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文學×引力×青年

主題沙龍

——從《中華文學選刊》問卷調查觀察生長中的當下青年寫作

時間:8月24日星期六14:00-16:00地點:建投書局(國貿店)承辦:《中華文學選刊》協辦:BIBF、建投書局(國貿店)嘉賓:陳志煒、崔君、大頭馬、杜梨、李唐、林培源、林為攀、孫一聖、索耳、鄭在歡、李壯主持:徐晨亮(《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話題二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怎樣平衡寫作理想與生存現實的矛盾?

當下文學傳播渠道是匱乏,還是過剩?)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文學×引力×青年

主題沙龍

——從《中華文學選刊》問卷調查觀察生長中的當下青年寫作

時間:8月24日星期六14:00-16:00地點:建投書局(國貿店)承辦:《中華文學選刊》協辦:BIBF、建投書局(國貿店)嘉賓:陳志煒、崔君、大頭馬、杜梨、李唐、林培源、林為攀、孫一聖、索耳、鄭在歡、李壯主持:徐晨亮(《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話題二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怎樣平衡寫作理想與生存現實的矛盾?

當下文學傳播渠道是匱乏,還是過剩?)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嘉賓:杜梨、李唐、林為攀、索耳

主持人:從杜梨這兒開始。問卷裡有一個問題是:你現在是什麼樣的職業狀態,是否想成為職業寫作者?杜梨的回覆讓我很意外,她說回覆你問題的當下,2019年3月28日,自己“徹底退休,一貧如洗地開啟職業作家生涯啦”。這是什麼樣的狀況?杜梨:當時就是發現根本沒辦法兼顧寫作和自己的職業。去年我從西班牙回來以後,又在家躺了半年,我爸我媽實在看不下去了,說趕緊找一個班兒上。我就去找工作。當時《中國新聞週刊》希望我去,但另一個工作是一個時尚男裝品牌,我說要不去學一下“生活方式”吧。結果去了那兒,累死了,跟民工一樣,每天被壓榨,每天來回上班要四個小時,一點沒有辦法兼顧寫作。常常加班到八九點,回去只想躺著。我說實在不行了,澎湃非虛構徵文大賽還有幾天就結稿了,我跟我爸媽說一定要辭職,去寫東西。我爸媽說行吧。本來辭職後還有一份給互聯網公司兼職寫稿的工作,結果剛寫完一篇,整個部門就被端了,錢到現在都沒有給我。特別慘。這半年來就一直在家寫東西。後來寫著寫著出去採訪,我做獨立採訪比較費錢,去採訪了一個獨立的搖滾樂隊,回來以後錢花光了,只剩四十塊錢,那時我就覺得職業寫作做不下去了,怎麼辦。幸好那時澎湃徵文大賽說我獲獎了,感覺還可以撐一段時間。又過兩個月,獎金還沒發,我爸媽說不行你還是去找工作吧,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容不下你在家裡啃老了,然後天天施壓,讓我去工作。主持人:我覺得杜梨的經歷本身就可以寫成一個小說。幾個月時間裡,她遭遇了與父輩的觀念碰撞,還接觸到不同行業,有實體經濟,有網絡公司,還遇到了突發意外。你說的是個人經歷,但也觸及了有普遍性的現實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話題要用“年輕之軀”這個詞,我們不是以抽象的“作家”身份來寫作,而是以一個“軀體”、一個實體,你要生活,你要跟世界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身上可能揹負著家人的或愛人的期待,甚至旁人對你有經濟上的需求。所以寫作這件事情變得不單純是一種個人行為。你自己的糾結可能來源於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代表了不少青年寫作者的現狀。林為攀,你在這方面可能體會更深,因為你在社會上浮沉,在工作和寫作之間的輾轉,為時更長。林為攀:這個話題我非常有話講,我好幾次想寫成長篇,但一直沒有下筆,現在還在寫童年時候的故事。怎麼講,也是因為“新概念”嘛,“害人害己”,我從十八歲得了二等獎以後,以為自己是下一個韓寒和郭敬明,大一就退學去貴州支教。兩個月後回來,到處找工作都找不到。我為什麼從大學退學?是因為把學費花完了,六七千塊,那個時候對我來講是鉅款,老師經常催我交學費,我說家裡很困難,其實還好,他就給我爸打電話。我爸在那年六月份就收到一個來自北方的電話,說你是林為攀家長嗎,你的孩子學費一直沒交。我爸說學費已經給他了。掛掉之後我爸就給我打電話,問怎麼回事。我說誰說的,他說你班主任說的,我說不可能吧,你碰到騙子了吧。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年學費我爸還是照給我,但是我已經不在學校了。那個時候最焦慮的就是怎麼拿到畢業證,回家向我爸交代。

四年以後我已經在北京了。2013年我來的北京,2014年剛好應該是畢業的時間,我就如實交代說,爸我早就退學了,我想靠寫作生活。他說再給你一年時間——那個時候是我二十四歲——你二十五歲的時候再沒有什麼成績,就乖乖回來種田。我就說行。一年以後,我還沒出書,但是有眉目了,因為笛安老師推薦,有出版社說可以出了。我爸就又多給了我一年時間。

後來因為出了第一本書,我不用再朝九晚五地上班。之前,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在北京幹了二十份工作。每次不是我開掉公司就是公司開掉我,我跟公司的蜜月期還沒度過就跑了。因為我每天像下蛋的母雞一樣要寫作,我從來不相信公司洗腦什麼的,給你多少錢,給你什麼獎金,我從來不信這一套,我只信從我筆下寫出來的文字。因為我的靈感很多,寫作還挺勤奮的,所以每隔一兩個月就會想寫。

我從二十四歲嘗試寫長篇,太累了,寫得頭髮禿了,好在現在茂密的黑髮長回來了(笑)。第一部小說完全以失敗告終,結構、情節都一塌糊塗。我那時候喜歡加繆,他二十七歲寫出了《局外人》。我覺得離二十七歲也不遠,我也要寫出下一本《局外人》。後來發現這個東西要先嚐試才行。

