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對於疾病的診治,老師強調要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如果說看診如辦案,陳老師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

一患者初見雙目充血,甚是嚇人,又訴咳嗽月餘,此前暈厥一次,送急診疑煤氣中毒。看過「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陳老師當即排除了煤氣中毒可能,因為未形成密閉空間;鞏膜出血、暈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體型壯碩,正是高發人群。老師一方面對症,囑託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尋找咳嗽原因,最後抗感染一週好轉。

但診病不是算命,一次門診無法解決,常安排患者隨診;門診解決不了,聯繫住院,通過專家組討論,院士大查房,國外專家會診。老師總是讓看診能夠有始有終,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另一患者2009年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症狀反覆加重,多次就診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20%,複查CT見多發斑片狀陰影,老師懷疑並非單純哮喘,囑入院查因。經專科診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後,方確診重症哮喘。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治療經驗,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糾正,平衡恢復後,僅需常規劑量即可維持,該患者後成功擺脫口服激素依賴。

老師專長呼吸力學,呼吸生理相關的疑難雜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訴活動後氣促,久不能確診。最後通過頸部磁波刺激-體表膈神經誘發電位檢測,發現右側不完全性膈肌麻痺,結合頸椎病病史,考慮其所致的膈神經受累。老師常說,呼吸生理應該更好的運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診治中。

患者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門診準點下班是難得一見,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醫生如同法官,開藥如同量刑,後續定期隨訪,調整用藥方案,讓患者和疾病都爭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數慢性病無法治癒,需終身用藥,老師告訴我們要促進患者與疾病狀態的和諧相處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對於疾病的診治,老師強調要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如果說看診如辦案,陳老師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

一患者初見雙目充血,甚是嚇人,又訴咳嗽月餘,此前暈厥一次,送急診疑煤氣中毒。看過「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陳老師當即排除了煤氣中毒可能,因為未形成密閉空間;鞏膜出血、暈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體型壯碩,正是高發人群。老師一方面對症,囑託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尋找咳嗽原因,最後抗感染一週好轉。

但診病不是算命,一次門診無法解決,常安排患者隨診;門診解決不了,聯繫住院,通過專家組討論,院士大查房,國外專家會診。老師總是讓看診能夠有始有終,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另一患者2009年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症狀反覆加重,多次就診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20%,複查CT見多發斑片狀陰影,老師懷疑並非單純哮喘,囑入院查因。經專科診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後,方確診重症哮喘。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治療經驗,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糾正,平衡恢復後,僅需常規劑量即可維持,該患者後成功擺脫口服激素依賴。

老師專長呼吸力學,呼吸生理相關的疑難雜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訴活動後氣促,久不能確診。最後通過頸部磁波刺激-體表膈神經誘發電位檢測,發現右側不完全性膈肌麻痺,結合頸椎病病史,考慮其所致的膈神經受累。老師常說,呼吸生理應該更好的運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診治中。

患者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門診準點下班是難得一見,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醫生如同法官,開藥如同量刑,後續定期隨訪,調整用藥方案,讓患者和疾病都爭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數慢性病無法治癒,需終身用藥,老師告訴我們要促進患者與疾病狀態的和諧相處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慢阻肺的治療首先需要戒菸,碰到「頑固」患者,老師會站在家屬的一邊,樂呵呵的對患者「批評教育」,神奇的是患者都願意屁顛屁顛兒地聽他的話。其次是指導進行康復鍛鍊,老師又會站到患者那邊,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

門診最令老師頭大的就是患者症狀緩解後按「需」用藥,急性發作才來就診,十分痛心地對患者說,「不要感覺好就停藥,為什麼不讓它更好呢?」醫者仁心,老師會很貼心地問清楚停藥是因為經濟負擔,還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果是患者缺少對疾病和長期規範化治療的認識,老師會耐心解釋需要長期服藥的原因。

吸入劑是呼吸科常用治療手段,可是如何判斷患者是否熟練掌握了吸入技巧?老師有訣竅!打開吸入裝置的蓋子敲一敲,看一看,玄機在於粉末的多少,粉多的肯定是沒做得好。所以常常囑咐患者帶吸入裝置來,以供監督。對於沒有掌握吸入技巧的患者,也會不耐其煩的親自教學。

