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也不叫廟,喚作紫庭山。

從杉坑橋口分叉出來二條路,往左那條通往大溪口,三港,緣溪行,可以一直到麗水,達溫州,看見大海;往右這條通向松陽。

過了杉坑橋,就是龍門洞,石門州。石門州不是州,就像是湯城不是城,不過是武義南部山區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小山村。龍門洞的山上有石大門,酷似宮殿的石大門。我從來沒有爬到石門跟前過。據上輩的上輩傳講,石大門有神靈,石門通過可達天庭,不知是真是假。石門州村對面的山上就是六蔥湖村,現在都叫六七湖了,想來是為了寫時的簡便吧。紫庭山就坐落在山頂,往六七湖村去的橫路路口上。

每年的時令到了小暑,六七湖村都要舉行祈福活動。活動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再遠也要趕回來參加,為取得神靈的佑護,四季安康,六七湖的紫庭山也因有求必應的靈驗之名而名聞四鄉。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也不叫廟,喚作紫庭山。

從杉坑橋口分叉出來二條路,往左那條通往大溪口,三港,緣溪行,可以一直到麗水,達溫州,看見大海;往右這條通向松陽。

過了杉坑橋,就是龍門洞,石門州。石門州不是州,就像是湯城不是城,不過是武義南部山區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小山村。龍門洞的山上有石大門,酷似宮殿的石大門。我從來沒有爬到石門跟前過。據上輩的上輩傳講,石大門有神靈,石門通過可達天庭,不知是真是假。石門州村對面的山上就是六蔥湖村,現在都叫六七湖了,想來是為了寫時的簡便吧。紫庭山就坐落在山頂,往六七湖村去的橫路路口上。

每年的時令到了小暑,六七湖村都要舉行祈福活動。活動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再遠也要趕回來參加,為取得神靈的佑護,四季安康,六七湖的紫庭山也因有求必應的靈驗之名而名聞四鄉。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清晨,天剛矇矇亮,我便背了相機驅車前往祈福之地。梅雨過後的天空,難得在雲層背後露出蔚藍的底色。天是該放晴了,雨後的山水顯得愈發的清新,空靈。穿過祝村滿是荷花的田畈間,往右拐入杉坑橋,山頂的天然大石門依稀可見,山上的雲霧開始聚攏,一會兒飄在半山腰,倏忽間又淹沒了整個山巒。石門州村的水口,舊時公路上橫臥了一個石造的大門,往左轉便進入通往山頂的盤山鄉村公路。

因為時間充足,慢慢地開車往上爬,路邊高高的蘆葦已經開了花,溼答答地滴著,不知是雨水還是露珠,山澗裡不時傳來鳥叫的啾啁聲。“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腦子裡忽然沒來由的跳出這二句詩來,雖然現在的時令不是秋天,但今年的梅雨比往年的更加纏綿,更加粘人,梅雨成了梅雨。地氣尚未熱,小暑時節的氣溫,卻真的還像是秋天的天氣。慢慢地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彎彎曲曲的山路並不難行,在慢悠悠的行進中,蔥蔥郁郁的樹木極為養眼,滋潤得被手機輻射的疲憊眼眸瞬間明亮起來,心情變得沉靜而安寧。

經過蜿蜿蜒蜒,九曲迴腸的爬坡,十多分鐘後,車子拐過了最後一個大彎,就到了橫路口。路邊有八角石亭,名為紫新亭。亭邊有一大塊空地,算是停車場,方便祈福的人停車之用。亭的正前方,有三十一級臺階,“紫庭山”三個石刻草書大字赫然入目。

大香爐的香在嫋嫋地燃著,兩旁的插燭臺上,蠟燭的火光在微微的涼風中搖擺,間或發出“啪啪”的聲響。廟裡只有一個老人在整理著東西,顯得靜寂,空蕩,遠眺西舒方向的山上,那個有著兩塊聳立的大石頭,還有一隻形態酷似大烏龜的饅頭山山頂,完全籠罩在雲霧之中。

我問:今天不是做福嗎?怎麼沒人?

他回頭看了我一眼,慢慢地說:已經起燈一會,到村裡面去了,要在村裡繞上一圈後吃了早飯才出來,估計也得一個半小時才會到廟裡吧,要不,你先去村裡去看看?