出的書是第二部長篇,《追隨他的記憶》。那個書一出來,我去找工作再也不用拿一大堆雜誌說我有寫作的能力,我也不用再回答那些答過數百遍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退學,為什麼沒有讀大學。出書之前,我回答這個問題,別人都說你是傻子,說怎麼為了寫作放棄學歷,這不是開玩笑嗎。出了書之後他們就相信了,對我的稱呼也從“小林”變成“林老師”(笑)。

2016年開始接了幾個劇本,但是現在沒有拍出來。因為不用上班,我可以一邊寫劇本,一邊寫小說。我接過一部網絡科幻電視劇,二十四集,由我和另外一個編劇承擔,剛開始真的是摸不著門道。我覺得太難了,我要放棄。很認真地寫完後,人家說,你看林為攀你真的是負擔太重了。從那以後我就放飛了,隨便寫了反而人家很喜歡,說你已經掌握劇本編劇的要領了(笑)。

現在製片人要的時間是七天一集,一萬多字,我一下午就完成,其他六天我就寫自己的長篇。我用寫二十四集劇本的時間,同時寫了兩部長篇。

我最近寫了一個關於客家文化的長篇,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祖上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書香門第,我曾祖父那一代被打倒了,所以文化的根在我父輩這一代斷了,由我再接上去。

主持人:所以為攀你在回覆我們的問卷時說:“現在的生活狀態已經無限接近職業作家”。林為攀:每天是自由職業。主持人:但是你會接一些項目。林為攀:項目別人會給我推。每次跟投資人吃飯就吹牛,我也學會一點。主持人:那你在經濟壓力和寫作理想之間達到某種平衡了嗎?林為攀:達到了平衡。現在如果要買房會有壓力,不用買房完全沒有壓力,我可以隨性過。當然如果有孩子了會不一樣,目前沒有想。我2013年來“北漂”,前四年住地下室,一個月四百多塊的房租我都交不起。要是沒有地下室住,那可能就會被迫回家。主持人:杜梨和林為攀兩個人都非常有經歷。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寫作的理想其實是和很多現實因素相關的,當然也和自身能力,包括機遇相關。關於職業這個話題,我們也從這次問卷裡整理出一些數據。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文學×引力×青年

主題沙龍

——從《中華文學選刊》問卷調查觀察生長中的當下青年寫作

時間:8月24日星期六14:00-16:00地點:建投書局(國貿店)承辦:《中華文學選刊》協辦:BIBF、建投書局(國貿店)嘉賓:陳志煒、崔君、大頭馬、杜梨、李唐、林培源、林為攀、孫一聖、索耳、鄭在歡、李壯主持:徐晨亮(《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話題二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怎樣平衡寫作理想與生存現實的矛盾?

當下文學傳播渠道是匱乏,還是過剩?)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嘉賓:杜梨、李唐、林為攀、索耳

主持人:從杜梨這兒開始。問卷裡有一個問題是:你現在是什麼樣的職業狀態,是否想成為職業寫作者?杜梨的回覆讓我很意外,她說回覆你問題的當下,2019年3月28日,自己“徹底退休,一貧如洗地開啟職業作家生涯啦”。這是什麼樣的狀況?杜梨:當時就是發現根本沒辦法兼顧寫作和自己的職業。去年我從西班牙回來以後,又在家躺了半年,我爸我媽實在看不下去了,說趕緊找一個班兒上。我就去找工作。當時《中國新聞週刊》希望我去,但另一個工作是一個時尚男裝品牌,我說要不去學一下“生活方式”吧。結果去了那兒,累死了,跟民工一樣,每天被壓榨,每天來回上班要四個小時,一點沒有辦法兼顧寫作。常常加班到八九點,回去只想躺著。我說實在不行了,澎湃非虛構徵文大賽還有幾天就結稿了,我跟我爸媽說一定要辭職,去寫東西。我爸媽說行吧。本來辭職後還有一份給互聯網公司兼職寫稿的工作,結果剛寫完一篇,整個部門就被端了,錢到現在都沒有給我。特別慘。這半年來就一直在家寫東西。後來寫著寫著出去採訪,我做獨立採訪比較費錢,去採訪了一個獨立的搖滾樂隊,回來以後錢花光了,只剩四十塊錢,那時我就覺得職業寫作做不下去了,怎麼辦。幸好那時澎湃徵文大賽說我獲獎了,感覺還可以撐一段時間。又過兩個月,獎金還沒發,我爸媽說不行你還是去找工作吧,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容不下你在家裡啃老了,然後天天施壓,讓我去工作。主持人:我覺得杜梨的經歷本身就可以寫成一個小說。幾個月時間裡,她遭遇了與父輩的觀念碰撞,還接觸到不同行業,有實體經濟,有網絡公司,還遇到了突發意外。你說的是個人經歷,但也觸及了有普遍性的現實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話題要用“年輕之軀”這個詞,我們不是以抽象的“作家”身份來寫作,而是以一個“軀體”、一個實體,你要生活,你要跟世界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身上可能揹負著家人的或愛人的期待,甚至旁人對你有經濟上的需求。所以寫作這件事情變得不單純是一種個人行為。你自己的糾結可能來源於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代表了不少青年寫作者的現狀。林為攀,你在這方面可能體會更深,因為你在社會上浮沉,在工作和寫作之間的輾轉,為時更長。林為攀:這個話題我非常有話講,我好幾次想寫成長篇,但一直沒有下筆,現在還在寫童年時候的故事。怎麼講,也是因為“新概念”嘛,“害人害己”,我從十八歲得了二等獎以後,以為自己是下一個韓寒和郭敬明,大一就退學去貴州支教。兩個月後回來,到處找工作都找不到。我為什麼從大學退學?是因為把學費花完了,六七千塊,那個時候對我來講是鉅款,老師經常催我交學費,我說家裡很困難,其實還好,他就給我爸打電話。我爸在那年六月份就收到一個來自北方的電話,說你是林為攀家長嗎,你的孩子學費一直沒交。我爸說學費已經給他了。掛掉之後我爸就給我打電話,問怎麼回事。我說誰說的,他說你班主任說的,我說不可能吧,你碰到騙子了吧。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年學費我爸還是照給我,但是我已經不在學校了。那個時候最焦慮的就是怎麼拿到畢業證,回家向我爸交代。

