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叮咚買菜“裁員”背後收縮無錫等新城拓展業務 燒錢擴張模式遭質疑

儘管叮咚買菜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黃成軍離職傳聞被企業迅速否認,但是其業務拓展受阻、大規模裁員、資金鍊緊張等質疑聲並未停止。6月29日,《財經》新媒體記者調查瞭解到,叮咚買菜在無錫等新佈局城市的前置倉拓展業務被叫停,與此同時被叫停的還有部分紹興拓展業務,而上海大本營新客拓展也面臨著眾多巨頭入局的挑戰。

調查|叮咚買菜“裁員”背後收縮無錫等新城拓展業務 燒錢擴張模式遭質疑

有關收縮部分新城市拓展業務的原因以及未來規劃,截止記者發稿時,尚未收到叮咚買菜的回覆。

值得關注的是,叮咚買菜這家曾受到資本青睞的在線生鮮電商平臺,由於以“0元起送”的低客價拉新模式擴張,一度被外界質疑為燒錢模式難以持久。在業內人士看來,叮咚買菜選擇蔬菜作為切入口,買菜客單價低,難以覆蓋前置倉成本以及推廣和日常費用開銷,開店越多虧損越多。加上生鮮產品非標化明顯,供應鏈、物流,最後幾公里配送都面臨很大的挑戰。

部分新市場拓展被收縮

在叮咚買菜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黃成軍離職傳聞被官方闢謠的48小時後,有消息稱叮咚買菜由於業務拓展受阻正在大規模裁員,同時融資不暢、資金鍊緊張的傳言不斷蔓延。

日前,有自稱叮咚買菜業務拓展崗位的員工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其6月中旬從叮咚買菜離職,近兩個月公司拓展業務突然被叫停,拓展團隊被大規模裁員,剛開的紹興市場房子裝修一半就停了,員工可選擇轉崗或離開。

對此,叮咚買菜公關回應《財經》新媒體記者稱,公司拓展布局的節奏均按市場需求進行,有關大規模裁員風波屬於不實傳言,現實情況是個別員工的正常變動,杭州選址團隊今年僅裁員4人。

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叮咚買菜員工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叮咚買菜派出8人前往無錫進行前置倉的拓展工作,20天左右的時間在簽訂了十多家店後,總部叫停無錫前置倉開發業務,無錫拓展團隊並被調到蘇州。在此期間,原有十多人的開發拓展部門,約有七八人陸續離職。

不僅離職人數高於叮咚買菜所公佈的人數,記者還從其內部人士處獲悉,叮咚買菜無錫、紹興新店拓展被叫停,開始集中開拓蘇州區域。據瞭解,叮咚買菜已在蘇州開設40多個前置倉,目前仍在繼續拓展中。

有關為何無錫等地業務被叫停,公司內部流傳出的消息是,資金出現了問題,C輪融資沒有著落。不過叮咚買菜創始人樑昌霖公開表示:“很多大機構投我們,賬上還有20多億現金。”。

目前7輪融資金額無法在公開渠道查證,不過公開消息顯示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今日資本等資金先後為其注資。

按照其官方公開的數據,2018年10月,叮咚買菜共有119個線下服務站(前置倉),主要服務上海大部分區域。截至2019年5月已有345個線下服務站(前置倉),佈局城市增加寧波、無錫、嘉興等共計7個。

不容忽視的是,叮咚買菜的前身叮咚小區曾因急速擴張遭遇危機。上線半年後,2014年10月叮咚小區傳出北京公司關閉、上海地區裁員、資金鍊斷裂的傳言,2015年1月叮咚小區出現第二次裁員、聯合創始人吳帥離職。

據億歐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2017年的叮咚小區在鄰里社交失敗後先後探索了乾洗、送早餐、到家清潔、送鮮花、代跑腿等到家服務,因毛利低難以商業化,於2017年5月轉型為買菜APP,即叮咚買菜。

新零售專家、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雲陽子表示,當年的叮咚小區APP分類多而雜,擴張太快,而且服務沒有跟上。現如今叮咚買菜APP選擇蔬菜作為切入口,但是買菜客單價低,叮咚買菜所公開的每筆50元客單價,覆蓋不了前置倉成本以及推廣和日常費用開銷等,即開店越多虧損越多。

不過,雲陽子進一步稱,線上買菜市場鏈條比較複雜,企業在經營和佈局方面出現調整期是正常的,關鍵在於如何生存下來。未來,叮咚買菜需擴大SKU數量,要做到全品類覆蓋,從而提高客單價和毛利率。

燒錢擴張模式或難持續

目前,叮咚買菜依舊堅持“0起送費、0配送費、29分鐘送菜上門、新人紅包”的低門檻戰略,不過生鮮冷鏈配送的履約成本(倉儲和配送費用)高,且商品單價和利潤率均較低,與3C、服裝傳統零售產品的商業邏輯不同,如何提高客單量和客單價、降低履約成本是其必須要解決的三大核心問題,而如何解決不斷擴張加劇虧損的風險,更成為一道待解的難題。

目前,叮咚買菜採用“城批採購+社區前置倉+配送到家“模式,即以城批採購、品牌供應商直供為主,在觸達離消費者生活區域1.5-3公里建立物流倉庫,消費者下單後由自建物流團隊配送到家。產品類別方面,叮咚買菜APP主要蓋蔬菜、豆製品、水果、肉禽蛋等16個品類,共計約有1700多個SKU。

事實上,對比毛利和頻次雙高的海鮮、水果品類,蔬菜毛利低且損耗大。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前置倉模式平均履約成本在12-15元之間,按照傳統商超20%的毛利計算,客單價低於70元就是在燒錢。因此,只有”買菜“一種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須多品類交叉銷售,才能提高客單價。

