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范增

如范增所言,劉邦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楚霸王何等人物,彭城之戰,三萬騎兵幹掉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但是,劉邦硬是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扛了將近三年。

所以,劉邦能做到威武不能屈。

而關鍵的是劉邦能夠克服自己的種種心性,他能夠做到自律。

4.強者之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侷限的世界之中,總要遭遇種種困境。

但弱者會以困境為藉口,而強者則想著如何擺脫困境。

劉邦打不過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困境。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范增

如范增所言,劉邦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楚霸王何等人物,彭城之戰,三萬騎兵幹掉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但是,劉邦硬是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扛了將近三年。

所以,劉邦能做到威武不能屈。

而關鍵的是劉邦能夠克服自己的種種心性,他能夠做到自律。

4.強者之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侷限的世界之中,總要遭遇種種困境。

但弱者會以困境為藉口,而強者則想著如何擺脫困境。

劉邦打不過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困境。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

屢戰屢敗的劉邦,奪了韓信的兵馬,然後回到成皋滎陽前線,他要再戰項羽。

但是,郎中鄭忠勸阻了劉邦。

聽勸,不簡單,因為你得克服自己的種種不甘心。

這是心性困境,強者得克服。

諸侯聯軍,被項羽打沒了;蕭何的關中兵,又被項羽打殘了;得了韓信之兵,劉邦要孤注一擲地去翻本,就是要鬥贏項羽。

但是,劉邦卻控制住了自己,未再陣戰項羽。

固陵戰敗,劉邦怒火中燒,他恨韓信不救、怨彭越不助。

張良要他分地王之,則諸侯必至,劉邦稱善,所以垓下之戰立即打響。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范增

如范增所言,劉邦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楚霸王何等人物,彭城之戰,三萬騎兵幹掉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但是,劉邦硬是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扛了將近三年。

所以,劉邦能做到威武不能屈。

而關鍵的是劉邦能夠克服自己的種種心性,他能夠做到自律。

4.強者之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侷限的世界之中,總要遭遇種種困境。

但弱者會以困境為藉口,而強者則想著如何擺脫困境。

劉邦打不過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困境。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

屢戰屢敗的劉邦,奪了韓信的兵馬,然後回到成皋滎陽前線,他要再戰項羽。

但是,郎中鄭忠勸阻了劉邦。

聽勸,不簡單,因為你得克服自己的種種不甘心。

這是心性困境,強者得克服。

諸侯聯軍,被項羽打沒了;蕭何的關中兵,又被項羽打殘了;得了韓信之兵,劉邦要孤注一擲地去翻本,就是要鬥贏項羽。

但是,劉邦卻控制住了自己,未再陣戰項羽。

固陵戰敗,劉邦怒火中燒,他恨韓信不救、怨彭越不助。

張良要他分地王之,則諸侯必至,劉邦稱善,所以垓下之戰立即打響。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張良

當了皇帝的劉邦,自然想快意恩仇,雍齒就是他最想殺的人。

但為了安撫朝臣,皇帝劉邦卻先封雍齒,雍齒的什邡侯一直傳到武帝朝。

高陽酒徒酈食其,逼得劉邦躬身行禮;辯士隨何,懟得劉邦認錯封官;儒生陸賈駁得劉邦為其“新書十二”連連稱善。

能做到這些的劉邦,不容易,他克服了心性的困境。

5.存天理、滅人慾

人總要跟自己作對,因為種種傾向性一直在驅使著你。

所以,你就必須在內心中戰勝它們,做到“存天理、滅人慾”,實現“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飲食男女,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朱熹的回答是:

飲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范增

如范增所言,劉邦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楚霸王何等人物,彭城之戰,三萬騎兵幹掉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但是,劉邦硬是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扛了將近三年。

所以,劉邦能做到威武不能屈。

而關鍵的是劉邦能夠克服自己的種種心性,他能夠做到自律。

4.強者之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侷限的世界之中,總要遭遇種種困境。

但弱者會以困境為藉口,而強者則想著如何擺脫困境。

劉邦打不過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困境。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

屢戰屢敗的劉邦,奪了韓信的兵馬,然後回到成皋滎陽前線,他要再戰項羽。

但是,郎中鄭忠勸阻了劉邦。

聽勸,不簡單,因為你得克服自己的種種不甘心。

這是心性困境,強者得克服。

諸侯聯軍,被項羽打沒了;蕭何的關中兵,又被項羽打殘了;得了韓信之兵,劉邦要孤注一擲地去翻本,就是要鬥贏項羽。

但是,劉邦卻控制住了自己,未再陣戰項羽。

固陵戰敗,劉邦怒火中燒,他恨韓信不救、怨彭越不助。

張良要他分地王之,則諸侯必至,劉邦稱善,所以垓下之戰立即打響。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張良

