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複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鶥喜歡安家營巢的環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築巢的噪鶥不同,藍冠噪鶥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朴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裡。

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希望儘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為什麼藍冠噪鶥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後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複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鶥喜歡安家營巢的環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築巢的噪鶥不同,藍冠噪鶥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朴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裡。

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希望儘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為什麼藍冠噪鶥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後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是藍冠噪鶥理想的覓食場所。


為什麼藍冠噪鶥會選擇婺源呢?研究顯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婺源水系豐富、河流眾多,村莊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間,且大多沿河而建,這為藍冠噪鶥“沐浴”提供了絕佳條件;婺源的森林以闊葉林為主,並且闊葉林多集中於村莊及其周邊,很好地兼顧了它們的築巢和覓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縣市的景觀破碎度低,各闊葉林片區之間連通性較強,給喜歡群居的它們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棲息地。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複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鶥喜歡安家營巢的環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築巢的噪鶥不同,藍冠噪鶥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朴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裡。

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希望儘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為什麼藍冠噪鶥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後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是藍冠噪鶥理想的覓食場所。


為什麼藍冠噪鶥會選擇婺源呢?研究顯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婺源水系豐富、河流眾多,村莊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間,且大多沿河而建,這為藍冠噪鶥“沐浴”提供了絕佳條件;婺源的森林以闊葉林為主,並且闊葉林多集中於村莊及其周邊,很好地兼顧了它們的築巢和覓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縣市的景觀破碎度低,各闊葉林片區之間連通性較強,給喜歡群居的它們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



出生率低 家族不興

科研監測顯示,藍冠噪鶥通常一年只繁育一次,一次產蛋4枚,但成活率不高,而且雄多雌少,部分成年個體不具備繁殖能力,種群總體生育能力比較差。由於繁殖生境狹窄而且數量基數小,藍冠噪鶥目前僅存300餘隻,其中具備繁殖能力的成年個體據估計不超過250只。

因此,藍冠噪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均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是中國特有鳥類中唯二的極危物種(另一個是海南孔雀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研究專家何芬奇2017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婺源靛冠噪鶥各繁殖群體中,其每年的營巢數量從未超過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3;如果首批鳥蛋或雛鳥被天敵捕殺,第二次築巢的數目不及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5,且二次築巢通常在首次繁殖失敗後一個月以上才開始;野外觀察從未見過藍冠噪鶥在一年內還有第三次築巢的行為。如果以成鳥引領當年幼鳥離開繁殖地就看作它們成功繁殖,那麼新增幼鳥的數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達不到種群數量的1/5。假如一個藍冠噪鶥群體的後代在第一次繁殖時就全軍覆沒,那麼整個群體當年不再繁殖第二次的情形也是有的。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複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鶥喜歡安家營巢的環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築巢的噪鶥不同,藍冠噪鶥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朴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裡。

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希望儘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為什麼藍冠噪鶥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後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是藍冠噪鶥理想的覓食場所。


為什麼藍冠噪鶥會選擇婺源呢?研究顯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婺源水系豐富、河流眾多,村莊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間,且大多沿河而建,這為藍冠噪鶥“沐浴”提供了絕佳條件;婺源的森林以闊葉林為主,並且闊葉林多集中於村莊及其周邊,很好地兼顧了它們的築巢和覓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縣市的景觀破碎度低,各闊葉林片區之間連通性較強,給喜歡群居的它們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



出生率低 家族不興

科研監測顯示,藍冠噪鶥通常一年只繁育一次,一次產蛋4枚,但成活率不高,而且雄多雌少,部分成年個體不具備繁殖能力,種群總體生育能力比較差。由於繁殖生境狹窄而且數量基數小,藍冠噪鶥目前僅存300餘隻,其中具備繁殖能力的成年個體據估計不超過250只。

因此,藍冠噪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均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是中國特有鳥類中唯二的極危物種(另一個是海南孔雀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研究專家何芬奇2017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婺源靛冠噪鶥各繁殖群體中,其每年的營巢數量從未超過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3;如果首批鳥蛋或雛鳥被天敵捕殺,第二次築巢的數目不及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5,且二次築巢通常在首次繁殖失敗後一個月以上才開始;野外觀察從未見過藍冠噪鶥在一年內還有第三次築巢的行為。如果以成鳥引領當年幼鳥離開繁殖地就看作它們成功繁殖,那麼新增幼鳥的數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達不到種群數量的1/5。假如一個藍冠噪鶥群體的後代在第一次繁殖時就全軍覆沒,那麼整個群體當年不再繁殖第二次的情形也是有的。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築巢不結實,用藤蔓、小樹梗甚至破網、魚線作材料。



為了保護好藍冠噪鶥這一極危物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藍冠噪鶥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

扎堆拍鳥 干擾育雛

從2000年起,藍冠噪鶥因新近被發現而名聲鵲起,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慕名來到婺源,想一睹藍冠噪鶥的芳容,這使得它們遭到了新的威脅。

