑克·尼克爾森,也成了反文化英雄。如今,兩名騎士已駕車西去,三人中獨留傑克·尼克爾森。

"

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老牌男演員彼得·方達(Peter Fonda)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79歲。由於今年正值他主演的經典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五十週年,早先他還在戛納等地出席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因此噩耗傳出後,不免令外界覺得有些突然。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彼得·方達在《逍遙騎士》裡飾演懷特,這張劇照也被該片海報採用

彼得·方達1940年2月23日出生在紐約,父親亨利·方達(Henry Fonda)是成名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傳奇演員,母親弗朗西絲·西摩·布羅考(Frances Seymour Brokaw)是紐約社交名媛。1950年,彼得·方達年僅十歲的時候,母親在精神病院裡自殺身亡。忙於拍戲的父親將他和年長三歲的姐姐簡·方達(Jane Fonda)寄養在親戚家裡,對他們疏於關心。按照他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自傳《別告訴爸爸》(Don’t tell Dad)裡的說法,十一歲那年,他在玩槍的時候不慎走火誤傷自己,一度性命垂危。

然而,也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彼得·方達從小就決心要做演員。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唸書時,他就是社區舞臺上的大明星。1961年,回到老家紐約後的他初登百老匯舞臺,兩年後又進軍影壇,主演了浪漫愛情片《玉女動情》(Tammy and the Doctor)。或許是為了在戲路和銀幕形象上與父親做出區隔,也可能是不想總被人拿來與父親做比較,不久之後,已蓄起一頭長髮的他便遠離了好萊塢體制,投在了美國“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門下,主演了低成本飛車黨電影《野幫夥》(The Wild Angels,1966)和關於1960年代毒品文化的《迷途》(The Trip,1967),並與同樣在科曼手底下發展的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等人成了好友。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在《逍遙騎士》劇組,彼得·方達(左)出任製片,好友丹尼斯·霍普擔任導演

1969年,他與傑克·尼科爾森、丹尼斯·霍普聯袂主演了反文化摩托車公路片《逍遙騎士》,一舉成名。該片的故事靈感正是來自彼得·方達,由他和霍普等人共同撰寫劇本,霍普擔任導演,他則出任製片。影片為他們帶來了一項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最終負於《虎豹小霸王》),還拿到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同時,40萬美元的低成本竟然換來了6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令好萊塢大廠意識到了這一類電影的嶄新市場,他們紛紛大力接納電影新人,拍攝針對年輕觀眾的電影作品,一場所謂的“新好萊塢運動”就此被推向高潮。

另一方面,《逍遙騎士》的劃時代意義,並不侷限於電影領域,它所涉及的嬉皮士運動、毒品文化和美國社會矛盾,它對於那一代嚮往自由的美國年輕人的內心描摹,都直接引起了全社會的大討論,甚至逼得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都點名批評《逍遙騎士》拍得過於消極悲觀。此外,《逍遙騎士》裡用到的電影配樂也相當精彩,如此密集、大量地將搖滾、民謠流行歌曲用在電影裡,在當時實屬首創,也影響到了無數的後來者。 而打造了這部電影的彼得·方達、丹尼斯·霍普和傑克·尼克爾森,也成了反文化英雄。如今,兩名騎士已駕車西去,三人中獨留傑克·尼克爾森。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57歲那年出演的《養蜂人家》為彼得·方達贏得了一個奧斯卡提名

《逍遙騎士》後,彼得·方達也像丹尼斯·霍普那樣演而優則導,在1971年拍攝了自己主演的西部片《幫手》(The Hired Hand), 可惜沒能獲得《逍遙騎士》那樣的成功。在此之後,他還主演過《衝刺大黎明》(Dirty Mary Crazy Larry,1974)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曾引進我國並引發觀影熱潮的《未來世界》(Futureworld,1976)等商業片,但演技獲得奧斯卡的肯定,還要等到他57歲那年主演的《養蜂人家》(Ulee’s Gold)一片。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在最佳男演員的角逐中,他與主演《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的好友傑克·尼科爾森狹路相逢,最終敗下陣來,而那也成了他最後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

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老牌男演員彼得·方達(Peter Fonda)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79歲。由於今年正值他主演的經典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上映五十週年,早先他還在戛納等地出席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因此噩耗傳出後,不免令外界覺得有些突然。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彼得·方達在《逍遙騎士》裡飾演懷特,這張劇照也被該片海報採用

彼得·方達1940年2月23日出生在紐約,父親亨利·方達(Henry Fonda)是成名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傳奇演員,母親弗朗西絲·西摩·布羅考(Frances Seymour Brokaw)是紐約社交名媛。1950年,彼得·方達年僅十歲的時候,母親在精神病院裡自殺身亡。忙於拍戲的父親將他和年長三歲的姐姐簡·方達(Jane Fonda)寄養在親戚家裡,對他們疏於關心。按照他在自己1998年出版的自傳《別告訴爸爸》(Don’t tell Dad)裡的說法,十一歲那年,他在玩槍的時候不慎走火誤傷自己,一度性命垂危。

