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理查德·羅蒂

這種思想的源頭,與《應物兄》裡高度讚揚的美國學者羅蒂高度重視“科學主義”有著相似的內在肌理。羅蒂在他的論述中,就表達出對自然科學的重視,而對其它的學術卻流露出漠視的心態。羅蒂說過:“我所說的‘科學主義’是指這樣一種觀念,它認為自然科學享有凌駕於其他文化領域之上的特權,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包含著某種東西,使它要比其他任何文化活動都能夠與實在保持更密切——或者至少也是更可靠——的接觸。”(引自理查德·魯瑪納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羅蒂》一書。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理查德·羅蒂

這種思想的源頭,與《應物兄》裡高度讚揚的美國學者羅蒂高度重視“科學主義”有著相似的內在肌理。羅蒂在他的論述中,就表達出對自然科學的重視,而對其它的學術卻流露出漠視的心態。羅蒂說過:“我所說的‘科學主義’是指這樣一種觀念,它認為自然科學享有凌駕於其他文化領域之上的特權,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包含著某種東西,使它要比其他任何文化活動都能夠與實在保持更密切——或者至少也是更可靠——的接觸。”(引自理查德·魯瑪納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羅蒂》一書。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現實”的關係更為密切,其潛臺詞相當於“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基本也是《應物兄》裡可以對社會科學竭盡嘲諷的心理機制與內在底氣的原因。

二是小說裡折射出作者期待的精神指向。

這一部分比較隱諱,隱藏在字裡行間,如果不仔細研究一下,就很難看出這樣一部反映文化思潮的小說裡的具體所指。

小說裡寫到了80年代身為大學生的應物兄之妻喬珊珊的一段情史。她當時與大學同學郟象愚相戀,但她的父母不同意,郟象愚十分苦惱,然後小說的時間線如下:

“那年的五月初,苦悶中的郟象愚去了一趟北京。”(P237)。在北京,他住到了北大的學生宿舍,是中學同學提供的。後來在街上,他與一個車伕發生爭執,打了那個車伕,為此,他不得不“逃走”(P249),於是藉著這個由頭,他與喬珊珊一起私奔了。不過,私奔的日子並不好過,也由此決定了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愛情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後來喬珊珊嫁給應物兄之後,應物兄發現她還是一個處女。

小說通過這一段側重於愛情的過往回述,展現了八十年代末的一段特定時段的歷史。

對於八十年代的那一段思想激盪,作者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小說裡也有所提及。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理查德·羅蒂

這種思想的源頭,與《應物兄》裡高度讚揚的美國學者羅蒂高度重視“科學主義”有著相似的內在肌理。羅蒂在他的論述中,就表達出對自然科學的重視,而對其它的學術卻流露出漠視的心態。羅蒂說過:“我所說的‘科學主義’是指這樣一種觀念,它認為自然科學享有凌駕於其他文化領域之上的特權,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包含著某種東西,使它要比其他任何文化活動都能夠與實在保持更密切——或者至少也是更可靠——的接觸。”(引自理查德·魯瑪納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羅蒂》一書。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現實”的關係更為密切,其潛臺詞相當於“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基本也是《應物兄》裡可以對社會科學竭盡嘲諷的心理機制與內在底氣的原因。

二是小說裡折射出作者期待的精神指向。

這一部分比較隱諱,隱藏在字裡行間,如果不仔細研究一下,就很難看出這樣一部反映文化思潮的小說裡的具體所指。

小說裡寫到了80年代身為大學生的應物兄之妻喬珊珊的一段情史。她當時與大學同學郟象愚相戀,但她的父母不同意,郟象愚十分苦惱,然後小說的時間線如下:

“那年的五月初,苦悶中的郟象愚去了一趟北京。”(P237)。在北京,他住到了北大的學生宿舍,是中學同學提供的。後來在街上,他與一個車伕發生爭執,打了那個車伕,為此,他不得不“逃走”(P249),於是藉著這個由頭,他與喬珊珊一起私奔了。不過,私奔的日子並不好過,也由此決定了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愛情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後來喬珊珊嫁給應物兄之後,應物兄發現她還是一個處女。

小說通過這一段側重於愛情的過往回述,展現了八十年代末的一段特定時段的歷史。

對於八十年代的那一段思想激盪,作者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小說裡也有所提及。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對八十年代的那一代,小說裡借人物之口哀嘆道:“一代人正在撤離現場。”(P907)

八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的代表人物是文德能。

那麼,如何繼承“這一代人”的精神營養?小說在這一點上,有所申發,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寫這本小說的主要動機所在。小說中寫到非常正面的一個角色、大學教授芸娘評點文德能留下的筆記,稱:“這是一代人生命的註腳。……它只能在有心人那裡傳閱。可是很多人都睡著了,要麼在裝睡。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怎麼辦?醒著的人,就得多幹點活。需要再來一個人,來給這個註腳寫註腳。……”

