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先祖大禹

要說杞國的建立那可真是曲折不堪,光尋找大禹的後人,周武王就費了很大的勁兒。據說,從武王有了封賞前代賢王后人的想法開始,派人四處尋找,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在江南鄉野找到了大禹的後人。尋找之路如此之艱難,與主動投奔周國的舜帝后人遏父來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那為何大禹的苗裔如此難找呢?這還要從杞國的首封之君東樓公的名號說起。

東樓公,是杞國的第一位國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東樓公是他的名字,又因為封國在杞以杞為姓,因此全名應該叫杞東樓公。第二種說法是說東樓公乃是他的諡號,是他離世後後人追尊的。第三種說法說這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的。到底孰是孰非,就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分析,在下更認可“東樓公”乃是這位杞國國君的稱號這一說法。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先祖大禹

要說杞國的建立那可真是曲折不堪,光尋找大禹的後人,周武王就費了很大的勁兒。據說,從武王有了封賞前代賢王后人的想法開始,派人四處尋找,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在江南鄉野找到了大禹的後人。尋找之路如此之艱難,與主動投奔周國的舜帝后人遏父來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那為何大禹的苗裔如此難找呢?這還要從杞國的首封之君東樓公的名號說起。

東樓公,是杞國的第一位國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東樓公是他的名字,又因為封國在杞以杞為姓,因此全名應該叫杞東樓公。第二種說法是說東樓公乃是他的諡號,是他離世後後人追尊的。第三種說法說這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的。到底孰是孰非,就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分析,在下更認可“東樓公”乃是這位杞國國君的稱號這一說法。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始封君東樓公

那筆者為何如此肯定“東樓公”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呢?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還與樓這個古老的姓氏有關,而東樓公他的姓就是樓。等一等!筆者你是不是搞錯了?既然杞國是大禹後人的封國,那東樓公怎麼也應該姓姒才對吧,不能因為稱號裡帶個“樓”字,就說他姓樓吧?各位彆著急,在下並沒有搞錯,東樓公確實姓樓,而他本姓也是沒有木字旁的婁,但他的的確確就是大禹的後人,只不過這其中曲折還得由筆者慢慢道來。

自大禹傳位於啟建立夏朝開始,綿延400多年傳到了桀。由於帝履癸(桀的本名)失政,導致天下叛離,被承受了天命的商湯取而代之。商湯為了免除後患,一路率軍追趕夏桀及夏朝殘餘勢力到了南巢,並乾脆將其流放在這蠻荒之地。此後,夏桀死在了當地,而他的兩個兒子仲和、仲禮輾轉來到會稽山,想在先祖大禹離世的地方得到護佑,保存夏朝的血脈。為了防止商朝人再進行報復,仲和、仲禮兄弟二人隱姓埋名,特意把姒姓改成了婁姓,在會稽一帶生活了下去。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先祖大禹

要說杞國的建立那可真是曲折不堪,光尋找大禹的後人,周武王就費了很大的勁兒。據說,從武王有了封賞前代賢王后人的想法開始,派人四處尋找,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在江南鄉野找到了大禹的後人。尋找之路如此之艱難,與主動投奔周國的舜帝后人遏父來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那為何大禹的苗裔如此難找呢?這還要從杞國的首封之君東樓公的名號說起。

東樓公,是杞國的第一位國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東樓公是他的名字,又因為封國在杞以杞為姓,因此全名應該叫杞東樓公。第二種說法是說東樓公乃是他的諡號,是他離世後後人追尊的。第三種說法說這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的。到底孰是孰非,就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分析,在下更認可“東樓公”乃是這位杞國國君的稱號這一說法。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始封君東樓公

那筆者為何如此肯定“東樓公”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呢?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還與樓這個古老的姓氏有關,而東樓公他的姓就是樓。等一等!筆者你是不是搞錯了?既然杞國是大禹後人的封國,那東樓公怎麼也應該姓姒才對吧,不能因為稱號裡帶個“樓”字,就說他姓樓吧?各位彆著急,在下並沒有搞錯,東樓公確實姓樓,而他本姓也是沒有木字旁的婁,但他的的確確就是大禹的後人,只不過這其中曲折還得由筆者慢慢道來。

自大禹傳位於啟建立夏朝開始,綿延400多年傳到了桀。由於帝履癸(桀的本名)失政,導致天下叛離,被承受了天命的商湯取而代之。商湯為了免除後患,一路率軍追趕夏桀及夏朝殘餘勢力到了南巢,並乾脆將其流放在這蠻荒之地。此後,夏桀死在了當地,而他的兩個兒子仲和、仲禮輾轉來到會稽山,想在先祖大禹離世的地方得到護佑,保存夏朝的血脈。為了防止商朝人再進行報復,仲和、仲禮兄弟二人隱姓埋名,特意把姒姓改成了婁姓,在會稽一帶生活了下去。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會稽山大禹陵