四年以後我已經在北京了。2013年我來的北京,2014年剛好應該是畢業的時間,我就如實交代說,爸我早就退學了,我想靠寫作生活。他說再給你一年時間——那個時候是我二十四歲——你二十五歲的時候再沒有什麼成績,就乖乖回來種田。我就說行。一年以後,我還沒出書,但是有眉目了,因為笛安老師推薦,有出版社說可以出了。我爸就又多給了我一年時間。

後來因為出了第一本書,我不用再朝九晚五地上班。之前,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在北京幹了二十份工作。每次不是我開掉公司就是公司開掉我,我跟公司的蜜月期還沒度過就跑了。因為我每天像下蛋的母雞一樣要寫作,我從來不相信公司洗腦什麼的,給你多少錢,給你什麼獎金,我從來不信這一套,我只信從我筆下寫出來的文字。因為我的靈感很多,寫作還挺勤奮的,所以每隔一兩個月就會想寫。

我從二十四歲嘗試寫長篇,太累了,寫得頭髮禿了,好在現在茂密的黑髮長回來了(笑)。第一部小說完全以失敗告終,結構、情節都一塌糊塗。我那時候喜歡加繆,他二十七歲寫出了《局外人》。我覺得離二十七歲也不遠,我也要寫出下一本《局外人》。後來發現這個東西要先嚐試才行。

出的書是第二部長篇,《追隨他的記憶》。那個書一出來,我去找工作再也不用拿一大堆雜誌說我有寫作的能力,我也不用再回答那些答過數百遍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退學,為什麼沒有讀大學。出書之前,我回答這個問題,別人都說你是傻子,說怎麼為了寫作放棄學歷,這不是開玩笑嗎。出了書之後他們就相信了,對我的稱呼也從“小林”變成“林老師”(笑)。

2016年開始接了幾個劇本,但是現在沒有拍出來。因為不用上班,我可以一邊寫劇本,一邊寫小說。我接過一部網絡科幻電視劇,二十四集,由我和另外一個編劇承擔,剛開始真的是摸不著門道。我覺得太難了,我要放棄。很認真地寫完後,人家說,你看林為攀你真的是負擔太重了。從那以後我就放飛了,隨便寫了反而人家很喜歡,說你已經掌握劇本編劇的要領了(笑)。

現在製片人要的時間是七天一集,一萬多字,我一下午就完成,其他六天我就寫自己的長篇。我用寫二十四集劇本的時間,同時寫了兩部長篇。

我最近寫了一個關於客家文化的長篇,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祖上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書香門第,我曾祖父那一代被打倒了,所以文化的根在我父輩這一代斷了,由我再接上去。

主持人:所以為攀你在回覆我們的問卷時說:“現在的生活狀態已經無限接近職業作家”。林為攀:每天是自由職業。主持人:但是你會接一些項目。林為攀:項目別人會給我推。每次跟投資人吃飯就吹牛,我也學會一點。主持人:那你在經濟壓力和寫作理想之間達到某種平衡了嗎?林為攀:達到了平衡。現在如果要買房會有壓力,不用買房完全沒有壓力,我可以隨性過。當然如果有孩子了會不一樣,目前沒有想。我2013年來“北漂”,前四年住地下室,一個月四百多塊的房租我都交不起。要是沒有地下室住,那可能就會被迫回家。主持人:杜梨和林為攀兩個人都非常有經歷。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寫作的理想其實是和很多現實因素相關的,當然也和自身能力,包括機遇相關。關於職業這個話題,我們也從這次問卷裡整理出一些數據。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是否願意希望成為職業作家”,這一題的回覆,我們大致作了歸類,已經是職業作家或半職業作家,願意成為職業作家,包括願意將其作為選項的,有66位;其他51位,有的是不希望職業寫作,有的限於條件,沒辦法職業寫作,還有一些說沒想過這個問題。

與此相關,當代青年作家職業分佈情況我們也做了調查。從117位受訪作者的情況看,已經是職業寫作或自由職業狀態寫作的有20%;有30%從事與寫作關係較為密切的職業,如文學期刊編輯、在文學機構任職或在高校從事相關專業教學研究;剩下50%從事其他行業,最為集中的是影視、互聯網、新聞、教育等行業,有一部分受訪者從事的是理工科專業相關的工作。

交叉分析兩組數據,特別有意思的是,成為職業作家的意向,現從事其他行業者,要高於從事與寫作關係較為密切職業者,也就是說,很多在寫作的文學編輯、文學研究者、文學教師,更不傾向於讓寫作職業化。當過文學編輯的90後作家索耳,也是其中之一,你明確說不希望寫作職業化,為什麼?

索耳:現實層面的話,我可能經歷沒有杜梨、林為攀這麼多。我不希望讓寫作成為一種職業,因為如果一個東西變成你的工作或者變成一種生存捆綁的話,必然會束縛你自己的發展空間。而且我們知道,現在寫作狀態非常複雜,各種生態也是非常複雜的。當你進入這個行業,被一些既有的規矩所捆綁,必然會使你受到限制。我希望更自由一些。

我之前在《當代》當編輯,現在是跨行了,到了藝術行業。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之後,它所接觸的是最原始,最original的東西,這個東西會對我的寫作有啟發。(主持人:你所說的“原始”是指什麼?)就是一個領域,你開始接觸的話,會帶給你陌生感或者新穎的東西。跟藝術家交流,會有啟發感。當你在寫作領域涉足這麼長時間以後,會對你有一種阻礙,有很多隔閡在裡面。所以我想換一個環境,轉換一下思維,所以就選擇去了藝術行業。但是發現到了藝術行業之後也很累。你接觸的東西太多,一開始是新鮮,後來做多了,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新鮮、沒有那麼有趣,這個興趣是隨時間而消退的……

