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1962年的西南邊境衝突中, 56式班組武器首次投入實戰。在此後許多紀實文學中, 這場戰爭的過程都被描述得相對輕鬆。

然而, 作為一個亞洲大國, 共和國此戰的對手不僅同樣擁有一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龐大地面部隊, 其參戰部隊更是國內的精銳之師。這種情況下, 敵軍之所以不堪一擊, 除了其盲目進犯失去戰爭正義性外, 在輕武器方面的劣勢, 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場西南邊境衝突中, 敵軍輕武器主要以英系裝備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為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該槍口徑為7.7毫米, 因此在中國國內也被稱為“英七七”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歷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優異, 成為英聯邦國家在一戰、二戰中的主要裝備。

"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1962年的西南邊境衝突中, 56式班組武器首次投入實戰。在此後許多紀實文學中, 這場戰爭的過程都被描述得相對輕鬆。

然而, 作為一個亞洲大國, 共和國此戰的對手不僅同樣擁有一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龐大地面部隊, 其參戰部隊更是國內的精銳之師。這種情況下, 敵軍之所以不堪一擊, 除了其盲目進犯失去戰爭正義性外, 在輕武器方面的劣勢, 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場西南邊境衝突中, 敵軍輕武器主要以英系裝備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為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該槍口徑為7.7毫米, 因此在中國國內也被稱為“英七七”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歷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優異, 成為英聯邦國家在一戰、二戰中的主要裝備。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日戰爭中, “英七七”由於機緣巧合, 也曾成為八路軍敵後游擊隊所裝備的“萬國牌"武器之一, 併成就了“老神槍”裴天來這樣的抗日傳奇。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在於遠距離射擊精度很高, 射程遠, 適合遠距離作戰。敵軍老兵甚至可以在600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擊, 發揮類似狙擊步槍的作用。

不過 ,在實戰中, 由於我參戰部隊迅速穿插, 敵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而針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較快的優勢, 敵軍一般要求隨槍攜帶90發子彈, 後備40發。但在戰鬥中為了減輕負重, 敵軍士兵往往減少攜彈量, 最低時只帶一條裝50發子彈的空投子彈袋, 往往交火不到半小時便打光了子彈。

此外, 李·恩菲爾德步槍在設計時不重視拼刺, 敵軍所大量裝備的NO4型短步槍, 更是將刺刀簡單地套在槍管上, 連卡榫都省掉了。戰後總結中, 我參戰部隊普遍反映敵軍不敢拼刺, 看來也有裝備的問題。

"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1962年的西南邊境衝突中, 56式班組武器首次投入實戰。在此後許多紀實文學中, 這場戰爭的過程都被描述得相對輕鬆。

然而, 作為一個亞洲大國, 共和國此戰的對手不僅同樣擁有一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龐大地面部隊, 其參戰部隊更是國內的精銳之師。這種情況下, 敵軍之所以不堪一擊, 除了其盲目進犯失去戰爭正義性外, 在輕武器方面的劣勢, 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場西南邊境衝突中, 敵軍輕武器主要以英系裝備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為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該槍口徑為7.7毫米, 因此在中國國內也被稱為“英七七”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歷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優異, 成為英聯邦國家在一戰、二戰中的主要裝備。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日戰爭中, “英七七”由於機緣巧合, 也曾成為八路軍敵後游擊隊所裝備的“萬國牌"武器之一, 併成就了“老神槍”裴天來這樣的抗日傳奇。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在於遠距離射擊精度很高, 射程遠, 適合遠距離作戰。敵軍老兵甚至可以在600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擊, 發揮類似狙擊步槍的作用。

不過 ,在實戰中, 由於我參戰部隊迅速穿插, 敵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而針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較快的優勢, 敵軍一般要求隨槍攜帶90發子彈, 後備40發。但在戰鬥中為了減輕負重, 敵軍士兵往往減少攜彈量, 最低時只帶一條裝50發子彈的空投子彈袋, 往往交火不到半小時便打光了子彈。

此外, 李·恩菲爾德步槍在設計時不重視拼刺, 敵軍所大量裝備的NO4型短步槍, 更是將刺刀簡單地套在槍管上, 連卡榫都省掉了。戰後總結中, 我參戰部隊普遍反映敵軍不敢拼刺, 看來也有裝備的問題。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與之相比, 我軍裝備的56半, 則完全符合自身戰術需要。在戰鬥中, 我軍指戰員充分發揮56半的射速優勢, 在中、近距離對敵形成火力壓制。而參戰官兵的刻苦訓練, 也把56半的射擊精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位當時參戰的老同志評價該槍時說: “定在常用表尺(300米)內, 指哪裡打哪裡。”

除李·恩菲爾德步槍外, 敵軍也大量裝備了二戰時期功勳卓著的“司登”衝鋒槍和“布倫”輕機槍。不過, 僅有200米射程的“司登”衝鋒槍, 在我軍56沖和56半的火力面前, 往往毫無還手之力。而“布倫”式輕機槍作為前線敵軍地堡的火力骨幹, 也難以發揮其靈活機動、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的優勢, 最終不是連同工事一併被我軍摧毀, 就是隨著地堡守軍潰散而成為我軍的戰利品。

