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學習”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教育工作者對“學習”該有怎樣的認識?今天和大家分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關於“學習科學”的看法。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學習”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教育工作者對“學習”該有怎樣的認識?今天和大家分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關於“學習科學”的看法。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程介明認為,學習背後的邏輯需要用“學習科學”來解釋,“學習科學”最根本的原理是:人腦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動在塑造人腦的發展。因此,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種種經歷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概念。

教育理論研究對促進教育理念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關於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但是其“憾”在於:由於過多地依附於其他學科,所研究與探討的問題可還原為哲學問題、心理學及社會學問題等,使其自身獨特的對象域反而被遮蔽住了。

“當下教育理論的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經濟學、教育政治學、教學評估、教育技術等方面,但是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借來的。”在程介明看來,這些都不是教育理論研究的核心業務:學習。

關於教育理論研究,程介明始終堅持兩點:一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未來;第二,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

“學習科學”是什麼?

據程介明介紹,20世紀初期世界上興起一門針對研究人類學習過程的學科——"學習科學",“學習科學”是腦科學、心理學、教育技術、教育哲學和教育丈量等很多學科的綜合,專門研究人是怎麼學習的。

美國近年來在“學習科學”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就下設六個中心,研究雙語、幼兒發展、空間等領域,僅這六個中心就大概有800多名研究員從事學習科學的研究。

“學習科學研究形成的時間並不長,特別是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腦科學,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專家在研究腦科學。”程介明說,“學習科學在美國最開始的時候叫‘learning science’,就是學習的科學,但是容易被誤解為STEM教育 ,後來變成‘science of learning’,這個涵蓋面就比較廣泛。”

人腦是可塑的

學習是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程介明先生認為,“學習科學”的最根本原理是:人腦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動在塑造人腦的發展。因此,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種種經歷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概念。

目前研究學習科學的不少,但是能把它轉化成為教學一線有用的東西不多。在學習科學的前沿研究中,雙語學習無疑是最出名的。

“關於語言學習我們過去的方向是單純的研究語音區,這是完全錯誤的,人們在講話的時候不僅是發音,而是把聲音賦予意義的過程。”

程介明還舉例說明這一觀點:嬰兒出生的時候聽到的很多聲音,看到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隨著他跟父母和外界的交流,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候,漸漸地就知道這是媽媽的臉,這聲音是媽媽的聲音,而且緩緩地知道這是媽媽開心的聲音,這是媽媽不開心的聲音。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給聲音賦予了意義,成長都是這樣的,一直是一個所謂的構建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跟外界交換的時候塑造頭腦的過程,這是根本的。”程介明說。

除此之外,程介明認為,人腦是可塑的,是會變的,這是現在整個“學習科學”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問題。

“除了腦自己的發展以外,人的活動決定了腦的發展方向,這是最根本的原理。曾經有一位TED講者在演講中強調‘初生嬰兒應該是世界公民,應該讓他們接觸更多的語言 ,儘快開發腦的各部分’,當然這種學習更多的是讓孩子聽和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程介明說。

教研不能只靠經驗

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

程介明曾經參加了世界銀行、世界兒童教育基金會在中國農村的一些項目,對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非常瞭解。在他看來,中國的教研體系即便是放在全世界來看也是非常完備的,每個中小學都有教研組、教研室,整個教研的概念是非常健全,非常深入的。

但是中國學校的教研大多都是基於老師的經驗、老師的智慧。但是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學習?到底學得好學不好,如何評判?這就需要學習科學的支撐,假如有科學的支撐就可以把經驗變成原理。

好比中國許多人花了很多年學習英語,但成果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學了英語,但是沒有用英語的機會,學會英語就是為了考試。

“我不以為應該否認經驗,但是‘學習科學’能夠剖析、鑑定、檢修、確定、質疑。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我們現在的學校要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時間,要以教為主要轉變為以學為主。”程介明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是學生為重、學習為主、經驗與科學相聯合。

學習科學如何在課堂上落地?