如此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患者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專業,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師的老粉絲。進門第一句話是「陳教授好」,出門了還要回過頭說「陳教授,辛苦了」。患者不是疾病的載體,更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而是與醫生並肩作戰、共抗病魔的戰友,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從老師門診學到的重要的一課。

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門診是智力與體力的並肩作戰,胃與臀部的磨難,口舌與膀胱的博弈,很多大夫看病不喝水,怕喝了上廁所麻煩。以前老師就貫徹門診不喝水政策,後因為腎結石就不能坐視不管「腎」了,在患者來往間隙喝個2、3口。上次腎結石手術,第二天也未取消門診。

偶爾遇到求醫心切的患者,即使對方態度欠佳,老師也會溫柔的對對方說「我們要一起努力」,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克剛。老師說很多患者為了求醫從北跑到南,大醫院逛了個遍,難免想發脾氣,對此不要辯駁,不應對抗,只要認真為患者考慮,患者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關懷。大愛無疆,大醫精誠,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老師看診,一手指南,一手經驗,雙管齊下,教導我們要「還病於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老師強調醫療、科研、教學三足鼎立,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廣州呼研院成立了首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老師課題組也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隊列。一次隨訪發現一名入組患者誘導痰內嗜酸性粒細胞極高,曾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次住院,近來口服激素,但氣道症狀仍控制不佳。老師認為是誤診為慢阻肺的哮喘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現僅需吸入激素即可控制症狀。

老師常說,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希望大家多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研究,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為制定中國指南提供自己的數據,讓中國呼吸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老師學術嚴謹,常告誡我們不要急於求成,講究方法學的重複性,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以發文章為研究目的。我想這些,都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蕩。

此外,老師還主張多學科討論與會診,尤其重視影像病理風溼血液,認為肺科不亞於全科。去年在風溼學會年會講結締組織疾病在肺部的表現,今年積極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呼吸臨床-病理協作聯盟。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對於疾病的診治,老師強調要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如果說看診如辦案,陳老師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

一患者初見雙目充血,甚是嚇人,又訴咳嗽月餘,此前暈厥一次,送急診疑煤氣中毒。看過「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陳老師當即排除了煤氣中毒可能,因為未形成密閉空間;鞏膜出血、暈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體型壯碩,正是高發人群。老師一方面對症,囑託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尋找咳嗽原因,最後抗感染一週好轉。

但診病不是算命,一次門診無法解決,常安排患者隨診;門診解決不了,聯繫住院,通過專家組討論,院士大查房,國外專家會診。老師總是讓看診能夠有始有終,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另一患者2009年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症狀反覆加重,多次就診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20%,複查CT見多發斑片狀陰影,老師懷疑並非單純哮喘,囑入院查因。經專科診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後,方確診重症哮喘。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治療經驗,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糾正,平衡恢復後,僅需常規劑量即可維持,該患者後成功擺脫口服激素依賴。

老師專長呼吸力學,呼吸生理相關的疑難雜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訴活動後氣促,久不能確診。最後通過頸部磁波刺激-體表膈神經誘發電位檢測,發現右側不完全性膈肌麻痺,結合頸椎病病史,考慮其所致的膈神經受累。老師常說,呼吸生理應該更好的運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診治中。

患者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門診準點下班是難得一見,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醫生如同法官,開藥如同量刑,後續定期隨訪,調整用藥方案,讓患者和疾病都爭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數慢性病無法治癒,需終身用藥,老師告訴我們要促進患者與疾病狀態的和諧相處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慢阻肺的治療首先需要戒菸,碰到「頑固」患者,老師會站在家屬的一邊,樂呵呵的對患者「批評教育」,神奇的是患者都願意屁顛屁顛兒地聽他的話。其次是指導進行康復鍛鍊,老師又會站到患者那邊,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

門診最令老師頭大的就是患者症狀緩解後按「需」用藥,急性發作才來就診,十分痛心地對患者說,「不要感覺好就停藥,為什麼不讓它更好呢?」醫者仁心,老師會很貼心地問清楚停藥是因為經濟負擔,還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果是患者缺少對疾病和長期規範化治療的認識,老師會耐心解釋需要長期服藥的原因。

