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當然,歷史上有規劃不正確失去了發展路線,然後失去了發展前景。比如剛才說美國人最早做了IMB但是沒有繼續往下走,然後他又有一個跟日本Hyperk一樣的方案叫Reno,也沒有往下走,所以使得它最終中微子發展非常困難。這也是一些例子有成功和失敗,如果沒有做好,風險也非常大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當然,歷史上有規劃不正確失去了發展路線,然後失去了發展前景。比如剛才說美國人最早做了IMB但是沒有繼續往下走,然後他又有一個跟日本Hyperk一樣的方案叫Reno,也沒有往下走,所以使得它最終中微子發展非常困難。這也是一些例子有成功和失敗,如果沒有做好,風險也非常大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當然,歷史上有規劃不正確失去了發展路線,然後失去了發展前景。比如剛才說美國人最早做了IMB但是沒有繼續往下走,然後他又有一個跟日本Hyperk一樣的方案叫Reno,也沒有往下走,所以使得它最終中微子發展非常困難。這也是一些例子有成功和失敗,如果沒有做好,風險也非常大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

王貽芳院士獲得了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過去王院士也曾受邀來到墨子沙龍做粒子物理研究的相關報告,接下來幾天為大家回顧一下王院士的精彩報告。

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_【墨子沙龍】王貽芳-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_騰訊視頻

中微子構成我們物質世界最基本單元的3/12,非常重要,非常基本。大家可能聽說過,2012有一個電影,地球會被中微子毀滅,這個顯然不是被大家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應該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可能也聽說過2011年歐洲核子中心發現中微子可以超光速,當然後來我們知道這個不對,是錯的,是假的,我們知道2015年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也是研究中微子的,另外我們大亞灣實驗,也在國際上有一些影響。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中微子至少對很多人來說不是特別陌生,其實中微子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們超新星或者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地球、反應堆,都是中微子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研究中微子的一個工具,當然我們有加速器也可以人工產生中微子,我們人體也是一箇中微子源,我們人體每天大概會發出3億4千萬中微子,每個人既是中微子源,有可能會對你周圍的人也可以用中微子影響它。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研究中微子跟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關係,從天體、物理、宇宙學、地質、天文、粒子物理等等都有關係。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單元,同時中微子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沒有右旋的中微子。在座都是光學專家,光子有偏正,有左旋有右旋,質量如果為零,就一定存在左右旋兩個偏正態,所以中微子也是一樣,有左旋有右旋,但是非常奇怪,只有左旋中微子在世界上存在,不存在右旋中微子,所以中微子是不滿足宇稱守恆,所以在弱相互作用下是不守恆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為什麼是弱相互作用?因為中微子只參加弱相互作用,中微子不參加電磁相互作用,不參加強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中微子這件事情,只對弱作用的宇稱守恆有影響,所以只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性質,為什麼沒有這個右旋中微子,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也是要研究的問題。同時在宇宙當中有大量的中微子,密度差不多是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整個宇宙當中每立方厘米300個,所以數量跟光子數一樣多,它的質量的大小,對宇宙的形成演化有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於形成宇宙當中大尺度的結構,現在我們均勻地去看,往遠處看宇宙還是均勻的,你仔細看宇宙是有結構的,我們有銀河系、太陽系、地球等等。

它是有結構的,這個結構怎麼來的?在宇宙初始大爆炸的時候,有所謂的原始擾動(Fluctuation),實際上跟中微子的質量有密切關係,如果中微子沒有質量的話,這個Fluctuation是不能形成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按照我們現在瞭解,沒有銀河系,沒有太陽系,也沒有在座我們各位,中微子質量跟我們大家的存在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極其重要。

中微子的質量

那麼在中微子研究當中核心問題就是質量,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在宇宙學當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跟中微子質量很有關係,大一點小一點宇宙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第二個在粒子物理當中,標準模型,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把中微子寫進去,到現在也不知道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在1956年的時候,有一位意大利的物理學家Bruno Pontecorvo,他是費米的學生,但是信仰共產主義,1948年、1949年前後從西歐逃到蘇聯,在前蘇聯一直待到他1993年去世,但是他一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所以在1956年前蘇聯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他就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中微子有可能有質量”。

