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月亮島大橋1997年鐵路橋建成,1999年公路橋通車。系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部分長2434米,公路部分長1984米。

猴子石大橋2000年通車。原稱湘江南大橋(湘江三橋)。全長1389米,主橋寬27米,是我國首次採用三角形穩定性施工的大型橋樑。

黑石鋪大橋2004年通車。全長3068米,橋面寬34米,是長沙繞城線南段跨越湘江的特大橋。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月亮島大橋1997年鐵路橋建成,1999年公路橋通車。系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部分長2434米,公路部分長1984米。

猴子石大橋2000年通車。原稱湘江南大橋(湘江三橋)。全長1389米,主橋寬27米,是我國首次採用三角形穩定性施工的大型橋樑。

黑石鋪大橋2004年通車。全長3068米,橋面寬34米,是長沙繞城線南段跨越湘江的特大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三汊磯大橋2006年通車。全長1577米,橋面寬29米(主跨徑位置寬32.6米),是我國最大跨徑的自錨式懸索大橋。

營盤路隧道2011年通車。長沙首條過江隧道,主線分南北兩線,北線長約3公里,南線長約2.7公里,雙向4車道。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月亮島大橋1997年鐵路橋建成,1999年公路橋通車。系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部分長2434米,公路部分長1984米。

猴子石大橋2000年通車。原稱湘江南大橋(湘江三橋)。全長1389米,主橋寬27米,是我國首次採用三角形穩定性施工的大型橋樑。

黑石鋪大橋2004年通車。全長3068米,橋面寬34米,是長沙繞城線南段跨越湘江的特大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三汊磯大橋2006年通車。全長1577米,橋面寬29米(主跨徑位置寬32.6米),是我國最大跨徑的自錨式懸索大橋。

營盤路隧道2011年通車。長沙首條過江隧道,主線分南北兩線,北線長約3公里,南線長約2.7公里,雙向4車道。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福元路大橋2012年通車。全長約3.5公里,採用3×210米提籃式鋼拱——結合樑組合結構。主橋寬度達38.5米,引橋寬度31.5米。

湘府路大橋2013年通車。全長約2.7公里,雙向6車道。

南湖路隧道2013年通車。這是長沙第二條湘江隧道,也是首條採用盾構法施工的湘江隧道。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月亮島大橋1997年鐵路橋建成,1999年公路橋通車。系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部分長2434米,公路部分長1984米。

猴子石大橋2000年通車。原稱湘江南大橋(湘江三橋)。全長1389米,主橋寬27米,是我國首次採用三角形穩定性施工的大型橋樑。

黑石鋪大橋2004年通車。全長3068米,橋面寬34米,是長沙繞城線南段跨越湘江的特大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三汊磯大橋2006年通車。全長1577米,橋面寬29米(主跨徑位置寬32.6米),是我國最大跨徑的自錨式懸索大橋。

營盤路隧道2011年通車。長沙首條過江隧道,主線分南北兩線,北線長約3公里,南線長約2.7公里,雙向4車道。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福元路大橋2012年通車。全長約3.5公里,採用3×210米提籃式鋼拱——結合樑組合結構。主橋寬度達38.5米,引橋寬度31.5米。

湘府路大橋2013年通車。全長約2.7公里,雙向6車道。

南湖路隧道2013年通車。這是長沙第二條湘江隧道,也是首條採用盾構法施工的湘江隧道。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是長沙軌道交通第1條建成運營的線路,於2014年4月29日開通運營。

同樣穿江而過的地鐵四號線於2019年5月26日開通運營。

"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長沙城本就是毗鄰湘江而建。古代城池都有護城河,長沙也不例外,東、北、南三面都建有護城河,唯獨西邊不需要,湘江就是天然的屏障,且護城河的水引自湘江又流回湘江。所以西邊只有城門而沒有護城河

長沙古城西邊一度有四張城門,從南往北小西門、大西門、草場門、通貨門一字排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河邊不僅城門多達四張,且碼頭也很多。在古代,水運是最方便快捷的運輸通道。資料記載明朝時曾在湘江東岸新闢碼頭7座,分別為驛碼頭、草碼頭、義碼頭、通貨碼頭、德潤碼頭、魚碼頭、木碼頭