我說:沒事,反正每年都來,你忙你的,我先四處看看。

我確實是每年的祈福活動只要有時間就會來,總是希望能拍到一些民俗活動的瞬間,但每次都沒拍到滿意的作品,想想也罷,最不濟也算是留下民間民俗活動的一些影像資料,權當是星期天出來放鬆心情的收穫。更何況每次來都是埋頭尋找光影,抓拍祈福人的神情,無暇顧及廟宇旁邊的景緻,錯過了許多自然的美景。今天梅雨過後初晴,山下有極大的概率出現雲海。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也不叫廟,喚作紫庭山。

從杉坑橋口分叉出來二條路,往左那條通往大溪口,三港,緣溪行,可以一直到麗水,達溫州,看見大海;往右這條通向松陽。

過了杉坑橋,就是龍門洞,石門州。石門州不是州,就像是湯城不是城,不過是武義南部山區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小山村。龍門洞的山上有石大門,酷似宮殿的石大門。我從來沒有爬到石門跟前過。據上輩的上輩傳講,石大門有神靈,石門通過可達天庭,不知是真是假。石門州村對面的山上就是六蔥湖村,現在都叫六七湖了,想來是為了寫時的簡便吧。紫庭山就坐落在山頂,往六七湖村去的橫路路口上。

每年的時令到了小暑,六七湖村都要舉行祈福活動。活動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再遠也要趕回來參加,為取得神靈的佑護,四季安康,六七湖的紫庭山也因有求必應的靈驗之名而名聞四鄉。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清晨,天剛矇矇亮,我便背了相機驅車前往祈福之地。梅雨過後的天空,難得在雲層背後露出蔚藍的底色。天是該放晴了,雨後的山水顯得愈發的清新,空靈。穿過祝村滿是荷花的田畈間,往右拐入杉坑橋,山頂的天然大石門依稀可見,山上的雲霧開始聚攏,一會兒飄在半山腰,倏忽間又淹沒了整個山巒。石門州村的水口,舊時公路上橫臥了一個石造的大門,往左轉便進入通往山頂的盤山鄉村公路。

因為時間充足,慢慢地開車往上爬,路邊高高的蘆葦已經開了花,溼答答地滴著,不知是雨水還是露珠,山澗裡不時傳來鳥叫的啾啁聲。“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腦子裡忽然沒來由的跳出這二句詩來,雖然現在的時令不是秋天,但今年的梅雨比往年的更加纏綿,更加粘人,梅雨成了梅雨。地氣尚未熱,小暑時節的氣溫,卻真的還像是秋天的天氣。慢慢地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彎彎曲曲的山路並不難行,在慢悠悠的行進中,蔥蔥郁郁的樹木極為養眼,滋潤得被手機輻射的疲憊眼眸瞬間明亮起來,心情變得沉靜而安寧。

經過蜿蜿蜒蜒,九曲迴腸的爬坡,十多分鐘後,車子拐過了最後一個大彎,就到了橫路口。路邊有八角石亭,名為紫新亭。亭邊有一大塊空地,算是停車場,方便祈福的人停車之用。亭的正前方,有三十一級臺階,“紫庭山”三個石刻草書大字赫然入目。

大香爐的香在嫋嫋地燃著,兩旁的插燭臺上,蠟燭的火光在微微的涼風中搖擺,間或發出“啪啪”的聲響。廟裡只有一個老人在整理著東西,顯得靜寂,空蕩,遠眺西舒方向的山上,那個有著兩塊聳立的大石頭,還有一隻形態酷似大烏龜的饅頭山山頂,完全籠罩在雲霧之中。

我問:今天不是做福嗎?怎麼沒人?

他回頭看了我一眼,慢慢地說:已經起燈一會,到村裡面去了,要在村裡繞上一圈後吃了早飯才出來,估計也得一個半小時才會到廟裡吧,要不,你先去村裡去看看?

