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的一道“死命令”:奪回烈士遺體,完不成任務撤職

吳信泉 韓國 彭德懷 抗日戰爭 火星方陣 2017-06-09

朝鮮戰場的一道“死命令”:奪回烈士遺體,完不成任務撤職

王丕禮

作者:王德華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連續發動三次戰役,並打到三七線奪回漢城。但是志願軍由於補給困難,剛剛停下來休整,美軍立即發動反攻,彭老總被迫率領部隊轉入第四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打得最艱苦的是38軍,三個師扼守漢江南岸。1951年春節這天,一一四師三四二團在政委王丕禮的帶領下,凌晨2點40分趕到京安裡,防守巖月山。部隊一進入陣地,立即搶修工事,準備戰鬥。前沿由一名副連長帶一個加強排防守。

天剛一亮,美軍的50多輛坦克就向陣地衝來。陣地頓時陷入火海。戰士們剛修的陣地被摧毀。一個戰士被炸飛的胳膊連同步槍一起拋向半空。

王丕禮馬上命令把加強排撤出陣地,但是晚了。短短5分鐘,一個加強排的戰士全部犧牲。他命令二營儘可能堅守巖月山主峰。在部隊受到很大傷亡的情況下,再撤回第二線陣地。

朝鮮戰場的一道“死命令”:奪回烈士遺體,完不成任務撤職

當天下午,他接通二營電話,得知該營在撤出陣地時,未能來得及處理烈士的遺體,禁不住怒從心起。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部隊都有向後方運送烈士遺體或就地掩埋的做法。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除非付出巨大的傷亡和代價,部隊是絕不能丟棄戰士的屍體的。不妥善處理烈士的遺體,或者丟棄戰士的屍體,將會給部隊士氣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

王丕禮在電話裡吼道,“為什麼不掩埋烈士屍體?”二營營長說,“情況緊急,來不及……”。王丕禮在電話時下死命令,“今天晚上給我組織反擊,給我攻上巖月山,奪回烈士遺體!完不成任務我撤了你。”

當晚,二營連夜襲擊巖月山。當副連長李葳率領全連踏著積雪摸上敵人陣地時,敵人在睡夢中驚醒亂作一團。將敵人擊退後,立即挖坑掩埋白天犧牲戰友。他們來不及流下眼淚,默默地在戰友墳上添一鍬土,然後頭也不回地撤離。這樣的場景他們見得太多太多。也可能在下一場戰鬥中,將輪到其他活著的戰友掩埋自己。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些保家衛國的無名英雄,他們犧牲的這天正好是1951年春節。

1950年11月1日,是吳信泉將軍率第39軍與美軍打響了第一槍。由於有的烈士屍體還是無法掩埋,他一生痛疚不已。40年後的一天,他從電視上得知在韓國砥平裡一建築工地上,挖出10多具屍體。經辨認,這些死者均系志願軍戰士,是這位開國中將親手帶的兵。根據停戰協議,這些烈士的遺體被交還給三八線以北的中朝一方安葬。

上甘嶺戰役最悲壯一幕,指揮員一度下令停止搶救傷員。上甘嶺激戰7天的統計,1900多名傷員,77%是炮火炸傷。 為了搶救在敵人炮火下還有一口氣的傷員,救護人員馱著爬、夾著拖、搶著滾,撒進坑道里。可是救護付出的成本實在太大。在9號陣地上,為搶救一名傷員,竟付出7條生命。在3號陣地,為搶運下60餘名烈士,傷亡近50人,犧牲了21人,才救回3傷員。為此,在敵人炮火最猛烈時,師、團指揮員不得不硬起心腸,下令停止搶救傷員。上甘嶺是典型的添油戰術,用巨大的犧牲換取談判的籌碼。

朝鮮戰場的一道“死命令”:奪回烈士遺體,完不成任務撤職

王丕禮1921年7月生,山東省榮成市埠柳鎮上埠頭村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曾任黑龍江省軍區政治委員。特別是在二次戰役中,在嘎日嶺全殲土耳其旅戰鬥;在四次戰役漢江南岸350.3戰鬥中,指揮卓著,戰績顯赫。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大校。1998年8月29日,王丕禮因病在哈爾濱逝世,享年77歲。

我常常面對英雄的事蹟感嘆不已。血肉之軀打下了一個60年的相對太平盛世。今天的和平,是我們無數個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忘記歷史,就是民族的罪人。褻瀆英烈,就是國家的叛徒。我們只有強大了,才不會有更多的犧牲,才能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為了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國土,一代有一代人肩負的責任,努力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