然而,也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彼得·方達從小就決心要做演員。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唸書時,他就是社區舞臺上的大明星。1961年,回到老家紐約後的他初登百老匯舞臺,兩年後又進軍影壇,主演了浪漫愛情片《玉女動情》(Tammy and the Doctor)。或許是為了在戲路和銀幕形象上與父親做出區隔,也可能是不想總被人拿來與父親做比較,不久之後,已蓄起一頭長髮的他便遠離了好萊塢體制,投在了美國“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Roger Corman)的門下,主演了低成本飛車黨電影《野幫夥》(The Wild Angels,1966)和關於1960年代毒品文化的《迷途》(The Trip,1967),並與同樣在科曼手底下發展的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等人成了好友。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在《逍遙騎士》劇組,彼得·方達(左)出任製片,好友丹尼斯·霍普擔任導演

1969年,他與傑克·尼科爾森、丹尼斯·霍普聯袂主演了反文化摩托車公路片《逍遙騎士》,一舉成名。該片的故事靈感正是來自彼得·方達,由他和霍普等人共同撰寫劇本,霍普擔任導演,他則出任製片。影片為他們帶來了一項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最終負於《虎豹小霸王》),還拿到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同時,40萬美元的低成本竟然換來了6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令好萊塢大廠意識到了這一類電影的嶄新市場,他們紛紛大力接納電影新人,拍攝針對年輕觀眾的電影作品,一場所謂的“新好萊塢運動”就此被推向高潮。

另一方面,《逍遙騎士》的劃時代意義,並不侷限於電影領域,它所涉及的嬉皮士運動、毒品文化和美國社會矛盾,它對於那一代嚮往自由的美國年輕人的內心描摹,都直接引起了全社會的大討論,甚至逼得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都點名批評《逍遙騎士》拍得過於消極悲觀。此外,《逍遙騎士》裡用到的電影配樂也相當精彩,如此密集、大量地將搖滾、民謠流行歌曲用在電影裡,在當時實屬首創,也影響到了無數的後來者。 而打造了這部電影的彼得·方達、丹尼斯·霍普和傑克·尼克爾森,也成了反文化英雄。如今,兩名騎士已駕車西去,三人中獨留傑克·尼克爾森。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57歲那年出演的《養蜂人家》為彼得·方達贏得了一個奧斯卡提名

《逍遙騎士》後,彼得·方達也像丹尼斯·霍普那樣演而優則導,在1971年拍攝了自己主演的西部片《幫手》(The Hired Hand), 可惜沒能獲得《逍遙騎士》那樣的成功。在此之後,他還主演過《衝刺大黎明》(Dirty Mary Crazy Larry,1974)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曾引進我國並引發觀影熱潮的《未來世界》(Futureworld,1976)等商業片,但演技獲得奧斯卡的肯定,還要等到他57歲那年主演的《養蜂人家》(Ulee’s Gold)一片。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在最佳男演員的角逐中,他與主演《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的好友傑克·尼科爾森狹路相逢,最終敗下陣來,而那也成了他最後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逍遙騎士”彼得·方達駕車“西去”,享年79歲

步入暮年的彼得·方達在西部片《決戰猶馬鎮》中

彼得·方達一生共出演影視作品一百餘部,年過古稀之後還參演了《決戰猶馬鎮》(3:10 to Yuma)、《荒野大飈客》(Wild Hogs)和《靈魂戰車》(Ghost Rider)等不少熱門作品。今年十月將會上映的越戰片《最後一搏》(The Last Full Measure)是他的大銀幕告別之作。

在好萊塢,方達這個姓氏代表不折不扣的演藝世家——彼得·方達的女兒布麗奇特·方達(Bridget Fonda)也曾是好萊塢知名演員,出演過《龍虎少年隊》《單身一族》《龍之吻》等影視作品。不過,因為個性和理念的關係,彼得·方達參與的電影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獨立電影、低成本小製作,哪怕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這意味著,他在表演事業上的榮譽和成就,註定無法與拿過一座小金人(《金色池塘》)的父親和兩座小金人(《柳巷芳草》《榮歸》)的姐姐相提並論。但是,這就是他的選擇。

在方達家人委託《人物》雜誌發佈的官方訃聞裡,結尾寫到的是:“為紀念彼得,請大家舉杯,敬自由。”這讓人想到了他在《逍遙騎士》裡的風馳電掣,想到了他在《野幫夥》裡的那段著名臺詞:

“我們要自由!我們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要自由飛馳。我們要大醉一場。我們要快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