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

武飛 洪澤湖 張琴秋 根據地 大洲文苑 2017-04-11
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紅色傳記:新四軍武飛(魏方武)將軍生平年譜(上)

(作者:魏雲東)

武飛,原名魏方武,字少聲。曾用名,許少聲、許立民、蔡一平、王洪、黃春圃、蔡明、王譚等。

1909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邳縣十三區(土山)占城鄉魏莊村。

1915年,父親魏如墨病逝。是年,武飛被土匪“綁票”,母親詹氏變賣田地,又向許莊表親許益借錢贖回。

1917年初,表叔許益出錢資助,武飛入本村私塾讀書。從10歲起,以四處趕集市賣毛煙為生。

結識共產黨員朱務平,其資助到宿縣中學讀書,與丁禹疇(丁韻堂、中共長淮特委農民部長)同班。

1925年,受黨組織指派到隴海鐵路銅山火車站幹雜役,化名許少聲(武飛),做職運工作。

1926年,共青團徐州地委委員、共產黨員隴海鐵路銅山站工運書記朱務平介紹,加入共青團。同年,經共青團徐州地委書記、共產黨員王覺新(陳文華)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做地下祕密政治交通員。

1927年,受黨組織安排,到中央軍委特科訓練。參加創建中央特科,是特科主要成員。

後黨組織安排入國民黨第五戰區陸軍軍官學校學習(蚌埠市)。

1929年6月17日,由於中共徐海蚌特委多次領導農民武裝暴動失敗,中共徐海蚌地區黨的組織受到影響,不少同志為躲避國民黨搜捕,經黨組織安排到異地工作,特委無法正常開展工作,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撤銷中共徐海蚌特委。

6月中旬,中共江蘇省委指派滬寧特委巡視員陳治平(陳資平)、中央軍委特科指派蔡一平(武飛)到徐州,恢復整頓黨、團組織。陳治平為中共徐州臨時縣委書記,委員鹿周繼、蔡一平(武飛)。(王覺新為中共滬寧特委常委、宣傳部長、祕書長)。

6月29日,蔡一平(武飛)陪同中共徐州臨時縣委書記陳治平到邳縣碾莊圩附近,參加中共邳西工委會議。由於地主告密,國民黨邳縣警察局包圍會址,區委書記劉開漢當場犧牲。陳治平、李敬業等九人被捕,蔡一平(武飛)和其中六人被就地保釋,陳治平在押解途中逃脫,李敬業被押送到邳縣縣城後保釋。

9月2日,中共江蘇省委批准陳治平為中共徐州縣委書記,鹿周繼、鹿世昭、蔡一平(武飛)為委員,趙龍云為候補委員。不久,中共江蘇省委又派陳履真、秦雅芬到徐州,參加恢復中共徐海蚌特委工作。蔡一平(武飛)接到中央命令,到上海使用化名黃春圃參加中央軍委第三期高級軍事訓練班學習。

1930年5月,全國紅軍代表大會結束後,朱瑞(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祕書長、參謀長)代表中央軍委在武飛護送下,被派往鄂豫皖蘇區傳達會議精神。

圖片

軍政治委員 王洪(武飛)

圖片

軍參謀長冷啟英

7月初,中共江蘇省委提議,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軍部。陳治平兼任軍長,王洪(武飛)兼任政治委員,陳履真任政治部主任,冷啟英任參謀長。紅十五軍下轄三個師。

7月20日左右,根據中共江蘇省總行動委員會指示,為適應武裝暴動的需要,中共徐海蚌特委改組為中共徐海蚌總行動委員會。王洪(武飛)、陳履真共同負責。陳履真改為省委巡視員,胡漢傑(胡俊三)為組織部長,孫勁秋(孫叔平)為宣傳部長。冷啟英為軍委委員(同時為省軍委委員)28日,全國總工會津浦、隴海兩路巡視員到徐州,主持成立徐海蚌鐵路職工運動委員會。陳履真兼任書記,朱秋白、甄兆銀、朱務平為委員。

圖片

中共宿遷獨立縣委書記

紅第三師政治委員李幹成

30日,中共徐海蚌總行委總負責人、紅十五軍政委王洪(武飛),紅十五軍參謀長冷啟英等,帶領紅十五軍第3師(師長丁超武,政委李幹成)第1支隊、泗縣行委與宿遷縣行委,計劃8月1日在石樑河共同聯合舉行武裝暴動,然後將紅軍隊伍拉出到洪澤湖邊區打游擊。