敵軍之所以不敢據守地堡, 除了其自身作戰意志不堅定外, 更重要的是, 我參戰部隊此刻已大量裝備了56式單兵火箭筒。儘管我參戰各邊防團中編有無後坐力炮連, 但一線部隊普遍反映: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 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 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如某部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掩護步兵衝擊時, 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敵機槍一挺, 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甚至有火箭筒班創造了用九發火箭彈消滅十個地堡的戰例。

"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1962年的西南邊境衝突中, 56式班組武器首次投入實戰。在此後許多紀實文學中, 這場戰爭的過程都被描述得相對輕鬆。

然而, 作為一個亞洲大國, 共和國此戰的對手不僅同樣擁有一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龐大地面部隊, 其參戰部隊更是國內的精銳之師。這種情況下, 敵軍之所以不堪一擊, 除了其盲目進犯失去戰爭正義性外, 在輕武器方面的劣勢, 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場西南邊境衝突中, 敵軍輕武器主要以英系裝備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為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該槍口徑為7.7毫米, 因此在中國國內也被稱為“英七七”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歷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優異, 成為英聯邦國家在一戰、二戰中的主要裝備。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日戰爭中, “英七七”由於機緣巧合, 也曾成為八路軍敵後游擊隊所裝備的“萬國牌"武器之一, 併成就了“老神槍”裴天來這樣的抗日傳奇。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在於遠距離射擊精度很高, 射程遠, 適合遠距離作戰。敵軍老兵甚至可以在600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擊, 發揮類似狙擊步槍的作用。

不過 ,在實戰中, 由於我參戰部隊迅速穿插, 敵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而針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較快的優勢, 敵軍一般要求隨槍攜帶90發子彈, 後備40發。但在戰鬥中為了減輕負重, 敵軍士兵往往減少攜彈量, 最低時只帶一條裝50發子彈的空投子彈袋, 往往交火不到半小時便打光了子彈。

此外, 李·恩菲爾德步槍在設計時不重視拼刺, 敵軍所大量裝備的NO4型短步槍, 更是將刺刀簡單地套在槍管上, 連卡榫都省掉了。戰後總結中, 我參戰部隊普遍反映敵軍不敢拼刺, 看來也有裝備的問題。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與之相比, 我軍裝備的56半, 則完全符合自身戰術需要。在戰鬥中, 我軍指戰員充分發揮56半的射速優勢, 在中、近距離對敵形成火力壓制。而參戰官兵的刻苦訓練, 也把56半的射擊精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位當時參戰的老同志評價該槍時說: “定在常用表尺(300米)內, 指哪裡打哪裡。”

除李·恩菲爾德步槍外, 敵軍也大量裝備了二戰時期功勳卓著的“司登”衝鋒槍和“布倫”輕機槍。不過, 僅有200米射程的“司登”衝鋒槍, 在我軍56沖和56半的火力面前, 往往毫無還手之力。而“布倫”式輕機槍作為前線敵軍地堡的火力骨幹, 也難以發揮其靈活機動、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的優勢, 最終不是連同工事一併被我軍摧毀, 就是隨著地堡守軍潰散而成為我軍的戰利品。

敵軍之所以不敢據守地堡, 除了其自身作戰意志不堅定外, 更重要的是, 我參戰部隊此刻已大量裝備了56式單兵火箭筒。儘管我參戰各邊防團中編有無後坐力炮連, 但一線部隊普遍反映: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 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 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如某部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掩護步兵衝擊時, 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敵機槍一挺, 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甚至有火箭筒班創造了用九發火箭彈消滅十個地堡的戰例。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56式衝鋒槍

戰鬥中, 鑑於56衝火力猛烈、連射時精度稍差的情況, 我軍往往採取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配合編組。如在一次戰鬥中, 某部九連副班長龐國興在和主力失散的情況下, 與另外三名戰士自動組成戰鬥小組, 使用兩支56沖和兩支56半, 深人敵軍縱深7.5公里, 多次主動向敵人優勢兵力發起衝擊, 佔領兩個炮兵陣地, 繳獲七門87.6毫米加農榴彈炮, 後又配合主力部隊繳獲另外八門。

總體上, 56式槍族在高原的低溫、大雨雪、泥濘等情況下, 仍保持了非常高的可靠性, 基本沒有卡殼或啞彈的現象。

1969年, 56式班組武器在共和國北部邊境的珍寶島武裝衝突中, 同樣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在與系出同門的敵軍輕武器交鋒中, 絲毫不落下風。然而, 面對敵軍的新型坦克, 56式火箭筒卻暴露出許多不足。

首先是其射擊距離近, 一個射擊位置只能發射一發, 且不能修正瞄準點。其次威力偏小, 加上採用彈底機械引信靈敏度低, 進一步削弱了破甲威力。

"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1962年的西南邊境衝突中, 56式班組武器首次投入實戰。在此後許多紀實文學中, 這場戰爭的過程都被描述得相對輕鬆。