中微子如果有質量,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樣,你們在座大部分人都是做量子態的,糾纏態的,所以本徵態應該對你們不是一個很奇怪的概念。所以質量本徵態和弱作用本徵態如果不一致,中微子就會發生震盪,也就是說在飛行當中,一種中微子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簡單解釋說:我產生的時候是電子中微子,但是這個電子中微子是三種質量本徵態疊加,所以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它的三種態的疊加的比例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會使它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比如說μ中微子,μ中微子往前走還會變回來,變成電子中微子。所以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相對來說還很容易理解,就是兩個態的疊加,或者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上的一個體現,一個表現。

中微子振盪

數學上把它震盪機率寫出來就是兩個Sin函數的相乘,一個是Sin平方2倍的θ,一個是Sine平方里面有一個Delta(M)平方,有一個飛行距離,有一個能量。所以你可以看到,如果質量為零,這一項就為零,這個震盪距離月份為零,永遠不存在。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震盪很重要的原因。

我只要知道了中微子有震盪,最起碼我知道中微子質量不為零。因為在目前我們所有的實驗手段去看中微子質量的話,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它到底有沒有質量,因為它的質量太小了,我們實際上實驗的精度要求太高,這是間接測量,量子力學的態在宏觀上體現,它這個質量是間接的測量,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不為零,然後它前面還有一個所謂的係數,實際上是振幅,那也就是說從電子到μ子,到底有多少變過去了,這個是震盪頻率,變過去有多快?如果兩種中微子寫出來就是圖上的公式,三種中微子大概也一樣,可以很容易寫出來。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所以中微子震盪從50年代提出,其實大家就一直沒有把它放在心裡,第一是和標準模型不符,標準模型沒有質量,為什麼要寫出來,沒有必要找麻煩。第二,是做實驗非常難,所以大家沒把它放在心理,但是實際上過程當中有很多實驗證據的,第一個實驗證據,70年代有兩位重要的物理學家,(Ray Davis, John N. Bahcall)這兩個人說太陽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多能量出來,我要搞清楚太陽的發光過程,在這之前說太陽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他們說我要證明這個東西怎麼辦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相關實驗

我可以去測量中微子,聚變當中一定會發生中微子,把中微子測出來了,我可以發出太陽聚變的模型,他寫出兩篇文章,64年以後籌備做實驗,70年代末開始,實驗一共做20多年,得到兩千多箇中微子,這兩千多箇中微子給出的數據,就是理論和模型比較只有1/3,我看到的中微子,和我預期中微子相比差了3倍,大家說太陽模型錯了,太陽離得那麼遠,你怎麼知道聚變的公式寫出來是對的,大家都認為太陽模型不對,這是從70年代開始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80年代的時候,有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叫Kamiokande實驗,現在叫神岡實驗,還有一個美國的IMB(Irvine–Michigan–Brookhaven)實驗,這兩個實驗當時要做所謂的質子衰變,因為在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就是大統一理論,把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了,這個統一理論有一個最重要的預言,質子壽命很短,大概在10的31次方和32次方一年,這個是可以測的,這個數值,所以他們就做了一個幾千噸的水探測器,水裡面有大量的質子,通過這個我來測一側,這個質子是不是真的衰變。當然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質子如果衰變,對我們整個宇宙有巨大的影響。

這兩個實驗做出來,比例不對,理論跟實驗比較,只有2/3,少了1/3,大概60%左右,之後有兩個其他的實驗,說你這個測錯了,我這是對的,我這個是1:1,理論和實驗一樣的,大家搞了十幾二十年以後還是糊塗帳,大家認為中微子震盪這個事情還是不靠譜,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是靠譜的,所以這兩位2002年得了諾貝爾獎,這位瑞·戴維斯(Ray Davis),跟他合作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帕克爾(John N. Bahcall)很可惜在這之前去世了,否則的話他應該有希望能夠得這個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剛才說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日本的Kamiokande,一個是美國的IMB,但是隻有日本的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他得了諾貝爾獎。你看他手上抱了兩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美國那個實驗也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1987年有超新星爆發,這兩個實驗,神岡和美國的實驗都看到了超新星中微子,但是諾貝爾獎只給了神岡實驗,沒有給IMB實驗。為什麼?