因為小孫圩奪槍及仇崗戰鬥過早暴露目標,於是日提前行動。紅軍及農民暴動武裝20000多人(兩萬)的隊伍,向洪澤湖方向挺進。途中遭遇國民黨軍隊三面包圍,腹背受敵,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隊伍被打散,中共泗縣行委書記王子玉、委員魏正賓、魏尚書、趙海濤、陶世勳等人被俘後犧牲。紅十五軍第3師第1支隊有1000多人武裝隊伍成功突圍到洪澤湖邊區打游擊。後經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指示成立中央獨立師第5團。

8月6日,中共徐海蚌總行委總負責人、紅十五軍政委王洪(武飛),紅十五軍參謀長冷啟英,宿縣行委書記趙龍雲等率領紅十五軍第3師第2支隊,在宿縣東三鋪、水池鋪兩地同時舉行農民武裝暴動。紅軍及農民武裝攻佔東三鋪、水池鋪兩個集鎮上的國民黨團防局,繳獲長短槍六十多支。擊斃惡霸地主張實之及家丁一名,抄了張實之的家,繳獲長槍十九支。國民黨宿縣常備大隊前往鎮壓,雙方發生激烈戰鬥,紅軍及農民武裝轉移。有部分人員被打撒,中共宿縣行委書記、紅十五軍第3師第2支隊司令員趙龍雲,宿縣行委委員王井超等人被俘,在宿縣西門口英勇就義。

10月上旬,中共江南省委決定撤銷中共徐海蚌總行委,恢復中共徐海蚌特委黨、團組織。中共徐海蚌特委書記陳治平,組織部長孔子壽,宣傳部長孫叔平,祕書戴雲山(戴小東、戴瑞璞、徐文德),青年部長李慈(李幹成),特委軍委負責人王洪(武飛)。陳履真改任中共江南省委特派員,冷啟英改任中共沛縣縣委書記。

同時,中央軍委決定,紅十五軍改編為中央紅軍第一獨立師,紅十五軍第三師改編為中央紅軍第一獨立師第五團,師長徐百川。

10月16日,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決定,在皖西考田地區以紅八軍第四、五縱隊,中央紅軍第一獨立師第五團,師長徐百川(徐海蚌紅15軍3師改編),為基礎重新組建新的紅十五軍。

11月,中共江南省委為便於徐海蚌地區黨的領導,決定縮小中共徐海蚌特委機構,改組為中共徐州、海州(東海)、長淮(蚌埠)三個特委。

長淮特委(蚌埠)成立,中共江南省委特派員陳履真改任書記兼宣傳部長,常委朱務平兼組織部長,常委許立民(武飛)兼軍委書記。委員有秦雅芬(女)、趙立漢、劉俊三、胡漢傑、耿建華(女)等。

1931年3月,武飛到上海向中共江蘇省委報告,中共長淮特委近期工作及特委改組情況。

4月初,武飛接受中央軍委特科指派的任務,護送中共中央局領導人沈澤民、張琴秋夫婦從上海去鄂豫皖蘇區旅途上的安全保衛工作。武飛的機警幹練給沈澤民夫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月,中共長淮特委書記陳履真、委員秦雅芬調上海,陳履真任中共江蘇省委農運部長。長淮特委再次改組,朱務平任書記,許立民(武飛)任組織部長,劉俊三任宣傳部長兼青年部長、團特委書記,顧鈞任職工部長,丁禹疇(丁韻堂)任農民部長,耿建華(女)任婦女部長。劉小平任軍委書記,陳雨田(陳遇智)任團特委副書記。

秋,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在4月份叛變投敵後,全國所有交通線全部廢除。鄂豫皖蘇區工農紅軍派代表和中共長淮特委聯繫,商定在鳳陽縣臨淮關重新設立祕密聯絡站(交通站)。中共鳳陽縣委組織部長趙連軒為負責人(全部實施單線聯繫)。

9月,中共江蘇省委特派員武飛,帶領省委軍事特派員徐德文,在皖西打入國民黨軍隊做“兵運”工作,成功帶領130多人赴盱眙地區加強農民武裝起義的領導。

1932年初,為配合第四次反“圍剿”,支援中共鄂豫皖蘇區的鬥爭,中共長淮特委和中共盱眙縣委遵照中共江蘇省委指示,確定在盱眙西高廟地區舉行農民武裝暴動,並組建工農紅軍游擊隊。史稱“西高廟起義”。