清末民初,長沙的商品經濟更為發達,運輸愈益繁忙,碼頭設置更多。據上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繪製的《湖南省城內外詳細圖》,沿湘江東岸,從北至南有三十多個碼頭,其中多為貨運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湘江東岸的碼頭減少了許多,湘江東岸還有28處碼頭,維繫著長沙市民的日常生活(部分已停用)。比如可乘輪渡過河前往濚灣鎮的輪渡碼頭,糧、油、蔬菜、棉麻等物資進出的西湖橋碼頭等,港口作業也逐漸從手扛肩挑逐漸過渡到部分機械化作業。在湘江一橋、二橋相繼建成後,只留下了中山路口的輪渡碼頭還在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老碼頭 圖/斯茅庚

下面以五一路為中軸線分別講述下南北兩頭的門和碼頭。

(1)大西門和小西門

大西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今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匯處。大西門這裡有兩條主要的街,即正街和河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民初長沙大西門義渡亭。圖/陳先樞

大西門正街即是今天五一路的一段,原為鹽業一條街,民國時“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模。

正街為東西走向,河街則是南北走向,分為上河街和下河街。全程不足五百米,上、下河街的界線不明確,所以稱呼也混亂,後來習慣上多稱下河街。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而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下河街曾經是幾代長沙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圈之一,全長沙賣雜貨的,開批發部的,幾乎都在這裡進貨,“便宜得不行”,也是有名的“簸籮貨一條街”,這裡“簸籮貨”不僅是指假貨,更多是指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東西。有些外地人來長沙,還會專門到下河街逛逛,就和武漢的漢正街一樣著名。

小西門,又叫“德潤門”,離大西門並不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位於今天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長沙城慣例把正對城門的街稱為正街,如南正街和北正街即是正對南門和北門的街。所以坡子街的西段在民國初年還叫做小西門正街。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清末小西門碼頭

明清以前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人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絕無煙火之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也是在小西門外度過的,他當時在湘江邊租佃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因樓房面臨湘江,“詩聖”將其取名為“江閣”。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杜甫在詩中曾多次對“江閣”有過描繪,《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有云:“南紀風濤壯,陰晴屢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雲。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雨來銅柱北,應洗伏波軍。”

在《雨》一詩又云:“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明滅洲景微,隱見巖姿露。”可見當時“江閣”面對湘江,雲掩薄霧,鶴舞白沙,橘洲景色忽明忽滅,麓山岩姿若隱若現。所以杜甫江閣的位置要從西湖橋再往北移一點更好。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我姑媽家以前住在大西門和小西門之間的坡子街口,一到漲大水的時候,我就吵著要去姑媽家玩,細伢子哪裡曉得世事艱難,只曉得漲大水噠幾好玩。那年月幾乎年年都會漲水,只是有大有小,一般是漲過福臨街、三王街,水大的時候要漲到內正巷。

河邊的居民都已習慣了,大部分的人家家裡都有二樓,一樓只放粗笨傢俬,漲水就搬到二樓住。只有極少數年份水漲得特別大才暫住到親友家,家家戶戶都備有大腳盆,漲水就當小船用。兩個人同時要出門腳盆不夠用也有辦法,竹鋪子可以當木排用,坐或站在腳盆裡再搞根晒衣服的竹篙劃,穿行在大水之中幾多好玩。

(2)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

大西門和小西門隔得近,又毗鄰五一廣場這塊長沙兩千年來的城市中心,自然熱鬧非凡,所以大西門和小西門的碼頭並不只有兩個,而是有好幾處碼頭在這裡,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也不好區劃何處屬大西門,何處屬小西門。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五一廣場東南角

這裡的碼頭是長沙最古老的碼頭之一,曾是長沙第一大客運碼頭。這裡地勢較低且平坦,內河航運船隻大都集泊於此。

清末長沙開埠後,日本人搶先租用了這塊寶地,將小西門碼頭擴建為大金碼頭,又在旁邊新建了日新碼頭,因此小西門成了城西最熱鬧的水陸交通要衝,舊時這裡店鋪林立,光茶樓酒館就有數十家。而且洋行眾多,如德國人也在這裡開設了西門子洋行分行。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1938年長沙大火中的小西門碼頭