主持人:我理解索耳的意思是說,他憂慮某種職業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模型,會限制思維發散性的延伸。下一個問題我想請李唐來聊聊,你發表作品也非常早,相信也經歷過寫作與職業的糾結。你目前暫時是自由職業的狀態,是吧,這個過程裡的體會是什麼樣的?李唐:我挺贊成索耳說的,我也不想把寫作變成職業。假如不用上班,又不用靠寫作掙錢,我覺得還挺好的。(笑)

我不想靠寫作為生,因為這樣會把唯一一個有點意思的事情,變得特別無聊。我可能比杜梨稍微幸運一點,之前的工作雖然也換了好幾次,但是基本上還是比較輕鬆一些,我比較善於“摸魚”。(笑)現在我只是想嘗試一下,如果不工作的話,寫作狀態會不會更好一些?

林為攀:會更好一點。李唐:但我其實覺得沒有好到哪兒去。對於我來說,工作不工作和寫作的狀態好不好之間沒有什麼特別必然的聯繫。主持人:李唐說到的這一點,青年作家問卷裡也有很多朋友提到。你一天沒有坐班打卡的壓力,有的人覺得這樣的狀態我更寫不出來東西。有的朋友說,自己工作越忙,下班之後寫作的創造力會更好。這真的是跟個性或者跟寫作狀態有關,要看每個人是不是能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調節兩方面的平衡。

我覺得,職業選擇的多樣性,確實也跟寫作的風格和題材有關,包括我們的問卷裡面有一個潛在的問題沒有說,就是“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職業作家”,現在職業作家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

問題回到杜梨這裡,你自己會希望寫作最終成為一個生計來源嗎?

杜梨:還是會吧。因為我這個人也不會幹什麼別的來謀生。我想成為一個田野調查派的作家。因為我經常出去,我有很多理工科的朋友,他們都非常優秀,好多是博士,所以我覺得這方面視野不會受限制。我對自然、對動物這些主題,比較關心。所以我覺得以後的寫作還是想關注生態。主持人:你所講的田野調查式的寫作,是承接了某一個選題去寫,還是自己對它感興趣,寫出來再投稿?杜梨:投稿是沒有,因為基本沒有雜誌願意用,就是自己寫,先不管能發到哪兒。因為我關注的話題點還是太邊緣了,起碼在中國是邊緣的,西方有一套完整的生態女性主義寫作的語境,在東方是沒有的。主持人:那你寫作的類型是虛構還是偏向於非虛構?杜梨:其實虛構和非虛構的都有。我主要是關注邊緣人群,再就是動物,這個題材根本沒有閱讀量,也不會有雜誌願意去發。主持人:這裡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寫作能不能成為一個生計的來源,也跟我們的文學生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你所認為的理想的作品,能不能進入這個生態裡被接受。這也是我們這次調查裡面的一個問題:目前的文學傳播機制,不管是雜誌、圖書出版還是網絡傳播,提供給大家的空間夠不夠大,提供給大家的途徑夠不夠多。總體上,大部分的回覆是足夠大、足夠多。但也有朋友回答是不夠,比如說李唐,你為什麼覺得“整體傳播都不能算是足夠”?李唐:我想的是,寫作的傳播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如果是從扶持青年寫作者來說,這兩三年是我感覺最好的,包括出版、發表是最好的兩三年。因為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是十幾年前,那會兒寫東西,就算是比較出名的純文學作家,出一本短篇集,也感覺很難,跟詩集差不多的感覺。市面上的青年作家作品,還都是以青春文學、校園文學為主。這兩年可能受到政策的影響,會有一些對青年作家的扶持。主持人:對出版機構來講,加大國內原創作品的比例,是一個大的趨勢。李唐:對,但從一個更大的方面來說,現在整個社會對文學的關注比以前弱了很多。剛才李壯說,在朦朧詩那會兒,可能面臨很多壓力,但是那時候他們有一些社會反響或者是討論,他們有一個目標,他們知道自己衝擊的是什麼東西。但現在社會上可能大部分人根本就不關注你到底在寫什麼,不關心寫作的事。面臨的焦慮和壓力都不一樣了。如果這個層面來說,確實還不是特別樂觀。主持人:我理解你的意思,可能對你來講,發表現在不是什麼太大的一個難題,你最近也有長篇和短篇集出版。但可能你更關注的是,作品發表、傳播出去後收到的反響,什麼人在看你的作品,或者是怎麼看待你的作品,是不是命中了你想對話的人群,這方面你覺得還是比較茫然,覺得不足夠?李唐:我自己倒不是那麼焦慮,但是整體來說有時候還是覺得不夠。主持人:你是從我們整個行業的生態來講,你自己雖然有相對順暢的發表通道,但還是接觸到這樣那樣不充足、不充分的狀況。李唐:對。主持人:我也想問問為攀,你自己出版過長篇和小說集,但你也提到給文學期刊投稿有屢投不中的情況。現在的文學生態很有意思,期刊,出版,互聯網,還有影視轉化,這幾種通道對寫作者有不同方向的引導。你跟不同傳播方式接觸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對吧?林為攀:對,完全不一樣。在我們剛開始寫作,開始投短篇小說的時候,90後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代名詞,沒有期刊會關注90後。要到我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期刊可能看那些老一輩寫不動了,才願意扶持一下年輕人,接二連三冒出來一些人。在此之前我投給很多個刊物沒有一個成的,還是《文藝風賞》發了我八篇小說,那個時候給我的鼓勵比現在發表給我的鼓勵更大。

出版更不一樣了,出版是更注重故事性,更注重衝突,這個可能跟影視、跟你的讀者群有關係。比如說你的小說是意識流或者是純文學,真的賣不動,沒什麼人看。我們圈子裡面寫作的人都很少看同齡人的作品,更何況一點都不關注這個圈子的讀者。他們肯定會去看一些經典的,已經留下名字的作品。這是正常的。比如說八九十年代的文學爆炸時期,那是因為“文革”十年壓抑太久,突然一放開,肯定什麼都來了。現在已經迴歸到一個正常的水平,文學就是這樣邊緣化、非主流了。

