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批詩人作家的帶領與堅守下——臨海文壇延續傳承新人輩出

臨海曾經作為台州地區行署所在,文學源遠流長,這裡聚集了台州一大批文學人才。

台州撤地設市之後,臨海文學面臨過分流,雖然整體實力受到影響,然而,在洪迪、龔澤華、章偉林、盧俊等一批詩人作家的帶領與堅守下,較好地延續了文學的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臨海文學翻開了新的篇章,形成了以張馳為代表的詩人群,以呂黎明為代表的小說家群和以李鴻為代表的散文家群,現有省級作協會員21人,中國作協會員3人。

張馳:30餘首詩入選多種詩歌選本

張馳,筆名皖西周,現任臨海市作家協會主席。他先後在《花城》《詩刊》《人民文學》《延河》《江南詩》《詩歌月刊》等10餘家省級及以上刊物發表作品。先後有30餘首作品入選詩刊社、中國詩歌網以及安徽省、浙江省等省級作家協會主編的多種詩歌選本。

1980年,年僅12歲的張馳和父親一起去了一趟合肥,受手抄本小說《第二次握手》的影響,他把往返合肥的經歷寫成了一篇小說《第二次旅行》,得到了語文老師的鼓勵。在初中二年級,張馳從父親那裡討了3.5元錢偷偷訂了一本《散文》雜誌,他看得很認真,裡面優秀的文章基本上都能背誦出來,由此也種下了文學的種子。

在一批詩人作家的帶領與堅守下——臨海文壇延續傳承新人輩出

“上高中後,我讀了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很受感染,而且我的語文老師本身也是詩人,他講這首詩的時候特別激情飛揚,解析了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講了艾青和土地的羈絆,我被深深感動了。”張馳說,從那時起,我也開始寫詩了。

在大學裡,張馳參加了“江南詩社”的活動,閱讀了大量的現代詩作品,並先後擔任詩社的主編和理事長。1991年11月,張馳的散文詩《日出有日出的理由》(節選)發表在《花城》文學刊物上,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省級刊物,給了他莫大的鼓勵。此後,他雖然也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太忙而中斷過寫詩,但與詩歌的緣分顯然是深厚的。進入新世紀後,他很快又迴歸到詩歌的懷抱。

阿羅等一批年輕詩人正在崛起

近年來,臨海詩人隊伍進一步壯大。除老詩人洪迪、盧俊和張馳外,阿羅、戴可傑、李達飛、柯登建、徐錦繡、西窗竹、陳俏俏、陳建、陳十八等詩人也各有特色。

阿羅出版了詩集《盲視力》《剎有介事的阿羅》,他的作品似乎總是存在著某種質疑的成分,既對外在與內心的關係質疑,也對客觀與主觀、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關係進行質疑。近年來,他的詩作日臻成熟,在《江南詩》《文學港》等刊物先後都有發表。

戴可傑守在湧泉農村,一邊悉心創業,一邊潛心詩歌創作,白天忙熬膏事業,夜晚伴嬌妻稚子,小日子過得無比充實而溫馨,如他在詩歌《採果熬膏》裡描述的那樣,“我們就這樣安靜地守著火爐/守著愛情,守著夢想,守著/祖祖輩輩八百多年的時光/直到黎明被養生膏的醇香催醒。”與早兩年相比,戴可傑的心態越發平和,他的詩歌如他的人一樣,貼近生活,充滿了濃郁的田園味。

李達飛的詩歌愛思考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他關注社會現象,關注當代熱點和難點問題,因此他的詩歌充滿了濃厚的生活底蘊。他在《星星》《上海詩人》《中國新詩》《星河》等刊物發表了不少詩歌。

柯登建在創作上也取得了新成績,先後在《山東詩人》《浙江詩人》《玉融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部分作品還入編《左詩》《網絡詩選作品選》《漢詩三百首鑑賞》等選本。詩《甦醒》獲“浙江詩人”首屆同題詩賽一等獎;詩《葳蕤》獲“浙江詩人”第二屆同題詩賽二等獎。

徐錦繡習詩較晚,早時,曾在《今日臨海》副刊發了整版的“錦繡寫詩”。這幾年,有作品先後在《台州文學》《黃岩文學》《海風》《望潮》等地方刊物發表,也有作品在《詩刊》發表併入選《詩刊》編輯的“一帶一路詩之旅”詩集專輯,並出版了詩集《煙花腳印》(合著)。