我說:沒事,反正每年都來,你忙你的,我先四處看看。

我確實是每年的祈福活動只要有時間就會來,總是希望能拍到一些民俗活動的瞬間,但每次都沒拍到滿意的作品,想想也罷,最不濟也算是留下民間民俗活動的一些影像資料,權當是星期天出來放鬆心情的收穫。更何況每次來都是埋頭尋找光影,抓拍祈福人的神情,無暇顧及廟宇旁邊的景緻,錯過了許多自然的美景。今天梅雨過後初晴,山下有極大的概率出現雲海。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我轉身,四處轉悠起來。廟宇並不大,前大門:草書,紫庭山,廟宇正中屋簷下懸掛著金色楷書大匾:有求必應。廟的左邊有二棵大松樹,一棵已死,還有一棵梓樹,都有百年以上的年紀,樹根底下被用石頭砌成一個圓狀圍住,再往裡就是一個廚房。廟的右邊也是一棵梓樹另加三棵大松樹,樹幹龜裂,樹枝橫斜,在風口中挺立,公路正中上方有一橋,橋跨兩山,名為紫元橋。

廟外的牆邊佈滿了許多花崗岩的碑刻。碑上刻了紫庭山洞主廟重修的來歷:洞主陳公元璋,山西龍門縣,凡人也。乃神正氣之化身,民得匡扶尊為神,嘗百草,煉丹藥,集仙方,治瘟疫,普濟黎庶於達古,呼風雨,喚雷電,運神通,降甘霖,有求必應到當今,救世濟民,恩澤四鄉,輔正除邪,福祉眾生,威靈顯赫,萬民敬仰。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秋月。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宣平知縣李壽榛報處州府,重修,陳元璋為四鄉庇護之神。

正中,端坐著二位神情安祥的老者,旁邊各有一位夫人,並不是平常所見到的佛像,也不是道觀裡的天師尊者。其中一位應是洞主陳元璋,只是另一位不知是誰,案几邊的二側,柱上鐫刻著:善有福惡有禍報應本無差,觀無形聽無聲威靈自有感。中柱對聯寫著:忠言敬世直指人心歸正覺,誠心輔教扶持神法闡玄風。最前面的柱子上刻有:廟貌輝煌人傑地靈千古秀,神靈顯赫民安物阜萬載春。有哲意也有讚頌更有期盼。

在我看向他們的剎那,陽光剛好從圍牆的頂部斜射進來,照在他們的身上,整個廟的廳堂瞬間堂皇明亮,塑像前的案几上,兩支紅蠟燭突然跳動起來,發出“啪、啪”的脆響。這時,進來一位理著光頭,穿著居士休閒裝,右手上戴著一串佛珠,戴著眼鏡的中年人,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

我愕然,問:你從哪裡來?

他答道:上天竺,知道嗎?杭州靈隱上面。

我當然知道,上天竺是佛教禪宗聖地,建於上世紀10世紀,五代吳越王時,原名天竺看經院,清乾隆時改名法喜寺,是中國白衣觀音的起源地,在靈隱寺南,已有千年歷史。為天竺三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也不叫廟,喚作紫庭山。

從杉坑橋口分叉出來二條路,往左那條通往大溪口,三港,緣溪行,可以一直到麗水,達溫州,看見大海;往右這條通向松陽。

過了杉坑橋,就是龍門洞,石門州。石門州不是州,就像是湯城不是城,不過是武義南部山區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小山村。龍門洞的山上有石大門,酷似宮殿的石大門。我從來沒有爬到石門跟前過。據上輩的上輩傳講,石大門有神靈,石門通過可達天庭,不知是真是假。石門州村對面的山上就是六蔥湖村,現在都叫六七湖了,想來是為了寫時的簡便吧。紫庭山就坐落在山頂,往六七湖村去的橫路路口上。

每年的時令到了小暑,六七湖村都要舉行祈福活動。活動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再遠也要趕回來參加,為取得神靈的佑護,四季安康,六七湖的紫庭山也因有求必應的靈驗之名而名聞四鄉。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清晨,天剛矇矇亮,我便背了相機驅車前往祈福之地。梅雨過後的天空,難得在雲層背後露出蔚藍的底色。天是該放晴了,雨後的山水顯得愈發的清新,空靈。穿過祝村滿是荷花的田畈間,往右拐入杉坑橋,山頂的天然大石門依稀可見,山上的雲霧開始聚攏,一會兒飄在半山腰,倏忽間又淹沒了整個山巒。石門州村的水口,舊時公路上橫臥了一個石造的大門,往左轉便進入通往山頂的盤山鄉村公路。

