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一村民家藏多卷 177 年彝文古籍 保存面臨難題

在盤州市普古鄉臥落村,五旬村民康文學保存著多卷距今 177 年的彝文古籍。由於年限長,這些古籍的封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他期盼能有渠道對這些古籍進行修復。

盤州一村民家藏多卷 177 年彝文古籍 保存面臨難題


" 倉頡造書一擔谷,孔明猜到九斗六,還有四升猜不盡,交給西天獼勒佛 ……" 打開這些祖傳的彝文古籍,村民康文學用漢語翻譯著部分內容。盤州市普古鄉及其周邊居住著不少彝族同胞,康文學是當地彝寨畢摩。他說,自己的祖父、父親均是當地畢摩,他因此傳承了相應的文化。

康文學表示,經數代相傳,他家保存下來的彝文古籍總共有厚厚的六卷,均手書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距今已有 177 年曆史。記者看到,這些古籍其中有一本是牛皮封面,有三本是麻布封面,封面已不同程度破損,部分已 " 殃及 " 到了內頁的文字。

盤州一村民家藏多卷 177 年彝文古籍 保存面臨難題


據稱,這些彝文古籍包含了《通書》、《指路》、《改罪惡》等,內容涉及彝族歷算、六十輪甲、看病、問卜、婚喪嫁娶等。彝文古籍的內容為本民族所寫,比較全面,而且比較細緻,是研究彝族歷史極其寶貴的文獻資料。康文學稱,由於這些古籍年代久遠,加之自身保存上缺乏相應的技術,他十分擔心破損會越來越嚴重,導致文字缺失,因此期盼有渠道對這些古籍進行修復。

據瞭解,關於康文學家藏的這些 " 寶貝 ",六盤水市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主任枊遠勝多年前就曾作過詳細考證,證實這些古籍內容為彝族所寫,但封面的漢字則由漢族人書寫,字體雄渾深厚。

" 古籍的內頁,記載了書寫的時間確實為道光二十二年。" 枊遠勝表示,彝文古籍是國家珍貴的歷史文獻組成部分,它不僅對於研究古代彝族文化有真實的史料價值,對研究當初的經濟、政治、文學、歷史、哲學、地理、天文曆法、語言文字、醫學、民俗、宗教等也具有重要價值。

盤州一村民家藏多卷 177 年彝文古籍 保存面臨難題


枊遠勝說,考慮到康文學家藏的彝文古籍極具價值,經相關部門反覆與康文學溝通並送評,2014 年,康文學家藏的《彝族歷算》一書,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 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國務院為此還發了證書。" 進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後,由於考慮到其個人保存存在極大的被損毀的風險,相關部門一直動員康文學將古籍存入國家圖書館,由圖書館幫助修復並保存,給康文學頒證。但由於康文學顧慮重重,因此這些古籍至今仍由他個人保管。" 枊遠勝表示,如果再這樣由個人保存下去,不排除毀損會越來越嚴重。

據瞭解,如果不願意由相關部門修復保存,康文學個人也可以請相關機構修復,但修復價格初步估算至少需要數萬元。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