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文物 黃河 唐朝 元朝 明朝 歷史不還 2018-12-04

文/青山獨往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從古至今,河流對於人類的生存繁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文明就是在大河邊產生的。而作為北方水系的代表,世人對黃河真是又愛又恨。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愛的是其養育了一方水土,而恨則是因為其喜怒無常,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統治者都非常注重對黃河的治理,但說實話效果並不明顯,就算是到了乾隆時期,黃河依舊發生了決堤現象,很多大臣因為治理不佳而丟了腦袋。而在唐朝的時候,統治者推行的一項措施卻保證了當地一直風調雨順。

唐朝的時候,山西境內的蒲津渡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位於黃河東岸。但渡口上的橋樑已經非常老舊,還是使用的竹板橋,黃河發大水的時候非常危險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而這個地方歷來就容易發大水,所以當地官員為此擬了一道摺子,請中央撥款修橋。當時皇帝對此事比較重視,而且朝廷也有錢,於是就想下決心將此事解決掉。

皇帝的意思很明確,除了要新修渡橋以外,還要治理好當地的洪澇災害。於是就命相關機構打造了鐵牛,牛在易經中屬土,古人認為土能夠抵禦洪水,正所謂“水來土淹”。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打造的鐵牛一共四座,每座重大40噸,為純鐵製成,邊上還有四個牽牛人和鐵柱,所耗費的鐵量在當時可是一大筆數字。古時候鐵產量並不高,恐怕也只有唐朝鼎盛時期能有如此大的手筆。

黃河鐵牛造型雄偉,長度達3米,寬1.3米,高度接近2米,這與尋常人家的牛有著很大差別。而有意思的是,這些鐵牛歷經了1200餘年,到上世紀末被發現時,沒有絲毫變樣,看不出歲月腐蝕的痕跡,令人不可思議。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此前由於黃河改道,鐵牛一直沉睡在河底,直到上世紀末才被文物部門發掘出,但至今仍舊栩栩如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重的國寶級文物了。

而鐵牛的功能有兩個,一是連接兩岸的鐵鏈,用作交通。也就是從當時開始,蒲津渡的橋樑變成了鐵鏈橋。此後鐵牛依然發揮著作用,比如說元朝時期當地的渡橋被毀掉了,而明朝皇帝此後則利用鐵牛四度進行建橋。還有就是鎮守黃河,現在看來也許有些迷信,但鐵牛坐鎮蒲津渡以後,當地確實沒再怎麼發過大水。

中國最重國寶鎮守黃河1200餘年,曾沉入海底,打撈上來仍栩栩如生

如今,當地的大橋早已換成了現代化設施,而鐵牛一直佇立在黃河東岸,儘管現在已無用武之地,但其卻成了當地的標誌。據瞭解,鐵牛建成以後,當地一直風調雨順,因此民眾對於其有著深厚的感情。

此前文物部門想將鐵牛移送到博物館進行保存,但當地民眾卻持反對意見,因為其不光是一件文物,還是好幾代人的情感寄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