講了這麼多“學習科學”的優點,那麼學習科學如何在課堂上落地呢?在現實中有比較成功的例子嗎?程介明分享了香港的一些真實案例。

香港的小學原來需要默寫課文,老師讓學生默寫100個字,每個字錯了就扣一定的分數。但是這個過程存在一個問題:這些字都是老師教給學生的。

“現在香港比較多做法是給學生一張白紙,然後告訴學生一個概念,例如早餐、春天之類的。然後讓學生尋找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詞彙,最少要六個,沒有上線。這個方法首先讓孩子們擁有了整個學習的過程, 其次香港的老師們有一個祕訣就是孩子們對了給三分,錯了不扣分,這樣的話可以鼓勵孩子們去冒險,尋找更多的詞彙。”程介明介紹。

後來因為孩子們找到的詞彙太多了,老師就讓小組通過討論向全班推薦30個字,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熟悉自己推薦的字,還可以認識別的小組推薦的字。所以香港的孩子二年級結束以前大概能認識2500個字,閱讀素養比較高。

此外,在香港大學有一個教授教侵權法,他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報紙上找新聞案例,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案例。在期末的時候讓學生挑選三個做深入的分析,寫論文作為考試的成績。

“這就是創意教學法中的一小塊,學習就是這樣通過學生的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而不是通過老師的講授吸收知識的過程,這個是很大的轉變。”程介明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在實際中產生的,學生有多少經歷很重要,學習就是這樣通過學生的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因此教育的前沿是專注研究人類的學習。專注學習,有別於專注考試、專注分數,所以說‘學習科學’也是突破‘應試教育’的鑰匙。"程介明說。

學習科學要遵循六個基本原理

程介明先生說,當前社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們是面對一個充滿變幻(volatile)、莫測(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社會。同時,從個人角度來說, "一紙文憑、一技傍身",就會"一帆風順、一勞永逸、從一而終"的典型的工業社會情景已經屬於歷史。

“2018年領英發布的報告顯示,現在平均每個人一生要換七份工作,對口就業已經慢慢消失了,在香港會計行業很多公司申明不招會計師。因為在他們看來,會計師最重要的審計工作很容易就能學會,他們更希望看到年輕人身上的敏銳、誠信等品質。”程介明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現象也值得注意:願意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間歇性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同時從事幾個行業幾份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另外大學生輟學成為各國都存在的一個趨勢。

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今天的教育應該如何培養未來的孩子?

在程介明看來,至少和“學習科學”相關的幾個原理是應該遵循的:

第一,學習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因此也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第二,知識其實是人腦中產生的,而不是外來的輸入。

第三,學習的關鍵在於經歷,現在學生的經歷太少了,太單調了。這不僅包括校內的經歷,還包括校園外的經歷;不僅是自然界的經歷, 還包括分析問題, 探索問題等方面的經歷。總之,不能讓學生坐在教室裡聽、寫、考。

第四,使用和理解是一個過程的兩面,是同時發生的。“以前我們以為學習是先有理論,然後實踐,這是不對的。這就是像騎自行車,只有你開動了自行車才能平衡。”

第五,學習是總體性的、綜合性的,不是零星的、分拆的。我們現在教學的過程,很多課程是分拆性的,往往把我們整理知識的過程當作孤立的過程。

第六, 人類的學習是群體運動,這是人類和其餘動物最大的差別。

現在腦科學家有一些大家比較接受的假說,就是人的腦細胞裡面有一個鏡像腦細胞,有個照應的能力。群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那麼"學習科學"這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程介明介紹,學習科學需要基礎科學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中國有非常優良的"教研"傳統,在世界聞名。有了學習科學的支撐,教學一定會有飛躍與突破,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拿來支撐、確定、修訂、否定、改進、一些傳統的教學觀念,也可以開創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相關閱讀