然而, 作為一個亞洲大國, 共和國此戰的對手不僅同樣擁有一支經歷過二戰洗禮的龐大地面部隊, 其參戰部隊更是國內的精銳之師。這種情況下, 敵軍之所以不堪一擊, 除了其盲目進犯失去戰爭正義性外, 在輕武器方面的劣勢, 也是導致這場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這場西南邊境衝突中, 敵軍輕武器主要以英系裝備為主。其步兵武器主要為李·恩菲爾德手動步槍。該槍口徑為7.7毫米, 因此在中國國內也被稱為“英七七”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歷史悠久, 但因其性能優異, 成為英聯邦國家在一戰、二戰中的主要裝備。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抗日戰爭中, “英七七”由於機緣巧合, 也曾成為八路軍敵後游擊隊所裝備的“萬國牌"武器之一, 併成就了“老神槍”裴天來這樣的抗日傳奇。

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在於遠距離射擊精度很高, 射程遠, 適合遠距離作戰。敵軍老兵甚至可以在600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擊, 發揮類似狙擊步槍的作用。

不過 ,在實戰中, 由於我參戰部隊迅速穿插, 敵軍裝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而針對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較快的優勢, 敵軍一般要求隨槍攜帶90發子彈, 後備40發。但在戰鬥中為了減輕負重, 敵軍士兵往往減少攜彈量, 最低時只帶一條裝50發子彈的空投子彈袋, 往往交火不到半小時便打光了子彈。

此外, 李·恩菲爾德步槍在設計時不重視拼刺, 敵軍所大量裝備的NO4型短步槍, 更是將刺刀簡單地套在槍管上, 連卡榫都省掉了。戰後總結中, 我參戰部隊普遍反映敵軍不敢拼刺, 看來也有裝備的問題。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與之相比, 我軍裝備的56半, 則完全符合自身戰術需要。在戰鬥中, 我軍指戰員充分發揮56半的射速優勢, 在中、近距離對敵形成火力壓制。而參戰官兵的刻苦訓練, 也把56半的射擊精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位當時參戰的老同志評價該槍時說: “定在常用表尺(300米)內, 指哪裡打哪裡。”

除李·恩菲爾德步槍外, 敵軍也大量裝備了二戰時期功勳卓著的“司登”衝鋒槍和“布倫”輕機槍。不過, 僅有200米射程的“司登”衝鋒槍, 在我軍56沖和56半的火力面前, 往往毫無還手之力。而“布倫”式輕機槍作為前線敵軍地堡的火力骨幹, 也難以發揮其靈活機動、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的優勢, 最終不是連同工事一併被我軍摧毀, 就是隨著地堡守軍潰散而成為我軍的戰利品。

敵軍之所以不敢據守地堡, 除了其自身作戰意志不堅定外, 更重要的是, 我參戰部隊此刻已大量裝備了56式單兵火箭筒。儘管我參戰各邊防團中編有無後坐力炮連, 但一線部隊普遍反映: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 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 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如某部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掩護步兵衝擊時, 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敵機槍一挺, 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甚至有火箭筒班創造了用九發火箭彈消滅十個地堡的戰例。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56式衝鋒槍

戰鬥中, 鑑於56衝火力猛烈、連射時精度稍差的情況, 我軍往往採取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配合編組。如在一次戰鬥中, 某部九連副班長龐國興在和主力失散的情況下, 與另外三名戰士自動組成戰鬥小組, 使用兩支56沖和兩支56半, 深人敵軍縱深7.5公里, 多次主動向敵人優勢兵力發起衝擊, 佔領兩個炮兵陣地, 繳獲七門87.6毫米加農榴彈炮, 後又配合主力部隊繳獲另外八門。

總體上, 56式槍族在高原的低溫、大雨雪、泥濘等情況下, 仍保持了非常高的可靠性, 基本沒有卡殼或啞彈的現象。

1969年, 56式班組武器在共和國北部邊境的珍寶島武裝衝突中, 同樣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在與系出同門的敵軍輕武器交鋒中, 絲毫不落下風。然而, 面對敵軍的新型坦克, 56式火箭筒卻暴露出許多不足。

首先是其射擊距離近, 一個射擊位置只能發射一發, 且不能修正瞄準點。其次威力偏小, 加上採用彈底機械引信靈敏度低, 進一步削弱了破甲威力。

56式班組武器傳奇之“戰場歷練”

56式40毫米火箭筒

上世紀60年代中期, 56式火箭筒得到改進, 改進後稱為56-1式。在其頭部加裝防滑帽, 並改進發射藥和發射筒設計, 破甲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 射程提高到150米。

然而, 改進後的56-1式威力提高得並不明顯, 發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 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大改進, 最終沒有大量裝備。

不過, 此刻國內已經啟動蘇制RPG-7型火箭筒的逆向仿製工程。中國陸軍單兵反坦克能力的短板, 日後迅速為69式火箭筒等後起之秀所填補。■

聲明:本文摘編自《世界軍事》半月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