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文學 藝術 文章 滏陽河 方誌河北 2017-05-02

編者按:

他是地方誌專家,他將地方文化的廣博、文學語言的練達運用在地方誌編纂中;

他是地方文化研究者,他將地方誌的嚴謹、文學的人文關懷融合在地方文化的寫作中;

他是作家,他將地方誌的歷史信息、地方文化的地域風情運用在文學創作中。

他跨界運用,融會貫通,相得益彰,但他更願意稱自已是一個紮根於史志芳園的寫作人.....

今日之《最美方誌人》,帶您瞭解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近照

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

——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參加冀皖地方誌理論研討會

從地方誌到地方文化

李春社,男,1959年3月10日出生於邯鄲市永年縣界河店鄉前曹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幼年時代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吃過糠,咽過菜。求學時期正趕上“文革”,他在混亂之中尋求一已的生活道路,那時,他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名合格的生產隊會計,正是這一理想,成就了他小學、初中紮實的學習功底。到界河店公社中學上高中後,學校三天兩頭參加勞動,課堂反而成為業餘的,高中兩年,成為不堪回首的記憶。高中畢業後,他當過農民、修河民工、民辦教師。1978年9月,他考入武安師範學校。1980年畢業後,開始了中學教師生涯。1987年至1989年在河北大學中文系學習。1990年,他調到邯鄲市峰峰礦區地方誌辦公室工作,步入志壇,從此,開始了人生新旅程。

他常常回想步入志壇的那一天。那是1990年7月的一天上午,天很熱,他到峰峰礦區地方誌辦公室報到,爬上六樓,他已是大汗淋漓。辦公室的門開著,他走進去,看到五十多歲、頭髮已斑白的侯主任正爬在桌上專注地寫志書,他叫了一聲侯主任,侯主任才從桌上抬起頭,眼睛從鏡片上面看著他:“你就是李春社?”他答:“是我。”侯主任摘下眼鏡,指著桌子對面的椅子說:“你就坐在這裡辦公。三天之內,把這些資料看完。然後幫我寫大事記。”侯主任把一撂資料推到他面前,然後又埋頭寫起來。

他開始翻閱資料。他是永年人,關於峰峰礦區,他過去沒有概念。隨著一頁頁資料的閱讀,他才發現,峰峰礦區成立於1950年,是由磁縣與武安各一部分組成的,他才知道,峰峰礦區不僅是產煤區,還是古老的磁州窯的產地,不僅有大量的煤炭資源,還有建於北齊的響堂山石窟。峰峰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建置最早在三國魏黃初三年的臨水縣。1955年還成立了省轄峰峰市。還有很多很多信息……不知怎麼的,他越讀,越願意讀,隨著一頁頁資料的閱讀,那些手寫的、油印的、報紙剪錄的經過歲月浸染的紙片,有一股撲鼻的清香,他彷彿覺得有一股清涼之風環繞全身,身上的汗慢慢地落下了。他忽然覺得,他過去三十年的歲月積累,對人生的迷茫、苦悶,對生活意義的思考與失落,在這一刻找到了,就是志,地方誌,這是一個花園,一個迷宮,一個可以探索一生的寶庫。

從那天開始,他跟隨著侯主任,開始了《峰峰志》的編纂,從《大事記》開始,串起資料的時間脈絡。1950年成立的峰峰礦區過去沒有志書,歷史資料除來源於磁縣、武安舊志外,還有許多的空白。他與侯主任一起,北上北京的各大圖書館,南下上海、南京、福建等地,查閱有關峰峰歷史與近代史的零星文獻。為了調查本土每個村的地名與沿革,蒐集散落於民間的資料,他們走遍了全區180多個村莊。峰峰是一個工礦區,工業是志書的重中之重,為此,他們跑遍了全區所有的大中型企業。

經過六年的緊張編纂,用圓珠筆寫下了整整一人多高的12開稿紙,終於完成初稿。《峰峰志》出版了,老主任退二線了,他接了侯主任的班。從此,他又開始了地方誌新的征程,將峰峰礦區地方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先後主編了《邯鄲市峰峰礦區志(1991-2006)》《峰峰礦區土地誌》《三河底村志》《陶泉村志》《八特人物誌》《邯鄲市第十三中校志》《峰峰年鑑》《峰峰人物誌》等20多部志書、七百多萬字。

