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地方海事局赴保山市善洲林場和松山戰役遺址開展紅色教育

文物 林業 中國水運網 2017-08-03

本報訊(通訊員 樑紅巖 文/圖)7月26日至27日,大理州地方海事局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赴保山市施甸縣善洲林場和龍陵縣臘勐鄉松山戰役遺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林場以楊善洲精神為鏡子,正衣冠,樹形象,對照檢查、尋找差距,提高自我淨化,並通過實地參觀松山戰役遺址,提高全體黨員的愛國主義和奉獻意識。

大理州地方海事局赴保山市善洲林場和松山戰役遺址開展紅色教育

楊善洲(1927.01—2010.10),男,漢族,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人,2011年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1951年5月參加工作,1952年11月入黨,曾任保山地委書記(相當於現在的州委書記),1988年6月退休以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楊善洲在退休之後,獲得“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獎章”、“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被譽為“活著的孔繁森”。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習近平同志做出重要批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學習楊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世界觀立身;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權力觀用權;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事業觀幹事;就要像他那樣以正確的群眾觀做人。”

州地方海事局的全體黨員在楊善洲同志陵墓前敬獻了花籃、深深鞠躬並重溫了入黨誓詞,以此表達對楊善洲的無限哀思和敬意,隨後,大家瞻仰楊善洲陵墓,在碑林前聆聽了13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參觀了“善洲小道”、“善洲窩棚”和楊善洲事蹟陳列室。鬱鬱蔥蔥的山林見證著楊善洲生前草帽書記、心繫群眾、艱苦奮鬥、奉公忘私、造福一方的感人事蹟,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黨員。大家都紛紛表示:要以老書記為榜樣,堅定信念、對黨忠誠;要學習楊善洲老書記大公無私、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爭做清正廉潔的表率。要以老書記為鏡子,始終堅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潔,以敬畏之心、戒懼之意用好手中權力,自覺接受船戶的監督,努力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松山位於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其戰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於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還與騰衝,龍陵形成犄角之 勢,互相呼應,松山不克,滇緬公路不通,交通運輸困難,反攻龍陵、騰衝,就會得而復失。衛立煌、宋希濂、李彌、何紹周等中國名將先後帶領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現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歷時95天,先後出動10個團2萬人,國軍共傷亡7763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取得了最終勝利,戰役的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在戰場遺址上,州地方海事局的黨員們親眼目睹了日軍修建隱藏在地下約3層樓高的地堡、遠征軍攻山深1.8米的戰壕、遺留的彈坑、大爆炸坑、日軍縱橫交錯的射擊點、日軍發電站、抽水站、慰安所和中國軍隊和日軍拼刺刀的場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爭遺址,訴說著我們今天的和平是無數先烈們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在中國遠征軍雕像前,大家默哀致敬,都在心裡默默說著:“我們要倍感珍惜現在的和平、幸福生活,要忠於黨、忠於人民、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