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邊界趣談 “一個村莊同屬二省二縣三鄉鎮,一個爺管著兩個省的兒”

文章 陳魯豫 張青 社會 聊城村村通 2017-07-17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下達的勘界工作任務,魯豫線莘縣段的勘界工作全面展開。隨著勘界工作的逐步深入,山東省莘縣境內有河南省範縣縣城的有趣現象又一次呈現在我們面前:“山東省莘縣境內有河南省的縣,河南省縣裡有個山東省的鄉,山東省鄉里有河南省的村,河南省的村裡有山東省的戶,山東省的戶裡有河南省的人( 媳婦) 。”

聊城邊界趣談 “一個村莊同屬二省二縣三鄉鎮,一個爺管著兩個省的兒”

配圖

而另一種有趣現象又出現在魯豫邊界線上:一個村莊同屬二省二縣三鄉鎮。該村莊聚落在金堤河南側,櫻桃園鄉政府駐地(範縣縣城)東南9 華里處,400 餘戶,計千餘人,圖上名稱為“東張青營”。東張青營居住著河南省範縣顏村鋪鄉東張村委會,西張青營居住著山東省莘縣櫻桃園鎮青前村委會和河南省範縣城關鎮西張村委會,三個村委會自1964 年以來和睦相處,在這方土地上默默的耕耘,勤勞的操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生活著整個村莊連成一片,如果說河南省範縣顏村鋪鄉的東張青營還有一條南北路( 約三米)相隔還好區別的話,那麼,山東省莘縣櫻桃園鄉的青前和河南省範縣城關鎮的西罕則又是一種景象:戶戶摻和,家家摻和,一般人要說清哪是山東住戶,哪是河南住戶,怕是要思量再思量,也要出現失誤。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1964 年重新劃定莘縣、範縣行政區劃時形成的。據說,該村當時提出歸屬自願,也就是說哪一戶願歸山東省的歸山東,哪一戶願歸河南省的歸河南,一戶歸屬達不成統一意見的,哪兒人也可以。如:某戶五人之家,老兩口三個子女,就出現老兩口和長子歸屬山東,而長女和次子歸屬河南,雖說一個灶門吃飯,而戶口分屬兩省管理,正如當地人所說:“一個爺管著兩個省的兒。”

聊城邊界趣談 “一個村莊同屬二省二縣三鄉鎮,一個爺管著兩個省的兒”

1964 年的行政區劃調整,片面的從水上劃分了山東、河南兩省的區域,由原來17. 3 公里的邊界線,延伸到200餘公里長的邊界線,呈“劍”形插入山東境內。隨著群眾生活的發展,歷史上形成的原因,現在的邊界遠遠不如1964 年前的好管理,邊界線越長,形成摩擦或矛盾的機會越多,稍有一點摩擦,因牽涉到兩個省之間,就感到很不好解決或處理,往往因一點小的摩擦而造成持械爭鬥,使雙方群眾生活、生產不得安寧,造成不該有的損失。用水利部門的一句話說,1964 年的區劃調整。由原來不到一公里的邊界矛盾,分佈在80 公里的邊界線上”。矛盾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更為嚴重突出,水利糾紛常年不斷,既影響了群眾的生活、生產,又影響了安定團結。魯豫線莘縣段的局面很值得研究和探討。

文章綜合出自網絡,整理不易,望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

如有高見請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