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文學 美術 詩歌 藝術 眾芳所在 2017-07-13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認識郭睿到現在亦不過三年有餘,但我總覺得我們已是相識很久的老朋友一般。

記得是二0一三年十一月初的一天,鄭雷兄從北京打來電話,說如果近期有空,可到濟寧玩兩天,郭睿十五日在濟寧博物館有一個畫展,可去一觀。說實話,當時對郭睿是一無所知,雖說對大聖人孔孟顏曾氏故里的濟寧知道一二,但還從未想過要去濟寧走走。

那天從南京乘高鐵抵達曲阜東站,然後轉乘汽車到了濟寧,一到賓館,才知道我早先已熟悉並多有交往的朱正、王得後、陳四益等先生已先期到了,後來在幾天的活動中,還結識了郭睿的師友林東海、宋紅、郭啟宏、邵坦中、李勇、張傑、楊頻、周詠平、張軍、方向樂等,這幾位在近幾年還時有交往,其中的幾位甚至交往還比較多,當然,這是另外的故事了,暫不細說。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十五日上午在濟寧博物館開幕的“墨守我心——郭睿書畫作品展”是我第一次看到郭睿的作品,展出的一百多件作品都是其代表作,一幅一幅地看下來,說實話,有點震撼。多年前我曾偶爾墨戲,對畫壇及部分畫家也有些熟悉,在南京的江蘇省美術館也算常年的一個老觀眾,也認識一些畫家朋友,想不到在我原先並不太關注的濟寧卻有著郭睿這樣一位畫家,傳統功底不說,但從作品本身的氣象來看,已頗具在中國畫的推陳出新上有所建樹的潛質。這點感覺是在看到這些作品後的真切感受,至今仍印象深刻。那天在展廳中品讀這些作品時,記得與還與四益先生、鄭雷兄多有討論,自然是針對郭睿作品而引發的。後來看到二位先生對郭睿作品的評析文章,更加深了我們所談論的些許觀點的認同。

開幕式後,又與朱正、王得後、陳四益、鄭雷等師友去了郭睿的老家嘉祥,進曾子廟、探武氏墓群石刻,真切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根脈的淵源所在。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後來,在北京、在重慶、在南京,多次與郭睿相唔。再後來,彼此還加了微信好友,交往也就日趨多了起來,他的畫作,他的行蹤、他的交往圈的信息也就越來越多。記得在北京,我們還幾次與藍英年、王得後、陳四益、鄭雷等相聚閒敘,還有一次,一道去東總布衚衕訪揚之水先生,那天,郭睿兄還帶去剛剛裝裱好的一幅花鳥立軸,是為揚之水先生六十大壽而作。我們那天見證了揚之水先生獲贈佳作的欣喜。還有一件事,見證了郭睿為人儒雅、謙恭的一個小小的側面。記得那次我是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做拙編《開卷閒書坊》的新書首發研討,那天京城二三十位文化名家蒞臨捧場,郭睿對我說,他負責嘉賓的簽到,一直坐在會場門口等待來賓,因為當時師友不少,我就沒有顧及到,當我在會議開到一半時,發現郭睿仍在簽到桌邊恭候遲到的來賓,頓時,欽佩與感愧之情油然而生,趕緊趨前致歉,郭睿卻面帶微笑謙稱做一個書童也挺滿足。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在重慶的那次算是偶遇,我是與李勇兄相約在北碚他的一處畫室相見,那天,郭睿與山東的幾位朋友恰好到重慶辦事自然會去老友李勇處碰頭,於是我們不期而遇,也算善緣。那天我看見好酒,遂不由自主地端起了酒杯,記得郭睿席前與諸位說我不勝酒力,大家也都沒有多勸酒。不曾想,那天興致所致,桌上的四五位竟然喝掉了五六瓶,雖說大家都興致頗高,但也給郭睿兄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我也是海量,這個恐怕要在今後付出不小的代價了,好在我還是比較清醒的,以後一定知錯就改,絕不會將錯就錯,一錯再錯了!