因為時間充足,慢慢地開車往上爬,路邊高高的蘆葦已經開了花,溼答答地滴著,不知是雨水還是露珠,山澗裡不時傳來鳥叫的啾啁聲。“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腦子裡忽然沒來由的跳出這二句詩來,雖然現在的時令不是秋天,但今年的梅雨比往年的更加纏綿,更加粘人,梅雨成了梅雨。地氣尚未熱,小暑時節的氣溫,卻真的還像是秋天的天氣。慢慢地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彎彎曲曲的山路並不難行,在慢悠悠的行進中,蔥蔥郁郁的樹木極為養眼,滋潤得被手機輻射的疲憊眼眸瞬間明亮起來,心情變得沉靜而安寧。

經過蜿蜿蜒蜒,九曲迴腸的爬坡,十多分鐘後,車子拐過了最後一個大彎,就到了橫路口。路邊有八角石亭,名為紫新亭。亭邊有一大塊空地,算是停車場,方便祈福的人停車之用。亭的正前方,有三十一級臺階,“紫庭山”三個石刻草書大字赫然入目。

大香爐的香在嫋嫋地燃著,兩旁的插燭臺上,蠟燭的火光在微微的涼風中搖擺,間或發出“啪啪”的聲響。廟裡只有一個老人在整理著東西,顯得靜寂,空蕩,遠眺西舒方向的山上,那個有著兩塊聳立的大石頭,還有一隻形態酷似大烏龜的饅頭山山頂,完全籠罩在雲霧之中。

我問:今天不是做福嗎?怎麼沒人?

他回頭看了我一眼,慢慢地說:已經起燈一會,到村裡面去了,要在村裡繞上一圈後吃了早飯才出來,估計也得一個半小時才會到廟裡吧,要不,你先去村裡去看看?

我說:沒事,反正每年都來,你忙你的,我先四處看看。

我確實是每年的祈福活動只要有時間就會來,總是希望能拍到一些民俗活動的瞬間,但每次都沒拍到滿意的作品,想想也罷,最不濟也算是留下民間民俗活動的一些影像資料,權當是星期天出來放鬆心情的收穫。更何況每次來都是埋頭尋找光影,抓拍祈福人的神情,無暇顧及廟宇旁邊的景緻,錯過了許多自然的美景。今天梅雨過後初晴,山下有極大的概率出現雲海。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我轉身,四處轉悠起來。廟宇並不大,前大門:草書,紫庭山,廟宇正中屋簷下懸掛著金色楷書大匾:有求必應。廟的左邊有二棵大松樹,一棵已死,還有一棵梓樹,都有百年以上的年紀,樹根底下被用石頭砌成一個圓狀圍住,再往裡就是一個廚房。廟的右邊也是一棵梓樹另加三棵大松樹,樹幹龜裂,樹枝橫斜,在風口中挺立,公路正中上方有一橋,橋跨兩山,名為紫元橋。

廟外的牆邊佈滿了許多花崗岩的碑刻。碑上刻了紫庭山洞主廟重修的來歷:洞主陳公元璋,山西龍門縣,凡人也。乃神正氣之化身,民得匡扶尊為神,嘗百草,煉丹藥,集仙方,治瘟疫,普濟黎庶於達古,呼風雨,喚雷電,運神通,降甘霖,有求必應到當今,救世濟民,恩澤四鄉,輔正除邪,福祉眾生,威靈顯赫,萬民敬仰。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秋月。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宣平知縣李壽榛報處州府,重修,陳元璋為四鄉庇護之神。

正中,端坐著二位神情安祥的老者,旁邊各有一位夫人,並不是平常所見到的佛像,也不是道觀裡的天師尊者。其中一位應是洞主陳元璋,只是另一位不知是誰,案几邊的二側,柱上鐫刻著:善有福惡有禍報應本無差,觀無形聽無聲威靈自有感。中柱對聯寫著:忠言敬世直指人心歸正覺,誠心輔教扶持神法闡玄風。最前面的柱子上刻有:廟貌輝煌人傑地靈千古秀,神靈顯赫民安物阜萬載春。有哲意也有讚頌更有期盼。

在我看向他們的剎那,陽光剛好從圍牆的頂部斜射進來,照在他們的身上,整個廟的廳堂瞬間堂皇明亮,塑像前的案几上,兩支紅蠟燭突然跳動起來,發出“啪、啪”的脆響。這時,進來一位理著光頭,穿著居士休閒裝,右手上戴著一串佛珠,戴著眼鏡的中年人,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

我愕然,問:你從哪裡來?

