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私自調集120萬兵馬要幹大事情,女皇武則天這回真的怕了!

唐人郭元振,年僅十八歲便考中進士,拒絕入京當大官,選擇在州縣當個小縣尉。郭元振為人豪爽大方,不拘小節,在任期間鑄造假幣,擄掠婦女,打家劫舍,以此救濟賓客。天下人都很仰慕他,與他同氣連枝的人成千上萬。

女皇武則天都聽到了郭元振的名聲,於是召見他。武則天與郭元振談論到深夜,對他很欣賞,提拔他為控鶴府供奉,不久遷為奉宸監丞。

這裡順便說一下,武則天設立的“控鶴府”,後來改名為“奉宸府”,是武則天的後宮場所,裡面彙集天下美男。當時武則天寵愛的男寵張易之先後擔任控鶴監和奉宸令,相當於“皇后”。而郭元振的官職僅次於張易之,是張易之的下屬,這至少說明郭元振長得不醜。


將軍私自調集120萬兵馬要幹大事情,女皇武則天這回真的怕了!


當時吐蕃請求和親,郭元振奉命去邊境與吐蕃君主相見,宣揚國威以及命令。郭元振咄咄逼人,將吐蕃君主責備一番。吐蕃君主非常恐懼,竟然屈服了。郭元振回來上奏說:“吐蕃人都想早日與我國議和,唯獨大將論欽陵不同意。我們只要不拒絕議和,讓吐蕃人更加怨恨論欽陵,然後再施展反間計,吐蕃必會上下猜疑而內亂。”武則天認為郭元振說的對。沒多久,吐蕃君臣果然互相猜疑背叛,發生內亂,論欽陵被殺。郭元振因此聲名鵲起。

後來吐蕃與突厥聯和,大舉入侵西河,攻破幾十城,圍逼涼州,殺死節度使。武則天正在洛陽城門宴飲,這時涼州使者報告軍情,武則天因此罷樂,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兼任隴右諸軍大使,調集秦中地區五萬人,號稱二十萬,趕赴河西。


將軍私自調集120萬兵馬要幹大事情,女皇武則天這回真的怕了!


郭元振到了涼州,吐蕃兵向來聽聞他的威名,互相說:“我們君主尚且懼怕他,我們哪裡會是他的對手?”於是一起退走了。

郭元振收集涼州剩餘的士兵,修繕城牆,嚴明法令,屯田一年,使涼州恢復了元氣。郭元振認為涼州西有吐蕃,北有突厥,長期以來對外示弱,沒有宣揚國威,因此私自調集隴右地區120萬兵馬,對外號稱200萬,聚集於湟州,營帳千里相連,以舉烽火為號令。

《郭元振行狀》:公以涼州西拒吐蕃,北有突厥,久示其弱,未揚天威,因徵隴右兵馬一百二十萬,號二百萬集於湟州,營幕千里,舉烽號令。

當時奸人宗楚客為宰相,向來與郭元振不和,讓人告發郭元振謀反。武則天聽聞後,萬分惶恐,竟然嚇得無計可施,不知道該怎麼辦。

《郭元振行狀》:時宗楚客為相,素與公不協,令人告變,則天惶懼,計無所出。


將軍私自調集120萬兵馬要幹大事情,女皇武則天這回真的怕了!


狄仁傑(當過宰相)、魏元忠(當過宰相)、韋安石(當過宰相)、李嶠(當過宰相)、宋璟(當過宰相)、姚崇(當過宰相)、趙彥昭(當過宰相)、韋嗣立(當過宰相)、張說(當過宰相)等二十五位重臣聯名上書,為郭元振擔保,如果郭元振有異心,他們甘願同死,武則天因此稍微心安。

《郭元振行狀》:狄仁傑、魏元忠、韋安石、李嶠、宋璟、姚崇、趙彥昭、韋嗣立、張說二十五人抗表請保,如公有異國,並請身死籍沒,則天由是稍安。

120萬大軍已經集合,將士們又服從軍令,於是郭元振分兵為十道,一同出發。大軍浩浩蕩蕩過青海,幾乎到了吐蕃君主的大帳。吐蕃君主屈膝跪下,向郭元振投降求和,並獻上戰馬三千匹,黃金三萬斤,牛羊不計其數。郭元振大大張揚軍威,接受吐蕃的禮物而還。

《郭元振行狀》:兵既大集,人又知教,分兵十道齊進,過青海,幾至贊普牙帳。贊普屈膝請和,獻馬三千匹,金三萬斤,牛羊不可勝數。公大張軍威,受其蕃禮而還。


將軍私自調集120萬兵馬要幹大事情,女皇武則天這回真的怕了!


郭元振既然降服了西方的吐蕃,而北方的突厥聽聞後,趕緊獻上戰馬二千匹,釋放擄掠的涼州人士,唯恐郭元振率120萬大軍問罪。

《郭元振行狀》:既伏西戎,震威北狄,突厥獻馬二千匹,所獲涼州人士,皆放歸塞上。

從此邊塞安寧,異族畏懼,令行禁止,道不拾遺,郭元振在涼州的所作所為,被後代效仿。河西隴右十多處,為郭元振建立生祠堂,立碑頌德。

以上內容節選自唐朝宰相張說的文章《兵部尚書代國公贈少保郭公行狀》(簡稱《郭元振行狀》)。張說與郭元振同朝為官,並且是好友,他寫的這篇敘事散文,是當時人記當時事,比一般史料更可信。

當時郭元振調集120萬兵馬,並且將士都聽命於他,唐朝(武周)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湊齊另外可以與郭元振匹敵的兵力。如果郭元振想謀反,攻破長安,恐怕易如反掌。難怪武則天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無計可施,不知道該怎麼辦。

狄仁傑等25位重臣,其中不少人都當過宰相,而且多是正直的名臣,居然敢賭上身家性命擔保郭元振不反,這是有多麼相信郭元振的人品啊!事實上郭元振與這些人是忘言之友,就是彼此以心相知,不必多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也反映了郭元振的人品如何。

參考資料:唐朝張說《兵部尚書代國公贈少保郭公行狀》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