主持人:你也提到,有機會出國去了解國外的文學生態,你發現相比之下,中國的青年作家還是挺幸福的。林為攀:對,說實話,非常幸福。在國外,新人要經過著名作家的推薦,才可能會試印幾本,看看市場反響,然後才可能正式出版,非常難。但是出版之後稿費比國內的高很多,靠一本書活個五六年、七八年沒問題。可門檻很高,所以不一樣。我覺得國內的傳播機制和發表渠道發展非常多,但是有多少人看,要打個問號。主持人:這也是目前文學生產傳播中間一個很重要問題。我們的門檻不能單純說是低是高,但裡面好像有一些不規律性,造成了大家的困擾。

索耳你也在問卷裡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整個文學傳播能否有效精準地抵達目標群體,或者像前面提到的,同樣是青年作家,大家有不同的專注方向,是不是應該有更合理的分化?

索耳:說到我們的文學傳播渠道到底是匱乏還是過剩,我覺得要看跟誰比,跟什麼比。如果是跟國外相比的話,我比較認同林為攀說的,因為國內有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文學形態和相對應的文學傳播渠道,但是在國外,文學傳播基本上是依靠商業和資本鏈條來產生的。打個比方,國外一個作者寫完一篇小說,可能第一時間是聯繫他的經紀人,或者是聯繫他比較熟悉的書商,依靠的是國外成熟穩定的圖書市場。如果是國內的話,我們的作者寫完小說,可能第一時間聯繫的是期刊編輯。

當然我們也有書商,也有網絡上的媒體,但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渠道非常寬廣,甚至剛才區分的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形態,也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其實是互相滲透,而且是互生共融的。比如說徐老師你編的《中華文學選刊》,也會關注網絡作者,還有像何平老師主持的“花城關注”欄目,之前《青年文學》也做了一期“生活·未來·鏡像”專號,關注了各種互聯網寫作平臺,包括“押沙龍”這樣的“民間組織”。

但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繁榮和共融,背後也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和割裂。比如說一本書出來的話,可能在體制內一片好評,但是在豆瓣上卻有差評。(主持人:不要舉例子,千萬不要舉例子。)(笑)如果一本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按期刊的標準卻覺得是“不入流”的文學,這裡面甚至帶有一種“偽精英主義”的鄙視。但是這種鄙視、割裂,其實很有趣,它其實代表了一種,我們的文化當中,我們這個社會裡面,代際和群際之間割裂的投射,因為我們的文化其實是一種被征服的或者是被內部改造過的文化,代際之間非常不平衡,特別是一些歷史原因,導致我們現在文學接受群體非常不平衡,甚至處在非常混亂的狀態。

但是我們的市場非常龐大,因為我們人多力量大。即便是在我們的價值分流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我們的市場照樣能養作家,足以養活每一種文學。但是市場大,有它的好處,也有壞處。它的壞處就是某一種文學繁榮以後,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我們的文學生態其實非常複雜,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所在。

主持人:索耳和前面幾位所談到的,文學傳播生態的不平衡,包括寫作的分眾化,已經不只牽涉到今天“青年寫作”這個話題,而是涉及複雜的文學生態問題。那麼我們《中華文學選刊》雜誌,作為這個傳播體制內部的力量,出於職業的熱情,希望做一點有限的工作,把更為多元化的寫作實踐,納入到視野中。包括我們這次的問卷調查,特意請索耳推薦了一些還沒有進入主流視野的,互聯網上的寫作者和群體。

我相信寫作的分化是一種大勢所趨,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能有越來越多寫作者成為破壁者。未來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它的效應應該能超越自己那個小天地,超越原來那個領域、那個類型、那個傳播的空間,打破空間壁壘,影響到更多不同類型的寫作者。我希望這樣的作品能出現在今天出席這次活動的青年作家筆下。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文學×引力×青年

主題沙龍

——從《中華文學選刊》問卷調查觀察生長中的當下青年寫作

時間:8月24日星期六14:00-16:00地點:建投書局(國貿店)承辦:《中華文學選刊》協辦:BIBF、建投書局(國貿店)嘉賓:陳志煒、崔君、大頭馬、杜梨、李唐、林培源、林為攀、孫一聖、索耳、鄭在歡、李壯主持:徐晨亮(《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話題二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怎樣平衡寫作理想與生存現實的矛盾?

當下文學傳播渠道是匱乏,還是過剩?)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嘉賓:杜梨、李唐、林為攀、索耳