因為我下面會講,他這個實驗後來又有了所謂後續叫做超級神岡,超級神岡發現了中微子的震盪,因為發現中微子震盪,我們回過頭來知道,大氣中微子反常和太陽中微子消失,都是中微子震盪造成的,所以這兩位得了諾貝爾獎,沒有用中微子震盪的名義,但是用了宇宙中微子,一個太陽中微子,一個超新星中微子,但是因為在2002年的時候,大家還略微一點點疑問說,我是不是可以用非常特殊的太陽模型,非常特殊的大氣模型,來解釋看到的所謂中微子震盪的這個現象。有一點點的不確定性,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不確定沒有了,確實我們看到了中微子震盪。

在1998年的時候,日本從神岡實驗,就是Kamiokande實驗,已經發展成超級神岡實驗,在1996年開始運行,到1998年的時候,它確切無疑地發現中微子有震盪,這個探測器從早年的3千噸的水,到了5萬噸的水

我剛才忘了說一件事,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跟美國IMB實驗的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20寸的光電倍增管,因為日本的實驗比美國的實驗晚一年,探測器比它小一倍以上,但是日本人說我怎麼才能超過美國,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我的光探測的靈敏度,所以你用5寸的管子,我用20寸的,5除20再平方的話,一下子16倍出來了,所以它光的靈敏度比IMB高很多,所以看到的超新星中微子數量也遠超過IMB的,它對中微子振盪其他方面測量靈敏度也比它高很多,所以最終它的實驗結果應該說比IMB要好得多,雖然它比它晚了一年左右。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日本人做完了Kamiokande以後他覺得有意思,所以我還得做。他做了超級神岡,從3千噸長到5萬噸,差不多將近20倍左右的探測器大小,還是水。它的探測器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就是把水灌進去,把20寸的光電倍增管給鋪上,20寸光電管差不多1萬多個,大家可以看到人坐著小船,安裝很簡單,不用搭架子,他只要裝水就好了,水上去做個小舢板裝上,如果你要下來,把水放掉你還是可以下來的,技術上相對簡單,也很成功。

他們就是看到從地球下面來的大氣中微子,在飛行的過程當中變少了,從天頂上來的中微子不變,他看到μ子中微子地下來的減少,電子中微子不變,所以這是一個隨距離變化,隨能量變化,隨中微子種類變化,預期到的中微子振盪的現象,跟我們預期完全符合,所以這個實驗我們知道2015年又得了諾貝爾獎,這個從Kamiokande到SuperKamiokande連得了兩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給了這一位(梶田隆章),這一位(戶冢洋二)是整個實驗的負責人,SuperKamiokande發言人是他,但是非常可惜他2008年去世了,所以諾貝爾獎沒有給他,如果在的話一定給他。梶田隆章只是當時的博士後做了數據分析。

中微子振盪探測方法

2002年中微子振盪是通過太陽中微子實驗得到證實,太陽中微子實驗起始很早,在1985年的時候中國裔的華裔科學家,叫陳華森(Herb Chen)他提出了一個設想,他說你看到的太陽中微子變少了,少了2/3,到哪裡去了呢?他說如果中微子振盪的話,Vμ跟Vτ,你可以用重水來探測它,所以你看到的電子中微子跟重水當中氘發生反應,Vμ跟Vτ也可以跟氘發生反應,所以把重水放進去以後,不同中微子發生不同的反應,我這個是三個方程,這三個方程我解三個參數,Ve、Vμ跟Vτ的通量可以測出來,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我用一個探測器,我把三種不同的中微子通量都把它測出來,以前都只能測一種,剩下的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是振盪了,但是沒有直接測出來。所以他提出用重水的方案,非常巧妙,可以把三種中微子直接測出來。

