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喪子之痛讓我去佛學中尋求生死之惑,佛法讓我從痛苦到歡喜

武俠 金庸 佛教 妙法蓮華經 斐梵物語 斐梵物語 2017-08-28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常常宣揚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這不僅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更是對於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引導。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金庸的武俠世界以這樣的評價:“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學作品瞭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金庸:喪子之痛讓我去佛學中尋求生死之惑,佛法讓我從痛苦到歡喜

中國當代的武俠小說始於金庸,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浩瀚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奇蹟! 金庸小說中蘊涵著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 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複雜的文字梵文。

金庸與佛教的結緣起源於愛子傳俠的自殺,他接觸佛法、深入佛法的過程是一個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1976年10月,金庸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金庸來說如晴天霹靂,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到陰世去和傳俠會面。

金庸:喪子之痛讓我去佛學中尋求生死之惑,佛法讓我從痛苦到歡喜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金庸去各種書籍和宗教中尋找生與死的答案,忽然領悟到亡靈不滅的情況,於是去佛教書籍中尋求答案。中國的佛經卷帙浩繁,有數萬卷之多,金庸在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其中迷信與虛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他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但還是勉強讀下去,後來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幾個月之中廢寢忘食、苦苦研讀,潛心思索,突然之間有了會心:“真理是在這裡了。一定是這樣。”金庸由此而產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確確是覺悟了人生的真實道理,他將這佛法傳給世人。

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等過程之後,金庸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決了金庸心中的大疑問,讓他內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原來如此,終於明白了!”從痛苦到歡喜,金庸用了大約一年半時光。隨後,金庸再研讀各種大乘佛經,直至讀到《妙法蓮華經》,終於了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悟性較差的人能夠了解與接受。《法華經》中,佛陀用火宅、牛車、大雨等等多種淺近的比喻來向世人解釋佛法,為了令人相信。自此,金庸才對大乘經不起反感。這個從大痛苦到大歡喜的過程大概是兩年。

金庸:喪子之痛讓我去佛學中尋求生死之惑,佛法讓我從痛苦到歡喜

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後,金庸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入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