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教程(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文學 藝術 ?? 政治 馬克思主義 歷史 考文學 2019-04-20
文學理論教程(第六章 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編輯 | 考文學

排版 | 考文學

一、名詞解釋

精神生產:精神生產作為與物質生產相對的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之一,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等活動都屬於精神生產。

藝術生產: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把藝術活動稱作“勞動”藝術,後來馬克思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稱之為藝術生產。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將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創造人的科學創見。藝術生產指藝術創造、藝術接受的活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文學活動,把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看作一個循環的生產過程,從而揭示文學的價值生成過程。

文學創造的客體:關於文學創造的客體,即文學的反映對象,文學史上有兩種影響較大的觀點:客體即自然說和客體即情感說,兩者都未能完滿而科學地闡釋這一問題。科學的解釋為:首先,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和唯一源泉;其次,作為文學創造客體的社會生活具有三個特殊性:一,文學創造的客體是整體性的社會生活;二,文學創造的客體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三,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文學創造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作家、詩人,關於這一問題,文學史上出現過許多觀點,例如主體即“模仿者”與“創造者”、“旁觀者”與“移情者”。但這些觀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較為全面的解釋為: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中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動地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又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文學創造中客體雖然處於非主導的、被動的地位,但是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中,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從這個角度說,文學創造中,客體也使主體“客體化”了。

二、簡答題

1. 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係


物質生產指人類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關係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精神生產的歷史發展和變化、不同歷史形態下的不同性質和特徵,從根本上說是被物質生產所決定的。精神生產的產生髮展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物質生產始終是精神生產發展的“動因”。

其次,精神生產一旦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它就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表現在:第一,精神生產的繁榮發展並非與物質生產絕對同步。第二,精神生產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它一旦從物質生產中獨立出來,就反過來對物質生產發生作用。

2. 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學創作的特殊性

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學創作的特殊性主要是:

(1)精神生產觀念地創造對象世界。精神生產是在精神領域中觀念地改造對象世界並創造新的觀念世界的生產。物質生產中人對對象世界的關係是一種物質實踐的關係。

(2)精神生產以符號活動來創造觀念世界。精神生產以符號為手段,因而它實質上就是一種創造觀念世界的符號活動。精神生產以符號活動來創造觀念世界;精神生產的手段是符號; 精神生產實質上是一種創造觀念世界的符號活動。

(3)精神生產是富於個性的自由創造活動。精神生產是富於個性的自由創造活動:物質生產始終受到物質世界客觀規律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工具科學化的制約;精神生產卻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更富有創造性和個性。

3. 文學創造與其他精神生產的區別

(1)文學創造與科學的區別:科學活動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範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審美化是文學區別於科學生產的特質。

(2)文學創造與宗教的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的生產,它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以審美情感去體驗和發現世界的美。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它雖然常常要藉助於審美形式去征服人,但實質上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3)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

文學創作以語言為符號。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但文學創造不是以語法意義上的語言和日常化的言語為原料的生產活動,而是以具有話語蘊藉的“話語”(即作者個人的言語行為,其中包括人物具體的獨白、對話等)為原料的生產活動。文學話語不同於一般的科學話語和日常話語。科學話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語法結構,要求說理清楚、概念明確、不注重個人色彩和風格,顯得素材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話語受現實人際關係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要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話語不僅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而且採用描寫、表現、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語。其特殊性主要在:

首先,作為敘述、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文學話語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情思,與其它二者相較,更含蓄多義,更藝術,更講技巧,更善於表達或激發情感和態度。

其次,文學話語甚至使用“陌生化語言”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普通的語言被強化、拉長、凝聚、扭曲、縮短、顛倒,這些阻拒性的話語迫使我們對語言產生強烈的意識,使對象更加具體“可感”,從而更新對那些日常言語的習慣性反映,更新這個語言所包容的生動的世界。

最後,文學語言的虛構性常常製造某種處在變化中的情境,這種敘述會出現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