主持人:從杜梨這兒開始。問卷裡有一個問題是:你現在是什麼樣的職業狀態,是否想成為職業寫作者?杜梨的回覆讓我很意外,她說回覆你問題的當下,2019年3月28日,自己“徹底退休,一貧如洗地開啟職業作家生涯啦”。這是什麼樣的狀況?杜梨:當時就是發現根本沒辦法兼顧寫作和自己的職業。去年我從西班牙回來以後,又在家躺了半年,我爸我媽實在看不下去了,說趕緊找一個班兒上。我就去找工作。當時《中國新聞週刊》希望我去,但另一個工作是一個時尚男裝品牌,我說要不去學一下“生活方式”吧。結果去了那兒,累死了,跟民工一樣,每天被壓榨,每天來回上班要四個小時,一點沒有辦法兼顧寫作。常常加班到八九點,回去只想躺著。我說實在不行了,澎湃非虛構徵文大賽還有幾天就結稿了,我跟我爸媽說一定要辭職,去寫東西。我爸媽說行吧。本來辭職後還有一份給互聯網公司兼職寫稿的工作,結果剛寫完一篇,整個部門就被端了,錢到現在都沒有給我。特別慘。這半年來就一直在家寫東西。後來寫著寫著出去採訪,我做獨立採訪比較費錢,去採訪了一個獨立的搖滾樂隊,回來以後錢花光了,只剩四十塊錢,那時我就覺得職業寫作做不下去了,怎麼辦。幸好那時澎湃徵文大賽說我獲獎了,感覺還可以撐一段時間。又過兩個月,獎金還沒發,我爸媽說不行你還是去找工作吧,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容不下你在家裡啃老了,然後天天施壓,讓我去工作。主持人:我覺得杜梨的經歷本身就可以寫成一個小說。幾個月時間裡,她遭遇了與父輩的觀念碰撞,還接觸到不同行業,有實體經濟,有網絡公司,還遇到了突發意外。你說的是個人經歷,但也觸及了有普遍性的現實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話題要用“年輕之軀”這個詞,我們不是以抽象的“作家”身份來寫作,而是以一個“軀體”、一個實體,你要生活,你要跟世界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身上可能揹負著家人的或愛人的期待,甚至旁人對你有經濟上的需求。所以寫作這件事情變得不單純是一種個人行為。你自己的糾結可能來源於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講,也代表了不少青年寫作者的現狀。林為攀,你在這方面可能體會更深,因為你在社會上浮沉,在工作和寫作之間的輾轉,為時更長。林為攀:這個話題我非常有話講,我好幾次想寫成長篇,但一直沒有下筆,現在還在寫童年時候的故事。怎麼講,也是因為“新概念”嘛,“害人害己”,我從十八歲得了二等獎以後,以為自己是下一個韓寒和郭敬明,大一就退學去貴州支教。兩個月後回來,到處找工作都找不到。我為什麼從大學退學?是因為把學費花完了,六七千塊,那個時候對我來講是鉅款,老師經常催我交學費,我說家裡很困難,其實還好,他就給我爸打電話。我爸在那年六月份就收到一個來自北方的電話,說你是林為攀家長嗎,你的孩子學費一直沒交。我爸說學費已經給他了。掛掉之後我爸就給我打電話,問怎麼回事。我說誰說的,他說你班主任說的,我說不可能吧,你碰到騙子了吧。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年學費我爸還是照給我,但是我已經不在學校了。那個時候最焦慮的就是怎麼拿到畢業證,回家向我爸交代。

四年以後我已經在北京了。2013年我來的北京,2014年剛好應該是畢業的時間,我就如實交代說,爸我早就退學了,我想靠寫作生活。他說再給你一年時間——那個時候是我二十四歲——你二十五歲的時候再沒有什麼成績,就乖乖回來種田。我就說行。一年以後,我還沒出書,但是有眉目了,因為笛安老師推薦,有出版社說可以出了。我爸就又多給了我一年時間。

後來因為出了第一本書,我不用再朝九晚五地上班。之前,從2013年到2016年,我在北京幹了二十份工作。每次不是我開掉公司就是公司開掉我,我跟公司的蜜月期還沒度過就跑了。因為我每天像下蛋的母雞一樣要寫作,我從來不相信公司洗腦什麼的,給你多少錢,給你什麼獎金,我從來不信這一套,我只信從我筆下寫出來的文字。因為我的靈感很多,寫作還挺勤奮的,所以每隔一兩個月就會想寫。

我從二十四歲嘗試寫長篇,太累了,寫得頭髮禿了,好在現在茂密的黑髮長回來了(笑)。第一部小說完全以失敗告終,結構、情節都一塌糊塗。我那時候喜歡加繆,他二十七歲寫出了《局外人》。我覺得離二十七歲也不遠,我也要寫出下一本《局外人》。後來發現這個東西要先嚐試才行。

出的書是第二部長篇,《追隨他的記憶》。那個書一出來,我去找工作再也不用拿一大堆雜誌說我有寫作的能力,我也不用再回答那些答過數百遍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退學,為什麼沒有讀大學。出書之前,我回答這個問題,別人都說你是傻子,說怎麼為了寫作放棄學歷,這不是開玩笑嗎。出了書之後他們就相信了,對我的稱呼也從“小林”變成“林老師”(笑)。

2016年開始接了幾個劇本,但是現在沒有拍出來。因為不用上班,我可以一邊寫劇本,一邊寫小說。我接過一部網絡科幻電視劇,二十四集,由我和另外一個編劇承擔,剛開始真的是摸不著門道。我覺得太難了,我要放棄。很認真地寫完後,人家說,你看林為攀你真的是負擔太重了。從那以後我就放飛了,隨便寫了反而人家很喜歡,說你已經掌握劇本編劇的要領了(笑)。

現在製片人要的時間是七天一集,一萬多字,我一下午就完成,其他六天我就寫自己的長篇。我用寫二十四集劇本的時間,同時寫了兩部長篇。

我最近寫了一個關於客家文化的長篇,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感悟到的。我祖上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書香門第,我曾祖父那一代被打倒了,所以文化的根在我父輩這一代斷了,由我再接上去。

主持人:所以為攀你在回覆我們的問卷時說:“現在的生活狀態已經無限接近職業作家”。林為攀:每天是自由職業。主持人:但是你會接一些項目。林為攀:項目別人會給我推。每次跟投資人吃飯就吹牛,我也學會一點。主持人:那你在經濟壓力和寫作理想之間達到某種平衡了嗎?林為攀:達到了平衡。現在如果要買房會有壓力,不用買房完全沒有壓力,我可以隨性過。當然如果有孩子了會不一樣,目前沒有想。我2013年來“北漂”,前四年住地下室,一個月四百多塊的房租我都交不起。要是沒有地下室住,那可能就會被迫回家。主持人:杜梨和林為攀兩個人都非常有經歷。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寫作的理想其實是和很多現實因素相關的,當然也和自身能力,包括機遇相關。關於職業這個話題,我們也從這次問卷裡整理出一些數據。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是否願意希望成為職業作家”,這一題的回覆,我們大致作了歸類,已經是職業作家或半職業作家,願意成為職業作家,包括願意將其作為選項的,有66位;其他51位,有的是不希望職業寫作,有的限於條件,沒辦法職業寫作,還有一些說沒想過這個問題。

與此相關,當代青年作家職業分佈情況我們也做了調查。從117位受訪作者的情況看,已經是職業寫作或自由職業狀態寫作的有20%;有30%從事與寫作關係較為密切的職業,如文學期刊編輯、在文學機構任職或在高校從事相關專業教學研究;剩下50%從事其他行業,最為集中的是影視、互聯網、新聞、教育等行業,有一部分受訪者從事的是理工科專業相關的工作。

交叉分析兩組數據,特別有意思的是,成為職業作家的意向,現從事其他行業者,要高於從事與寫作關係較為密切職業者,也就是說,很多在寫作的文學編輯、文學研究者、文學教師,更不傾向於讓寫作職業化。當過文學編輯的90後作家索耳,也是其中之一,你明確說不希望寫作職業化,為什麼?

