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新中國史 | 朱佳木:加強國史研究和宣傳,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歷史依據和借鑑'

"

由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以下簡稱《國史稿》)的出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也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學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的出版發行,對於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國史、大力宣傳國史、深入研究國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確對待和闡述革命與國史的關係,是《國史稿》的一個突出特點。《國史稿》一共五卷,卻專門拿出很大篇幅,設立了一部序卷,用以概述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以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反抗封建腐朽統治和帝國主義野蠻侵略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曆程。它清楚地告訴人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革命的勝利成果,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另外,《國史稿》還在正卷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實現祖國大陸基本統一,沒收官僚資本,廢除外國在華經濟特權和工商企業內部的封建把頭制度,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樹立新型社會風尚,從而用短短4年時間收拾了舊中國的爛攤子,使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共和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又是如何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改變原定用“相當長久”時間實行新民主主義政策的打算,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並通過“一化三改”和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場運動和鬥爭,《國史稿》一方面指出其中存在的鬥爭方法簡單、有的把學術和思想問題同政治問題相混淆的偏差,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它們對於清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影響、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論述,完全符合唯物史觀和新中國歷史的實際,充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革命,沒有革命前輩的英勇奮鬥、流血犧牲,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現在已經結束了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革命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和革命前輩建立的豐功偉績必須得到肯定、尊重和歌頌,革命的精神必須得到繼承和發揚。而且,從掃除發展生產力障礙的意義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們要抵制“告別革命”、“重寫近代史和現代史”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產生的惡劣影響,絕不允許否定革命、詆譭革命的錯誤言論暢行無阻。否則,不僅國史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新中國也會站不住腳。

《國史稿》的另一大特點,是正確對待和闡述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國史稿》的正捲起自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止於1984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啟動。因此,在這部書中,除了改革開放前的29年,還有改革開放後的6年。如何正確撰寫這兩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時期,關係到如何正確評價國史,也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史稿》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中國頭29年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等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指出了那個時期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遭受的損失、得到的教訓;一方面深刻闡明瞭改革開放對於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旗幟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是對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它清楚地告訴人們,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既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本質上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接續發展;後一階段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一階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提供了前提條件。這樣認識和闡述國史,既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榮譽和尊嚴,給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正確的國史教育,又有利於正確總結經驗,做到了以史為鑑。我們要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絕不能讓蘇聯由於全盤否定自己歷史而導致亡黨亡國的悲劇在我們國家重演。

因此,國史的撰寫與新中國成立後的黨史在內容上難免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但是,黨史撰寫的對象主要是黨,而國史撰寫的對象則是整個國家。這就決定了國史撰寫的角度、範圍、重點,與黨史會有也應當有很大不同。否則,國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價值。《國史稿》在撰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國史的特點,對黨的會議和活動,凡沒有在國家生活中產生重大影響的,能略則略;而對國家政權機關的活動和舉措,以及國民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國防外交等,則儘可能多寫詳寫。例如,同是寫新中國的成立,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在目一級標題中只出現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的制定和人民政府的組制;而《國史稿》的目錄中除了這些之外,還專設了“開國大典”一目。再如,對於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召開和《憲法》的制定,《黨史》只把它們作為一節,其中《憲法》的制定只是一個目;而《國史稿》卻把它們作為一章,其中《憲法》的制定則設為一個節,下面還分設了“《憲法》的誕生”和“《憲法》的特點”兩個目。再如,對於黨的八大,《黨史》用了一章,而《國史稿》則把它作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章中的一個小節。這些都說明,為了在撰寫上與黨史相區別,《國史稿》從章節設置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們要繼續加強國史研究和黨史研究這兩門不同學科的建設,深入探索國史與黨史撰寫各自的規律,不斷提高國史研究和黨史研究的科學化水平,從而使國史書更加突出國史的特點。

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反過來,我們要衛己之國,也必先護其史。我們要以《國史稿》的出版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國史研究,大力普及國史知識和國史教育,把正確認識和解釋國史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工作,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為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提供更多更好的歷史教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

來源:光明日報


"

