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臨死前一項糊塗決定,既破壞祖制又讓大清江山落入婦人之手

文/高飛

1861年七月十七日,並不太平的大清朝又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大事,咸豐皇帝去世了。這給外患未弭、內亂正熾的清朝平添了幾分悲涼。咸豐是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的西暖閣裡離開的。當他病入膏肓、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留下了三項遺命:

第一項,立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為皇太子;

第二項,任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四位宗室和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位軍機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年幼的載淳處理一切政務;

第三項,賜給慈安"御賞"印,賜給載淳"同道堂"印,朝廷頒行的各項詔令,必須加印"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印章,方具效力。

這三項遺命,前兩項都好理解,第三項就有點兒奇怪了,既然有顧命大臣,為何還要添上兩顆印章呢?

咸豐臨死前一項糊塗決定,既破壞祖制又讓大清江山落入婦人之手

先來說說這兩方印章的來歷:

這兩顆印章是咸豐皇帝日常所用的閒章,"御賞"就是看過了的意思。除了咸豐,清朝的乾隆、嘉慶、道光這三位皇帝都刻有"御賞"印。"同道堂"本是一個殿的名字,紫禁城裡有同道堂這個殿,圓明園也有同道堂這個殿。咸豐皇帝曾在這個殿里居住過。用殿堂的名稱來作印文,這在清朝並不稀奇,最著名的當屬乾隆的"三希堂"了。

再來說說兩方印章的用處:

根據咸豐的遺命,這兩方印章是發佈諭旨的憑證,御賞印為印起,蓋在需要發佈的諭旨的前端;同道堂印為印訖,蓋在需要發佈的諭旨的末端。顧命八大臣如擬"上諭"或下"詔旨",必須加印"御賞"和"同道堂"兩方印章,才能施行,否則就是無效的。

咸豐臨死前一項糊塗決定,既破壞祖制又讓大清江山落入婦人之手

最後說說咸豐賜印的目的:

咸豐之所以把這兩方印章分別賜給載淳和慈安,主要是為了互相制衡。《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這裡所謂的"弊端",指的就是顧命大臣權力太大壓制年幼的小皇帝,有了這兩方印章,就可以牽制八大臣,從而達到彼此掣肘的目的,不至於一方獨大。

咸豐的用心可謂良苦。但是,這卻是一項治標不治本的糊塗決定。

首先,咸豐的這一舉動破壞了清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為日後垂簾聽政和慈禧掌權奠定了制度基礎。御賞印是給慈安的,慈安深得咸豐賞識,但是雖然貴為皇后,卻沒有子嗣。慈禧只是貴妃,但是她給咸豐生了兒子,繼承帝位,母以子貴,所以慈禧得以和慈安"兩宮並尊"。同道堂印是賜給載淳的,但是載淳還小,這方印就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忠厚老實,性格懦弱,在權術運用上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而且她的權力慾望也遠不及慈禧那麼旺盛。所以,慈安的御賞印後來也基本上被慈禧所左右。

咸豐臨死前一項糊塗決定,既破壞祖制又讓大清江山落入婦人之手

在慈禧之前,清朝後宮干政的例子只有孝莊太后,但是人家也沒有明目張膽地搞垂簾聽政啊。咸豐死後,有御史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大臣合議的結果就是"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後來,通過祺祥政變,顧命八大臣被除掉。而這兩方印,實際上給了她們垂簾聽政的制度基礎。既然我們可以決定聖旨的頒行,為什麼不可以聽政呢?就這樣,慈安和慈禧就順利實現了垂簾聽政了,而大權,則逐漸傾斜到慈禧手中。

其次,咸豐這樣的制度安排,徹底激化了顧命大臣和兩宮之間的矛盾。咸豐希望能通過這種安排在顧命大臣和兩宮之間確立平衡點。但是,他卻沒有想到,這樣的處理更加激化了矛盾,八大臣以皇帝遺詔自重,加之肅順行事霸道專橫,自然不會把兩個寡婦放在眼裡。慈禧則害怕自己會失去權勢,這種情況下,恭親王成了她必須爭取的一股勢力,加之勝保等人的加入,肅順就必死無疑了。

咸豐臨死前一項糊塗決定,既破壞祖制又讓大清江山落入婦人之手

咸豐皇帝曾擔心自己死後慈禧專權,於江山不利,欲效法漢武帝行"勾弋故事",但終究下不了手。最終還是被慈禧得逞了。

1861年的那個秋天,慈禧有驚無險地實現了過渡,登上了權力的寶座。這是她個人的幸運,卻是清朝的厄運。而埋下這粒種子的人,不是別人,恰恰就是咸豐帝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