近期,叮咚買菜方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該公司每年進賬數億但仍難實現盈利。叮咚方面公開表示,2018年3月份上線至今,叮咚買菜的月營收是2.6億元,2018年的營收為8億元,整體毛利率為30%。同時,該公司目前正處在快速擴張期,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不斷開闢新倉,還未實現整體盈利。

據2019年2月9日海通證券在《叮咚買菜:前置倉模式,專注到家的社區電商》研究報告中測算的數據顯示,以當前置倉面積約300平方米,假設平均租金水平為3元/平米,客單價50元,毛利率30%,單倉20個配送員、10個分揀員為測算標準,單倉在日均800單/1000單/1250單情況下,年虧損額分別為98萬元/55萬元/0.2萬元,虧損率分別為7.9%/3.6%/0.1%。結合目前叮咚買菜的前置倉345個,日單量超30萬單,按此推算,目前其單倉日均訂單量在870單左右,虧損率超3.6%。

如果按照海通證券給出的盈利模型來看,叮咚買菜可通過提高客單價、客單量,降低租金水平和配送員成本來減少虧損或實現盈利。不過,叮咚買菜近期個別客單價數據並不樂觀,遠低於其公佈的50元客單價。

根據某社交平臺上公開的數據顯示,從近期不同用戶所晒的10筆訂單來看,用戶購買的產品多為蔬菜水果類,最低單價為3元,平均每單價格為33元。同時,以某位用戶在5月21-5月30日下的5筆訂單來看,最低單價為8.39元,平均每筆訂單的價格為28元。

據一位叮咚內部人士透露,6月,無錫某前置倉每天配送單量僅為200單,遠低於其日870單的平均訂單量,或是公司不再開拓無錫市場的原因之一。

叮咚買菜副總裁俞樂曾公開表示,線下訂單量的生存密度是決定前置倉商業模式的生死關鍵。未來,叮咚買菜將通過擴倉來壟斷區域流量、強化單個倉的訂單密度。

然而,在此模式下,叮咚買菜燒錢的補貼政策仍在繼續。記者打開叮咚買菜APP時注意到,界面提示信息顯示,新用戶註冊即領38元紅包,邀請好友下載APP可領30元紅包。此外,活動期間水果和肉菜組合也可享受多項減免優惠。

對於目前叮咚買菜燒錢擴張的模式,漢森供應鏈總裁、中國電商協會物流專家黃剛分析認為,叮咚買菜缺乏流量和消費場景,沒有流量支持和供應鏈保障的擴張很難盈利,並且虧損會越來越嚴重。目前來看,90後年輕人很少做飯,60後、70後很少線上買菜,市場小獲取流量很難,因此純做C端的生鮮平臺成功機會較小,若面向B端市場還有一定機會。

巨頭入局競爭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立足於上海大本營市場的叮咚買菜入局不久,便面臨著各大巨頭企業的挑戰。今年1月中旬,美團上線“美團買菜”APP,在上海測試後還進入了北京;3月28日,阿里旗下盒馬鮮生在上海開了一家“菜市場”,取名盒馬菜市;蘇寧在蘇寧小店的佈局下,4月底推出菜場業務,主打產地直銷。不僅如此,6月13日,每日優鮮聯手騰訊投資10億來搶奪上海生鮮市場。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生鮮市場誘惑足夠大,但是巨頭們的目標並不是在於純粹的C端和純粹的買菜業務上。如美團要的是線下配送場景的增多以及B端產業鏈全覆蓋,阿里追求加強面向B端和C端的本地生活服務的強化,蘇寧則是為了實現千萬門店。反觀叮咚買菜此類純線上買菜電商,買菜核心業務若無法帶動其它高毛利產品銷售,盈利空間極為有限。

據各家買菜平臺公開透露的數據,對比樸樸超市的客單達到58元,每日優鮮北京平均客單價85元,本來生活的客單價超過200元,叮咚買菜50元的客單價處於行業地低位。不僅如此,對於各大線上生鮮平臺來說,上海區域的拓客變得越來越難,純地推模式遇到新客增長瓶頸。

據悉,叮咚買菜的配送員身上有拉新任務,並且拉新一位可獲得8元,復購一單可獲得12元,遠高於每單3元的配送費。

但是,有叮咚買菜的推廣專員說道,“現在地推難度越來越大,一天拉新數量大概十幾人,主要是因為附近小區4-5個同類型的APP已掃過街,大部分消費者已下過同類型的APP。”

此外,即使大規模用券和地推拉新的模式,叮咚買菜的用戶規模仍然和巨頭們相差較大。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叮咚買菜5月月活指數為95.8萬,排名第六,而前五名分別為993.8萬的多點、360.6萬的每日有鮮、328.6萬的京東到家、257.0萬的盒馬、177.1萬的永輝生活。

對於巨頭入局後的市場競爭,黃剛認為,從模式來看,美團在C端和B端都有一定積累,美團買菜APP實現信息集採和產銷對接即可,而盒馬鮮生可通過線下門店盤活線下資源,做最後一公里的流量經濟。由於阿里巴巴有流量加供應鏈的運營,盒馬要減虧少開一些店就可以實現,但即使叮咚買菜在業內有服務口碑,但是規模效應還未奏效,用低客單價去拉動流量、高客單價去拉動利潤的願景仍然無法真正實現。

互聯網分析師王如晨指出,生鮮零售屬於高頻剛需的領域,有意願進入的資本很多,主要原因在於剛需高頻,即使虧損也有現金流。但是,生鮮產品非標化明顯,供應鏈、物流,最後幾公里配送都非常難。同時,在資金消耗大、門檻高的線上生鮮領域,對技術要求也高,單個APP平臺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擴張,除非與巨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