當了皇帝的劉邦,自然想快意恩仇,雍齒就是他最想殺的人。

但為了安撫朝臣,皇帝劉邦卻先封雍齒,雍齒的什邡侯一直傳到武帝朝。

高陽酒徒酈食其,逼得劉邦躬身行禮;辯士隨何,懟得劉邦認錯封官;儒生陸賈駁得劉邦為其“新書十二”連連稱善。

能做到這些的劉邦,不容易,他克服了心性的困境。

5.存天理、滅人慾

人總要跟自己作對,因為種種傾向性一直在驅使著你。

所以,你就必須在內心中戰勝它們,做到“存天理、滅人慾”,實現“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飲食男女,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朱熹的回答是:

飲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朱熹

放任心性、克服不了內心的種種困境,就是人慾的肆虐。

人慾並非絕對的惡,但放任就會困於心性而不能自拔,與“大丈夫”背向而馳了。

楚霸王就是如此,他是性情中人。

韓信評價項羽是婦人之仁。

人有疾病,項羽則泣涕分食飲,項羽重感情、有同理心。

但是,卻困於此種心性,對敵人也是足夠的殘忍,作戰不能任屬賢將。

陳平評價項羽是任人唯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不能用韓信、也不能用陳平,更聽不進范增的良策,侷限在自己的認知中,一錯再錯,直至敗走垓下。

當此之時,楚霸王既尤人又怨天,他怒責: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戰,是項羽打的,戰無不勝,所以我項羽無罪。

亡,是老天定的,天要亡我,所以我無力迴天。

但是,項羽從不反思自己的種種任性和種種人慾。

自由不是任性,而先是自律。

一直在戰勝內心種種困境的劉邦,別生就死之時,他能夠泰然處之。

“命乃在天”,是一種對萬千世事領悟後的豁達大度。

修煉到了最後的劉邦,看淡了生死,既不怨天也不尤人,這是一種強者心態。

"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03年12月,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終決戰,史稱垓下之戰。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楚霸王結束了一世囂張,項羽走垓下。

逃至東城時,十萬楚軍只剩二十八騎。

英雄末路、勒馬駐足,楚霸王要感慨一番,雖然無酒,卻有“對酒當歌”的豪邁。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回首亂世,至今八年,歷戰七十,楚霸王從無敗績。

攻城城破,攻陣陣破,所向披靡,楚霸王一生豪邁。

霸有天下,卒困垓下,非戰之罪,楚霸王天要亡之。

敗走垓下的楚霸王項羽,他怒責於天: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公元前202年2月,漢王劉邦汜水稱帝,漢高祖由一介布衣登頂九五之尊。

北伐匈奴、南撫趙佗,內平一眾堪為英雄的異姓諸侯王,高皇帝的征戰,至死方休。

公元前195年4月,為流矢所傷的皇帝劉邦,臥病榻上,他也要感慨一番,雖然沒有鐵馬冰河,卻有透穿了千古霸氣: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垓下戰敗的項羽,別生就死,他怒則:天之亡我。

病榻之上的劉邦,就死別生,他慨嘆:命乃在天。

都是在問天,卻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楚霸王的怒責,看似豪邁,卻是一種弱者心態。

漢高祖的慨嘆,表裡霸氣,自是一番強者心胸。

1.強者的自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夫子所言的大丈夫,就是一種強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所謂強者,首先得實現一種自由,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不為威武所屈,要不為種種所困而實現一種內心自由。

康德認為有四種不自由的狀態:

一為生存所困、二為利益收買、三為感情驅使、四為同理心綁架。

所以,要實現自由,就要克服這些傾向性,脫離“假設律令”。

孟夫子的大丈夫,就是出離了康德“假設律令”的人,所以,大丈夫能夠不為種種傾向性所驅使,忠於自己內心的“絕對律令”。

我們都是必死的凡人,所以大丈夫或許僅是一種可以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

而所謂強者境界,就看你在“大丈夫”的路上走了多遠。

就這種理解來說,劉邦比項羽要走得遠,他更接近“大丈夫”,更是一個“強者”

2.項羽之所困

項羽的內心世界,有孟子所有言的“大丈夫”嗎?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或許,每一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自我實現”者,而藐視別人僅是一種“低級趣味”。

霸王項羽,也屬於這“每一個人”。

所以,他自然有一種“大丈夫”的志向。

但是,在奔向“大丈夫”的路上,項羽處處羈絆、所困太多。

項羽怒斥卿子冠軍,也曾抒發過一番“國家安危,在此一舉”的義正言辭。

楚霸王是有情懷的人。

但是,火燒咸陽之後,楚霸王卻是另一番言辭: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楚霸王軟弱了,他急於富貴還鄉。