李烈:不要忽視孩子的好奇心,思考力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丨名家說教育

朱永新:關於家庭教育的八個理念 | 名家說教育

內容來源:搜狐教育·智見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學習”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教育工作者對“學習”該有怎樣的認識?今天和大家分享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關於“學習科學”的看法。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程介明認為,學習背後的邏輯需要用“學習科學”來解釋,“學習科學”最根本的原理是:人腦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動在塑造人腦的發展。因此,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種種經歷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概念。

教育理論研究對促進教育理念的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關於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但是其“憾”在於:由於過多地依附於其他學科,所研究與探討的問題可還原為哲學問題、心理學及社會學問題等,使其自身獨特的對象域反而被遮蔽住了。

“當下教育理論的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經濟學、教育政治學、教學評估、教育技術等方面,但是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借來的。”在程介明看來,這些都不是教育理論研究的核心業務:學習。

關於教育理論研究,程介明始終堅持兩點:一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未來;第二,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

“學習科學”是什麼?

據程介明介紹,20世紀初期世界上興起一門針對研究人類學習過程的學科——"學習科學",“學習科學”是腦科學、心理學、教育技術、教育哲學和教育丈量等很多學科的綜合,專門研究人是怎麼學習的。

美國近年來在“學習科學”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就下設六個中心,研究雙語、幼兒發展、空間等領域,僅這六個中心就大概有800多名研究員從事學習科學的研究。

“學習科學研究形成的時間並不長,特別是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腦科學,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專家在研究腦科學。”程介明說,“學習科學在美國最開始的時候叫‘learning science’,就是學習的科學,但是容易被誤解為STEM教育 ,後來變成‘science of learning’,這個涵蓋面就比較廣泛。”

人腦是可塑的

學習是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程介明先生認為,“學習科學”的最根本原理是:人腦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動在塑造人腦的發展。因此,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種種經歷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概念。

目前研究學習科學的不少,但是能把它轉化成為教學一線有用的東西不多。在學習科學的前沿研究中,雙語學習無疑是最出名的。

“關於語言學習我們過去的方向是單純的研究語音區,這是完全錯誤的,人們在講話的時候不僅是發音,而是把聲音賦予意義的過程。”

程介明還舉例說明這一觀點:嬰兒出生的時候聽到的很多聲音,看到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是隨著他跟父母和外界的交流,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候,漸漸地就知道這是媽媽的臉,這聲音是媽媽的聲音,而且緩緩地知道這是媽媽開心的聲音,這是媽媽不開心的聲音。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給聲音賦予了意義,成長都是這樣的,一直是一個所謂的構建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跟外界交換的時候塑造頭腦的過程,這是根本的。”程介明說。

除此之外,程介明認為,人腦是可塑的,是會變的,這是現在整個“學習科學”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問題。

“除了腦自己的發展以外,人的活動決定了腦的發展方向,這是最根本的原理。曾經有一位TED講者在演講中強調‘初生嬰兒應該是世界公民,應該讓他們接觸更多的語言 ,儘快開發腦的各部分’,當然這種學習更多的是讓孩子聽和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程介明說。

教研不能只靠經驗

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

程介明曾經參加了世界銀行、世界兒童教育基金會在中國農村的一些項目,對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非常瞭解。在他看來,中國的教研體系即便是放在全世界來看也是非常完備的,每個中小學都有教研組、教研室,整個教研的概念是非常健全,非常深入的。

但是中國學校的教研大多都是基於老師的經驗、老師的智慧。但是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學習?到底學得好學不好,如何評判?這就需要學習科學的支撐,假如有科學的支撐就可以把經驗變成原理。

好比中國許多人花了很多年學習英語,但成果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學了英語,但是沒有用英語的機會,學會英語就是為了考試。

“我不以為應該否認經驗,但是‘學習科學’能夠剖析、鑑定、檢修、確定、質疑。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我們現在的學校要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時間,要以教為主要轉變為以學為主。”程介明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是學生為重、學習為主、經驗與科學相聯合。

學習科學如何在課堂上落地?