吸入劑是呼吸科常用治療手段,可是如何判斷患者是否熟練掌握了吸入技巧?老師有訣竅!打開吸入裝置的蓋子敲一敲,看一看,玄機在於粉末的多少,粉多的肯定是沒做得好。所以常常囑咐患者帶吸入裝置來,以供監督。對於沒有掌握吸入技巧的患者,也會不耐其煩的親自教學。

如此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患者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專業,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師的老粉絲。進門第一句話是「陳教授好」,出門了還要回過頭說「陳教授,辛苦了」。患者不是疾病的載體,更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而是與醫生並肩作戰、共抗病魔的戰友,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從老師門診學到的重要的一課。

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門診是智力與體力的並肩作戰,胃與臀部的磨難,口舌與膀胱的博弈,很多大夫看病不喝水,怕喝了上廁所麻煩。以前老師就貫徹門診不喝水政策,後因為腎結石就不能坐視不管「腎」了,在患者來往間隙喝個2、3口。上次腎結石手術,第二天也未取消門診。

偶爾遇到求醫心切的患者,即使對方態度欠佳,老師也會溫柔的對對方說「我們要一起努力」,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克剛。老師說很多患者為了求醫從北跑到南,大醫院逛了個遍,難免想發脾氣,對此不要辯駁,不應對抗,只要認真為患者考慮,患者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關懷。大愛無疆,大醫精誠,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老師看診,一手指南,一手經驗,雙管齊下,教導我們要「還病於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老師強調醫療、科研、教學三足鼎立,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廣州呼研院成立了首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老師課題組也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隊列。一次隨訪發現一名入組患者誘導痰內嗜酸性粒細胞極高,曾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次住院,近來口服激素,但氣道症狀仍控制不佳。老師認為是誤診為慢阻肺的哮喘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現僅需吸入激素即可控制症狀。

老師常說,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希望大家多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研究,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為制定中國指南提供自己的數據,讓中國呼吸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老師學術嚴謹,常告誡我們不要急於求成,講究方法學的重複性,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以發文章為研究目的。我想這些,都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蕩。

此外,老師還主張多學科討論與會診,尤其重視影像病理風溼血液,認為肺科不亞於全科。去年在風溼學會年會講結締組織疾病在肺部的表現,今年積極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呼吸臨床-病理協作聯盟。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

陳老師師承鍾南山院士,一心求學,屢有建樹,為人謙遜有禮,繼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改名為呼吸健康研究院),乃名師出高徒也。老師惜才,經常感慨到了自己的年紀,最常思考的就是怎麼培養青年人才,怎麼吸引優秀人才來呼研所學習建設。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陳老師如是說。即使是已經畢業的學生,依然保持聯繫,時常鼓勵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努力,只問耕耘,不求收獲。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對於疾病的診治,老師強調要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如果說看診如辦案,陳老師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

一患者初見雙目充血,甚是嚇人,又訴咳嗽月餘,此前暈厥一次,送急診疑煤氣中毒。看過「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陳老師當即排除了煤氣中毒可能,因為未形成密閉空間;鞏膜出血、暈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體型壯碩,正是高發人群。老師一方面對症,囑託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尋找咳嗽原因,最後抗感染一週好轉。

但診病不是算命,一次門診無法解決,常安排患者隨診;門診解決不了,聯繫住院,通過專家組討論,院士大查房,國外專家會診。老師總是讓看診能夠有始有終,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另一患者2009年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症狀反覆加重,多次就診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20%,複查CT見多發斑片狀陰影,老師懷疑並非單純哮喘,囑入院查因。經專科診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後,方確診重症哮喘。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治療經驗,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糾正,平衡恢復後,僅需常規劑量即可維持,該患者後成功擺脫口服激素依賴。

老師專長呼吸力學,呼吸生理相關的疑難雜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訴活動後氣促,久不能確診。最後通過頸部磁波刺激-體表膈神經誘發電位檢測,發現右側不完全性膈肌麻痺,結合頸椎病病史,考慮其所致的膈神經受累。老師常說,呼吸生理應該更好的運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診治中。