由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以下簡稱《國史稿》)的出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也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國當代史學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它的出版發行,對於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國史、大力宣傳國史、深入研究國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確對待和闡述革命與國史的關係,是《國史稿》的一個突出特點。《國史稿》一共五卷,卻專門拿出很大篇幅,設立了一部序卷,用以概述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以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反抗封建腐朽統治和帝國主義野蠻侵略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曆程。它清楚地告訴人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革命的勝利成果,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另外,《國史稿》還在正卷敘述了新中國成立後是如何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實現祖國大陸基本統一,沒收官僚資本,廢除外國在華經濟特權和工商企業內部的封建把頭制度,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樹立新型社會風尚,從而用短短4年時間收拾了舊中國的爛攤子,使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共和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又是如何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改變原定用“相當長久”時間實行新民主主義政策的打算,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並通過“一化三改”和四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對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場運動和鬥爭,《國史稿》一方面指出其中存在的鬥爭方法簡單、有的把學術和思想問題同政治問題相混淆的偏差,另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它們對於清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影響、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論述,完全符合唯物史觀和新中國歷史的實際,充分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革命,沒有革命前輩的英勇奮鬥、流血犧牲,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現在已經結束了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革命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和革命前輩建立的豐功偉績必須得到肯定、尊重和歌頌,革命的精神必須得到繼承和發揚。而且,從掃除發展生產力障礙的意義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們要抵制“告別革命”、“重寫近代史和現代史”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產生的惡劣影響,絕不允許否定革命、詆譭革命的錯誤言論暢行無阻。否則,不僅國史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新中國也會站不住腳。

《國史稿》的另一大特點,是正確對待和闡述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國史稿》的正捲起自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止於1984年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啟動。因此,在這部書中,除了改革開放前的29年,還有改革開放後的6年。如何正確撰寫這兩個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時期,關係到如何正確評價國史,也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史稿》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中國頭29年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等各條戰線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地指出了那個時期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遭受的損失、得到的教訓;一方面深刻闡明瞭改革開放對於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旗幟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是對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它清楚地告訴人們,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既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本質上都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接續發展;後一階段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一階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提供了前提條件。這樣認識和闡述國史,既維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榮譽和尊嚴,給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以正確的國史教育,又有利於正確總結經驗,做到了以史為鑑。我們要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絕不能讓蘇聯由於全盤否定自己歷史而導致亡黨亡國的悲劇在我們國家重演。

因此,國史的撰寫與新中國成立後的黨史在內容上難免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但是,黨史撰寫的對象主要是黨,而國史撰寫的對象則是整個國家。這就決定了國史撰寫的角度、範圍、重點,與黨史會有也應當有很大不同。否則,國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價值。《國史稿》在撰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國史的特點,對黨的會議和活動,凡沒有在國家生活中產生重大影響的,能略則略;而對國家政權機關的活動和舉措,以及國民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國防外交等,則儘可能多寫詳寫。例如,同是寫新中國的成立,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在目一級標題中只出現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的制定和人民政府的組制;而《國史稿》的目錄中除了這些之外,還專設了“開國大典”一目。再如,對於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的召開和《憲法》的制定,《黨史》只把它們作為一節,其中《憲法》的制定只是一個目;而《國史稿》卻把它們作為一章,其中《憲法》的制定則設為一個節,下面還分設了“《憲法》的誕生”和“《憲法》的特點”兩個目。再如,對於黨的八大,《黨史》用了一章,而《國史稿》則把它作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章中的一個小節。這些都說明,為了在撰寫上與黨史相區別,《國史稿》從章節設置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們要繼續加強國史研究和黨史研究這兩門不同學科的建設,深入探索國史與黨史撰寫各自的規律,不斷提高國史研究和黨史研究的科學化水平,從而使國史書更加突出國史的特點。

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反過來,我們要衛己之國,也必先護其史。我們要以《國史稿》的出版為契機,進一步推動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國史研究,大力普及國史知識和國史教育,把正確認識和解釋國史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工作,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為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提供更多更好的歷史教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原所長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 | 朱佳木:加強國史研究和宣傳,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歷史依據和借鑑


基本信息

書 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五卷本)

著 者:當代中國研究所 著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精裝

書 號:978-7-5154-0171-3

定 價:430元

平裝

書 號:978-7-5154-0172-0

定 價:260元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五卷本)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到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步伐這35年的歷史。

《國史稿》共分五卷。第一卷(1949—1956)講述從新中國開國奠基到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第二卷(1956—1966)講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艱辛探索發展道路的歷史,第三卷(1966—1976)講述“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歷史,第四卷(1976—1984)講述從“文革”結束到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八年曆史。為了使讀者全面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由來,在第一卷之前設立序卷,概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國家的偉大征程。

本書2010年—2012年經過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30個國家機關、部委和研究機構專家三次審稿。2012年9月,中宣部正式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出版。

文軒、博庫,全國新華書店、民營書店有售。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