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東路的“粉樓” 文/蒲元 耿小喬

西安 抗日戰爭 華豐 終南文苑 2019-04-05


自強東路的“粉樓” 文/蒲元 耿小喬

1949年時的“粉樓” 資料圖片

我家住在西安市東北郊的辛家廟,勉強算是個道北人,兒時也常去自強路上玩,卻從沒聽說過這條路上還有一幢“粉樓”。

直到有人指點,踏著婆娑的樹影,走進自強東路705號,“粉樓”的真面目才呈現在我們眼前:小廣場中心一座4層高的樓房,看起來和一般的辦公樓並無二致。正詫異“粉”從何來呢,只見樓頂一塊寬大的廣告牌洩露了祕密:“愛菊集團”。原來,“粉樓”不是粉色的,卻是座生產麵粉的廠房!

翻開厚厚的廠史,我們看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34年,河南開封信昌銀號因在當地經營不善、瀕臨破產,改往西安投資麵粉廠。他們選擇了西安火車站以北、含元殿遺址以南的一塊地方。為什麼要把廠子建在這兒呢?想想也就明白了,隴海鐵路就在跟前,圖的就是運輸方便。

1935年,陝西乃至西北創建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機器制粉企業——西安華豐麵粉股份有限公司(後改為華峰)成立。雖說身處大西北,可是設備陣容堪稱豪華:進口德國德曼公司磨機12臺,風、圓羅機11臺,以及洗麥機、電漂機、發電機等,還有英國公司300馬力鍋爐2部。

與此同時,1幢4層高的制粉廠房拔地而起,這便是“粉樓”。“粉樓”遠看其貌不揚,但在老職工裴師傅的眼中,這座樓卻很有講究。原來,裴師傅的父親是這裡的建廠元老,“粉樓”就是他看著蓋起來的,裴師傅的父親曾說,這樓有幾個特點:一是高,樓裡不住人,全是車間,要放設備空間就要大,所以比一般的4層樓高出不少,有20多米高;二是結實,生產的時候各種機器震動,尤其是大型羅機篩面晃動還不小,當時也沒有鋼筋,大樓就是以磚木結構為主,加上又高,所以樓一定要結實;三是樓裡全部是木地板,每層樓板都是頂好的紅松,隔一段就用柱子頂起來,那麼多機器設備放上去,一點問題都沒有,穩得很。

從此,華峰麵粉公司以得天獨厚的關中白小麥為原料,日產通粉3500袋,“華山牌紅字粉”一炮打響,暢銷關中,深受百姓歡迎。時至今日,不少老西安人還能回憶起當年拿著糧本和麵口袋去買面的情形。

西安事變發生後,華峰抗日工會、華峰職工抗日救國會先後成立,呼籲一致抗日、反對內戰,並慰問受傷將士,工人們還節衣縮食,為抗戰將士募捐款大洋35.7元。1937年七七事變後,麵粉廠成為重要的抗日後勤保障單位,華峰麵粉公司門前也有了荷槍實彈的士兵。國難當頭,“粉樓”日夜開工,為抗日軍隊加工麵粉;廠裡只拿一點微薄的加工費,幾無利潤可言,一切都以支援抗戰為重。日軍開始轟炸古城西安後,華峰職工在廠區挖掘了大量防空掩體和地道,出口之一就設在“粉樓”的東側。幸運的是,在頻繁而慘烈的空襲中,“粉樓”未遭直接打擊得以保全。

新中國成立後,“粉樓”所在的華峰麵粉公司先後經歷了公私合營和改制國有等系列變革。1966年10月正式更名為廣大市民所熟知的“西安市群眾麵粉廠”。到了1992年,一個傳承了老“華山牌”精神的嶄新品牌——“愛菊”從這裡誕生,走向了千家萬戶。

家住煤建公司的王春花老人在自強東路生活了幾十年,她說,我家就在麵粉廠斜對面,不過當時人們都叫它麵粉公司;每天下午3點,裡面就會拉笛,用河南話講叫“拉wei”,特別準時;公司後門常有員工自樂班唱豫劇,來來回回就那麼幾齣戲,但大人小孩都愛看。對於“粉樓”,老人也有一段記憶:上學的時候,有一次陪同學到“粉樓”裡送飯,一進門就是旋轉的木頭樓梯,這在當時很少見,感覺挺新鮮。到了車間看到同學的爸爸和其他工人身上臉上全都是麵粉,但是大夥都在非常認真地工作……這一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探尋“粉樓”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還結識了曾每天出入這裡的麵粉廠老職工熊國平,他指著“粉樓”告訴我們,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座樓一直在使用,除了建國以後做了簡單加固外,沒有大修過。上世紀80年代“粉樓”不再作為車間,改為辦公樓的時候,每一層還在原先的木地板上鋪了瓷磚,搞了裝修,也沒任何問題,證明當年的施工質量真是不一般。談起這段往事,他的臉上寫滿了驕傲。

2015年,根據西安市統一規劃,愛菊集團整體搬遷至北三環外,自強東路705號院裡熱鬧了整整80年的“粉樓”一下子沉寂下來。如今,“粉樓”依然以它特有的風範靜靜地俯瞰著這片熟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