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探索“稻蛙共生”立體種養模式'

五華縣 青蛙 梅州 廣東 水稻 技術 投資 農藥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19-08-07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探索“稻蛙共生”立體種養模式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趣味景象。如今,這番趣景正在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梅林鎮尖山村上演。今年3月,鄰村村民劉其坤與中科院在這裡合作試驗“巨型稻+青蛙”立體種養模式,4個月過去,基地裡的青蛙和稻禾均長勢良好。更讓他驚喜的是,青蛙還未上市,就已經被訂購一空。

回鄉試驗“稻蛙共生”

喜獲效益“一箭雙鵰”

劉其坤早年一直在珠海發展,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中科院推廣的“巨型稻+青蛙”立體種養新模式,一下子就來了興趣。“我主動聯繫了專家,決定先搞試驗,成功後再與中科院簽訂合作協議,推廣千畝計劃。”劉其坤說,今年3月,他拿出100多萬元投資這個試驗項目,在尖山村集約了50畝荒地,建立了中科院巨型稻立體種養試驗基地。試驗過程中,劉其坤主要負責出資金和土地,中科院則負責提供種苗、技術人員及保價收購保障服務。

“養青蛙最重要的是水質要好,水系要流動。經過專家論證考察,這裡的條件相當符合。”基地技術人員夏新輝介紹說,基地選址完成後,就要在田裡搭建天網和圍網,防止青蛙逃跑的同時,還能預防青蛙被鳥類和蛇鼠等天敵侵害,但是每畝的造價大約需要2萬元,成本比較高昂。“場地佈置好後,就可以投放蛙苗,等到蛙苗長腿階段便可以插秧。”夏新輝說,這時,稻蛙共生共養的模式就開始建立起來了。

夏日,走進劉其坤的稻蛙種養基地,只見一行行碧綠的巨型水稻間,不少青蛙撲通撲通跳躍著,有的則躲在水稻下方遮陽乘涼,田間蛙鳴聲不絕於耳。到了“飯點”,投食人員嫻熟地將蛙食撒在稻田的特製壟上,一大群青蛙便迅速從田裡跳躍上來,不一會兒,飽食一頓的青蛙便又返回田間。

“蛙稻立體種養模式就是利用了青蛙和稻禾的互利共生關係,同時也保證了稻米和青蛙能達到無公害、原生態標準。”夏新輝說,稻穀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農藥,青蛙吃掉稻田的害蟲,蛙糞回田,給稻禾提供天然肥料,這樣既能向市場提供生態蛙,也能提供綠色稻米,獲得“一箭雙鵰”的效益。

試驗基地初步成功

村民喜獲就業機會

初次涉農,劉其坤感受到了靠天吃飯難的辛酸。今年的幾次龍舟水,劉其坤的基地均遭到洪水的圍浸。“趕緊排水、抽水,向圍網內大量投放漂浮板塊,夜裡一聽到雨點聲就嚇醒……”說話間,記者仍能感覺出劉其坤當時的那份著急。“好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基地損失很小,今年是可以預見的豐收,青蛙再過半個多月就可以陸續上市,目前已經有幾家批發商爭相訂購了。”劉其坤話風一轉,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今年的長勢,青蛙大約能收12萬斤,根據目前24元一斤的訂購價格,預計今年就能收回所有投資成本。他補充說,等巨型稻穀成熟,加工的稻米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基地創造效益,村民實現就業。“我在基地做長工,每個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生活因此改善了不少。”村民古柳珍說,像她這樣的長工在基地裡還有5位,臨時工還有幾十位,村裡不少人在這裡實現了就業,實現了增收。

“下一步,我還謀劃打造一家農家樂,吸引城裡人來體驗田園風光、吃生態青蛙,帶動村裡的人氣,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劉其坤說,這個試驗基地的初步成功,也意味著他與中科院的千畝推廣合作事宜已經提上了日程。(出處:梅州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