大西門外的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古時湘江上沒有橋樑,人們要往來湘江兩岸只能“設渡以通”,在沒有輪渡的歲月,湘江長沙段水流平緩,渡口眾多。湘江河兩岸在清末以前設有多個渡口,而大西門的渡口是規模最大的。大西門的碼頭也是有史可查長沙最早的碼頭,初名義碼頭,義碼頭也稱義渡,開始是坐划子過河不要錢,但要自己划船。後來發展為有人撐船過渡,乘客隨意打賞(也可不給)。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創辦市輪渡公司,作為當時的五項市政工程之一。1951年國慶,長沙大西門(今五一大道)至濚灣鎮輪渡正式開航,並舉行了盛大的開航儀式。當時擴建後的大西門命名為渡輪第一碼頭,五一路建成後,這裡改名為五一路輪渡碼頭。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都是湘江邊最大的輪渡碼頭。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長沙城建檔案館留下的五一輪渡碼頭照片

七十年代湘江一橋修建後,這個碼頭遷至北邊幾百米遠的湘江一橋以北,快到中山路口了,就是現在還在的長沙客運碼頭。有首童謠寫道“湖南大學,走半天 ,一走走到湘江邊,湘江邊,搭輪渡,一搭搭到五一馬路。”

我外婆住在三汊磯,小時候在湘江一橋未建成前,要過河都是坐輪渡,輪渡有兩條線路,一條到榮灣鎮,一條到桔子洲。孃老子為了省錢,總是隻坐到桔子洲,再從桔子洲走路到濚灣鎮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橘子洲至濚灣鎮便橋舊影 餘志雄攝

湘江上以前有一座木製的便橋,又名“百搭橋”,從橋的西側榮灣鎮通到河中間的桔子洲頭。只能走人,連三輪車都不能過。有了大橋以後,便橋就基本沒人走,但也沒有人想著要去拆掉它(方便住桔子洲頭的人進出)。

湘江一橋建成後,我就沒機會坐輪渡過河了,都是從橋上走路過河到榮灣鎮,再去坐到三叉磯的區間公交車,省下了過河的錢。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朱張渡舊影 圖/朱為

小西門往南走,七十年代以後碼頭和渡口不多,最知名的渡口就是南邊的文津渡,和對岸的文津渡並稱朱張渡。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喜暢遊湘江,就是從這一帶下水。碼頭主要有南湖碼頭和南站碼頭,這兩個碼頭隔得很近,南湖碼頭主在是停泊雜運船,而南站碼頭主要是卸煤。

(3)草場門和通貨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清末已廢棄。位置約在今天的潮宗街口靠江邊的地方。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潮宗門

潮宗街因臨城門潮宗門而名,又名為草場門正街。東起北正街(今黃興北路),西至湘江大道,是迄今長沙市僅存的三條麻石大街之一。

潮宗街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三貴街、梓園巷,向北有九如裡、壽星街、高長巷,一條條街巷曲曲折折地通向潮宗街。間隔著劉權之公館、真耶穌教會堂,然後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爭防空洞遺蹟,住過清末重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等,潮宗街的過往一片繁華,有著濃重的歷史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麻石街是長沙古城街市的特色。長沙麻石鋪路始於清雍正(1723-1736)年間,至光緒初年,無論大街小巷都滿鋪麻石。麻石就是花崗石,長沙鋪路的花崗石都是出產自湘江下游的丁字灣,老時候有“丁字灣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的說法。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通貨門清末也已廢棄,位置在通泰街口子上的河邊。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通泰街北邊最有名的就是兩所中學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明德華興中學,因1904年2月民主革命家黃興等人在現明德中學老校區成立華興會,故而得名,寓“振興中華”之意。

周南實驗中學,已經有百年的建校歷史了。起初是在1905年,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劍凡將祖傳宅第“蛻園”捐獻出來創辦周南女校,後又實行男女合校改名“周南中學”,到2005年拓址新建成為周南中學南校區,從2011年開始更名為“周南實驗中學”。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周南、明德間的巷子

潮宗街和通泰街都是長沙著名的老街,清末民初名人公館眾多,是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縮影。這幾年發展勢頭迅猛,街口因毗鄰湘江,又是老城中心,在這新建的潮宗御苑、歐陸經典等大型臨江樓盤一度成為長沙房價最高的樓盤。

而這一帶東鄰西長街,西臨湘江大道,南鄰五一大道,北臨潮宗街。一線臨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萬達廣場,更是包括大型商業中心、商業步行街、高級酒店、商務酒店、寫字樓、精裝豪宅等。成為江邊地標性建築和商業領銜地、區域商業新窗口,極大提升長沙的商業氛圍和居住水平,推進區域城市規劃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湘江一橋以北的碼頭

湘江一橋以北的江邊碼頭眾多,粗略算一下,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個碼頭,約有三分之二在北邊。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湘江一橋建成時