2017年,加拿大《鳥類保護與生態學》上發表了題為《拍攝者的干擾對藍冠噪鶥的影響》的研究論文。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鳥和觀鳥的人數眾多,藍冠噪鶥是最讓人趨之若鶩的對象之一。繁殖期對鳥類而言是非常敏感的時段,人頭攢動、長槍短炮地全天伺候,很容易導致未育的親鳥棄巢並干擾已育親鳥育雛。


"

◎蕭野

在風光秀美的江西省婺源縣,悄然生活著一種羽色豔麗、歌喉美妙並且我國獨有的小鳥——藍冠噪鶥。今年是它被發現100週年,本該是件高興的事兒,然而它的數量只剩300餘隻,已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樣的境地除了物種自身因素,還與“拍鳥大軍”的干擾脫不開干係。

我國特有 畫眉近親

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不論飛行還是站立都分外漂亮,啼聲清脆悅耳,動作輕盈矯捷,這是“藍冠噪鶥”留給人的第一印象。它生活在江西東北部婺源縣,與畫眉同屬我國特有種,皆歸於雀形目-畫眉科-噪鶥屬。我國是噪鶥的“主產區”,全球有66種噪鶥屬鳥類,主要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我國佔40種,其中15種為我國特有。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江西省婺源縣已成為藍冠噪鶥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


1919年9月,法國傳教士利威爾勒(A.Riviere)在婺源縣採獲3份噪鶥屬標本,帶到上海徐家彙教堂博物館,博物館主事的考特伊斯( F. Courtois )神父後來將其中兩份送往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1923年,法國鳥類學會主席梅涅高烏克斯(M.A.Ménégaux)將這兩份性別不明的標本,以Courtois神父之名將其命名為一個新物種“Garrulax courtoisi nov. sp.”,這就是藍冠噪鶥,亦稱為“靛冠噪鶥”。今年剛好是藍冠噪鶥被發現100週年。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與藍冠噪鶥類似的黃喉噪鶥寫真。黃喉噪鶥的頭頂羽毛為淺灰色,相比之下,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

藍冠噪鶥體長約25釐米,體重約50克。長期以來,藍冠噪鶥因喉部、腹部均為鮮黃色而被當成“黃喉噪鶥”(又稱“黃腹噪鶥”)的華南亞種,且自1919年後的數十年中未有野生個體的科學記錄,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絕跡。直到2000年,它才在婺源被學者重新發現,後來經鑑定,才從黃喉噪鶥亞種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有種。對於公眾來說,這兩種鳥其實肉眼就能區分:黃喉噪鶥頭頂羽毛為淺灰色,藍冠噪鶥則為光澤更靚麗的藍色;黃喉噪鶥的尾羽背面為棕褐色,而藍冠噪鶥為藍黑色;藍冠噪鶥的喙更大,體型也更大。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外形特點是藍冠、黃喉、黑臉、黃腹、褐腰、上藍下白的尾羽。

藍冠噪鶥具有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兩個地理上互相分離的亞種,不過學者們在雲南思茅尋找亞種的數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當地對樹木的大肆砍伐和一度盛行對噪鶥類的捕捉,或許是“壓死”當地種群的最後一根稻草。江西婺源的藍冠噪鶥是歷經數十年失而復現的,這裡已成為它們在全球僅存的野外棲息地,它們紛紛在該縣太白鎮的曹門村、秋口鎮的石門、月亮灣、鶴溪村附近的山林安家。不過,只有在繁殖季節才能見到它們。

社會性強 組團帶娃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然後“舉家”遷移。蚯蚓、昆蟲等“葷菜”是它們鍾愛的食物,食物匱乏時則靠野果充飢。只要天氣好,它們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4時左右,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只要天氣好,藍冠噪鶥每天都要到河邊流動淺水中戲水洗澡,清理羽毛。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覓食時數量可達40只,社會組織性強,經常集體活動,服從頭鳥的指揮。晚間進入棲息的地方如竹林之後,頭鳥發出“嘀呴嘀呴”的鳴叫,活潑躁動的鳥群會立刻變得寧靜,全部進入休息狀態。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喜歡群體生活,社會組織性強,服從頭鳥的指揮。

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屬於典型合作繁殖的鳥種。繁殖期間,如果有部分鳥爸鳥媽第一次繁殖失敗,會再進行第二次繁殖,而為了保障所有幼鳥成活並趕上遷徒的時間,其他鳥爸鳥媽們自發組成互助互幫的群體。有野外觀察記錄顯示,育雛階段曾有6只成鳥在同時喂飼同一巢中的雛鳥:1只成鳥在巢中喂雛,另外5只銜著食物並排站在鳥巢旁的枝頭上等待,並依次進入巢中。夏末(6月初或遲至8月中旬)完成繁衍後,成鳥帶著幼鳥消失,來年4月又出現在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的雛鳥孵化後,不但可得到雙親的照料,還會得到其他同類成鳥的呵護。


為躲天敵 以人為鄰

草本蓋度較高(60%~90%)的低地村落複合型樹林,是藍冠噪鶥喜歡安家營巢的環境。闊葉林和層層疊疊的喬灌木對它們而言是絕佳的安樂窩。與其他喜歡在茂密灌木叢中築巢的噪鶥不同,藍冠噪鶥大多將家安在高10米以上的樹上,比如胸徑較粗(40~80cm)的朴樹、楓楊和楓香,而這些樹木基本上在村落周邊或村裡。

