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小麥 農村 藍田 散文 農資 鄉土藍田 2019-06-09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編者按

從小在農村長大,割麥是父母和鄉黨們一年到頭的大事,烈日下,麥田裡的農人們手揮鐮刀是自己怎麼都抹不掉的記憶。而今,鐮刀割麥早已成為過去,可記憶依舊在腦海深處。又到了三夏大忙,在文字裡搜尋當年的印記。

割麥

原創作者:楊瑤

村裡人常會講“秋夏兩忙”,夏雖然在後,但夏忙卻是農人們一年中的頭等大事。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割麥,從一月前就開始就開始籌備了。最先籌備的是場地。關中農村人管它叫做場,有的人還習慣給它前邊加一個大字,叫它大場。場,從它的漢字構成便能瞭解它的用途,這也是先人們高明的一點,會意字,“土”與“昜”,聯合起來,一塊平地,用於攤晒穀子、堆晒糧食。在農村,場的大小是僅次於莊稼地的一塊大空地,每年就是在夏忙的時候才派上用場,碾麥子,晒糧食。當然,在閒時,場也有它的用途,元宵前後鬧社火耍龍燈,場是重要的活動場所;村裡的古會唱大戲,臨時的舞臺一定搭建在場裡;村裡哪家紅白喜事,場便是安排席口的好地方;節假日禮拜天,場便是孩童們最樂意的場所。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夏忙一般會在端午節前後來臨,場的籌備便要提前一月。幾家要好的鄰里場是在一起分著的。一來圖著場地大方便,二來也圖著後期的夏收互相幫襯有個照應。一年未有所重用的場收拾起來很困難,第一步是除草。每家都會抽出一個勞力扛著鋤頭去除草,除乾淨。再進行第二步,挖場。挖場,工具依然是鋤頭,用鋤頭將除完草的場重新翻挖一遍。第三步,便是無休止的工作,光場。光場的工具叫碌碡。碌碡,可能聽起都覺得奇異,它是石頭打磨而成的圓柱形農具,總體形狀類似圓柱體,中間略大,兩端略小,繞著一箇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農人們等著春雨一場場到來,每下一次雨,待到雨停、地上不太粘的時候就拿著草木灰,用架子拉著碌碡,一遍遍的光場,讓場面變得平整起來。碾壓的次數越多,越便於忙時的使用,待到碾場的時候,浪費的糧食是最少的。場面光,糧食不會被擠進地縫,場面不平整,浪費的糧食可沒法算。農人們心疼。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收拾場地的同時,農人們還要準備農具。鐮刀、刀片、掃帚、木杈、木掀、簸箕、口袋、木筢……這些農具,農村出來的每個人絕對不會陌生,在過去全靠人力收割耕種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農忙時節,哪一家,缺少了哪件傢俱都不行。記得老家附近的焦岱鎮每年從農曆的四月一開始就有連續好幾天的農資交流會,就是在夏忙前方便周邊的鄉親們籌備農具,購置夏忙所需的家當。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光場需要雨,但是麥子到了這個時候卻是最怕雨的,最需要的便是陽光的暴晒。天氣稍有變化,麥子可是不等人的。在外務工的定是提前回來等著麥子黃,也決不能晚一兩天回來讓麥子等你。讓莊稼等你,就彷彿是讓時光等你,等不住的,只會流逝。這讓我想起了關中人常說的一種鳥“算黃算割”。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懶惰人,麥黃之際,別人都在收割,他說還沒有黃到,要等到麥子徹底黃了再說,照樣睡覺,不理農事。麥黃時節,一時一個樣,上午還沒黃的麥子下午說黃就黃,他要等第二天去收,誰知當晚一場大風,麥子全撒落到地裡,懶漢抱頭痛哭,昏厥於地,口吐白沫而亡,死後陰魂不散,化作一小鳥高飛,口中叫“算黃算割算黃算割”,從春到夏,飛叫不停,以提醒人們別誤了收種時節,直叫到口血滴流。人們也叫它布穀鳥。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稍不留意,塬上的、川道里的竟然全都黃了。五黃六月天,家中無閒人。這時候,村裡小到幾歲的幼童,大至七八十歲的老者,都無一例外地被沉甸甸的麥子請到了田裡,這樣那樣的忙活著一年一度的夏收。幼時的自己當然也不例外。爸媽帶著草帽,拿著鐮刀,弓著背,看著鐮刀在手底下揮舞一陣,亂的不成樣的一大堆麥子就被整整齊齊的擺放起來。對於割麥,自己永遠也學不來,現在也沒有機會去學了,只記得小時候地裡的鄉鄰們開玩笑,“看那誰跟麥客子一樣”,這是調侃,似乎也是對那些農活行家的一種褒獎。