講了這麼多“學習科學”的優點,那麼學習科學如何在課堂上落地呢?在現實中有比較成功的例子嗎?程介明分享了香港的一些真實案例。

香港的小學原來需要默寫課文,老師讓學生默寫100個字,每個字錯了就扣一定的分數。但是這個過程存在一個問題:這些字都是老師教給學生的。

“現在香港比較多做法是給學生一張白紙,然後告訴學生一個概念,例如早餐、春天之類的。然後讓學生尋找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詞彙,最少要六個,沒有上線。這個方法首先讓孩子們擁有了整個學習的過程, 其次香港的老師們有一個祕訣就是孩子們對了給三分,錯了不扣分,這樣的話可以鼓勵孩子們去冒險,尋找更多的詞彙。”程介明介紹。

後來因為孩子們找到的詞彙太多了,老師就讓小組通過討論向全班推薦30個字,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熟悉自己推薦的字,還可以認識別的小組推薦的字。所以香港的孩子二年級結束以前大概能認識2500個字,閱讀素養比較高。

此外,在香港大學有一個教授教侵權法,他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報紙上找新聞案例,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案例。在期末的時候讓學生挑選三個做深入的分析,寫論文作為考試的成績。

“這就是創意教學法中的一小塊,學習就是這樣通過學生的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而不是通過老師的講授吸收知識的過程,這個是很大的轉變。”程介明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在實際中產生的,學生有多少經歷很重要,學習就是這樣通過學生的經歷形成知識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因此教育的前沿是專注研究人類的學習。專注學習,有別於專注考試、專注分數,所以說‘學習科學’也是突破‘應試教育’的鑰匙。"程介明說。

學習科學要遵循六個基本原理

程介明先生說,當前社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們是面對一個充滿變幻(volatile)、莫測(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社會。同時,從個人角度來說, "一紙文憑、一技傍身",就會"一帆風順、一勞永逸、從一而終"的典型的工業社會情景已經屬於歷史。

“2018年領英發布的報告顯示,現在平均每個人一生要換七份工作,對口就業已經慢慢消失了,在香港會計行業很多公司申明不招會計師。因為在他們看來,會計師最重要的審計工作很容易就能學會,他們更希望看到年輕人身上的敏銳、誠信等品質。”程介明說。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現象也值得注意:願意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間歇性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同時從事幾個行業幾份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另外大學生輟學成為各國都存在的一個趨勢。

那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今天的教育應該如何培養未來的孩子?

在程介明看來,至少和“學習科學”相關的幾個原理是應該遵循的:

第一,學習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因此也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第二,知識其實是人腦中產生的,而不是外來的輸入。

第三,學習的關鍵在於經歷,現在學生的經歷太少了,太單調了。這不僅包括校內的經歷,還包括校園外的經歷;不僅是自然界的經歷, 還包括分析問題, 探索問題等方面的經歷。總之,不能讓學生坐在教室裡聽、寫、考。

第四,使用和理解是一個過程的兩面,是同時發生的。“以前我們以為學習是先有理論,然後實踐,這是不對的。這就是像騎自行車,只有你開動了自行車才能平衡。”

第五,學習是總體性的、綜合性的,不是零星的、分拆的。我們現在教學的過程,很多課程是分拆性的,往往把我們整理知識的過程當作孤立的過程。

第六, 人類的學習是群體運動,這是人類和其餘動物最大的差別。

現在腦科學家有一些大家比較接受的假說,就是人的腦細胞裡面有一個鏡像腦細胞,有個照應的能力。群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那麼"學習科學"這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程介明介紹,學習科學需要基礎科學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中國有非常優良的"教研"傳統,在世界聞名。有了學習科學的支撐,教學一定會有飛躍與突破,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拿來支撐、確定、修訂、否定、改進、一些傳統的教學觀念,也可以開創一些新的教學理念。

相關閱讀

李烈:不要忽視孩子的好奇心,思考力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丨名家說教育

朱永新:關於家庭教育的八個理念 | 名家說教育

內容來源:搜狐教育·智見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教研不能只靠經驗,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名家說教育

點一下再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