患者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門診準點下班是難得一見,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醫生如同法官,開藥如同量刑,後續定期隨訪,調整用藥方案,讓患者和疾病都爭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數慢性病無法治癒,需終身用藥,老師告訴我們要促進患者與疾病狀態的和諧相處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慢阻肺的治療首先需要戒菸,碰到「頑固」患者,老師會站在家屬的一邊,樂呵呵的對患者「批評教育」,神奇的是患者都願意屁顛屁顛兒地聽他的話。其次是指導進行康復鍛鍊,老師又會站到患者那邊,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

門診最令老師頭大的就是患者症狀緩解後按「需」用藥,急性發作才來就診,十分痛心地對患者說,「不要感覺好就停藥,為什麼不讓它更好呢?」醫者仁心,老師會很貼心地問清楚停藥是因為經濟負擔,還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果是患者缺少對疾病和長期規範化治療的認識,老師會耐心解釋需要長期服藥的原因。

吸入劑是呼吸科常用治療手段,可是如何判斷患者是否熟練掌握了吸入技巧?老師有訣竅!打開吸入裝置的蓋子敲一敲,看一看,玄機在於粉末的多少,粉多的肯定是沒做得好。所以常常囑咐患者帶吸入裝置來,以供監督。對於沒有掌握吸入技巧的患者,也會不耐其煩的親自教學。

如此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患者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專業,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師的老粉絲。進門第一句話是「陳教授好」,出門了還要回過頭說「陳教授,辛苦了」。患者不是疾病的載體,更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而是與醫生並肩作戰、共抗病魔的戰友,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從老師門診學到的重要的一課。

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門診是智力與體力的並肩作戰,胃與臀部的磨難,口舌與膀胱的博弈,很多大夫看病不喝水,怕喝了上廁所麻煩。以前老師就貫徹門診不喝水政策,後因為腎結石就不能坐視不管「腎」了,在患者來往間隙喝個2、3口。上次腎結石手術,第二天也未取消門診。

偶爾遇到求醫心切的患者,即使對方態度欠佳,老師也會溫柔的對對方說「我們要一起努力」,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克剛。老師說很多患者為了求醫從北跑到南,大醫院逛了個遍,難免想發脾氣,對此不要辯駁,不應對抗,只要認真為患者考慮,患者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關懷。大愛無疆,大醫精誠,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老師看診,一手指南,一手經驗,雙管齊下,教導我們要「還病於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老師強調醫療、科研、教學三足鼎立,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廣州呼研院成立了首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老師課題組也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隊列。一次隨訪發現一名入組患者誘導痰內嗜酸性粒細胞極高,曾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次住院,近來口服激素,但氣道症狀仍控制不佳。老師認為是誤診為慢阻肺的哮喘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現僅需吸入激素即可控制症狀。

老師常說,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希望大家多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研究,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為制定中國指南提供自己的數據,讓中國呼吸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老師學術嚴謹,常告誡我們不要急於求成,講究方法學的重複性,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以發文章為研究目的。我想這些,都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蕩。

此外,老師還主張多學科討論與會診,尤其重視影像病理風溼血液,認為肺科不亞於全科。去年在風溼學會年會講結締組織疾病在肺部的表現,今年積極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呼吸臨床-病理協作聯盟。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

陳老師師承鍾南山院士,一心求學,屢有建樹,為人謙遜有禮,繼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改名為呼吸健康研究院),乃名師出高徒也。老師惜才,經常感慨到了自己的年紀,最常思考的就是怎麼培養青年人才,怎麼吸引優秀人才來呼研所學習建設。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陳老師如是說。即使是已經畢業的學生,依然保持聯繫,時常鼓勵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努力,只問耕耘,不求收獲。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為了培養我們的問診思路,門診手寫病歷是老師一直堅持的。外間的必須爭分奪秒,即使病情複雜,也要求瞬間梳理。慢了,未採集病史的會被送達裡間,老師親自寫;錯了,老師幫你改;聽診沒聽出來,老師也會手把手的教你聽。裡間的也不得疏忽,看片子,開檢查單,寫處方,時刻提溜著老師問你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我跟門診對處方不熟悉,坐裡間心慌,便對著之前的門診記錄「臨摹」,抄著抄著就不禁感嘆——「老闆看病是藝術啊!」。講授病案時,老師經驗豐富,往往觸類旁通,多有啟發。門診只是醫生的一個修煉口,是醫療工作中的基本,老師言傳身教,學生自當砥礪前行。