2月,為了執行中共江蘇省委來信指示,加強盱眙地區游擊戰爭的領導,中共江蘇省委特派員武飛,帶領省委軍事特派員徐德文繼續留在盱眙地區加強農民武裝起義的領導。武飛兼任中共盱眙縣委書記。

起義前,中共長淮特委、中共盱眙縣委成立了“西高廟農民武裝起義總指揮部”。武飛任總指揮,李桂五任副總指揮,徐德文任參謀長。《中國革命起義全錄》、《西高廟起義》一文有詳細記錄。

(早在1929年秋,共產黨員李桂五,受中共徐海蚌黨組織的派遣回到家鄉盱眙山區,開展黨的工作,為建立遊擊根據地做準備。)

4月16日,發動工農武裝起義。又稱“盱眙暴動”。

17日,工農武裝暴動成功後,把隊伍拉出到山芤港的刁營,進行休整和改編。

23日,武飛、李桂五、徐德文共同研究,正式成立盱眙地區中國工農紅軍遊擊大隊。李桂五任大隊長,徐德文任黨代表。部隊編為二箇中隊,六個分隊,有隊員300餘人。

5月,盱眙工農紅軍遊擊大隊發展到700多人,擁有長短槍420多支,洋炮9門。

中共中央軍委、中共江蘇省委批准,將盱眙工農紅軍遊擊大隊、工農紅軍徐海蚌第2獨立大隊(睢寧)為基礎,擴編為徐海蚌地區中國工農紅軍遊擊支隊(師),武飛任司令員,李桂五任副司令員,徐德文任參謀長。部隊改編為二個大隊(團),六個中隊,司令部警衛分隊,便衣分隊。

6月,原中共南京特委軍委書記路大奎叛變投敵,夥同叛徒張彩友,帶領國民黨中統特務再次來到蚌埠市(之前有路大奎帶路逮捕耿建華,包圍中共長淮特委宣傳部長兼祕書長劉俊三的住處,逮捕劉及姐夫王宗芳。當晚,路大奎、張彩友等又將長淮團特委書記陳雨田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董華勝、吳振昌、趙五姐及特委交通楊素珍(楊冠武)。

中共江蘇省委同意,武飛兼任中共長淮特委宣傳部長,李桂五繼續擔任中共盱眙縣委書記。

7月,徐海蚌地區中國工農紅軍遊擊支隊(師),迅速發展壯大。部隊已經猛增擴大到2000多人。下設3個團、司令部、政治部。

國民黨南京中央政府大為震驚,國民黨《中央日報》刊文報道有這樣記載:“危如壘卵、鳳鶴頻驚”。國民黨南京政府派遣騎兵第11旅,國民黨安徽省政府派警備旅獨立團、一個水警大隊。此外,天(長)、來(安)、盱(眙)三縣地方保安團及反動地主民團也全部出動,共調集武裝一萬四千多人蔘加“圍剿”。

8月15日,工農紅軍遊擊支隊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水衝港地區與敵人血戰一天一夜,擊退敵人兩次瘋狂進攻,敵軍死傷40餘人。終因敵眾我寡,紅軍遊擊支隊戰士傷亡嚴重,形勢十分嚴峻。

17日,參謀長徐德文及10多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紅軍司令員武飛負傷後轉移,率領部分武裝人員向洪澤湖蘆葦蕩突圍。其間,有漁民將武飛等人轉運至淮河北岸,與戴文生率領的中共泗東紅軍游擊隊會合。

26日,靈璧縣劉廟一帶爆發抗五捐(煙捐、保丁捐、壯丁費、訓練費、雜費)的鬥爭。中共長淮特委委員顧鈞、中共靈璧縣委書記戴文生直接領導,為配合宿北、靈北等地區抗煙捐的鬥爭組織暴動。

