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答覆技與巧

文學 時政 湖南信訪 2018-12-03

信訪工作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信訪工作者都要面臨著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答覆上訪對象。這是一個“你問我答、你訴我應”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頗有講究,下列方式方法可供大家參考。

用好政策,有質有量。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的平臺。群眾的每次來信來訪,都寄託著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與期盼。關心幫助每一個需要關心幫助的人,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面對從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群眾來信來訪,我們不僅要耐心處理,詳細瞭解內容,掌握準確事實,而且有條件時還要核准線索,搞好調查研究,或找相關人作些具體諮詢,外圍打探情況,做到心中有底數。只有這樣,在答覆時才會取得主動權,找準針對性,秉持公道,其核心是利用好政策作出恰如其分的答覆,讓群眾滿意。政策通常是寫在紙面上擺在文件裡應用在工作中,但群眾不知情,需要我們搬出來理清講明。俗話說,話要講得清,牛肉可敬神。事實上,群眾是通情達理的,知道了政策的科學性、嚴肅性後,自然就知道了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答覆群眾的信訪問題要有說服力,政策一定要找準,不能馬虎應付。據說有的單位在作這項工作時,把信訪人請出來,一起通過網絡平臺搜索查詢政策出處,解讀政策,讓政策發揮應用的作用。

答覆群眾來信來訪,決不能搪塞應對。所有的答覆意見都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面對群眾渴望的眼睛,一份有質有量的答覆意見書勝過千言萬語。

用好文詞,有繁有簡。在答覆群眾的上訪訴求,特別是文字答覆的時候,要力求做到語言精練,概括完整,遣詞造句嚴密準確。文字向來可以打通一切。但我們提倡講短話寫短文。不要洋洋灑灑動輒幾千言,像“懶婆娘的裹腳布”那樣,不但起不到說明問題解決問題的作用,反面會引起群眾反感。騰訊新聞網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性新聞稿均不超過300字,讀者感到了短小精悍的文字魅力。丘吉爾曾說過,“如果給我5分鐘,我提前一週準備;如果是20分鐘,我提前兩天;如果是1小時,我隨時可以講。”可見講短話寫短文是要精心架構的。

簡短的答覆並非是簡單的答覆。一位文友說,越是簡短的文字越難寫。 “句中無餘字,篇外無長語。”如果不明確信訪的積極意義,不掌握上訪者的基本情況,不分析問題的根源,那麼就不可能作出直指要害,一語中的的答覆。有道是,心無正氣,用詞則假;心無底數,為文則空;心無重任,做人則飄。

用好時間,有長有短。一個好的答覆一定是一種智慧、一種水平、一種能力的映射。在選擇時間上也是有講究的。《信訪條例》裡對於答覆上訪人的時間作出了多維的規定,這種規定既有剛性,又有彈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思想。實踐中需要我們反覆研讀和體會。事實證明,答覆上訪人的時間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而是在制度規定的時間內,以合理有效行使職權、水到渠成解決問題為宜。

比方說,《信訪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複雜的,經行政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天,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另外,第二十一條還規定了受理信訪事項時間有15日的期限範疇。綜合考慮,意味著一件重大的信訪事件是有相對的辦理時間作保證的,這對於上訪人員無疑有益無害,更重要的是促使信訪工作人員,一切從實際出發,瞭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冷靜分析,科學判斷,把該解決的問題切實解決好,真正把解決信訪問題的過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

用好平臺,有理有據。近年來,網上信訪開通以後,部分群眾已經改變了上訪方式,這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新動向。網絡上一但生髮上訪信件,不必大驚小怪,惶惶不可終日。“誰叫你當幹部,當幹部就是要解決問題的。”對於網絡上訪,由於公開透明,互動性強,關注度高,反響值大,所以我們“等不得,拖不得,忘不得,抹不得”,往往網絡上的一些小矛盾小糾紛化解不及時,沒有處理在萌芽狀態,拖成大問題,演變成了複雜的信訪事件。這是不值得的,該時刻警惕避免。針對網絡上訪,應對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快、準、實”,必須一五一十,認認真真作出答覆。這種答覆是考驗我們熟悉政策執行政策厚積薄發的能力,是錘鍊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留死角的角逐,是反觀我們寫作水平寫作思考客觀全面的標尺,所以,必須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的作出讓群眾、讓網友滿意的答覆。一個好的答覆一定是有理有據的,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對得起“人民信訪員”這一光榮的稱號。

(作者:楊子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