門診能夠掛到號的患者是有限的,老師經常參加義診、宣講和健康科普,作為門診延伸的觸手,為更多患者服務。門診只是一探大咖的小窗口,老師是醫生、學者和傳承者,更是謀大局者與開拓者,推動分級診療,發展基層協作醫院,助力學科建設,因此惠及到千千萬的患者。然而「大咖」的門診也不過是達成醫生的使命,有時治癒,時常幫助,總是安慰。

"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推薦語

每一個從醫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醫學大家。在從一個菜鳥醫生到業界專家的成長曆程中,都會有一個重要的學習經歷,那就是跟著老師出門診。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老師傳授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也會汲取不同的營養。《呼吸界》已推出系列報道「跟著大咖出門診」,和您分享數位醫生與恩師一起出門診的故事和感悟,特別是對他們職業生涯的深刻影響。也許這裡的某一個故事、案例或情節會深深的觸動你,並且讓你對職業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筆者是16級碩士研究生,初涉醫門,能跟隨陳榮昌老師在門診修煉,吾有幸焉。陳老師每週門診兩次,有專科護士和兩名學生隨診,前者負責導診和患者教育,後者一人在外間問診寫病歷,一人跟老師在裡間看診。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對於疾病的診治,老師強調要以指南為綱,用經驗作盾,靠邏輯取勝。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如果說看診如辦案,陳老師總是能找到蛛絲馬跡。

一患者初見雙目充血,甚是嚇人,又訴咳嗽月餘,此前暈厥一次,送急診疑煤氣中毒。看過「案發現場」的監控錄像,陳老師當即排除了煤氣中毒可能,因為未形成密閉空間;鞏膜出血、暈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體型壯碩,正是高發人群。老師一方面對症,囑託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尋找咳嗽原因,最後抗感染一週好轉。

但診病不是算命,一次門診無法解決,常安排患者隨診;門診解決不了,聯繫住院,通過專家組討論,院士大查房,國外專家會診。老師總是讓看診能夠有始有終,就算是一個病例也要反覆思考論證。

另一患者2009年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症狀反覆加重,多次就診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10~20%,複查CT見多發斑片狀陰影,老師懷疑並非單純哮喘,囑入院查因。經專科診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後,方確診重症哮喘。老師有一套自己的治療經驗,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糾正,平衡恢復後,僅需常規劑量即可維持,該患者後成功擺脫口服激素依賴。

老師專長呼吸力學,呼吸生理相關的疑難雜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訴活動後氣促,久不能確診。最後通過頸部磁波刺激-體表膈神經誘發電位檢測,發現右側不完全性膈肌麻痺,結合頸椎病病史,考慮其所致的膈神經受累。老師常說,呼吸生理應該更好的運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診治中。

患者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學到的重要一課

門診準點下班是難得一見,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醫生如同法官,開藥如同量刑,後續定期隨訪,調整用藥方案,讓患者和疾病都爭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數慢性病無法治癒,需終身用藥,老師告訴我們要促進患者與疾病狀態的和諧相處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慢阻肺的治療首先需要戒菸,碰到「頑固」患者,老師會站在家屬的一邊,樂呵呵的對患者「批評教育」,神奇的是患者都願意屁顛屁顛兒地聽他的話。其次是指導進行康復鍛鍊,老師又會站到患者那邊,鼓勵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

門診最令老師頭大的就是患者症狀緩解後按「需」用藥,急性發作才來就診,十分痛心地對患者說,「不要感覺好就停藥,為什麼不讓它更好呢?」醫者仁心,老師會很貼心地問清楚停藥是因為經濟負擔,還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果是患者缺少對疾病和長期規範化治療的認識,老師會耐心解釋需要長期服藥的原因。

