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影壇,華語電影最為獨到的類型片要數武俠題材了。雖然日本有武士片,美國有西部片,但是將俠客的精神內涵演繹的最淋漓盡致的還是華語的武俠世界。這得益於深植在中華大地上,已歷經幾千年的武俠文化。而華語電影的第一個高峰也是由武俠片引領的,20世紀60年代末,邵氏電影的代表導演胡金銓和張徹,先後推出了各自執導的《大醉俠》、《獨臂刀》。邵氏電影以此開啟了武俠電影輝煌的10多年曆程,這個時間段裡華語電影成為華人商業電影上最大的一塊蛋糕。也是各地電影人,爭相爭奪的一個領域,這段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邵氏的胡金銓、張徹、楚原等。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其中一部作品就是胡金銓導演的《俠女》,胡金銓導演是不折不扣的武俠電影的開山宗山。初看武俠電影的時候,很多的觀眾,特別是男性觀眾會被張徹導演的陽剛風格所吸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就越會陷入到胡金銓的寫意武俠中而不能自拔。胡金銓的作品中充滿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痕跡,而他本人也是一個正宗的明史迷。所以他的很多作品的歷史背景都是以明朝為背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俠女》,以及他的另外一部代表作《龍門客棧》都是以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作為背景。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俠女》這部作品改編自我國曆史上文言小說的巔峰《聊齋志異》中的同名小說,這部作品也是胡金銓離開邵氏後的一部力作,這部作品是首部獲得國際電影節關注的華語電影(獲得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這部作品的內容更像是主人公的一個修行過程,俠女是明朝萬曆年間東林黨成員楊漣的女兒,她在父親遭奸臣陷害後,隱身市井。怎奈樹欲靜風不止,朝廷中的奸臣一派仍苦苦追殺。而俠女憑藉著周邊各色人物的幫助,了結了這一段國仇家恨,迴歸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中。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俠女》的成功在於,片中的光影掌握的富有我國傳統山水畫一樣的意境,動作灑脫,對白簡練。故事中突出了朝堂和江湖的對比,但是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絆。這一切都勾畫出了俠女內心的掙扎,一方面是國仇家恨,一方面是兒女情長。在兩個對立面之間,她最終在園慧大師的指引下,走向瞭解脫。和顧(她在落難之後相識的丈夫)遠走江湖,不問世事。

《俠女》是我國武俠電影的第一個巔峰,它也為後來者開拓了道路,無論是在畫面的佈局上,還是在武打動作的設計上,它都為武俠類型的電影確立了可以借鑑的標準和方向。後來很多著名導演的武俠作品,都能看到《俠女》的影子,這其中有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李安的《臥虎藏龍》、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等等。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說到李安的《臥虎藏龍》,它將我國的武俠電影在國際上的認知又推向了一個更高峰。這部作品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語電影。這部作品的故事也是來自小說,小說的作者是和還珠樓主等被稱為“北派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廬。這部作品的歷史背景來到了清朝,故事講述的是一代大俠李慕白將要隱退江湖,遠離江湖的是是非非,在隱退之前他準備將自己的畢生所愛青冥劍託付給朋友保管。誰想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的殺師仇人碧眼狐狸。這種情況儼然打亂了他退隱江湖的計劃,在這個過程中,導演以李慕白過來者和旁觀者的角度,伴隨他飛簷走壁的寫意輕功,在山巔谷底重新領略了一次江湖情仇。

周潤發飾演的李慕白在影片中的狀態,正是武俠世界的精髓所在,本來已經遠離朝堂之後的俠客們,卻放不下自己心中關於家國千秋的牽絆。李安導演很好的拿捏了李慕白去留之間,欲罷還休之中的這種情緒,並在這種情緒中,賦予了華語武俠新的含義——人文情懷。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然而在胡金銓和李安之間還有另外一個華語導演,給武俠類型片留下了一部前無古人,也幾乎是後無來者的作品。興許細心的你已經猜到了,這部作品就是來自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很多人形容這部作品,是一部帶著金庸的名字,卻講了古龍的故事的作品。王家衛的作品充滿了文藝氣息,這是從他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就已經確立的風格,這部武俠電影也是一樣。王家衛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金庸小說中這些耳熟能詳的大俠,賦予了最普通人的情感。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這種手法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傳統俠客浪跡江湖的心態,從事業上的失意,變成了情場本身的無奈。在這部電影中各色人物登場,然而最經典的莫過於張國榮飾演的歐陽鋒和林青霞飾演的孤獨求敗。兩個人從多情到無情,從無情到無敵的變化,不就是人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看似輝煌的巔峰,蘊含的是多少人生的無奈和無力。這不正是傳統武俠中俠客的終極境遇嗎?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最後的這部作品遠沒有以上的三部輝煌,在這部作品出品的時候導演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甚至讓人一度認為張藝謀的導演生涯要被終結。然而如果要票選張藝謀翻拍一部自己的作品,筆者相信《英雄》會高居榜首。這部電影對於大陸的觀眾而言承載了太多,不說影片的內容,單指這部影片創作的商業意義就足夠的俠肝義膽。這部作品誕生的時候,正是好萊塢大片開始大局進軍內陸電影市場的時候。這時候張藝謀導演扛起民族電影工業的大旗,集合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各方力量,創立了以“中國風”為主基調的華語商業大片模式。這部作品的誕生歷程不就是俠客精神的寫照嗎?處江湖之遠,立足當下,心懷家國。

四個傑出導演,四部經典武俠,解讀俠客的使命和命運

四部武俠電影,不同的導演們用不一樣的角度詮釋了武俠的含義,對外是拯救萬民蒼生,對內是自我放逐,自我修行,自我解脫。武俠的本意也是在儒家和道家之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是這個窮和達在一個個體上也都是相對的,所以武俠中的俠客們,也是在拯救和自救之間矛盾著。而導演在武俠電影中除了展現俠客精神,也為影迷們展現了客觀的俠客內心世界,裡面既有俠客的使命,也是俠客們在俠客這個定位上無法擺脫的命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