西窗竹也是接近八零後的成熟詩人,有大量作品在《浙江詩人》《大別山詩刊》等各地刊物發表;陳俏俏、陳建、陳十八等都是近年來湧現的詩人,陳十八是目前臨海唯一的九零後詩人,且充滿詩歌天賦,他與西窗竹、陳俏俏、陳建一道,都參加了“台州市首屆青年詩人作品改稿會”,其作品也都受到了與會老師的好評。

呂黎明:正在創作長篇小說《逆水河》

臨海的小說作家,老一輩作家以龔澤華、李追深為代表,中年作家以呂黎明、陳大建為代表,青年作家有王斌、何薇薇、羅凌芳等人。網絡小說一塊,在全國享有影響的網絡作家有發飈的蝸牛(王泰)、上官瑩瑩(何堪)、北傾等。

呂黎明現任臨海市文聯副主席,他曾在鄉鎮工作二十多年,對鄉鎮生活十分熟悉。上世紀80年代,呂黎明開始小說創作,題材以鄉土為主,作品發表在《青年作家》《芳草》《江南》《延河》等知名刊物,並先後出版了《人家閨女有花戴》和《青光》兩部中短篇小說集。

在一批詩人作家的帶領與堅守下——臨海文壇延續傳承新人輩出

中篇小說《黃色院落》發表在《延河》,講述了一個江南地區舊家族從興盛走向衰落的故事。《延河》執行主編閻安說,作者在文中把陌生感和怪異感表現為常規化,通過充滿暗喻的敘述、描寫、對話培養了人物性格,並將人物跟家庭和社會發生了關聯,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也極為難得的。《黃色院落》還入選了長江文藝出版社“中國好小說”全媒體電子書項目,在全國各大網站刊發。

“一個作家的成長離不開對故鄉的記憶,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會在作家身上打下烙印,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展開想象,作品才有可能成功。作者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吸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有各種文學經典等多方面的營養。”呂黎明介紹,作家選擇多讀自己“一路上”的作品,幫助會更大。他更偏重於閱讀俄羅斯、日本、拉美作家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地域性明顯,對於一個農村成長起來的作家更加重要。

目前,呂黎明正在創作長篇小說《逆水河》,這篇作品雜糅了大量的民間的東西,上下一百年,塑造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點。逆水河為生養作者的大河,發生的故事色影斑駁,地域特徵明顯,作者試圖創作出一部奇異而高度的作品。

陳大建的小說注重嚴謹的構思,講究小說氛圍的營造,人物的時代感、典型性都較強。早年就在《清明》等大型刊物發表過中篇小說。

李鴻:作品入選高考模擬試卷題

臨海散文以李鴻、陳大新、樑天許、陳引奭、楊紅楓等取得的成績最為耀眼。

李鴻散文風格細膩、婉約,有自己的氣場和情懷。“散文一定要有真情實感,還要有自己的個性和靈氣,更要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觀點。一篇好的散文應該從生活的細微處切入,呈現出一種強烈的親歷感、現場感、真實感。”李鴻說道。

在一批詩人作家的帶領與堅守下——臨海文壇延續傳承新人輩出

李鴻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周邊熟悉的人和事,她喜歡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其散文集《邊走邊看》《江南小鎮的閒適時光》大部分都是來自身邊的故事。她曾寫過一篇《擦鞋工》,剛開始發在《散文百家》,後被《讀者》《中學生閱讀》《精美散文選》等刊物轉載,再後來還入選河北省一箇中學的語文高考卷,作為模擬試卷的閱讀分析題。

“那天週末下著雨,我從家裡出去,沿街走過,看到一位擦鞋工坐在商場的屋簷下,他孤獨茫然的樣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我就觀察他的樣子,然後以第三人稱的寫法,寫他的內心活動、擦鞋細節、生活方式等等。”李鴻說,這是她比較滿意的作品。

陳大新是資深散文作家,他出版了兩本散文集,作品多見於省級以上報紙的副刊上。樑天許的散文《老街與老人》入選《瘋狂作文·美文小品館》一書。陳引奭的散文作品《行遊細吹亭》發《光明日報》,《一棵棗樹》發在《兵團日報》。樑翰晴的作品《荒誕的大宴》獲《人民文學》“近作短評”二等獎,《出租房裡的閱讀時光》獲中國圖書館學會“家庭閱讀那些事”徵文大賽三等獎;《血與火的悲歌》獲浙師大“閱讀經典,品味人生”評論大賽三等獎。

記者 張亞妮/文 圖/臨海市作協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