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森之徒杜國芝:“李杜”,李伯祥的“嘴”,杜國芝的“變”!

相聲 李伯祥 藝術 釣魚 雜技 一娛一樂一八卦 2018-11-29

提起杜國芝的名字,愛聽相聲的都不陌生,在和李伯祥長達三十幾年的舞臺配合中,杜國芝巧妙地使用“蹬、諞、賣、踹”等各種技巧,將相聲的“哏”捧得恰當、到位、出彩。除了全神貫注、疏密相間外,他能將人物個性有分寸地展開,表達愛憎情緒,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張慶森之徒杜國芝:“李杜”,李伯祥的“嘴”,杜國芝的“變”!

倔強小孩兒一張白卷表決心

1944年,杜國芝出生在東北一戶普通人家,1946年,剛滿兩歲的杜國芝隨父母搬到天津,住在當時的河北區新大路142號,和住在144號的相聲大師蘇文茂成為了鄰居。挨著相聲大師住,自然過足了耳癮,在耳濡目染地薰陶下,小小年紀的杜國芝便對這門動動嘴皮就能逗笑人的語言藝術著上了迷。

1958年,河北區文化館成立了藝術學校,相聲演員耿寶林在此任教,14歲的杜國芝聽說後馬上美顛顛兒地給自己報上了名。

成天跟著相聲隊的演員們東跑西顛,偶爾跟張慶森的徒弟鄭福山上臺說兩個小段,心裡便激動得不行。1962年春天,18歲的杜國芝在鄭福山等人的介紹下拜張慶森為師,至此,他這一雙腳算是正式踏入相聲圈子。

張慶森之徒杜國芝:“李杜”,李伯祥的“嘴”,杜國芝的“變”!

英俊小夥兒一門心思說相聲

拜了師父,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便漸漸增多。1963年,杜國芝隨團下鄉演出,那段時期和魔術、雜技、快板等各行藝人每天生活、工作在一起,讓杜國芝受益匪淺,三年實地歷練的經驗也為他日後的舞臺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5年春天,在師父的介紹下,杜國芝來到遼寧省丹東市曲藝團。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文革,劇團解散,在遼寧僅待了一年,杜國芝就又回到了天津。相聲說不了了,杜國芝等一批相聲藝人開始自謀生路。“點心鋪賣貨、種地、做裝卸工……各種臨時工我都做過,在相聲以外的行業一待就是12年。”那期間,杜國芝也曾暗暗後悔相聲把自己給耽誤了,沒上好學也沒有什麼特長手藝,他一度悲觀地認為此後再也不能說相聲了。

1975年,杜國芝在縫紉廠做裁剪工,廠裡籌劃組織個宣傳隊,領導翻看檔案發現杜國芝原先說過相聲。“就這麼著,廠裡找到了我,問我相聲不能說能講講故事麼?可以脫產做文藝工作,這麼好的事我當然一口就應承了下來。”於是,杜國芝開始慢慢回憶和積攢有趣的包袱、段子,第二年,相聲漸漸復甦,和平區文化館成立了相聲隊,把此前漂泊在外的老相聲藝人們重新召集回來,杜國芝擔任業務隊長。

和李伯祥第一次合作是1978年,恰逢李伯祥從安徽曲藝團回津,剛回來的李伯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此之前,杜國芝就聽說過李伯祥,也看過他的表演,不忍看到這麼有才氣的演員落入低谷,杜國芝主動提出希望請李伯祥到自己的相聲隊演出。“那時他已經挺有名了,來我這演出明顯有點屈才,所以我主動提出他上場之前我先逗一段,最後幫他捧一段,不多拿工錢。”如此仗義地雪中送炭,李伯祥便牢牢記住了這個有情有義的好朋友。

不久,天津市曲藝團成立,請李伯祥過去教學,沒兩天,團裡又將他從幕後轉到了臺前,希望請他繼續說相聲。“這個時候他也很仗義地提出要上臺行,但得找杜國芝搭檔。這麼著,開始了長達三十幾年的舞臺合作。

”李伯祥的特點是快、脆、爆、準,為此,杜國芝沒少動腦子,“李伯祥腦子特別快,嘴皮子利索,給他捧哏挺不容易的,不僅要能接得住現掛,眼睛還要時刻盯著他,在臺上隨機應變。能讓逗哏的演員充分發揮好,最考驗捧哏演員的功力。”

用杜國芝的話說,和李伯祥搭檔的時間比跟自己媳婦過的時間都長,倆人的默契程度自不必說,甚至於李伯祥一張嘴一抬眼,杜國芝就知道他下面要說什麼。這對“黃金搭檔”也成了觀眾心中的“活寶”。

張慶森之徒杜國芝:“李杜”,李伯祥的“嘴”,杜國芝的“變”!

可愛老頭兒一顆童心過生活

張慶森之徒杜國芝:“李杜”,李伯祥的“嘴”,杜國芝的“變”!

臺上將相聲說得妙趣橫生靠的是技能,臺下把生活過得悠然自得靠的是心態。一次坐公交車,看見一位彎腰駝背的老者上車後沒座,年近七十的杜國芝主動起身將座位讓了出去,“大爺,慢著點兒,今年高壽啊?”大爺一咳:“五十八啦!”杜國芝跟記者笑著打趣:“你說我是不是太顯年輕了?”

除了幽默,生活中的杜國芝還特滑稽,為了釣魚愣是三個小時一動不動地佇立在泥濘的河岸邊,“魚沒釣上來幾條,等我一抬腳走的時候發現鞋底兒被泥粘掉了,整個踢啦著倆高筒襪回去的。”如此執著地釣魚趣事數不勝數,一次釣魚回家的路上,杜國芝發現自己的假牙沒了,琢磨了半天才想起來是剛剛用嘴嚼餑餑的時候給帶下來了,粗心的他直接把碎餑餑拴魚竿上扔下去當魚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