他答道:上天竺,知道嗎?杭州靈隱上面。

我當然知道,上天竺是佛教禪宗聖地,建於上世紀10世紀,五代吳越王時,原名天竺看經院,清乾隆時改名法喜寺,是中國白衣觀音的起源地,在靈隱寺南,已有千年歷史。為天竺三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何為紫庭山?他又問。

是啊,道有觀,佛有寺,而這個高山之巔的小小廟宇為何取名為“紫庭山”呢,以山來取廟名恐怕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其實全稱應為“紫庭山洞主廟”。我曾問過村裡年長的村民,卻無人知曉,只說是上輩傳下來就這樣。是因洞主設廟,還是先有廟再入洞主陳元璋?紫庭有二個意思,1.帝王宮廷。2.神仙所住宮闕。三國魏嵇康《代秋胡歌詩》,受道王母,遂升紫庭。西周周成王創作的《紫庭歌》:成王援琴而歌日:鳳凰兮於紫庭,餘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

我想這紫庭山的廟名或許跟道教也有關,洞主陳元璋或許就是得道高人。世人多知有一部道教丹書《黃庭經》,卻鮮有知道其實還有一部《紫庭經》,《紫庭經》錄於《翠虛篇》,乃南宗第四祖陳泥丸著。《翠虛篇》中所述,皆為內丹功訣,《紫庭經》也不例外。《紫庭經》論述丹經要旨唯在鉛汞,以“身中一畝為家園”,煉精化氣,氣凝成神,便可無為而通靈。紫宮天子統乾乾,乾龍飛上九華天。天中妙有無極宮,宮中萬卷指玄篇。篇篇皆漏坐圜旨,千言萬句會一言。教人只在合心腎,二物採入鼎中煎。夜來火發崑崙山,山頭火冷月光寒。曲江之上金鳥飛,仙娥已興鬥牛歡。揪之煉之未片響,一氣渺渺通三關。三關往來氣無窮,一道白脈朝泥丸。

山上古木參天,山下風雲際會,依稀的傳聞因當年尋找三天無果,最後安臥於此安然無恙的神牛而開闢的福地不正是神仙所住的宮闕、南宗靜心修身、尋藥煉丹的絕佳場所?那是老子的青牛現身,來此尋找的護佑一方百姓的紫庭山吧!

"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也不叫廟,喚作紫庭山。

從杉坑橋口分叉出來二條路,往左那條通往大溪口,三港,緣溪行,可以一直到麗水,達溫州,看見大海;往右這條通向松陽。

過了杉坑橋,就是龍門洞,石門州。石門州不是州,就像是湯城不是城,不過是武義南部山區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小山村。龍門洞的山上有石大門,酷似宮殿的石大門。我從來沒有爬到石門跟前過。據上輩的上輩傳講,石大門有神靈,石門通過可達天庭,不知是真是假。石門州村對面的山上就是六蔥湖村,現在都叫六七湖了,想來是為了寫時的簡便吧。紫庭山就坐落在山頂,往六七湖村去的橫路路口上。

每年的時令到了小暑,六七湖村都要舉行祈福活動。活動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再遠也要趕回來參加,為取得神靈的佑護,四季安康,六七湖的紫庭山也因有求必應的靈驗之名而名聞四鄉。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清晨,天剛矇矇亮,我便背了相機驅車前往祈福之地。梅雨過後的天空,難得在雲層背後露出蔚藍的底色。天是該放晴了,雨後的山水顯得愈發的清新,空靈。穿過祝村滿是荷花的田畈間,往右拐入杉坑橋,山頂的天然大石門依稀可見,山上的雲霧開始聚攏,一會兒飄在半山腰,倏忽間又淹沒了整個山巒。石門州村的水口,舊時公路上橫臥了一個石造的大門,往左轉便進入通往山頂的盤山鄉村公路。