仲和、仲禮的後人都姓了婁,但他們始終記著自己是大禹的後人,一邊為先祖守陵,一邊勤儉傳家。哪怕他們生活再苦,都堅守著一個原則就是堅決不為商朝做事,不到商朝為官。就這樣又過了500多年,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到了商朝,由於紂王的失政,武王號令天下奪去了政權,周朝建立了。

當週武王派人四處尋找先代聖王之後時,怎麼也找不到姒姓後人,經過多方打聽才在會稽找到了大禹的36世孫婁雲衢。來人通過詢問婁雲衢家族的歷史,才瞭解到這樣一段曲折的故事,遂把他請回中原接受武王分封。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先祖大禹

要說杞國的建立那可真是曲折不堪,光尋找大禹的後人,周武王就費了很大的勁兒。據說,從武王有了封賞前代賢王后人的想法開始,派人四處尋找,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在江南鄉野找到了大禹的後人。尋找之路如此之艱難,與主動投奔周國的舜帝后人遏父來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那為何大禹的苗裔如此難找呢?這還要從杞國的首封之君東樓公的名號說起。

東樓公,是杞國的第一位國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東樓公是他的名字,又因為封國在杞以杞為姓,因此全名應該叫杞東樓公。第二種說法是說東樓公乃是他的諡號,是他離世後後人追尊的。第三種說法說這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的。到底孰是孰非,就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分析,在下更認可“東樓公”乃是這位杞國國君的稱號這一說法。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始封君東樓公

那筆者為何如此肯定“東樓公”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呢?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還與樓這個古老的姓氏有關,而東樓公他的姓就是樓。等一等!筆者你是不是搞錯了?既然杞國是大禹後人的封國,那東樓公怎麼也應該姓姒才對吧,不能因為稱號裡帶個“樓”字,就說他姓樓吧?各位彆著急,在下並沒有搞錯,東樓公確實姓樓,而他本姓也是沒有木字旁的婁,但他的的確確就是大禹的後人,只不過這其中曲折還得由筆者慢慢道來。

自大禹傳位於啟建立夏朝開始,綿延400多年傳到了桀。由於帝履癸(桀的本名)失政,導致天下叛離,被承受了天命的商湯取而代之。商湯為了免除後患,一路率軍追趕夏桀及夏朝殘餘勢力到了南巢,並乾脆將其流放在這蠻荒之地。此後,夏桀死在了當地,而他的兩個兒子仲和、仲禮輾轉來到會稽山,想在先祖大禹離世的地方得到護佑,保存夏朝的血脈。為了防止商朝人再進行報復,仲和、仲禮兄弟二人隱姓埋名,特意把姒姓改成了婁姓,在會稽一帶生活了下去。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會稽山大禹陵

仲和、仲禮的後人都姓了婁,但他們始終記著自己是大禹的後人,一邊為先祖守陵,一邊勤儉傳家。哪怕他們生活再苦,都堅守著一個原則就是堅決不為商朝做事,不到商朝為官。就這樣又過了500多年,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到了商朝,由於紂王的失政,武王號令天下奪去了政權,周朝建立了。

當週武王派人四處尋找先代聖王之後時,怎麼也找不到姒姓後人,經過多方打聽才在會稽找到了大禹的36世孫婁雲衢。來人通過詢問婁雲衢家族的歷史,才瞭解到這樣一段曲折的故事,遂把他請回中原接受武王分封。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大禹36世孫東樓雲衢公像

因為杞地曾是大禹治水奮鬥過的地方,武王特意把此地敕封給婁雲衢,讓他在這裡建立杞國,奉祀禹帝宗廟。並且在分封時,為了表彰婁氏子孫不忘本源的精神,武王對婁雲衢說了“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這樣一句話,並特意在婁姓旁邊加上了一個“木”字,賜給他們樓這個姓氏。而婁雲衢變成了樓雲衢後,又因為他是在江東會稽被人尋找到的,所以便以江東樓公作為稱謂,稱作“東樓公”了。

東樓公建立杞國之後,與夫人齊氏一起為國操勞,他們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很快就把杞國當地治理得安定祥和了。只不過杞國後世似乎並沒有什麼大作為,以至於除了一條“杞人憂天”的成語以外,並沒留下什麼讓人有印象的事蹟。不過,杞國之後如何發展也都是後話了,今天的建國錄就不贅言了,咱們日後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杞國立國、東樓公、大禹後人、夏桀失國、後世隱居、會稽、改姒為婁、婁雲衢、受封得樓姓、夫妻治國。