但是非常可惜陳華森1987年由於白血病去世了,如果他在的話,2015年諾貝爾獎應該是他的,因為這個實驗是他提出的方案,他也是實驗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去世以後,是這一位(Arthur McDonald)負責實驗,最後他得了諾貝爾獎,在2002年的時候,他們得到了第一次結果,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看到最終的解,實驗點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告訴你,有2/3左右的μ跟τ的中微子通量,1/3左右電子中微子通量,這個全部加起來正好是1,跟你理論上預言的中微子總數是完全符合的,這個是實驗上直接的證明,我們看到的太陽中微子,真的發生了振盪,而且變成μ跟τ中微子我也看見了,這是中微子震盪的一個確認,這也是為什麼他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都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獎。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知道中微子有太陽中微子振盪和大氣中微子振盪,這兩個都對了,都測出來了,我們把三種中微子用公式寫出來,發現還有一個震盪,叫做θ13,2002年的時候,我們知道θ12,知道θ23,不知道θ13,我們要把這個參數給找出來,它是一個最基本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參數,理論上對這個參數大小的語言,從0到接近於1,什麼都有的,大家看預言的話,大部分集中在這兒,這個位置大概在0.01到0.1之間。我們當時說這是中微子研究下面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把它解決。

這個實驗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加速器,也可以用反應堆,我們當時提出來用反應堆實驗做這個事情,來看一看θ13到底是不是為零,如果不為零到底是多少。這個大小對中微子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如果θ13真的等於零的話,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比如說你要想做CP破壞,做質量差,那都做不了,後面的這些參數,跟θ13在數學公式裡是相乘的關係,如果乘出來有一個為零,它永遠為零,永遠測不出來,值的大小,跟中微子本身未來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做的辦法,比較預言和測量之間的一個差,我們提出來這樣的方案做這個實驗,這裡的難處,過去實驗精度3%到6%,我們實驗目標到0.6%,差了差不多10倍,這是一個難點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我們自己的方案

我們當時的設計跟國際上的比較可以看到還是大亞灣的精度最高,一個是韓國的實驗,一個是法國的實驗,這是起始的實驗點,可以看到我們當時面臨競爭,雖然精度最高,但是有可能落在別人後面,因為他們起始比我們快,最終我們知道θ13的參數在這兒,所以實際上無論Double Chooz還是Reno都有可能在我們前面發現,因為這個值非常大。所以最終的成功應該說,一方面是項目實施在設計、造價技術方面做得還可以,另外一方面我們還是有運氣,因為這個實驗最終做得好不好,一方面在自己,一方面也在別人。別人做得不是特別好的話,你就佔了一點便宜。

因為當年在國內第一次做這樣的大型實驗,還是有很多擔心在裡面。這個實驗也是大型國際合作組,有中美兩國差不多200多個科學家參加,國內也有很多單位支持,也是我們兩國在基礎科學院研究當中,最大的一個合作項目。我們是2003年提出實驗方案,06年才獲得批准,07年開始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2011年基本完成建設,2011年底開始運行取數。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給大家看一些照片。我們建了一個三公里長的地下實驗隧道,有三個實驗大廳,這些都是在靠近核電站的地方,通過爆破完成了建設,這當中受很多很多安全的限制,核電站旁邊爆破振動的話,對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有重大影響的。這是一些探測器建設過程當中的一些照片,這是5米直徑的鋼管,裡面裝上有機玻璃反射板和有機玻璃的罐子,然後再裝上反射板,裝光電倍增管,然後一直往下的話,最後一直蓋上封好放到水裡。整個探測器安裝,有建水池,有裝光電倍增管,然後裝上罐裝水,把探測器放進去,蓋上蓋子,頂上有一個探測器。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裡面有大量的技術難題要解決,包括機械、真空、化學化工、極低本底、土建等等,舉一個例子,這樣一個實驗,這麼大規模如果有一克的灰塵落進去,那這個實驗徹底失敗了,所以絕對要保證這裡麵灰塵不能超標。另外三個實驗大廳相互距離差不多有2公里,我們要保證全年溫差不能超過1度,這個技術實驗非常困難。還有你設計的時候要真的想到這個事情,要提這個要求,有時候你沒有想到提這個要求,那實驗很可能失敗,實驗設計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作為高能物理實驗,整個過程首先你要有一個科學目標,然後你要設計你的探測器,然後你自己要把探測器建起來,買過來不可能,然後製造出來,獲取數據、得到結果,整個過程都得自己完成,這是高能物理實驗和其他一些實驗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

