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籍軍人李宏以血性抒寫壯美人生六上青藏高原創拍電視劇20多部

文學 藝術 魏明倫 小說 廣元新聞 廣元新聞 2017-09-04

旺蒼籍軍人李宏以血性抒寫壯美人生六上青藏高原創拍電視劇20多部

李宏出版的部分作品。圖據《中華英才》

旺蒼籍軍人李宏以血性抒寫壯美人生六上青藏高原創拍電視劇20多部

李宏在拍攝電視劇現場。圖據《中華英才》

旺蒼籍軍人李宏以血性抒寫壯美人生六上青藏高原創拍電視劇20多部

李宏

30多年前一個初秋的下午,熾熱的陽光把滇南哈尼山寨烤得快熟透了,村莊已經稀有人走動。在一個碩大無朋的榕樹樹冠下,因為餘秋雨先生在報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劇作家魏明倫的文章,李宏已經完全被魏明倫先生的劇本所陶醉。從那天開始,李宏給自己取了個別名——“李白的堂弟”,30多年後,這個別名又成為他的網名。李宏生於川北米倉山下的旺蒼縣。也就是從那時起,李宏開始了他從純粹軍人到軍旅藝術人生的跋涉。

【人物簡介】

李宏,生於1963年9月,旺蒼人,火箭軍政治工作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1981年入伍,1988年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系,歷任戰士、幹事、指導員、科長、處長、導彈旅副政委。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編劇,專業技術四級。組織創作拍攝電視劇《石破天驚》《天嘯》《狼毒花》《戰北平》等20餘部和電影《絕戰》,作品先後榮獲“金星獎”“金鷹獎”“飛天獎”和“五個一工程”等電視劇大獎。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激情》《純情》《尋找蘇曼》《和平時光》《愛上牡丹亭》等。

□青年農民工

18歲去當兵母親流淚追著車跑了很遠

36年前,川北的鄉下仍極貧窮。一場百年不遇的洪災過後,鄉村變得更加荒蕪。搶修公路的施工間隙,農民工們有人就著涼水啃饅頭,有人打撲克,女人們做針線活。幾個推著自行車踩著泥濘的軍人,頭上的紅五星和脖子上的紅領章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一個身材高挑的青年軍官走到正在閱讀文學雜誌《萌芽》的民工小夥子面前,用“浙江牌”普通話問:“你叫什麼名字,想當兵嗎?”一身泥水的青年農民工一臉通紅地站起來說:“想,做夢都想!”

這個小夥子就是李宏。就在那年秋天,李宏真的當兵了。有鄰居惋惜地說:“這娃一定傻了,前線還在打仗呢!”一個穿花格襯衣的女子在竹林裡對李宏說,“不用你家蓋房,你不當兵我就嫁給你。”母親抹著淚水一直追著運新兵的汽車跑了很遠,直到望不見車影才停下。

□導彈旅副政委

六上青藏高原,多次參加戰略導彈實彈演習

到部隊不久,李宏就被人推薦到團宣傳股當了戰士報道員。從那以後的歲月,他的人生軌跡從少數民族山寨到小縣城,從州府到省會再到北京。他寫的報道竟然兩次上了《人民日報》頭版,多次在軍內報紙的頭條或顯著位置刊登。

李宏的履歷表上,也從戰士、幹事、指導員、科長、處長、導彈旅副政委。他六上青藏高原,多次參加戰略導彈實彈操作發射演習。他的學歷也從大專到本科再到研究生。

□中國著名作家

長篇小說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收藏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朋友合作的反映溫州兵生活的長篇報告文學在《解放軍報》等多家媒體隆重推出後,又被改編為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引起轟動。之後,他在朱春雨、江宛柳等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小說創作,先後陸續創作出版了家族史詩小說《激情》,獲得解放軍文藝獎並被改編為電視劇《兄弟海》,軍旅愛情小說《純情》,第一部拯救艾滋病患者的小說《尋找蘇曼》被多家報紙評論轉載,並再獲解放軍文藝獎。第一部反映導彈旅教育訓練改革的《和平時光》引起評論界廣泛關注,並第三次捧得解放軍文藝獎。《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都相繼發表對他文學作品的評論。

至於《愛上牡丹亭》,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國有大型企業波瀾壯闊改革的大書,寫了一年多時間。該書一經上市,立即引來好評如潮,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收藏這部作品,一家影視公司也在第一時間收購該書的版權。

□國家一級編劇

組織創作拍攝電視連續劇 20 多部

正當李宏在某新型導彈部隊代職乾得很歡的時候,組織一紙命令,讓他出任當時的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主任。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刀山火海也得闖!

這之後的10多年時間裡,李宏成功過、失敗過,有時也摔得鼻青臉腫,但他一次也沒倒下。作為國家一級編劇,他帶領團隊策劃、創作、合作拍攝了《尖刀出鞘》《天嘯》《戰火中的青春》《戰北平》等電視連續劇20多部,多部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獎盃裝了一展櫃。同時,單位還多次受到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原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表揚獎勵,榮立集體三等功,被評為全國電視行業領跑先進單位。當之無愧,李宏被評為第六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出席2016年舉行的全國第九次作家代表大會。“是軍人就要打仗,穿不穿軍裝都要為這個偉大的時代抒情,為偉大的軍隊書寫!”他如此響亮地回答。

據《新聞與成才》雜誌李夢月/文

部分綜合《中華英才》雜誌

來源:廣元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