張公幹(武飛)到宿縣通知趙克海(趙匯川),長淮特委遭到破壞,並指派趙克海到江蘇省邳縣官湖鎮國民黨獨立第四十四旅(系西北軍舊部)學兵隊做兵運工作。

27日,在駐宿縣的國民黨第九師(蔣光鼐)的進攻下暴動失敗。戴文生遭國民黨通緝外逃,顧鈞被捕。

許少聲(武飛)到靈璧縣找到獨立區委田恆修、戴文生,通知長淮特委遭到破壞。寫一封信,通過關係轉給顧鈞,通知劉平(劉小平)叛變投敵,長淮特委遭到破壞。告訴顧鈞,在盱眙縣發動1000人左右武裝游擊隊和敵人戰鬥失敗了,武飛負傷後轉移。

8月底,武飛來到定遠、吳圩地區通報定遠縣委書記陳新然(睢寧縣人),原中共長淮特委軍委書記劉小平已經叛變投敵。

10月,中共長淮特委被國民黨破壞後,由特委宣傳部長武飛(中共江蘇省委特派員),特委組織部長丁韻堂,中共定遠縣委書記陳新然,三人另組中共長淮臨時特委。因白色恐怖嚴重,無法在蚌埠原地堅持工作。中共江蘇省委巡視員(經筆者考證是陳履真)通知三人到徐州。後因,武飛在徐州被捕逃出,亦即分散活動,聯繫中斷。至此和中共江蘇省委失去聯繫。《江蘇革命鬥爭記略》一書當中有詳細記錄。

武飛為了尋找黨組織,隻身一人來到鄂豫皖蘇區,中共中央分局接上關係,把徐海蚌地區中共黨組織均遭到國民黨當局嚴重破壞,無法和中共江蘇省委接上關係,還有徐海蚌地區這幾年來農民武裝暴動及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等詳細情況,都向中共中央分局等領導人作了彙報。

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指示武飛,為配合鄂豫皖蘇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向西戰略轉移,在皖東北蘇皖地區,成立中共蘇皖邊區臨時特委和創建工農紅軍蘇皖獨立師(對外稱紅四軍第十三師)。

年底,武飛回到徐、海、蚌地區,開始收集舊部、招兵買馬、建立祕密組織、創建武裝。與洪澤湖一帶活動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游擊隊取得聯繫,傳達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指示,創建中共蘇皖邊區臨時特委和蘇皖獨立師(紅四軍十三師)。武飛任臨時特委書記、師長兼政治委員。

1933年5月,由叛徒陳資平(原紅十五軍軍長、中共河南省委書記)、路大奎(原南京特委軍委書記)、施其蘆(原江蘇省委巡視員)、王佰奇(原江蘇省委巡視員)、劉小平(原長淮特委軍委書記)、張彩友(原長淮特委幹部)等人組成的國民黨中統特務機構一一徐海蚌特別行動區專員公署。從蚌埠市移駐到徐州市,進一步對徐海地區中共黨、團組織進行瘋狂的破壞活動。

為了懲處這幾個叛徒,武飛多次組織紅軍精幹武裝人員,化裝潛入蚌埠、徐州、東海一帶地區,尋找機會對這幾個中共敗類下手。但這幾個叛徒貪生怕死、膽小如鼠,輕易不敢單獨外出,多次機會都沒能得手,武飛與他們之間進行了多年的生死較量。

1933年秋,武飛等人領導的中共蘇皖邊區臨時特委、工農紅軍蘇皖獨立師已發展壯大,蘇皖獨立師擴員到3000多人槍,部隊擴編為三個團、警衛營、特務營、第三便衣大隊。在皖東北蘇皖地區給予國民黨沉重打擊,有力的支援鄂豫皖蘇區的鬥爭,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的兵力。同時,也擴大了中國工農紅軍蘇皖獨立師的影響。

在閩浙贛蘇區的方誌敏同志,也聽說皖東北蘇皖地區活動一支工農紅軍隊伍。方誌敏指派唐在剛、匡東海(匡龍海)到皖東北蘇皖地區尋找紅軍獨立師,為新十軍組織革命力量。他們在蘇皖地區與武飛等領導人取得聯繫,轉達了方誌敏同志的指示。經中共蘇皖邊區臨時特委,多次討論研究,決定抽調蘇皖獨立師主力2000多人,由蘇皖獨立師團長魏雲嶺帶領去“閩浙贛”蘇區支援中央紅軍反“圍剿”鬥爭。年底,蘇皖獨立師主力去閩浙贛蘇區後,武飛領導的蘇皖獨立師第三團、第三便衣大隊為基礎重新組建中國工農紅軍蘇皖獨立師(800餘人)。