吸入劑是呼吸科常用治療手段,可是如何判斷患者是否熟練掌握了吸入技巧?老師有訣竅!打開吸入裝置的蓋子敲一敲,看一看,玄機在於粉末的多少,粉多的肯定是沒做得好。所以常常囑咐患者帶吸入裝置來,以供監督。對於沒有掌握吸入技巧的患者,也會不耐其煩的親自教學。

如此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患者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專業,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師的老粉絲。進門第一句話是「陳教授好」,出門了還要回過頭說「陳教授,辛苦了」。患者不是疾病的載體,更不是醫生要應付的對象,而是與醫生並肩作戰、共抗病魔的戰友,醫患共同決策是我從老師門診學到的重要的一課。

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門診是智力與體力的並肩作戰,胃與臀部的磨難,口舌與膀胱的博弈,很多大夫看病不喝水,怕喝了上廁所麻煩。以前老師就貫徹門診不喝水政策,後因為腎結石就不能坐視不管「腎」了,在患者來往間隙喝個2、3口。上次腎結石手術,第二天也未取消門診。

偶爾遇到求醫心切的患者,即使對方態度欠佳,老師也會溫柔的對對方說「我們要一起努力」,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克剛。老師說很多患者為了求醫從北跑到南,大醫院逛了個遍,難免想發脾氣,對此不要辯駁,不應對抗,只要認真為患者考慮,患者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關懷。大愛無疆,大醫精誠,從陳老師那裡,我想我學會了去愛每一位患者。

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老師看診,一手指南,一手經驗,雙管齊下,教導我們要「還病於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老師強調醫療、科研、教學三足鼎立,臨床醫生做科研最好為臨床服務。廣州呼研院成立了首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老師課題組也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隊列。一次隨訪發現一名入組患者誘導痰內嗜酸性粒細胞極高,曾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次住院,近來口服激素,但氣道症狀仍控制不佳。老師認為是誤診為慢阻肺的哮喘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現僅需吸入激素即可控制症狀。

老師常說,每個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對象,希望大家多討論如何更好地開展研究,找到研究的切入點,為制定中國指南提供自己的數據,讓中國呼吸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老師學術嚴謹,常告誡我們不要急於求成,講究方法學的重複性,要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要以發文章為研究目的。我想這些,都會讓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蕩。

此外,老師還主張多學科討論與會診,尤其重視影像病理風溼血液,認為肺科不亞於全科。去年在風溼學會年會講結締組織疾病在肺部的表現,今年積極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呼吸臨床-病理協作聯盟。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

陳老師師承鍾南山院士,一心求學,屢有建樹,為人謙遜有禮,繼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現改名為呼吸健康研究院),乃名師出高徒也。老師惜才,經常感慨到了自己的年紀,最常思考的就是怎麼培養青年人才,怎麼吸引優秀人才來呼研所學習建設。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紮根和經歷風雨成長為大樹,陳老師如是說。即使是已經畢業的學生,依然保持聯繫,時常鼓勵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好好努力,只問耕耘,不求收獲。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為了培養我們的問診思路,門診手寫病歷是老師一直堅持的。外間的必須爭分奪秒,即使病情複雜,也要求瞬間梳理。慢了,未採集病史的會被送達裡間,老師親自寫;錯了,老師幫你改;聽診沒聽出來,老師也會手把手的教你聽。裡間的也不得疏忽,看片子,開檢查單,寫處方,時刻提溜著老師問你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我跟門診對處方不熟悉,坐裡間心慌,便對著之前的門診記錄「臨摹」,抄著抄著就不禁感嘆——「老闆看病是藝術啊!」。講授病案時,老師經驗豐富,往往觸類旁通,多有啟發。門診只是醫生的一個修煉口,是醫療工作中的基本,老師言傳身教,學生自當砥礪前行。

門診能夠掛到號的患者是有限的,老師經常參加義診、宣講和健康科普,作為門診延伸的觸手,為更多患者服務。門診只是一探大咖的小窗口,老師是醫生、學者和傳承者,更是謀大局者與開拓者,推動分級診療,發展基層協作醫院,助力學科建設,因此惠及到千千萬的患者。然而「大咖」的門診也不過是達成醫生的使命,有時治癒,時常幫助,總是安慰。

陳榮昌主委出門診必帶3樣寶:放大鏡、圓規和動態血氧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