這個“註腳”,正是《應物兄》的要義所在。

小說裡提到,文德能的弟弟文德斯,覺得文德能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紅刷子把煤炭刷紅了”,意思就是用人為的力量,讓煤炭恢復它的熱能。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理查德·羅蒂

這種思想的源頭,與《應物兄》裡高度讚揚的美國學者羅蒂高度重視“科學主義”有著相似的內在肌理。羅蒂在他的論述中,就表達出對自然科學的重視,而對其它的學術卻流露出漠視的心態。羅蒂說過:“我所說的‘科學主義’是指這樣一種觀念,它認為自然科學享有凌駕於其他文化領域之上的特權,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包含著某種東西,使它要比其他任何文化活動都能夠與實在保持更密切——或者至少也是更可靠——的接觸。”(引自理查德·魯瑪納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羅蒂》一書。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現實”的關係更為密切,其潛臺詞相當於“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基本也是《應物兄》裡可以對社會科學竭盡嘲諷的心理機制與內在底氣的原因。

二是小說裡折射出作者期待的精神指向。

這一部分比較隱諱,隱藏在字裡行間,如果不仔細研究一下,就很難看出這樣一部反映文化思潮的小說裡的具體所指。

小說裡寫到了80年代身為大學生的應物兄之妻喬珊珊的一段情史。她當時與大學同學郟象愚相戀,但她的父母不同意,郟象愚十分苦惱,然後小說的時間線如下:

“那年的五月初,苦悶中的郟象愚去了一趟北京。”(P237)。在北京,他住到了北大的學生宿舍,是中學同學提供的。後來在街上,他與一個車伕發生爭執,打了那個車伕,為此,他不得不“逃走”(P249),於是藉著這個由頭,他與喬珊珊一起私奔了。不過,私奔的日子並不好過,也由此決定了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愛情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後來喬珊珊嫁給應物兄之後,應物兄發現她還是一個處女。

小說通過這一段側重於愛情的過往回述,展現了八十年代末的一段特定時段的歷史。

對於八十年代的那一段思想激盪,作者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小說裡也有所提及。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對八十年代的那一代,小說裡借人物之口哀嘆道:“一代人正在撤離現場。”(P907)

八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的代表人物是文德能。

那麼,如何繼承“這一代人”的精神營養?小說在這一點上,有所申發,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寫這本小說的主要動機所在。小說中寫到非常正面的一個角色、大學教授芸娘評點文德能留下的筆記,稱:“這是一代人生命的註腳。……它只能在有心人那裡傳閱。可是很多人都睡著了,要麼在裝睡。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怎麼辦?醒著的人,就得多幹點活。需要再來一個人,來給這個註腳寫註腳。……”

這個“註腳”,正是《應物兄》的要義所在。

小說裡提到,文德能的弟弟文德斯,覺得文德能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紅刷子把煤炭刷紅了”,意思就是用人為的力量,讓煤炭恢復它的熱能。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喻。

然後,小說裡的正面人物芸娘對應物說:“應物,現在那煤炭暗了下去,所以需要刷掉外面的灰燼,然後繼續刷。……”

實際上,作者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讓八十年代的啟蒙精神恢復它的光亮,這種精神如同煤炭,“暗了下去”,但有志者要“刷掉外面的灰燼”,刷出它的光亮。

從這裡可以看出《應物兄》所主張的精神是什麼。

"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應物兄》的最大的毛病,是它的語言。

不知為什麼作者在《應物兄》中的語言水準退化到如此地步。在前一部作品《花腔》裡,尚還有一點文學語言,敘事角度可能比較低,還有一種衝擊力,到了《應物兄》裡,作者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用一種失控的、信馬由韁的語言,蒼白無力進行著枯燥無味的敘述。

這樣,《應物兄》的語言給人的感覺是一部毫無文采的人物傳記。而它的文本結構,也是一本傳記式的隨筆類作品,因為它沒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只是把堆砌的瑣事羅列在一起,這樣整個小說便可以失去約束,信馬由韁,想塞進多少就是多少。

從後記中,我們知道作者的小說原稿達到了二百多萬字,現在出版的字數縮減到八十多萬字,就是因為小說裡沒有什麼框架的限制,是一個散放型的空地,什麼東西都可以往內塞,塞多少就可以塞多少,而砍掉什麼,也不影響整個小說的結構。

小說給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在於小說幾乎沒有文學色彩,很難從小說中感受到文學的趣味。