武飛等帶領中共蘇皖邊區臨時特委、中國工農紅軍蘇皖獨立師,依託長山活動在皖東北、蘇皖邊區洪澤湖一帶獨立堅持開展了艱苦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1934年7月,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衝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將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敵後,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開展游擊戰爭。

1934年7月6日晚,由紅7軍團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中央代表曾洪易等率領下,從江西瑞金出發,通過敵兩道封鎖線,進入閩浙皖贛蘇區,拉開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序幕。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比中央蘇區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出發時間提早了三個月,它為策應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的戰略突圍轉移,贏得了最寶貴的時間。

1934年11月初,紅7軍團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等地與戰鬥在贛東北由方誌敏領導的紅10軍會師,按中央指示,兩部合編組成紅10軍團,併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繼續北上抗日。

紅7軍團與紅蘇皖獨立師(黃春圃部)改編為第19師,師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聶洪鈞、參謀長王如痴,政治部主任黃春圃。繼續北上抗日。

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黃山譚家橋戰敗,部分退回江西,師長尋淮洲在作戰中負傷後犧牲。

紅19師餘部在黃春圃等人帶領下,突破長江天險重圍,轉戰進入皖北、皖東北地區,開闢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直到1937年改編為新四軍江淮縱隊,繼續在皖東北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1939年12月,與張愛萍部合編為新四軍6支隊第4總隊。

1937年1月,黃春圃(武飛)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一學員大隊學習。

1938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局和張雲逸同志的指示,到皖南雲嶺集結,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江淮縱隊。簡稱“新四軍江淮縱隊”。黃春圃(武飛)任新四軍江淮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亦稱“蘇皖游擊隊”、“黃春圃縱隊”。

部隊改編後,中共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政委項英,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同黃春圃(武飛)、陳仁剛、李幹成、羅運來、魏賢九、李全中、李全祕、小孫等新四軍江淮縱隊部分幹部在皖南雲嶺合影留念。《張雲逸大將》一書中收錄該合影照片。

1939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隴海鐵路南的部隊及地方黨,無論在指揮上及建制上一概拔歸中原局管轄”。並指示,中共江蘇省委派幹部進入皖東北地區加強領導工作。黃春圃(武飛)領導的中共蘇皖邊區特委、新四軍江淮縱隊歸中共中原局指揮。

4月,經江上青與國民黨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盛子瑾商談,同意與八路軍、新四軍(江淮縱隊)聯繫。

5月2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致電彭雪楓並張愛萍,成立中共豫皖蘇省委,張愛萍為書記,黃春圃(武飛)等為委員。

6月,張愛萍、劉玉柱進入皖東北地區,經江上青與盛子瑾聯繫,達成協議,成立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張愛萍任主任,劉玉柱任副主任。八路軍隴海遊擊支隊、胡田大隊,新四軍江淮縱隊取得合法抗日的權力。《江上青烈士傳記》當中有詳細記錄。

7月上旬,張愛萍、劉玉柱等隨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七大隊越津浦鐵路,進駐皖東北地區,組織中共皖東北工作委員會。張愛萍任書記,黃春圃(武飛)、劉玉柱、楊純等為委員。統一領導皖東北地區軍隊、中共地方黨工作。

9月,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八路軍總部向南發展的指示,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決定成立八路軍蘇皖縱隊,下轄一個隴海南進支隊。江華任八路軍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吳仲廉任政治部主任。

10月,八路軍蘇皖縱隊在邳縣(現邳州市)鐵佛寺宣佈成立,轄一個支隊。將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遊擊支隊改編為“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簡稱“南支”,鍾輝任隴海南進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1月下旬,鍾輝司令員率領“南支”直屬部隊3個主力營從邳北向邳南發展。28日,部隊過隴海鐵路,主要在靈璧、睢寧以南泗縣北部活動。

12月26日,中共中原局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轉中共山東分局並告彭雪楓、張愛萍稱:隴海路南津浦路東皖東北及蘇北地區,“現經中央劃歸中原局管理,且指定為新四軍發展的主要方向,故在該地區活動之八路軍及其他一切黨所領導的部隊,如黃春圃縱隊等,須統一歸彭雪楓同志指揮”。“黨在該地區成立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以張愛萍為書記、金明、黃春圃(武飛)等諸同志參加,以統一黨與部隊及民運、統戰工作等領導”,“津浦路東之新四軍部隊及黨所領導的地方武裝,擬即合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第四總隊,以張愛萍為總隊長兼政治委員。”中原局並決定“從彭雪楓處派一個團及軍政、地方幹部百餘人,由張愛萍領回去,以加強該地區工作。”

