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武則天 考古 文物 唐朝 文史鳶風 2017-05-19

前言:你盜掘了祖先的墓,同時也盜走了他們的魂。其實世上本沒有盜墓賊,貪婪的人多了,也便有人去盜。

在我國盜墓之事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有了破壞古墓的意識。而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被盜古墓是距今約3600多年的商湯之墓。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禮崩樂壞”,厚葬之風盛行,盜墓也因此得以流行開來。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盜墓筆記

唐代有很多反映盜墓成風的著名詩句:“群盜多蚊虻”,“荒冢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白骨下縱橫”等。據史書記載: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之外,唐朝所有帝王的陵墓均被逐一盜掘,無一倖免。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洛陽鏟---考古工具

據說,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盜墓高潮。第一次盜墓高潮是在西漢時期,當時政府允許民間私人鑄造銅錢,又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和秦帝國的墓葬中大多是銅器和兵器等陪葬品,因此以鑄幣為名成為人們盜墓的直接動力。

第二次盜墓高潮是在清朝年間,當時的文物工作者為了考證歷史而進行研究性盜墓,但是這次盜墓高潮不僅對古墓的破壞性很小,反而給後來的歷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文物。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十二生肖

而文物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禁止隨意拿來交易和買賣。我國法律規定:地下文物均歸國家所有。然而,盜墓者的行為不僅極大地破壞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而且也是對全人類文明的極大犯罪。

相反,盜墓有時也會使古代的文物重見天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如東漢明帝劉陽曾命人挖掘呂不韋的陵墓,從中發現大量未被秦始皇焚燒的儒家經書;又如西晉時期,有人曾盜掘戰國魏王的墓葬,從中得到了數十車的竹簡,其中就包括史料價值極高的《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重要文獻。此外,王羲之的著名書法作品《蘭亭序》也因盜墓而重現人間。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王羲之---《蘭亭序》

然而,從考古學角度看,古代墓葬不僅表現為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的珍貴,而且連墓葬的結構和形制都包涵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而野蠻的盜墓者從不在意這些,常常使這些歷史信息遭到無可挽回的毀滅,也使關心和愛護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人痛心疾首。

眾所周知,洛陽鏟是考古或盜墓的常用工具,但是對於一個專業的考古工作者來說,還要使用很多極精細的工具,比如小竹籤、細毛刷等;對於每一件文物的擺放位置、大小和色澤等都要認真標記、拍照、詳細記錄。盜亦有道:群盜多蚊的時代,武則天之墓憑啥倖免於難?

考古工具

而那些品味低下、眼光拙劣、行為粗暴的盜墓者對墓葬的結構和風俗等毫不在意,往往將現場破壞得體無完膚,最終導致許多珍貴文物被當場毀壞甚至流失國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