索耳:現實層面的話,我可能經歷沒有杜梨、林為攀這麼多。我不希望讓寫作成為一種職業,因為如果一個東西變成你的工作或者變成一種生存捆綁的話,必然會束縛你自己的發展空間。而且我們知道,現在寫作狀態非常複雜,各種生態也是非常複雜的。當你進入這個行業,被一些既有的規矩所捆綁,必然會使你受到限制。我希望更自由一些。

我之前在《當代》當編輯,現在是跨行了,到了藝術行業。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之後,它所接觸的是最原始,最original的東西,這個東西會對我的寫作有啟發。(主持人:你所說的“原始”是指什麼?)就是一個領域,你開始接觸的話,會帶給你陌生感或者新穎的東西。跟藝術家交流,會有啟發感。當你在寫作領域涉足這麼長時間以後,會對你有一種阻礙,有很多隔閡在裡面。所以我想換一個環境,轉換一下思維,所以就選擇去了藝術行業。但是發現到了藝術行業之後也很累。你接觸的東西太多,一開始是新鮮,後來做多了,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新鮮、沒有那麼有趣,這個興趣是隨時間而消退的……

主持人:我理解索耳的意思是說,他憂慮某種職業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模型,會限制思維發散性的延伸。下一個問題我想請李唐來聊聊,你發表作品也非常早,相信也經歷過寫作與職業的糾結。你目前暫時是自由職業的狀態,是吧,這個過程裡的體會是什麼樣的?李唐:我挺贊成索耳說的,我也不想把寫作變成職業。假如不用上班,又不用靠寫作掙錢,我覺得還挺好的。(笑)

我不想靠寫作為生,因為這樣會把唯一一個有點意思的事情,變得特別無聊。我可能比杜梨稍微幸運一點,之前的工作雖然也換了好幾次,但是基本上還是比較輕鬆一些,我比較善於“摸魚”。(笑)現在我只是想嘗試一下,如果不工作的話,寫作狀態會不會更好一些?

林為攀:會更好一點。李唐:但我其實覺得沒有好到哪兒去。對於我來說,工作不工作和寫作的狀態好不好之間沒有什麼特別必然的聯繫。主持人:李唐說到的這一點,青年作家問卷裡也有很多朋友提到。你一天沒有坐班打卡的壓力,有的人覺得這樣的狀態我更寫不出來東西。有的朋友說,自己工作越忙,下班之後寫作的創造力會更好。這真的是跟個性或者跟寫作狀態有關,要看每個人是不是能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調節兩方面的平衡。

我覺得,職業選擇的多樣性,確實也跟寫作的風格和題材有關,包括我們的問卷裡面有一個潛在的問題沒有說,就是“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職業作家”,現在職業作家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

問題回到杜梨這裡,你自己會希望寫作最終成為一個生計來源嗎?

杜梨:還是會吧。因為我這個人也不會幹什麼別的來謀生。我想成為一個田野調查派的作家。因為我經常出去,我有很多理工科的朋友,他們都非常優秀,好多是博士,所以我覺得這方面視野不會受限制。我對自然、對動物這些主題,比較關心。所以我覺得以後的寫作還是想關注生態。主持人:你所講的田野調查式的寫作,是承接了某一個選題去寫,還是自己對它感興趣,寫出來再投稿?杜梨:投稿是沒有,因為基本沒有雜誌願意用,就是自己寫,先不管能發到哪兒。因為我關注的話題點還是太邊緣了,起碼在中國是邊緣的,西方有一套完整的生態女性主義寫作的語境,在東方是沒有的。主持人:那你寫作的類型是虛構還是偏向於非虛構?杜梨:其實虛構和非虛構的都有。我主要是關注邊緣人群,再就是動物,這個題材根本沒有閱讀量,也不會有雜誌願意去發。主持人:這裡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寫作能不能成為一個生計的來源,也跟我們的文學生態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你所認為的理想的作品,能不能進入這個生態裡被接受。這也是我們這次調查裡面的一個問題:目前的文學傳播機制,不管是雜誌、圖書出版還是網絡傳播,提供給大家的空間夠不夠大,提供給大家的途徑夠不夠多。總體上,大部分的回覆是足夠大、足夠多。但也有朋友回答是不夠,比如說李唐,你為什麼覺得“整體傳播都不能算是足夠”?李唐:我想的是,寫作的傳播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如果是從扶持青年寫作者來說,這兩三年是我感覺最好的,包括出版、發表是最好的兩三年。因為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是十幾年前,那會兒寫東西,就算是比較出名的純文學作家,出一本短篇集,也感覺很難,跟詩集差不多的感覺。市面上的青年作家作品,還都是以青春文學、校園文學為主。這兩年可能受到政策的影響,會有一些對青年作家的扶持。主持人:對出版機構來講,加大國內原創作品的比例,是一個大的趨勢。李唐:對,但從一個更大的方面來說,現在整個社會對文學的關注比以前弱了很多。剛才李壯說,在朦朧詩那會兒,可能面臨很多壓力,但是那時候他們有一些社會反響或者是討論,他們有一個目標,他們知道自己衝擊的是什麼東西。但現在社會上可能大部分人根本就不關注你到底在寫什麼,不關心寫作的事。面臨的焦慮和壓力都不一樣了。如果這個層面來說,確實還不是特別樂觀。主持人:我理解你的意思,可能對你來講,發表現在不是什麼太大的一個難題,你最近也有長篇和短篇集出版。但可能你更關注的是,作品發表、傳播出去後收到的反響,什麼人在看你的作品,或者是怎麼看待你的作品,是不是命中了你想對話的人群,這方面你覺得還是比較茫然,覺得不足夠?李唐:我自己倒不是那麼焦慮,但是整體來說有時候還是覺得不夠。主持人:你是從我們整個行業的生態來講,你自己雖然有相對順暢的發表通道,但還是接觸到這樣那樣不充足、不充分的狀況。李唐:對。主持人:我也想問問為攀,你自己出版過長篇和小說集,但你也提到給文學期刊投稿有屢投不中的情況。現在的文學生態很有意思,期刊,出版,互聯網,還有影視轉化,這幾種通道對寫作者有不同方向的引導。你跟不同傳播方式接觸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對吧?林為攀:對,完全不一樣。在我們剛開始寫作,開始投短篇小說的時候,90後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代名詞,沒有期刊會關注90後。要到我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期刊可能看那些老一輩寫不動了,才願意扶持一下年輕人,接二連三冒出來一些人。在此之前我投給很多個刊物沒有一個成的,還是《文藝風賞》發了我八篇小說,那個時候給我的鼓勵比現在發表給我的鼓勵更大。