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希望儘量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為什麼藍冠噪鶥反而主動往人多的地方湊呢?原來,這是為了遠離它們的天敵:樹上有蛇和松鼠等會吃掉鳥蛋,天上更有雀鷹等猛禽會威脅雛鳥甚至成鳥的安危。如果選擇村落附近,這些天敵就少得多,相對容易保全後代,覓食也更安全。此外,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這些地方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是它們理想的覓食場所。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林下、灌叢、草叢、茶園以及房前屋後的菜地,是藍冠噪鶥理想的覓食場所。


為什麼藍冠噪鶥會選擇婺源呢?研究顯示,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婺源水系豐富、河流眾多,村莊基本都在低海拔的山谷之間,且大多沿河而建,這為藍冠噪鶥“沐浴”提供了絕佳條件;婺源的森林以闊葉林為主,並且闊葉林多集中於村莊及其周邊,很好地兼顧了它們的築巢和覓食需求另外,婺源比江西其他縣市的景觀破碎度低,各闊葉林片區之間連通性較強,給喜歡群居的它們提供了相對寬敞的棲息地。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每年4月底,藍冠噪鶥成群結隊出現在婺源棲息地,產卵、哺育幼鳥。



出生率低 家族不興

科研監測顯示,藍冠噪鶥通常一年只繁育一次,一次產蛋4枚,但成活率不高,而且雄多雌少,部分成年個體不具備繁殖能力,種群總體生育能力比較差。由於繁殖生境狹窄而且數量基數小,藍冠噪鶥目前僅存300餘隻,其中具備繁殖能力的成年個體據估計不超過250只。

因此,藍冠噪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均被列為“極危”物種。這是中國特有鳥類中唯二的極危物種(另一個是海南孔雀雉)。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研究專家何芬奇2017年的研究成果顯示,在婺源靛冠噪鶥各繁殖群體中,其每年的營巢數量從未超過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3;如果首批鳥蛋或雛鳥被天敵捕殺,第二次築巢的數目不及該群體中個體數的1/5,且二次築巢通常在首次繁殖失敗後一個月以上才開始;野外觀察從未見過藍冠噪鶥在一年內還有第三次築巢的行為。如果以成鳥引領當年幼鳥離開繁殖地就看作它們成功繁殖,那麼新增幼鳥的數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達不到種群數量的1/5。假如一個藍冠噪鶥群體的後代在第一次繁殖時就全軍覆沒,那麼整個群體當年不再繁殖第二次的情形也是有的。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藍冠噪鶥築巢不結實,用藤蔓、小樹梗甚至破網、魚線作材料。



為了保護好藍冠噪鶥這一極危物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婺源藍冠噪鶥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列入中國珍稀物種保護小型基金項目。

扎堆拍鳥 干擾育雛

從2000年起,藍冠噪鶥因新近被發現而名聲鵲起,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慕名來到婺源,想一睹藍冠噪鶥的芳容,這使得它們遭到了新的威脅。

2017年,加拿大《鳥類保護與生態學》上發表了題為《拍攝者的干擾對藍冠噪鶥的影響》的研究論文。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鳥和觀鳥的人數眾多,藍冠噪鶥是最讓人趨之若鶩的對象之一。繁殖期對鳥類而言是非常敏感的時段,人頭攢動、長槍短炮地全天伺候,很容易導致未育的親鳥棄巢並干擾已育親鳥育雛。


被“長槍短炮”嚇得棄巢,藍冠噪鶥:僅剩300餘隻獨棲婺源

每年繁殖期,到婺源拍鳥和觀鳥的人很多,很容易導致未育的親鳥棄巢並干擾已育親鳥育雛。


2015年,婺源縣頒佈了《婺源縣藍冠噪鶥自然保護小區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管護主體責任,建立了目標管理、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等管護機制;強化日常巡護,控制觀鳥拍鳥人員進入藍冠噪鶥棲息地,減少人為干擾。

此外,藍冠噪鶥還要面臨當地經濟發展、旅遊開發造成的繁殖點生境破壞。2010年,江西省林業局批准對藍冠噪鶥進行遷地保護。南昌動物園開始將捕獲自婺源的藍冠噪鶥進行圈養繁育,成為國內首家飼養該鳥的動物保護機構。每隻藍冠噪鶥均配備了專業的飼養員,實行一人管理一鳥制度。目前,多家院校和研究機構正與南昌動物園合作,開展藍冠噪鶥人工種群繁育,並對該種群的分佈、繁殖生態、遺傳基因、棲息地以及行為學開展不同方向的研究。

為加強對藍冠噪鶥及其棲息地的生態動態監測,婺源縣在藍冠噪鶥的生態保育區月亮灣安裝了兩套實時監控系統,並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置探頭,採用無線信號傳輸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實時監控。

人們希望,通過深入研究,瞭解藍冠噪鶥瀕危的根源,為其保護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本刊原創,轉載請聯繫《環境與生活》雜誌。

本欄目責編/崔悅 [email protected]

網編/王猛 [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