奇怪的是,小說裡卻充斥著中學生作文的那種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抒情。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中寫到黃河的時候,開始抒情了:“這是黃河,它的濤聲如此深沉,如大提琴在天地之間緩緩大作奏響,如巨石在夢境的最深處滾動。這是黃河,它從莽莽崑崙走來,從斑斕的《山海經》神話中走來,它穿過《詩經》的十五國風,向大海奔去。因為它穿越了樂府、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所以如果側耳細聽,你就能在波浪翻身的聲音中,聽到宮商角徵羽的韻律。這是黃河,它比所有的時間都悠久,比所有的究竟都寥廓。但那湧動著的渾厚和磅礴中,彷彿又有著無以言對的孤獨和寂寞。”

這一段描寫被許多論者視著小說裡的生花妙筆。

但稍安勿躁,還是不要激動太早。在這一段話裡,是不是看到上世紀60年初散文的影子?在這裡看到楊朔散文的抒情,秦牧的風采,劉白羽的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或者我們覺得可以用在《話說長江》等早期的電視記錄片的解說詞中。但是後來央視重新拍攝長江專題片的時候,意識到八十年代的《話說長江》的激昂慷慨的抒情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再也不見了這種高八度的抒情解說詞,而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敘述語言支撐了《再說長江》。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我們不是說這些散文作家的描寫不好,只是作為一本小說,用散文家的這種太過直白的抒情格調,慷慨陳辭,我們只能引用莫言的話來講:“小說家直抒胸臆、指手畫腳固然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愛”。實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莫言的話出自這篇文章中(攝影:文學私祕)

所以《應物兄》嚇跑了許多讀者。小說語言混雜了政論片與人物傳記的單薄味道,但卻很難觸及到靈魂深處的波瀾再現,可以說小說里人物心靈都沒有揭示出來,造成了小說人物的千人一面,難分彼此。

那麼,這部小說能夠在圈內獲得一致喊好的聲響,肯定會在某些地方,有它能拿得上臺面的理由。

可以說,小說裡有兩大理由,使它還是奠定了它的堅實基礎。下面試述之:

一是小說還是肯定了中國的社會脊樑作用。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涉及到政界、商界、學界,但在描寫這三個界中的人物的時候,基本都是採取了諷刺的態度。

小說裡最大的政界人物,是副省長樑招塵,後來被記大過處分,突然免職,這個樑招塵,很會講官話,講套話,後來免職之後,回到鄉里,打回原型,完全是一副糟老頭子的模樣,一點沒有當初一呼百應的神采奕奕了,小說對這個人物給予了極大的諷刺。

官位要低於樑招塵的另一個副省長欒庭玉,在八個副省長中排名第五,負責教育、衛生、科技、環保、城市管理和交通。是小說裡重點描寫的一個人物,最後,他被雙規了。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來看,欒庭玉主要是介入了城市的拆遷工程,為老婆推銷綠化植物,收受高檔禮品,後來又搭上了新情人,被妻子舉報,導致事發被查。

學界裡的代表人物是大學校長葛道宏,他不學無術,人云亦云,沒有學術堅守,唯一的本領就是跟風隨大流,最終結果是被調離。

商界的裡共涉及到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都涉及到拆遷工程,分別是女商人鐵梳子,來自天津的陳董,官二代雷山巴。這三個人按性別來分,是一女二男,但都被作者設定成色鬼類型。

但是,小說裡還是樹立起了它所需要張揚的正面人物,這個正面人物,小說裡採用了通訊報道式的宣傳筆法。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比如小說裡將從事物理研究的雙林院士作為重點的謳歌的對象,因為雙林院士參與了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屬於“科學主義”的範疇。

所以小說裡,林林總總的各式人物,只有雙林院士這一類的自然科學學者是作者不吝言詞加以讚美的對象。

小說裡對雙林的讚美語句,基本也是通過一種自傳體的直接評價來體現的:

“這些天來,他(應物)留意了一下雙林院士的相關資料。他了解得越多,越覺得雙林院士和他的同伴們,都是這個民族的功臣。他們在荒漠中,在無邊的曠野中,在凜冽的天宇下,為了那蘑菇雲升騰於天地之間而奮不顧身。他覺得,他們是意志的完美無缺的化身。”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種描述,也是一種通訊體的語言。作為一本最近問世的小說,竟然用這種直露、直白的通訊體,是作者文學語言的匱乏還是受不了通訊體的誘惑,是值得我們追問的。

當然,這種通訊體,也使《應物兄》的主體基調,能夠有一個正確的立場,使小說不致發生主題的偏頗。

從這裡,我們也可窺見到《應物兄》裡的基本立場問題。

作者在小說裡,嘲諷了學界裡的種種學術癥結,對以“新儒學”為核心的諸多大師也多作譏諷,而將中國的脊樑,奉送給對科技有著實體貢獻的那群人身上,這背後體現了作者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內心期許。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者是接受了美國哲學家羅蒂的觀點。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在小說裡,羅蒂是一個重要的經常被提到的美國學者名字。小說裡寫到的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特別是英年早逝的文德能,就將羅蒂作為他的重要的精神偶像。