因為時間充足,慢慢地開車往上爬,路邊高高的蘆葦已經開了花,溼答答地滴著,不知是雨水還是露珠,山澗裡不時傳來鳥叫的啾啁聲。“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腦子裡忽然沒來由的跳出這二句詩來,雖然現在的時令不是秋天,但今年的梅雨比往年的更加纏綿,更加粘人,梅雨成了梅雨。地氣尚未熱,小暑時節的氣溫,卻真的還像是秋天的天氣。慢慢地欣賞著一路的美景,彎彎曲曲的山路並不難行,在慢悠悠的行進中,蔥蔥郁郁的樹木極為養眼,滋潤得被手機輻射的疲憊眼眸瞬間明亮起來,心情變得沉靜而安寧。

經過蜿蜿蜒蜒,九曲迴腸的爬坡,十多分鐘後,車子拐過了最後一個大彎,就到了橫路口。路邊有八角石亭,名為紫新亭。亭邊有一大塊空地,算是停車場,方便祈福的人停車之用。亭的正前方,有三十一級臺階,“紫庭山”三個石刻草書大字赫然入目。

大香爐的香在嫋嫋地燃著,兩旁的插燭臺上,蠟燭的火光在微微的涼風中搖擺,間或發出“啪啪”的聲響。廟裡只有一個老人在整理著東西,顯得靜寂,空蕩,遠眺西舒方向的山上,那個有著兩塊聳立的大石頭,還有一隻形態酷似大烏龜的饅頭山山頂,完全籠罩在雲霧之中。

我問:今天不是做福嗎?怎麼沒人?

他回頭看了我一眼,慢慢地說:已經起燈一會,到村裡面去了,要在村裡繞上一圈後吃了早飯才出來,估計也得一個半小時才會到廟裡吧,要不,你先去村裡去看看?

我說:沒事,反正每年都來,你忙你的,我先四處看看。

我確實是每年的祈福活動只要有時間就會來,總是希望能拍到一些民俗活動的瞬間,但每次都沒拍到滿意的作品,想想也罷,最不濟也算是留下民間民俗活動的一些影像資料,權當是星期天出來放鬆心情的收穫。更何況每次來都是埋頭尋找光影,抓拍祈福人的神情,無暇顧及廟宇旁邊的景緻,錯過了許多自然的美景。今天梅雨過後初晴,山下有極大的概率出現雲海。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我轉身,四處轉悠起來。廟宇並不大,前大門:草書,紫庭山,廟宇正中屋簷下懸掛著金色楷書大匾:有求必應。廟的左邊有二棵大松樹,一棵已死,還有一棵梓樹,都有百年以上的年紀,樹根底下被用石頭砌成一個圓狀圍住,再往裡就是一個廚房。廟的右邊也是一棵梓樹另加三棵大松樹,樹幹龜裂,樹枝橫斜,在風口中挺立,公路正中上方有一橋,橋跨兩山,名為紫元橋。

廟外的牆邊佈滿了許多花崗岩的碑刻。碑上刻了紫庭山洞主廟重修的來歷:洞主陳公元璋,山西龍門縣,凡人也。乃神正氣之化身,民得匡扶尊為神,嘗百草,煉丹藥,集仙方,治瘟疫,普濟黎庶於達古,呼風雨,喚雷電,運神通,降甘霖,有求必應到當今,救世濟民,恩澤四鄉,輔正除邪,福祉眾生,威靈顯赫,萬民敬仰。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秋月。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宣平知縣李壽榛報處州府,重修,陳元璋為四鄉庇護之神。

正中,端坐著二位神情安祥的老者,旁邊各有一位夫人,並不是平常所見到的佛像,也不是道觀裡的天師尊者。其中一位應是洞主陳元璋,只是另一位不知是誰,案几邊的二側,柱上鐫刻著:善有福惡有禍報應本無差,觀無形聽無聲威靈自有感。中柱對聯寫著:忠言敬世直指人心歸正覺,誠心輔教扶持神法闡玄風。最前面的柱子上刻有:廟貌輝煌人傑地靈千古秀,神靈顯赫民安物阜萬載春。有哲意也有讚頌更有期盼。

在我看向他們的剎那,陽光剛好從圍牆的頂部斜射進來,照在他們的身上,整個廟的廳堂瞬間堂皇明亮,塑像前的案几上,兩支紅蠟燭突然跳動起來,發出“啪、啪”的脆響。這時,進來一位理著光頭,穿著居士休閒裝,右手上戴著一串佛珠,戴著眼鏡的中年人,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

我愕然,問:你從哪裡來?