出版更不一樣了,出版是更注重故事性,更注重衝突,這個可能跟影視、跟你的讀者群有關係。比如說你的小說是意識流或者是純文學,真的賣不動,沒什麼人看。我們圈子裡面寫作的人都很少看同齡人的作品,更何況一點都不關注這個圈子的讀者。他們肯定會去看一些經典的,已經留下名字的作品。這是正常的。比如說八九十年代的文學爆炸時期,那是因為“文革”十年壓抑太久,突然一放開,肯定什麼都來了。現在已經迴歸到一個正常的水平,文學就是這樣邊緣化、非主流了。

主持人:你也提到,有機會出國去了解國外的文學生態,你發現相比之下,中國的青年作家還是挺幸福的。林為攀:對,說實話,非常幸福。在國外,新人要經過著名作家的推薦,才可能會試印幾本,看看市場反響,然後才可能正式出版,非常難。但是出版之後稿費比國內的高很多,靠一本書活個五六年、七八年沒問題。可門檻很高,所以不一樣。我覺得國內的傳播機制和發表渠道發展非常多,但是有多少人看,要打個問號。主持人:這也是目前文學生產傳播中間一個很重要問題。我們的門檻不能單純說是低是高,但裡面好像有一些不規律性,造成了大家的困擾。

索耳你也在問卷裡提供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整個文學傳播能否有效精準地抵達目標群體,或者像前面提到的,同樣是青年作家,大家有不同的專注方向,是不是應該有更合理的分化?

索耳:說到我們的文學傳播渠道到底是匱乏還是過剩,我覺得要看跟誰比,跟什麼比。如果是跟國外相比的話,我比較認同林為攀說的,因為國內有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文學形態和相對應的文學傳播渠道,但是在國外,文學傳播基本上是依靠商業和資本鏈條來產生的。打個比方,國外一個作者寫完一篇小說,可能第一時間是聯繫他的經紀人,或者是聯繫他比較熟悉的書商,依靠的是國外成熟穩定的圖書市場。如果是國內的話,我們的作者寫完小說,可能第一時間聯繫的是期刊編輯。

當然我們也有書商,也有網絡上的媒體,但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渠道非常寬廣,甚至剛才區分的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形態,也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其實是互相滲透,而且是互生共融的。比如說徐老師你編的《中華文學選刊》,也會關注網絡作者,還有像何平老師主持的“花城關注”欄目,之前《青年文學》也做了一期“生活·未來·鏡像”專號,關注了各種互聯網寫作平臺,包括“押沙龍”這樣的“民間組織”。

但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繁榮和共融,背後也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和割裂。比如說一本書出來的話,可能在體制內一片好評,但是在豆瓣上卻有差評。(主持人:不要舉例子,千萬不要舉例子。)(笑)如果一本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按期刊的標準卻覺得是“不入流”的文學,這裡面甚至帶有一種“偽精英主義”的鄙視。但是這種鄙視、割裂,其實很有趣,它其實代表了一種,我們的文化當中,我們這個社會裡面,代際和群際之間割裂的投射,因為我們的文化其實是一種被征服的或者是被內部改造過的文化,代際之間非常不平衡,特別是一些歷史原因,導致我們現在文學接受群體非常不平衡,甚至處在非常混亂的狀態。

但是我們的市場非常龐大,因為我們人多力量大。即便是在我們的價值分流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我們的市場照樣能養作家,足以養活每一種文學。但是市場大,有它的好處,也有壞處。它的壞處就是某一種文學繁榮以後,內部就會產生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我們的文學生態其實非常複雜,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所在。

主持人:索耳和前面幾位所談到的,文學傳播生態的不平衡,包括寫作的分眾化,已經不只牽涉到今天“青年寫作”這個話題,而是涉及複雜的文學生態問題。那麼我們《中華文學選刊》雜誌,作為這個傳播體制內部的力量,出於職業的熱情,希望做一點有限的工作,把更為多元化的寫作實踐,納入到視野中。包括我們這次的問卷調查,特意請索耳推薦了一些還沒有進入主流視野的,互聯網上的寫作者和群體。

我相信寫作的分化是一種大勢所趨,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能有越來越多寫作者成為破壁者。未來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它的效應應該能超越自己那個小天地,超越原來那個領域、那個類型、那個傳播的空間,打破空間壁壘,影響到更多不同類型的寫作者。我希望這樣的作品能出現在今天出席這次活動的青年作家筆下。

文學×引力×青年 | 如何以年輕之軀在這個時代寫作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改版擴容

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