1940年初,在津浦路東皖東北地區公開新四軍番號的部隊,只有新四軍江淮縱隊。駐在皖東和皖東北的新四軍,生存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首先部隊人數不多,只有第四、第五兩個支隊及在皖東北的一支蘇皖游擊隊(江淮縱隊5000餘人),三支隊伍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人。其次,部隊駐地分散,第四、五支隊駐地在定遠縣的津浦路東西兩側,蘇皖游擊隊(江淮縱隊)駐在皖東北地區,加上全體新四軍處於武器彈藥匱乏,生活困苦的境地,更使皖東和皖東北的新四軍處境非常不利。

2月初,根據中共中原局的指示,活動在皖東北地區的新四軍江淮縱隊(亦稱,黃春圃縱隊、蘇皖游擊隊),張愛萍從津浦路西帶過來的新四軍第六支隊第一團(1300餘人)、“六抗三支隊”趙匯川部(1000餘人)及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新四軍六支隊第四總隊。總隊長兼政委張愛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黃春圃(武飛)。部隊合編後有五個團及地方武裝近萬人,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生力軍。

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旅)

總隊長 張萍愛

政治委員 張愛萍(兼)

副政委 黃春圃(武飛)

參謀長 張 震(第六支隊參謀長)

政治部主任 黃春圃(兼)

第十團

團 長 張太生

政治委員 張太生(兼)

第十一團

團 長 趙匯川

政治委員 蔡加金

第十二團

團 長 徐崇福

獨立第一團

團 長 盧新民

政治委員 石 青

獨立第二團

團 長 (?)

政治委員 羅運來

獨立第一大隊

大隊長 陳鳳陽

獨立第三大隊

大隊長 田寶湖

政治委員 石林

2月7日,中共中原局關於建立蘇北、皖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雪楓轉愛萍、春圃(武飛)、金明及蘇皖區委。並致,中央、徐、朱(徐、朱請雪楓相傳)。並指出八路軍、新四軍在皖東北的總任務:必須獨立去發展自己的力量,一切黨員及八路軍、新四軍部隊,都是黨的領導黨的部隊,都應該發展。即須召集八路軍、新四軍及地方黨的高級幹部會議,除討論一般工作外,須決定蘇皖軍政委員會人選。

2月28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寫信給張愛萍、黃春圃(武飛)、劉瑞龍指示,關於如何建立抗日根據地問題。

根據中共中原局的這一決定,中央書記處、八路軍總部對原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向南發展的任務重新作出調整。

1940年3月,中共山東分局根據中央書記處和八路軍總部指示,對隴海鐵路以南的中共山東分局所屬部隊做出新的調整。在邳縣鐵佛寺八路軍蘇皖縱隊司令部駐地,將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支隊與八路軍山東縱隊蘇魯豫支隊第七大隊孫象涵部合併改編,仍稱“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鍾輝任司令員,抗大一分校副校長韋國清調入任政治委員,孫象涵任副司令員,張震寰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兩個團。孫象涵部編為第一團,團長孫象涵兼,政治委員李浩然。第二團由“南支”改編,團長翁徐文,政治委員謝錫玉。

部隊改編之後,中央書記處、八路軍總部指示,撤銷八路軍蘇皖縱隊。鍾輝帶一個主力營從邳縣鐵佛寺護送江華等回山東分局。江華任八路軍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委員。鍾輝回山東後再也沒有去隴海鐵路以南地區工作,八路軍山東縱隊沒有免去鍾輝司令員的職務,部隊一直由政治委員韋國清帶領。

4月17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為了解蘇北敵後地區的情況,準備親自去皖東北做調查。為此,寫信給劉瑞龍、金明、黃春圃(武飛)、張愛萍,“關於蘇北的情形,我至今還不是很清楚,請你們找詳知情形的同志,最好是親身到過蘇北的同志及本地人到你處等我,已備詢問。”

28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北渡淮河,到達皖東北泗縣羅崗村新四軍六支隊第四總隊部。隨後,聽取張愛萍、黃春圃(武飛是蘇北邳縣十三區人)、劉瑞龍、金明等有關皖東北工作情況的彙報。