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將羅蒂的唯一一部系統性專著《哲學與自然之鏡》收入其中,在“中文本譯者再版前言”中,稱羅蒂“幾乎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首席代表……在某種意義上,羅蒂今日已享有了美國數一數二思想家的地位。”

《應物兄》裡描寫到了八十年代的那一批學子對羅蒂的痴迷,但小說裡,並沒有對羅蒂的學術作出更多的介紹,這也是小說的一個缺陷。小說涉及到許多學術人物,但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只是東拉一句、西扯一句,根本不知道作者的立場,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小說寫法。作者沒有在小說裡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思想態度,僅僅展示了一種思想的存在。如此模稜兩可的學術態度,是因為學術沒有最終的“抓住老鼠”的結果來確認,所以,無法判斷它是否是“好貓”。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能夠立竿見影地轉化為生產力,很容易拿來證明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作者正是按照這樣的邏輯,把從事“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作為中國脊樑的代表,這是沒有可以置喙的。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理查德·羅蒂

這種思想的源頭,與《應物兄》裡高度讚揚的美國學者羅蒂高度重視“科學主義”有著相似的內在肌理。羅蒂在他的論述中,就表達出對自然科學的重視,而對其它的學術卻流露出漠視的心態。羅蒂說過:“我所說的‘科學主義’是指這樣一種觀念,它認為自然科學享有凌駕於其他文化領域之上的特權,因為在自然科學中包含著某種東西,使它要比其他任何文化活動都能夠與實在保持更密切——或者至少也是更可靠——的接觸。”(引自理查德·魯瑪納著的《最偉大的思想家:羅蒂》一書。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現實”的關係更為密切,其潛臺詞相當於“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基本也是《應物兄》裡可以對社會科學竭盡嘲諷的心理機制與內在底氣的原因。

二是小說裡折射出作者期待的精神指向。

這一部分比較隱諱,隱藏在字裡行間,如果不仔細研究一下,就很難看出這樣一部反映文化思潮的小說裡的具體所指。

小說裡寫到了80年代身為大學生的應物兄之妻喬珊珊的一段情史。她當時與大學同學郟象愚相戀,但她的父母不同意,郟象愚十分苦惱,然後小說的時間線如下:

“那年的五月初,苦悶中的郟象愚去了一趟北京。”(P237)。在北京,他住到了北大的學生宿舍,是中學同學提供的。後來在街上,他與一個車伕發生爭執,打了那個車伕,為此,他不得不“逃走”(P249),於是藉著這個由頭,他與喬珊珊一起私奔了。不過,私奔的日子並不好過,也由此決定了兩個人的分道揚鑣。愛情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後來喬珊珊嫁給應物兄之後,應物兄發現她還是一個處女。

小說通過這一段側重於愛情的過往回述,展現了八十年代末的一段特定時段的歷史。

對於八十年代的那一段思想激盪,作者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小說裡也有所提及。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對八十年代的那一代,小說裡借人物之口哀嘆道:“一代人正在撤離現場。”(P907)

八十年代的“這一代人”的代表人物是文德能。

那麼,如何繼承“這一代人”的精神營養?小說在這一點上,有所申發,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寫這本小說的主要動機所在。小說中寫到非常正面的一個角色、大學教授芸娘評點文德能留下的筆記,稱:“這是一代人生命的註腳。……它只能在有心人那裡傳閱。可是很多人都睡著了,要麼在裝睡。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怎麼辦?醒著的人,就得多幹點活。需要再來一個人,來給這個註腳寫註腳。……”

這個“註腳”,正是《應物兄》的要義所在。

小說裡提到,文德能的弟弟文德斯,覺得文德能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紅刷子把煤炭刷紅了”,意思就是用人為的力量,讓煤炭恢復它的熱能。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喻。

然後,小說裡的正面人物芸娘對應物說:“應物,現在那煤炭暗了下去,所以需要刷掉外面的灰燼,然後繼續刷。……”

實際上,作者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就是讓八十年代的啟蒙精神恢復它的光亮,這種精神如同煤炭,“暗了下去”,但有志者要“刷掉外面的灰燼”,刷出它的光亮。

從這裡可以看出《應物兄》所主張的精神是什麼。

《應物兄》語言老套得如同60年代初散文,但憑兩點理由得以勝出

《應物兄》作者

因此,《應物兄》看起來表現的是一個從美國即將回到國內的新儒學大師激起的洪波微瀾,對中國當代的文化進行了深度折射與挖掘,提出了作者認定的中國脊樑是什麼,同時,道明瞭中國真正需要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清楚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部小說在它繁雜的文本之下,能夠通過各種目光的審視而迎刃而解各種問號。

這就是《應物兄》的核心底蘊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