汽車輪渡碼頭正對中山西路,是用輪船過渡汽車的。金華殿處於原五一路輪渡碼頭和汽車輪渡之間,主要是運輸糧食的碼頭,八十年代初這兩個碼頭合併,並將五一路輪渡碼頭搬遷至此,建起了寬敞的新客運碼頭。於1984年正式運營,在當時是國內內河港口最漂亮、設施最齊全的碼頭。

長沙客運碼頭除了承擔長沙城區湘江兩岸的過渡工作外,還開設至靖港、湘陰、益陽、沅江、南縣等內河航班,九十年代後客源漸漸減少,還一度開通夜遊湘江的項目,終於在時代大潮的裹脅下,於九十年代末停運。估計逃脫不了最終被拆的命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舊時從輪渡碼頭到潮宗門外的江岸上,都建有棧房倉庫,比較熱鬧,通泰門外以下就沒有建什麼房屋了。自汽車輪渡碼頭以北的江邊,檣桅林立,各種帆船落下風帆,依次排列,還有各種小木劃,依伴著這些帆船。但由於這一帶河床很淺,大的駁船和輪船都是不能停靠的。

再北的多是小碼頭,如新河碼頭、木碼頭、糞碼頭等。而且越往下河床越淺,湘春碼頭以下就沒有什麼船隻停靠了。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不過湘江河東岸靠北的岸邊,由於水淺,是游泳、玩水的好去處,我有不少同學住這邊,就經常和夥伴到湘江河邊玩耍,我的游泳技術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每到秋冬枯水季節,湘江水落,湘春碼頭以下直到新河,就形成一個很大的沙灘叫“沙婆洲”。每到這時,很多人都上沙灘去玩,或遊走散步,或堆沙作樂,在江邊玩耍,在江中游泳。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寬闊的湘江,清澈的江水,江邊的碼頭河堤、大街小巷,江中的木劃、輪船,都留下了我與當年同學、夥伴的蹤影,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長沙湘江段先後架起了多座橋樑和江底隧道,現在過河確實方便,算上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現在一共有十二條過河的通道了,過河的選擇多種多樣。

長沙十二條過湘江通道如下

橘子洲大橋1972年通車。原稱長沙湘江大橋(湘江一橋)。是長沙首座跨湘江大橋,主橋全長1125米,橋面寬20米。

銀盆嶺大橋1991年通車。原稱湘江北大橋(湘江二橋)。主橋全長1025米,橋面寬25米。主橋為雙塔單索麵斜拉橋,是當時國內最大跨徑的斜拉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月亮島大橋1997年鐵路橋建成,1999年公路橋通車。系公路鐵路兩用橋,鐵路部分長2434米,公路部分長1984米。

猴子石大橋2000年通車。原稱湘江南大橋(湘江三橋)。全長1389米,主橋寬27米,是我國首次採用三角形穩定性施工的大型橋樑。

黑石鋪大橋2004年通車。全長3068米,橋面寬34米,是長沙繞城線南段跨越湘江的特大橋。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三汊磯大橋2006年通車。全長1577米,橋面寬29米(主跨徑位置寬32.6米),是我國最大跨徑的自錨式懸索大橋。

營盤路隧道2011年通車。長沙首條過江隧道,主線分南北兩線,北線長約3公里,南線長約2.7公里,雙向4車道。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福元路大橋2012年通車。全長約3.5公里,採用3×210米提籃式鋼拱——結合樑組合結構。主橋寬度達38.5米,引橋寬度31.5米。

湘府路大橋2013年通車。全長約2.7公里,雙向6車道。

南湖路隧道2013年通車。這是長沙第二條湘江隧道,也是首條採用盾構法施工的湘江隧道。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穿江而過的地鐵二號線是長沙軌道交通第1條建成運營的線路,於2014年4月29日開通運營。

同樣穿江而過的地鐵四號線於2019年5月26日開通運營。

湘江邊曾經的城門和碼頭,藏著長沙百年生活的變遷

據說市政府規劃還要建四到五座過江的橋,從前坐小木劃過河,要個把小時;渡船過河,要半個小時;乘車過橋,僅需幾分鐘。坐車過過江隧道,時間將更加短。幾十年來長沙市民過湘江的時間變化不僅僅是過江方式的變遷,更是老百姓優質生活的提升。

  • 文/枬子,長沙生活集獨家發佈。部分圖源網絡。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