以上都是我與郭睿交往的一些點滴往事,其實我與郭睿相契合的地方還是有不少的。回過頭來再說一說那次濟寧初次見面獲贈的《墨守我心——郭睿作品選》(安徽美術出版社二0一二年七月版),這本圖文書除了收錄了郭睿兄的數十幅精心之作而外,還收錄了郭睿日常所寫的隨筆及格律詩,這些文字正反映了郭睿的文人情懷及功夫在畫外的修煉成果。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大學者林冠夫先生在書前所作題為《窗口燈光依舊——讀郭睿兄之畫》即可窺見郭睿畫外之功用力之勤。冠夫先生說:“此外,還得說幾句題外話,這就是郭睿近年來用心讀書,甚至還著意學習寫作古體詩詞,作為一位山東人,這是很不容易的。時下以作畫為業者(請恕我不用‘畫家’一語)大多在意技法學習,而對於讀書,有的是顧不過來,有的雖然亦知傳統文化於作畫的重要,卻不知如何著手。而郭睿卻頗注意於此,讀孔孟老莊,亦讀周易左史,不是那種為求立竿見影現炒現賣,讀了兩本書,即要顯示自己是學問上的大頭‘那摩溫’。他的讀書,是要在整體上提高識見的深度和厚度。肯把重要的時日放到此中,良為難能也。”冠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進一步說:“今人把握古體詩詞格律,障礙較多。因為詩詞寫作的主要問題是瞭解其字音的平仄,研習詩詞者通常須遵平水韻體系,而普通話和大多數方言區的語音體系,從元代起發生了大變化,‘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尤其是入派三聲,變化較大,入聲分派到平上去三調。入變上去,原為仄,今仍為仄,不產生問題。成問題的是入聲變為平聲,今人寫格律詩,若無古入聲知識,某些字的平仄便需硬記,因此很多人不肯向詩詞韻格律上下工夫,郭睿竟在此處用力,而且下的是苦工夫,實為不易。”林先生是郭睿的恩師,兩人乃忘年交,我曾聽郭睿兄談過一些他向林先生問學的故事,雖只是隻言片語,但老少兩人的問學情形如若眼前。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郭睿兄曾與冠夫先生有數年比鄰之緣,因而郭睿常去林先生那請益。每當郭睿看到林先生家窗口燈光尚亮,知道林先生還在看書,便會上門坐一會,按冠夫先生所說“聊聊文化”,由此可見郭睿的問學之勤,因而也獲益良多。

在這本《墨守我心》中,我看到許多當今文人、學者都與郭睿有所過從,這些先生中,我所知道的就有廖靜文、秦效侃、鍾叔河、朱正、朱健、藍英年、陳四益、王得後、王學泰、林東海、揚之水、郭啟宏、周實、鄭雷等數十位,可見郭睿作為一名丹青妙手與一般畫家的不同之處,也就是正如冠夫先生所說到郭睿在文化上知道下工夫,而不只是單純地苦研繪畫技法,所謂“取法乎上”是也。

郭睿的求學經歷也註定了他今後所走的路一定是一條只屬於自己的文人畫之路,我想,郭睿首先是一個文人,然後以畫的形式呈現他對於這個多彩的世界的認識與感悟。郭睿先後就讀於山東曲阜師範、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並在清華獲得藝術碩士學位。這樣一路走來,郭睿的人文脈絡不就是非常清晰了嗎。所以我看郭睿的藝術之路雖然還很漫長,但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們是可以預期的。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大約在前年,郭睿兄知道我與金陵老詩人、作家、書畫家、京劇票友俞律老先生熟悉,就讓我轉請俞老為他題寫了“抱朴居”的齋號,至此我即感受到郭睿的人文情懷與其中所蘊含的抱朴守真的追求。郭睿在題為《墨守我心》一文中寫道:“漂泊途中,我一直謹守著素來奉行的做人做事原則,不因蝸角浮名,不逐癮頭微利,但求抱朴守真,完善自我。在藝術上,則以‘墨守我心’自持自勖。墨守,首先是要守住陳規,任何時候都不脫離中國畫的本質特徵。但這種墨守不是僵化、死板的,其中融入了個人的理解與感悟,是傳統的延伸,也是我心的體現。沒有堅守,就不會有藝術的底氣;沒有體悟,也不會有藝術的自覺。在‘墨守’與‘我心’之間縱橫遊弋,假以時日,或許能超以物外,得其環中,成就‘墨守我心’、人藝合一的大境界。”

郭睿在抱朴守真的前提下,力求墨守我心的大境界,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矣”,但也正如郭睿所言“要真正做到,又談何容易。窮畢生之力,能得其萬一,已是平生大幸了。” 對於郭睿的畫,說的人已很多,也因我對於畫的品評也屬門外漢,所以在此也就不獻醜了,而對這本《墨守我心》中收錄的《月色》、《迎春開趁早春時》、《後院》、《孤旅》、《空山鳥語》、《霜降》等十餘幅花鳥作品還是頗為傾心並品味再三的。

二0一七年三月十六日寧文漫筆於金陵南郊開卷樓晴窗


董寧文:郭睿的抱朴守真與墨守我心

董寧文,筆名子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從事寫作及編輯工作,現已出版、發表作品十餘部,一百餘萬字。現為《開卷》、《譯林書評》執行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

主要作品有《人緣與書緣》(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開卷閒話》(一至十編)自2003年開始,分別由鳳凰出版社、嶽麓書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寧文寫意》(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版)等。

主編《開卷文叢》三輯三十餘種,分別由鳳凰出版社、嶽麓書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編《開卷書坊》六輯五十餘種;另還主編《開卷文庫》、《開卷閒書坊》、《蘭闍文叢-開卷書坊》、《開卷隨筆文叢》、《開卷文庫-側看民國系列》等叢書及其他圖書百餘種。主編、策劃的《鳳凰臺上——<開卷>百期珍藏版》、《我的開卷》(譯林出版社2008年5月版)榮獲2008年“中國最美的書”;《寓記》榮獲2014年海峽兩岸十大最美圖書;《林散之年譜》(江蘇文藝出版社2016年7月版)榮獲2016年度“中國好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