許多人問過他,整天不是坐在電腦前編志,就是出門蒐集資料,你不累嗎。說實話,說不累是假的,但要說累也是假的。每天按時上班,每天按時下班,上班定心編志,下班放鬆休息,與所有的機關幹部、公務員一樣,何累之有?他從不抱怨編志有多累,相反,他總是向別人炫耀編志的享受與快樂。他常說,一個人喜歡什麼,而上天安排他就能幹什麼,而他又有能力幹好,不僅自已享受工作的快樂,而且還能得到領導和社會的賞識,名利雙收。世界上還有比更這幸運的事嗎,還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嗎。

在深耕地方誌這片土地的時候,他漸漸發現,由地方誌向深層挖掘,地方文化進入了他的視野。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赴武安蒐集地情資料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從地方文化到文學創作

峰峰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在編纂地方誌的時候,李春社多次踏上境內的鼓山,對這座聞名冀南的鼓山人文景觀漸漸產生了興趣。而滏陽河又發源於鼓山,他又追溯滏陽河的源頭,由滏陽河,而步入滏口徑,由滏口徑而步入千年古鎮彭城鎮,由彭城鎮而觸摸磁州窯,於是,在編志之餘,他一邊徜徉於歷史文獻中,一邊探險於地方文化的求索中,於是,有關地方文化的文章一篇篇地出來了,分別發表於《峰峰文史資料》《邯鄲日報》《邯鄲晚報》《邯鄲人文》雜誌,以及各種有關地方文化的選本或專集中。引來外地學者的注意,引發有關專家的討論,更引起地方政府對保護文化的熱情。如滏陽河源頭的探討,過去的觀點一直以為峰峰的黑龍洞泉是源頭,經過李春社的實地堪察,結合舊志的記載,確認滏陽河的最上源在和村鎮的金村。文章見報後,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地方政府申報,金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旅遊業也開始起步。比如山底地道,從宋金時期的“躲金洞”,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地道,歷史悠久,規模超過冉莊地道,但藏在深山人未識。李春社通過詳實的資料和考證,引起有關方面注意,現在已經開發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是邯鄲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2007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分別出版了由他編著的《峰峰礦區第一位中共黨員—張學孔傳》。作為政協委員和文史專家,他參與《峰峰文史資料》第一輯的編輯,參與主編了《峰峰文史資料》第五輯、第六輯、第七輯,並撰寫30多篇、近15萬字的署名文史文章,在《峰峰文史資料》發表,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多篇被《邯鄲日報》《邯鄲晚報》選載。2010年,李春社綜合歷史考證成果,結合地方誌的資料,主編了集峰峰礦區萬年曆史於一書的《峰峰通鑑》,將歷史事件、人物、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等,融入編年史中,一書在手,峰峰的歷史盡在其中。出版後,在邯鄲文化界反響強烈,獲得好評。

2015年5月至9月,為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應《邯鄲日報》社之約,在“叢臺週刊”開設“邯鄲抗戰紀事”專欄,至8月底,累計已發表抗戰文章十七篇,還有數篇待發。

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中,他被歷史文化深深地感動了,為了更好地表達、抒發他的激情,他又在工作之餘,開始了文學創作。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到鄉下調研古民俗與古民居

從文學創作再回地方誌

早在80年代“文化啟蒙”的浪潮中,李春社就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文學創作。由於在文學上的成就,1987~1989年,他離職到河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學習。兩年時間裡,他利用七個借書證,像海綿吸水般地閱讀,將中國經典著作,和西方人文社科、文學名著盡裝肚中。使他從一個文學青年,變成一個學者型的寫作者。他將寫作看成是對邯鄲地域文化的記憶,這種記憶不僅是外在的,更是心靈的,不僅是時間上的歷史,更是精神上的歷史。他喜歡用西方哲學和觀念作參照,用中國哲學作歷時性的比較,來研究當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的作品在字裡行間,都浸透著全人類的視角,讓讀者能夠從更廣泛的領域,來認識當下的人物和故事,產生更多的思考和聯想。