"

司馬公的一篇《陳杞世家》,講述了舜帝、禹帝兩位上古先王的後人,在周朝被分封及發展的歷史。上一次,咱們跟隨著媯姓後人的腳步(媯:舜帝的另一個姓),瞭解了他們從夏代封於虞又失去虞,再到商代被封於陳,周代又改封另一支為陳的變遷、立國過程。今天,咱們再把目光轉向大禹,跟隨姒姓後人去看一看杞國的建國故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先祖大禹

要說杞國的建立那可真是曲折不堪,光尋找大禹的後人,周武王就費了很大的勁兒。據說,從武王有了封賞前代賢王后人的想法開始,派人四處尋找,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在江南鄉野找到了大禹的後人。尋找之路如此之艱難,與主動投奔周國的舜帝后人遏父來對比,真是天壤之別。那為何大禹的苗裔如此難找呢?這還要從杞國的首封之君東樓公的名號說起。

東樓公,是杞國的第一位國主,這一稱呼在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說法認為東樓公是他的名字,又因為封國在杞以杞為姓,因此全名應該叫杞東樓公。第二種說法是說東樓公乃是他的諡號,是他離世後後人追尊的。第三種說法說這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的。到底孰是孰非,就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分析,在下更認可“東樓公”乃是這位杞國國君的稱號這一說法。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杞國的始封君東樓公

那筆者為何如此肯定“東樓公”是他的稱號,生前就在使用呢?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還與樓這個古老的姓氏有關,而東樓公他的姓就是樓。等一等!筆者你是不是搞錯了?既然杞國是大禹後人的封國,那東樓公怎麼也應該姓姒才對吧,不能因為稱號裡帶個“樓”字,就說他姓樓吧?各位彆著急,在下並沒有搞錯,東樓公確實姓樓,而他本姓也是沒有木字旁的婁,但他的的確確就是大禹的後人,只不過這其中曲折還得由筆者慢慢道來。

自大禹傳位於啟建立夏朝開始,綿延400多年傳到了桀。由於帝履癸(桀的本名)失政,導致天下叛離,被承受了天命的商湯取而代之。商湯為了免除後患,一路率軍追趕夏桀及夏朝殘餘勢力到了南巢,並乾脆將其流放在這蠻荒之地。此後,夏桀死在了當地,而他的兩個兒子仲和、仲禮輾轉來到會稽山,想在先祖大禹離世的地方得到護佑,保存夏朝的血脈。為了防止商朝人再進行報復,仲和、仲禮兄弟二人隱姓埋名,特意把姒姓改成了婁姓,在會稽一帶生活了下去。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會稽山大禹陵

仲和、仲禮的後人都姓了婁,但他們始終記著自己是大禹的後人,一邊為先祖守陵,一邊勤儉傳家。哪怕他們生活再苦,都堅守著一個原則就是堅決不為商朝做事,不到商朝為官。就這樣又過了500多年,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到了商朝,由於紂王的失政,武王號令天下奪去了政權,周朝建立了。

當週武王派人四處尋找先代聖王之後時,怎麼也找不到姒姓後人,經過多方打聽才在會稽找到了大禹的36世孫婁雲衢。來人通過詢問婁雲衢家族的歷史,才瞭解到這樣一段曲折的故事,遂把他請回中原接受武王分封。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大禹36世孫東樓雲衢公像

因為杞地曾是大禹治水奮鬥過的地方,武王特意把此地敕封給婁雲衢,讓他在這裡建立杞國,奉祀禹帝宗廟。並且在分封時,為了表彰婁氏子孫不忘本源的精神,武王對婁雲衢說了“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這樣一句話,並特意在婁姓旁邊加上了一個“木”字,賜給他們樓這個姓氏。而婁雲衢變成了樓雲衢後,又因為他是在江東會稽被人尋找到的,所以便以江東樓公作為稱謂,稱作“東樓公”了。

東樓公建立杞國之後,與夫人齊氏一起為國操勞,他們一個主外、一個主內,很快就把杞國當地治理得安定祥和了。只不過杞國後世似乎並沒有什麼大作為,以至於除了一條“杞人憂天”的成語以外,並沒留下什麼讓人有印象的事蹟。不過,杞國之後如何發展也都是後話了,今天的建國錄就不贅言了,咱們日後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杞國立國、東樓公、大禹後人、夏桀失國、後世隱居、會稽、改姒為婁、婁雲衢、受封得樓姓、夫妻治國。

周朝列國初創記(七):夏桀後人避禍改姓,幾百年後得以重回中原

關鍵詞雲圖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