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武器 天文 戰鬥機 武器裝備 宅客模玩 2017-07-17

文章轉自高達 內容有少量修改

高達的起點是U.C世代,其他的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U.C作品中的機動戰士發展由來可以代表正宗的設定,來了解下你做的鋼普拉的原始發展設定吧!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在宇宙世紀作品中,機動戰士是宇宙泛用戰術機械(MobileSpaceUtilityInstrumentTactical)的意思。〔雖然此一用法為官方所承認及使用,但最初卻是由半官方半同人的書籍“GundamCentury”反拆出。〕

在宇宙世紀U.C的世界觀中,主要有兩種科技誘使到機動戰士的設計及生產:第一種為AMBAC技術(ActiveMassBalanceAutoControl,積極質量平衡自動控制);最初期的AMBAC技術測試機體ZI-XA1(此機雖為機動戰士概念機,一般都不被認為是機動戰士)只有兩肢,後來則發展為四肢,在此一系統的幫助下,在宇宙無重力的環境下,只需要利用揮動四肢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能夠在幾乎不需要使用推進劑的情況之下修正機體方位。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第二種則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米諾夫斯基粒子則使得核聚變發電爐能夠大幅地小型化,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動力給予機動戰士此類小型機體。而且米諾夫斯基粒子能夠隔絕紅外線或波長在其之上的電磁波(電波和微波),亦能夠霧化戰場(一定程度阻隔可見光),令雷達等傳統長距離索敵方式變得無效。再加上米諾夫斯基粒子帶有強大的電荷,所以亦會破壞沒有被保護的電子零件。它除了令雷達導引導彈不能使用外,就連紅外線導引發彈或雷射導引導彈等亦因保護方法太過昂貴而難以大量使用。而在沒有雷達的輔助下,瞄準方式更退化到近乎二戰時代的技術。所以令原本長距離的宇宙戰變成必需以近距離可見光感應器為主的目視戰。這使得宇宙戰的戰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因為利用自動活躍質量平衡控制技術的機體在宇宙中能發揮出遠比舊時代的宇宙戰機為長的作戰時間,運動性方面亦能保持一定水平,令原本堅持大艦巨炮主義的地球聯邦軍艦隊不能再保持火力優勢。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在經過ZI-XA1與MIP社的MIP-X1(機動堡壘MA概念機)的競標之後,雖然MIP-X1在大量姿態制御噴嘴的運作下有著過人的運動性,但是在推進劑大量使用的情況下,續戰時間亦少於十分鐘。這並不能達到當時吉恩所要求的宇宙中獨力作戰機動兵器要求,反而選擇了運動性和機動性沒有那麼出眾,但是因為使用自動活躍質量平衡控制技術系統而使用較少量推進劑使得續戰時間較長的ZI-XA1。ZI-XA1作戰,但它們還未能被稱為機動戰士,因為它們只是宇宙小艇加裝了兩隻手臂。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繼ZI-XA1的宇宙自動活躍質量平衡控制技術測試之後,Zeonic社製作了ZI-XA2用以測試機體雙足在接近地面環境的移動能力。此機體沒有裝備雙手,而只有加裝維持平衡度的模擬臂。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在此之後ZI-XA2經過數次改良,Zeonic社終於在UC0073時完成了三號測試機ZI-XA3。這是第一部完全人型的測試機體,後更名為MS-01,是為第一部機動戰士。(此處該有掌聲,改變宇宙的力量誕生了!)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此名稱亦在後來沿用成為所有類似的人型載具的統稱。在經過MS-01,02和03的測試之後,為了改良能量不足等問題而生產了核融爐搭載型的MS-04,實現了同時能在宇宙和地球重力環境下使用機動兵器的概念,可惜在價錢上還是過於昂貴而未能量產。

下面幾臺當初還是設計圖,現在都已鋼普拉了,時間過得真快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機設:機動戰士的起源 UC的第一臺MS誕生過程

在重新檢討量產性之下,大量減輕裝甲,使用可產生能量較低的核融爐,感應裝置性能亦下調,而生產出最早的量產型機動戰士MS-05扎古

小編語:記得曾經有漫畫描述過MS-05的生產過程,大家有空可以找找看~ 果然膠達還是UC的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