多少年來,寫作成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他在一篇札記中寫道:“如果我不寫作,這段留在我心裡的記憶,便會沉在時間的汙泥裡,慢慢地死去了。雖然我沒有任何義務非要寫作。可是,當我放棄寫作的時候,曾經經歷過、觸摸過、體驗過、甚至理解過的歲月,會在遙遠的地方悲鳴,他們的死,跟讓我死一樣,令我難過。為了不讓自己死,我開始寫作。”

他的寫作,總是關乎他生命中的邯鄲,邯鄲構成他寫作的氣味與空氣。這是他的故鄉。華北平原、太行山東麓,成為他靈魂深處氣味的來源,那裡的人、那裡的事、那裡的鄉土氣息讓他魂牽夢繞,是他的靈魂中要棲息的、讓他的人物要生活的舞臺。人物的悲與喜、痛與樂、生存的悖論與悲壯,都結合了他在故鄉的感受,他的經驗來自於那裡,他的性格也來自於那裡,他的血液中流著那裡的基因,因此,他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是故鄉的一個夢幻。他的中篇小說《皇天后土》、《鬼打牆》和《玉米之香》、《十重婚》等等,就是故鄉一種夢幻的表達。他計劃還要寫一個長篇,好淋漓盡致地寫出邯鄲的大夢幻。

他關注磁州窯。中國是一個陶瓷大國,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陶瓷密切相關,每日三餐都要端碗,都要跟陶瓷親密接觸。而他恰好生活在峰峰,由於職業的緣故,他研究地方史志,對磁州窯,這座北方最大的民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窯工的生活、命運、釉泥、窯火,成為他離開故鄉後失落的一種泥土氣息的最好補償。中篇小說《窯火》是他第一次嘗試寫磁州窯,在《章回小說》發表後,特別是在《邯鄲晚報》連載後,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他還完成了一部三十六集以磁州窯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本,他期望憑自己的努力,表達邯鄲地域上的東西,讓邯鄲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故事和夢幻被中國、乃至世界所瞭解和共賞。

如果說李春社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那是他的花,李春社的根,還是在地方誌中,地方誌才是他內心的文化之根。2012年,李春社從邯鄲市峰峰礦區黨史區志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居二線。隨後,他參與主編了《邯鄲農業志》。應邯鄲市政府之邀,參加新編《邯鄲市志》編纂,並擔任副主編。在幾位老編輯中,因他年紀最小,語言運用純熟,具有整體架構的能力,還會用電腦,由此,他擔當了志書一至四卷的總纂任務。他是總纂者,同時也是章節目的編纂者,對他來說,編纂地市合併後的第一部“大邯鄲”市志,是挑戰,更是一次學習機會,他勇於接受挑戰,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他的視野從一個區、一個縣擴展到整個邯鄲,而大邯鄲合併前,許多資料缺失,特別是某些專題沒有前人做過系統研究,這為新志編纂帶來困難。如有關文化的邯鄲古代文學史、邯鄲音樂史方面的,有關經濟的邯鄲紡織業、陶瓷業、冶金業的演變過程等等。這些內容在編纂中都是從頭學習,從頭研究,最終完成“縱不斷線”的。他與同事們同心合力,僅用四年時間,完成了五卷本700多萬字的志稿。

李春社筆耕多年,獲得了許多方面的榮譽。在史志領域,他多次榮獲河北省、邯鄲市修志先進工作者;2008年5月他主編的《峰峰年鑑》被河北省評為書籍類優秀成果獎,其論文《論地方誌編纂中的主編意識》獲省優秀論文獎。他是河北省地方誌專家組成員之一,參與省內縣區志的評審,並被聘為新編《邯鄲市志》副主編。《鄉音》雜誌和《邯鄲日報》等媒體對他的先進事蹟進行了報道;2007年、2012年兩次當選區“十佳政協委員”稱號。在文學領域,他榮獲峰峰礦區“文藝振興獎”,2007年當選邯鄲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是河北省文學院第四期籤協作家,擔任峰峰礦區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他的電影劇本《我的母親》拍成後已經在全國公映,即將參加北京青年電影展。

「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最美方誌人」紮根史志芳園的寫作人——記邯鄲市方誌專家、作家李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