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阪城區歷史沿革

達阪城區總面積4759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12年)。全區轄3個街道、1個鎮、3個鄉:艾維爾溝街道、烏拉泊街道、鹽湖街道、達阪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以及柴窩堡管委會。區政府駐達阪城鎮。

阿拉溝河、艾維爾溝河、祖魯木臺溝河從境內流過。屬於中溫帶大陸乾旱氣候區,溫差大,寒暑變化劇烈,降水量少,冬季時間長,春秋多大風。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耐火土、鐵、錳、白雲岩、金、銅、鋁、玉石、水晶石等。南疆鐵路、託(克遜)巴(侖臺)公路橫貫區境。名勝古蹟有唐代烽火臺、車師族古墓、古代崖畫、達阪城白水鎮古城、新疆達阪城王洛賓音樂藝術城等。

達阪城歷史悠久。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建西州於高昌,達阪城隸屬高昌管轄。長安二年(702年),在博格達山北麓的莫賀城置北庭都護府;上元元年(760年),北庭伊西節度使衙移於西州,在輪臺縣東(今柴窩堡、鹽湖、達阪城一帶)置西海縣。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築嘉德城,先後隸屬迪化直隸州、迪化縣管轄。民國23年(1934)設達阪城鎮。1950年3月,達阪城改為迪化縣第七區。1995年恢復鎮的建制

【原南山礦區、南泉區】漢唐以前,車師族在此定居。1958年為和碩縣的一個公社,1959年為和靜縣艾維爾郭楞礦區,1966年為烏魯木齊市的“三線”建設區。1970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以和靜縣阿拉溝、艾維爾溝為其行政區域,面積約1800平方千米;1971年6月正式成立。1973年,設立阿拉溝街道(駐阿拉溝口)、艾維爾溝街道(駐艾維爾溝煤礦)。

1976年5月,析阿拉溝街道西部置星火街道,阿拉溝街道更名為東風街道。1986年3月,自治區政府批轉民政廳《關於烏魯木齊南山礦區行政區劃和有關問題的報告》(新政發[1986]26號)通知:將托克遜縣魚兒溝火車站地區約48平方公里面積(渠道及配套水利工程仍屬託克遜縣管理和使用)劃歸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

1996年,南山礦區面積1120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其中漢族佔96%,轄3個街道:星火街道、艾維爾溝街道、東風街道。1999年8月10日,國務院批准將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南泉區轄3個街道:星火街道、艾維爾溝街道、東風街道。區政府駐地由阿拉溝(口)遷至魚兒溝。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泉區常住總人口8815人,其中:艾維爾溝街道4987人、星火街道328人、東風街道3500人。

【達阪城區】2002年3月9日,國務院(國函[2002]20號)批准調整烏魯木齊市南泉區行政區劃:(1)將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阪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管轄。(2)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區政府駐地由魚爾溝遷至達阪城鎮。同年,東風街道更名為魚兒溝街道。

2003年末,達阪城區總面積5187.58平方千米,總人口41770人。轄4個街道、1個鎮、3個鄉:艾維爾溝街道、星火街道、烏拉泊街道、魚兒溝街道、達阪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共有8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

2004年末,達阪城區轄4個街道、1個鎮、3個鄉:艾維爾溝街道、星火街道、烏拉泊街道、魚兒溝街道、達阪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共有8個居委會、21個行政村。

2008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關於調整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與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新政發[2008]72號)同意將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的魚兒溝街道、星火街道428.4平方公里劃歸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管理,艾維爾溝街道260.6平方公里仍由達阪城區管理。(注:托克遜縣接管後,於2009年初設立石烽鎮(籌)。2010年5月,石烽鎮(籌)更名為阿樂惠鎮並掛牌成立,下設魚兒溝、南泉、阿拉溝3個社區)

2009年6月30日,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與托克遜縣關於調整行政區域界線的協議在烏魯木齊市簽訂。按照協議,將烏魯木齊市達阪城區原南山礦區艾維爾溝689平方公里區域內的428.4平方公里劃歸吐魯番地區托克遜縣管理,新疆焦煤集團4個煤炭礦區和生活區及其以西、以南部分地區的260.6平方公里由達阪城區管理。

2009年7月,原魚兒溝街道辦事處人馬搬遷至烏拉泊街道所屬鹽湖地區,並更名為鹽湖街道辦事處,於12月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阪城區常住總人口40657人,其中:艾維爾溝街道8475人,烏拉泊街道8112人,鹽湖街道3309人,達阪城鎮5540人,東溝鄉4566人,西溝鄉3154人,阿克蘇鄉3009人,柴窩堡管委會44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