因為在那個時候無論家裡地畝多少,都要靠人力完成,大片大片的靠人力完成,有一個幹活出眾的主,那可是必備的硬件。自己是小娃,穿著涼鞋,或者是手工做的麻鞋,在大人割過的地裡撿著遺落在地的麥穗兒,一撮一撮的做成捆麥用的絛子,再去一下一下捆麥。一家人忙活的好了,一天可以完成一兩畝。雖然戴著草帽,頭上和身上的汗水卻絲毫不減。待到晚上幹完活回家,涼鞋空隙滿是被麥茬戳的血印,現在想起來,那種疼,是扎心的疼,疼的讓我打心底敬畏地裡的莊稼,地裡的麥苗。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割完麥子,農人們便各自壘成垛,堆放在光好的麥場上。這個堆,不是一般的堆,是砌牆一般認真的摞起來,整整齊齊,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既要便於天氣有變及時的遮掩,又不能捂得太實,保持通風。待到地裡收拾停當,挑一個好天氣,就要開始碾場了。與其說碾場,倒不如說是碾麥子。大半年的成果在今天就要檢驗了。提前看好天氣,一大早,碾麥的主人和關係要好的鄉鄰們就開始攤場了,男男女女推的推,拉的拉,散的散,用手將麥子一點點鋪開,平攤在場面上,再用木杈將麥子均勻挑開,既要保持通風,又要讓太陽充分晒透。等到中午麥子晒透了,碾場便開始了。中午最熱的時候先碾一遍,用木杈一點點翻過來,讓其餘部分再晒晒陽光,到下午接著碾。我的記憶裡,碾場一直是用農用車掛上碌碡進行的。最常見的,便是時風牌的農用三輪。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待到下午,麥子碾完,便開始起場,也就是把麥秸稈全部用木杈挑開,只留下碾壓過的麥粒和麥糠。大人們用木杈一點點挑開麥秸稈,小孩們便用木筢被碾過的麥糠和麥子一點點推倒場中央。推這用的工具叫“送筢”,也就是一塊木板訂上杆子,用起來卻是那樣的稱手方便。我們不禁要佩服我們的先輩,有的人甚至目不識丁,卻幹出了高智慧人無法完成的種種。當一大堆麥粒和麥糠放在大場中間的時候,便是莊稼人最愜意的時候。這時,便有人用木杴剷起一杴麥子,往空中一揚,試一試有沒有風,如果有風,便開始揚場了,七八張木杴,兩三把掃帚,一起上手,揚的揚,掃的掃,只要風順,一大堆麥子很開便揚完了。如果沒有風,只好坐在場邊,抽菸喝茶,等待著風的光顧。提起等待,我記起了母親做的一種至今難忘的飲品:涼米酒。夏忙前,家裡總要做醪糟。白米飯加上酒麯,密封好,過上三五天美味的醪糟就成了。哪天碾麥,一大早母親就燒好了開水,兌上一大桶米酒,母親說米酒可以消暑解暑,再加上白糖,功效更好,等到場裡開工的時候,米酒已經涼透了。口渴,喝上幾口米酒,淡淡的甜味,卻涼到了心底。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顆粒裝袋,就要晒糧了。早上先看天氣,天氣要是不錯,便將麥子全都散開來,薄薄一層平鋪在麥場上。在我看來,晒糧是個極苦的差事,烈日下,要不時的用木筢翻動麥子,頭上烈日當空,加下滾燙的地面和麥粒整的人好不難受。要是總這樣,還算是幸運的。北方夏忙天的天氣總是很難捉摸的,前一會還烈日高掛,後一刻傾盆大雨便會下來。一塊雲看著遠遠地掛在天上,一陣風吹過,白雲便成了黑雲,夾雜著豆大的雨點就下來了。因此晒糧的時候是萬不可大意的,需要時刻關注著天上的動靜。晒過糧的,雨中收過糧的,必然會理解“龍口奪食”的內涵與不易。待到糧食晒乾,顆粒歸倉,農人們臉上終於露出了夏忙十多天以來難得的笑容。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爸媽算是精打細算的人。每年,家裡的幾畝地,化肥、種子、犁地、種地各項開銷都會一筆筆記錄下來,和他們詳細算過,即使畝產過千,糧價再高,始終是抵不過種地成本的。我問他們,賠本的買賣怎麼還幹。他們笑著,不語。我不解。當我逐漸長大,成為了一個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謀生的個體,滿眼充斥著慾望和利益,我突然間理解了他們的笑,是一種割捨不掉的土地情結,他們不願意看到養育過自己的土地雜草叢生,即使是賠本買賣,他們也會幹下去。那種情節,前人理解,後人永遠在糾結。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藍田楊瑤散文:一篇《割麥》帶您重拾夏收記憶

鄉土藍田作者:楊瑤

作者簡介

楊瑤,生於1992年11月,陝西藍田人,2014年6月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曾職於西安秦腔劇院,現擔任陝西廣播電視臺戲曲廣播《夜話秦腔》《我愛咚咚鏘》節目主持人。

來源:陝西戲曲廣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