富貴、貧賤以及威武,全是心性困境,也就是所謂的傾向性驅使。

不淫、不移以及不屈,其要義就是克服內心之軟弱、克服種種傾向性。

所以,強者要自律。

強者的自由不是強者的任性,而首先是一種自律。

所過無不殘滅,勝人之軍必屠人、破人之城必屠城。

戰無不勝的項羽是戰無不勝的任性,而不是戰無不勝的自律。

項羽令人畏懼,所以人人畏服,但不能令人親近,於是一旦失勢,便是一種“失道寡助”。

3.大丈夫之路

韓信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婦人之仁,陳平給項羽打了一個標籤是任人唯親。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韓信

婦人之仁就是一種同理心綁架,任人唯親是一種感情的綁架。

還有急於富貴地衣錦還鄉,為利益所驅使的項羽,看得見秦帝國的財寶,卻看不到秦始皇的武功。

衣錦還鄉、榮耀故里,他急於得到江東子弟這個小共同體的認可,卻顧不得天下人萬世。

劉邦也遭遇了種種所困,但是,他卻在“大丈夫”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范增

如范增所言,劉邦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楚霸王何等人物,彭城之戰,三萬騎兵幹掉了劉邦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

但是,劉邦硬是在成皋、滎陽一線,與項羽扛了將近三年。

所以,劉邦能做到威武不能屈。

而關鍵的是劉邦能夠克服自己的種種心性,他能夠做到自律。

4.強者之行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侷限的世界之中,總要遭遇種種困境。

但弱者會以困境為藉口,而強者則想著如何擺脫困境。

劉邦打不過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困境。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郎中鄭忠乃說止漢王,使高壘深塹,勿與戰。

屢戰屢敗的劉邦,奪了韓信的兵馬,然後回到成皋滎陽前線,他要再戰項羽。

但是,郎中鄭忠勸阻了劉邦。

聽勸,不簡單,因為你得克服自己的種種不甘心。

這是心性困境,強者得克服。

諸侯聯軍,被項羽打沒了;蕭何的關中兵,又被項羽打殘了;得了韓信之兵,劉邦要孤注一擲地去翻本,就是要鬥贏項羽。

但是,劉邦卻控制住了自己,未再陣戰項羽。

固陵戰敗,劉邦怒火中燒,他恨韓信不救、怨彭越不助。

張良要他分地王之,則諸侯必至,劉邦稱善,所以垓下之戰立即打響。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張良

當了皇帝的劉邦,自然想快意恩仇,雍齒就是他最想殺的人。

但為了安撫朝臣,皇帝劉邦卻先封雍齒,雍齒的什邡侯一直傳到武帝朝。

高陽酒徒酈食其,逼得劉邦躬身行禮;辯士隨何,懟得劉邦認錯封官;儒生陸賈駁得劉邦為其“新書十二”連連稱善。

能做到這些的劉邦,不容易,他克服了心性的困境。

5.存天理、滅人慾

人總要跟自己作對,因為種種傾向性一直在驅使著你。

所以,你就必須在內心中戰勝它們,做到“存天理、滅人慾”,實現“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飲食男女,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朱熹的回答是:

飲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朱熹

放任心性、克服不了內心的種種困境,就是人慾的肆虐。

人慾並非絕對的惡,但放任就會困於心性而不能自拔,與“大丈夫”背向而馳了。

楚霸王就是如此,他是性情中人。

韓信評價項羽是婦人之仁。

人有疾病,項羽則泣涕分食飲,項羽重感情、有同理心。

但是,卻困於此種心性,對敵人也是足夠的殘忍,作戰不能任屬賢將。

陳平評價項羽是任人唯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不能用韓信、也不能用陳平,更聽不進范增的良策,侷限在自己的認知中,一錯再錯,直至敗走垓下。

當此之時,楚霸王既尤人又怨天,他怒責: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戰,是項羽打的,戰無不勝,所以我項羽無罪。

亡,是老天定的,天要亡我,所以我無力迴天。

但是,項羽從不反思自己的種種任性和種種人慾。

自由不是任性,而先是自律。

一直在戰勝內心種種困境的劉邦,別生就死之時,他能夠泰然處之。

“命乃在天”,是一種對萬千世事領悟後的豁達大度。

修煉到了最後的劉邦,看淡了生死,既不怨天也不尤人,這是一種強者心態。

項羽怒:天之亡我,劉邦嘆:命乃在天,雖皆問天卻是強弱兩種心態

一首《大風歌》後,他原諒了曾經反叛的豐邑。

一曲《鴻鵠歌》後,他不再執拗廢立太子之事。

一句“此後亦非而所知也”,他安排了全部身後之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