在2012年我們看到了反應堆出來的電子反中微子有消失的現象,看到的中微子數,只有我們預期中微子數的94%,也就是說少了6%的中微子,所以它的能譜不是均勻分佈的,它有這樣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有一個deep在這兒,正好是我們能譜最大的地方,這正好是我們設計成這樣,這樣靈敏度最高。我們看到五個標準偏差的統計顯著性,θ13是不會為零的,這是第一次測出來θ13的這個參數不為零,同時值在0.092的這個位置。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實驗現在還在繼續,從最早的20%的精度到現在已經提高了差不多4%,我們實際上跟日本現在的實驗T2K結合,首次給出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中微子參數的估計,很可能是負90度,從這張圖上看的話,這個是T2K實驗的結果,所以這個實驗結果跟我們實驗結果相交唯一的點就在這個地方,這個點正好是負90度,或者負1/2π。所以這是第一次知道中微子另外一個振盪參數CP破壞,是有可能在負90度。看到這個精度,大亞灣的實驗和我們競爭對手韓國Reno實驗及法國實驗精度比較,可以看到有巨大的差別,或者質的差別在這兒。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下一步我們要做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廣東的江門,下面有兩個核電站,台山和陽江。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實驗呢?這個實驗距離53公里剛好在震盪的θ第一個就是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到現在為止,我們知道中微子的質量,有三種中微子123,它的質量順序有可能是321,從大往小,也可能是213,我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從實驗上來說我們要證據,這是中微子理論研究上面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測量中微子振盪參數。我們目前的精度大概在3%到10%之間,江門中微子實驗可以做到小於1%,這個量級的提高對尋找超出中微子的新物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研究超新星,剛才說Kamiokande和IMB,他們在1987A的時候,看到了20個超新星中微子,如果在江門中微子30年的壽命期限當中,有一次中微子爆發,距離跟1987A是一樣的話,可以看到2千個中微子甚至到5千個,這是巨大的差別,而且看到中微子的性質,應該說能力比水探測器還要好,因為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中微子,他那個只能看一種中微子,所以這個是在超新星中微子方面會有重大的成果,如果正好被我們碰上的話。當然我們也可以研究地球發出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等。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這個探測器從技術上來說跟大亞灣中微子不一樣,大亞灣中微子, 5米直徑差不多也就100噸,現在我們做的探測器,因為距離遠,我們是50多公里,探測器比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Kamland大了差不多20倍,它是1000噸,我們是2萬噸的。性能,我們的光產額最少大了5倍,比這個大了2倍,所以性能要好,質量又大,這裡面有巨大的一個技術挑戰。所以看到這個示意圖,這個點大家可能看不清楚,這是一個人的大小。這個探測器直徑43.5米,高44.5米,一個水池,這裡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在裡面,從來沒有過的,至少國際上沒有的,一個是國內最大的地下洞,也有可能是國際上的,我們也沒有搞清楚,可能是國內最大的。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世界上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直徑35.4米,所以是10釐米厚左右的有機玻璃,做成一個球,差不多13層樓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機玻璃球巨大的困難。同時做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在這之前,國際上做的最好的也是大亞灣,它的透明度差不多是15米,我們現在提高到25米,要提高1倍,再一個我們要做2萬個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光電倍增管是中微子實驗當中最核心的一個部分。剛才說日本的Kamiokande最後能超過IMB,就是因為它做出了自己20寸的光電倍增管,這個光電倍增管價格非常貴,差不多得3、5千美元一個,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自己做的話,這個實驗最終也是不能實現,因為價格完全不受控制。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探測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超級神岡、日本IMB做出來差不多好一倍左右。這是我們2008年在實驗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通過預言我們大部分都實現了,所以可以開展真正工程工作,比如說從2008年起,我們看到國際上的光電倍增管最高的探測效率25%×60%,差不多15%左右,不能達到要求,我們現在自己提出新的色設計,目標是40%,經過5到8年的努力,我們跟北方夜視等等組成產學研合作組,最後成功做出來了30%,跟我們目標略差一點,同時日本濱鬆也在進步,他們現在做到27%,比我們還差10%左右,相對10%。所以在去年通過招標的,在價格、指標、風險等等各種因素平衡下,我們把合同15000支給了北方夜視,5000支給了日本濱鬆,這個實驗最終把最關鍵的設備,光電倍增管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通過這個實現了國產化。

