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有這樣一個人,他帶領著自己的"零碳團隊",早在16年前就奮鬥在環境保護第一線,把沙漠變成綠洲,又把綠洲變成聚寶盆。他,就是天津科技大學校友、內蒙古烏審召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玉川。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沙漠變綠洲

毛烏素沙地,位於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和陝北榆林一帶,又稱烏審沙漠,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2003年,陳玉川和他的"零碳團隊"第一次來到了毛烏素沙漠,當時就投資了300萬選擇種植楊樹。然而很遺憾的是因為這裡的水份營養完全不能滿足楊樹的生長,很快楊樹就死了,而且楊樹的根系比較短,根本不能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陳玉川第一次的投資就這樣全都白費了。

沒有放棄的團隊,特意請來了相關的專家指導,最終他們發現在這裡最適合種植的植物就是沙柳。而後土地上便佈滿了沙柳,原來大面積的黃沙也逐步的變成了綠植。眼看著植樹造林的夢想馬上就要實現了,可是另一個問題擺在了陳玉川和他的團隊面前。焚燒木材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汙染環境,這樣一來零碳團隊最初的環保理念就完全付諸東流了。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商討下決定在毛烏素沙漠腹地烏審召建立一個生物質發電廠,利用砍下來的沙柳燃燒產生電能。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本以為可以用發電賺來的錢繼續治理沙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發電廠一年下來要賠4000萬,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這麼一直賠下去。一次環保會議上,零碳團隊認識了一位專門研究螺旋藻的專家,讓這件事情有了轉機,他介紹就在距離生物質發電廠不遠的地方,擁有一個天然鹼湖——察汗淖爾鹼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首次發現察汗淖爾湖生長著螺旋藻並含有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和許多微量元素,還富含藻藍蛋白、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稱"DHA腦黃金"和谷胱甘肽。而恰巧能夠幫助螺旋藻光合生長的主要元素之一就是二氧化碳,把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經淨化分離通入水下給螺旋藻提供充足的生長元素,於是團隊的這份環保事業就又有了新的突破。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綠洲變成聚寶盆

十幾年來,陳玉川和他的團隊在治理毛烏素沙地的實線中得出的一條循環經濟模式,就是"三碳經濟":企業與牧民通過種植灌木治理沙漠進行碳吸收、之後對撫育灌木剩餘物進行生物質發電實現碳減排、通過捕捉生物質發電所產生的高密度二氧化碳進行螺旋藻生產來進行盈利,最後將獲得的資金再用來進行治理沙漠,是實現治沙、富民、綠電和生產營養食品的循環經濟之路。種植沙柳屬於碳吸收,利用砍下來的沙柳進行生物發電叫做碳減排,而利用二氧化碳培育螺旋藻又被稱為碳捕集。他的這種模式不僅得到了國內很多專家的認可。他們生產的大漠螺旋藻的營養價值及其包含的公益特點,獲得聯合國的高度認可,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推薦產品。

從2003年起,陳玉川擔任負責人的烏審召生態產業發展公司在旗政府的支持下與當地企業牧民一道,已完成治理沙漠36萬餘畝,並首次利用"三碳經濟"在此間建立了世界首個生物質熱能發電廠,之後通過科技手段生產出了沙漠螺旋藻上市銷售。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今年5月,就"三碳經濟"在中國毛烏素沙地的應用成果等主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學和內蒙古烏審召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在烏審旗召開毛烏素沙地自然生態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科技論壇(簡稱中國毛烏素沙地科技生態論壇)。

陳玉川分享了公司十幾年來在治理毛烏素沙地所總結出來的一系列經驗和取得的成就。當地牧民代表喬金貴表示,"通過為企業運送發電廠所需要的沙柳,當地牧民僅此一項每年就能達到1萬——2萬元,現在牧民們均已脫貧。"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21.66%,森林蓄積量由86.56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中國成為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一定會讓我們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與自然更和諧。"

突破重重難題,他將36萬餘畝沙漠變綠洲,成果獲聯合國認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頭條號:天津科技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天津科技大學校友、人民網、匠心欄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