他答道:上天竺,知道嗎?杭州靈隱上面。

我當然知道,上天竺是佛教禪宗聖地,建於上世紀10世紀,五代吳越王時,原名天竺看經院,清乾隆時改名法喜寺,是中國白衣觀音的起源地,在靈隱寺南,已有千年歷史。為天竺三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何為紫庭山?他又問。

是啊,道有觀,佛有寺,而這個高山之巔的小小廟宇為何取名為“紫庭山”呢,以山來取廟名恐怕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其實全稱應為“紫庭山洞主廟”。我曾問過村裡年長的村民,卻無人知曉,只說是上輩傳下來就這樣。是因洞主設廟,還是先有廟再入洞主陳元璋?紫庭有二個意思,1.帝王宮廷。2.神仙所住宮闕。三國魏嵇康《代秋胡歌詩》,受道王母,遂升紫庭。西周周成王創作的《紫庭歌》:成王援琴而歌日:鳳凰兮於紫庭,餘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

我想這紫庭山的廟名或許跟道教也有關,洞主陳元璋或許就是得道高人。世人多知有一部道教丹書《黃庭經》,卻鮮有知道其實還有一部《紫庭經》,《紫庭經》錄於《翠虛篇》,乃南宗第四祖陳泥丸著。《翠虛篇》中所述,皆為內丹功訣,《紫庭經》也不例外。《紫庭經》論述丹經要旨唯在鉛汞,以“身中一畝為家園”,煉精化氣,氣凝成神,便可無為而通靈。紫宮天子統乾乾,乾龍飛上九華天。天中妙有無極宮,宮中萬卷指玄篇。篇篇皆漏坐圜旨,千言萬句會一言。教人只在合心腎,二物採入鼎中煎。夜來火發崑崙山,山頭火冷月光寒。曲江之上金鳥飛,仙娥已興鬥牛歡。揪之煉之未片響,一氣渺渺通三關。三關往來氣無窮,一道白脈朝泥丸。

山上古木參天,山下風雲際會,依稀的傳聞因當年尋找三天無果,最後安臥於此安然無恙的神牛而開闢的福地不正是神仙所住的宮闕、南宗靜心修身、尋藥煉丹的絕佳場所?那是老子的青牛現身,來此尋找的護佑一方百姓的紫庭山吧!

大美紫庭山,雲隙間萬道金光,照亮山間石門,這裡是山區武義

風吹來有些微微的涼意,天上又堆起了烏雲。山下,雲霧不斷聚集過來。遠處,隱約傳來了鼓樂聲和鞭炮聲,廟裡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是四鄉的村民還有香客。臺階下,一位村民右肩上揹著香爐單腳跪地,神情肅穆,迎接洞主巡視回來,臺階上,早佈滿了鞭炮。

鼓樂聲越來越近,紫庭山的大旗轉眼間就到了臺階下,前面是提著祭品的三位村中老者,頭上扎著紅綢布,著道士裝束的主祭是竹客村的祥和,口中唸唸有詞,後面跟著蜿蜒的龍虎旗,傘蓋,最後是四個大漢抬著的安放著洞主老爺的轎子。

鑼聲,鼓聲愈發的歡快起來,節奏越來越急,臺階上,點燃的鞭炮一路歡跳著向廟門竄去,升騰的煙霧迷漫了整個臺階,向旁邊的松樹群瀰漫開來,人群拾級而上。簇擁在廟門前,鼓樂手在洞主公的塑像前用粗壯松樹剖開做的長條凳上依次坐下來。迎神入廟的時刻,那邊,供神祈福的烏豬同時祭殺,在一片眾聲群喝聲中,祈福儀式接近了高潮。

揹著相機的我和戴著手串的上天竺僧人站在紫元橋上,輕聲的交談者有關禪宗的話題,爾後各自想著心事。廟裡受著香火的神像、橋上風中的僧人、揹著相機的我,忙碌的村民沒有誰知道我們在想些什麼。山下的雲霧已慢慢匯聚成海,從山谷底部隨風迂迴升騰,縹緲著從眼前掠過,在神像入廟,眾人的震天喝彩剎那,雲隙間忽然灑下萬道金光,這光打紅了遠處的雲海,照亮了隱逸在高山間雲霧裡的神奇石門。

滿山煙雨紫庭山,是道、還是禪?

作者簡介: 韓劍鋒,愛好攝影、書法、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