5月5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就皖東北根據地的初建情況致電中共中央並朱德、彭德懷、項英、彭雪楓:張愛萍、黃春圃(武飛)部現共有七千二百人槍(7200餘人槍)。敵人(日偽)近來“掃蕩”泗縣根據地,津浦鐵路以成不能過的封鎖線。此間,與彭雪楓處的交通已經斷絕。韓德勤企圖佔領皖東北以隔斷八路軍與新四軍之間的聯絡。

7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韓德勤部配合敵人(日偽)向皖東北張愛萍、黃春圃(武飛)部猛攻,請命令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派一個團(胡田大隊),星夜趕到泗縣增援。

9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致黃春圃(武飛)、鍾輝、韋國清、張愛萍、胡炳雲、田維楊(田維文)並劉瑞龍、金明:“我在蘇皖地區之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堅決打擊敵偽,抵抗頑軍對我進攻,鞏固並擴大我蘇皖根據地。”提出成立(改組)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劉瑞龍、金明、黃春圃(武飛)、張愛萍、胡炳雲、田維楊、韋國清、鍾輝組織之。以劉瑞龍為書記,負責決定軍事政治問題。

10日,毛澤東、王稼祥電令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分路南下,以一路速向皖東北泗縣前進,夾擊韓德勤部並受胡服(劉少奇)指揮。

6月1日,成立中共蘇皖邊軍區,張愛萍任司令員,黃春圃(武飛)任政治委員。

6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致電毛澤東、王稼祥並朱德、彭德懷、彭雪楓:在淮河北部的張愛萍、黃春圃(武飛)部,由於困難與作戰減員甚大,其六支隊第四總隊第十二團(徐崇福)已編入胡田大隊,約1300餘人,胡田大隊在泗縣、靈璧縣南部活動。現六支隊第四總隊第十一團(趙匯川)及獨立第一團(石青)並彭雪楓支隊之第一團(第四總隊第十團張太生部六月調回津浦路西歸建)共3000餘人在泗縣。江華部以調回山東分局,其所率領之第一、二兩團全部編入鍾輝、韋國清之南進支隊,共約3000餘人在泗縣北部、宿遷南部活動,現韋部屬八路軍山東縱隊建制。

14日,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向中共中央報告皖東北情況:自5月1日以來,敵人(日偽)在繼續“掃蕩”皖東北。韓德勤上次被擊潰後,又向西進攻,現在皖東北根據地以成游擊區。“我在皖東北,沒有最後解決哪裡統一指揮與部隊合編問題”。“目前各部隊仍維持現狀,由我給以原則指揮,須待黃克誠到蘇北後,才能統一指揮並改編部隊”。

8月中旬,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在半塔集大田郢與黃克誠商議軍事部署。提出:現在要趕快整編好部隊開闢蘇北、淮、海、鹽、阜地區。並商定,黃克誠立即前往皖東北地區,成立中共蘇皖黨政軍委員會。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與八路軍南進支隊、新四軍六支隊第四總隊第十一團及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成立中共蘇皖區委,蘇皖邊區人民行政公署。金明任中共蘇皖區委書記,劉瑞龍任蘇皖邊區行署主任。

16日,中共中原局作出決定:“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所有渦河以北、津浦鐵路以東我黨領導之各部隊,決定統一編制與指揮,並屬於中原局。二、上述區域之各部隊,決定改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以黃克誠為司令員兼政委、政治部主任。部隊之具體編制,由黃克誠決定呈報。三、上述區域成立黨的軍政委員會。以黃克誠為書記,金明、劉瑞龍、黃春圃(武飛)、彭明治、朱滌新、張愛萍、韋國清、韓振紀等同志為委員。”

同時,成立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原新四軍六支隊第四總隊及地方武裝),張愛萍兼任司令員,蔡明(武飛)任政委、政治部主任。

八路軍第五縱隊向東進入蘇北、淮、海、鹽、阜地區,在大運河以西皖東北地區,成立八路軍第五縱隊“運西辦事處”,主任縱漢民。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獨立大隊(團)留守皖東北地區。中共蘇皖黨政軍委員會委員、中共蘇皖區委委員、皖東北保安司令部政委、政治部主任蔡明(武飛),率領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獨立大隊在運西皖東北地區作堅持鬥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