未來的計劃

時間計劃我們是希望能夠在2020年左右開始運行,所以地下實驗大廳建一個600米深的豎井,1300米深的斜井,然後挖一個地下大廳,工程是非常複雜的事情,目前為止,豎井挖了480多米,斜井挖了1020米,很快會挖到底開始大廳的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有27個歐洲的單位參加,美洲有一些,亞洲也有很多,包括泰國等,臺灣也參加。國際貢獻差不多10%到20%左右的經費貢獻。

實際上我們還在考慮,江門實驗更遠的未來,2020年完成運行以後,它的壽命應該有30年左右對超新星,但其實在這個中間,我們還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中微子的雙beta衰變,這個探測器當中可以衝一個50噸探測器的氣球,10米直徑。這個探測器在2030年做的時候,可以做雙beta衰變的實驗,那麼它的好處就是本底非常低,靈敏度可以非常高,從表上可以看到,所有的都是目前沒有實現,國際上正在計劃的下一步的實驗,可以看到至少從計劃上來看,我們的目標比他們要好得多,我們是國際上靈敏度最高的一個實驗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從這裡可以看到,粒子物理實驗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科學目標,要有長遠的規劃,還有非常關鍵的就是有一個Consistent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說你的發展路線是一直這麼下來的。你看日本從Kamiokande,SuperKamiokande,HyperkKamiokande,都是水下探測器,同一條技術路線。我們這裡走大亞灣和江門甚至到未來也是走一條液體閃爍體,這條技術路線從2003年開始我們一直可以走到203幾年甚至2050年,這是幾十年的一個技術發展路線,使得我們高能物理實驗能夠一直往前走,而且維持競爭優勢。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當然,歷史上有規劃不正確失去了發展路線,然後失去了發展前景。比如剛才說美國人最早做了IMB但是沒有繼續往下走,然後他又有一個跟日本Hyperk一樣的方案叫Reno,也沒有往下走,所以使得它最終中微子發展非常困難。這也是一些例子有成功和失敗,如果沒有做好,風險也非常大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墨子沙龍·回顧」王貽芳院士:中微子與我國粒子物理研究(中)


《奇妙量子世界 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學漫畫》

作者:墨子沙龍

上市時間:2019年7月

定價:79元

內容簡介

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漫畫書:

它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

給你帶來量子領域最權威的物理知識,

展示世界上最前沿的量子物理研究成果。

為我們每一個科學愛好者,

打開了一扇通往量子物理殿堂的大門,

讓我們在輕輕鬆鬆、嘻嘻哈哈的閱讀氛圍中,

瞭解到21世紀人類科學,

到底是什麼水平!

《奇妙量子世界》已在噹噹全面發售,

這裡是墨子沙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於2016年起開始舉辦的公益科普論壇,致力於專業、權威、有深度沙龍科普活動,每月一次,邀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為大家講述科學那些事。關注墨子沙龍,我們在這裡等你來。

授權或合作請聯繫微信號MICIUS-SALON或[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