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我在梵高自畫像中看到了什麼?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角落,那個極其昏暗的小展廳裡,“梵高”被囚禁在覆有玻璃的牆壁中。

在簡陋的畫板上,梵高用廉價的顏料,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張力的自畫像。藍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鬍鬚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樹,筆觸躍過筆直堅挺的鼻樑奔向那雙綠眸與眉宇的中心,在這處憂鬱和熱情的焦點四散開去,爬過綠色的眼睛,爬過橫亙額頭的帽子,爬過金紅色的鬍鬚,乾淨利落地嵌進“藍天”和“泥土”裡。

在整幅畫中,你無法找到一條明確的線條,無論是面部、衣服,還是那頂灰色的氈帽。它們粗糙、不完整,卻是完全按照梵高的個性整理過的。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我在梵高自畫像中看到了什麼?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角落,那個極其昏暗的小展廳裡,“梵高”被囚禁在覆有玻璃的牆壁中。

在簡陋的畫板上,梵高用廉價的顏料,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張力的自畫像。藍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鬍鬚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樹,筆觸躍過筆直堅挺的鼻樑奔向那雙綠眸與眉宇的中心,在這處憂鬱和熱情的焦點四散開去,爬過綠色的眼睛,爬過橫亙額頭的帽子,爬過金紅色的鬍鬚,乾淨利落地嵌進“藍天”和“泥土”裡。

在整幅畫中,你無法找到一條明確的線條,無論是面部、衣服,還是那頂灰色的氈帽。它們粗糙、不完整,卻是完全按照梵高的個性整理過的。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

在馬奈之前,從來不曾有人像梵高這樣畫畫。他並沒有將基本色逐步過度地排列在一起,對許多細節乾脆不去描繪,也不把色彩、線條、光和影處理得邊緣明確,而是顫動的,彷彿是相互滲透的。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派。

我像釘子一樣釘在梵高畫像的前方,完全沉浸在梵高的世界,並強迫自己搜腸刮肚去尋找一切關於梵高的細枝末節,但終於還是經由他自己的語言進入這幅油畫。

這幅自畫像是梵高1887年在巴黎創作的。在巴黎,梵高結識了保爾·高更、畢沙羅、圖魯茲·勞特雷克等一批印象派畫家。巴黎的藝術氣息和印象派的畫家們讓梵高領悟到了使繪畫發生徹底改革的一種簡單方法:印象派的畫家們使他們的畫上面充滿了空氣!他們發現了光和呼吸、空氣和太陽,他們是透過存在於這震顫的流體中的各種數不清的力來看事物的。

初次接觸印象派,梵高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夢,他欣喜,甚至癲狂起來!平塗的、薄薄的表面沒有了,情感上的冷漠不見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把繪畫浸泡在裡面的那種褐色肉汁也蕩然無存了,繪畫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使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在人、植物、動物從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陽,然後又向下匯聚到同一個中心的運動中,一切生命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統一體。

這似乎讓梵高看清了藝術本身,讓他第一次深切地思考起來:照相機和院士們會製造精確的複製品;畫家們則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性情,透過他們作畫時所置身在內的、被太陽照亮的空氣去觀察一切。這是有生命的、流動的、充實的空氣,對畫面中的物體起了作用。而在學院派看來,空氣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塊恐怖的空間,他們只是把生硬的、固定的物體放到這個空間裡,彷彿失去了靈魂的喪屍。

這張自畫像也是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儘管他對之理解很慢,並且始終沒有全部認同其主張,但它卻改變了梵高對色彩的看法。可以說,梵高是從這幅畫開始才迷戀色彩的——“永遠記住今天藝術所需要的是非常鮮活的東西,是強化有力的色彩。”“我變得越醜、越窮、越有病,我越要通過創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複仇。”

孤獨而瘋狂的天才,如何終結自己?

“但凡優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個半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梵高他不是個半瘋,他是個完全的瘋子:他不僅是個精神上的瘋子,也是個藝術上的瘋子。

在1886-1889年,梵高以驚人的耐力畫了40多幅自畫像。“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包著耳朵的自畫像”、“有日本畫的自畫像”,等等。這些作品讓我們感覺到了這位藝術家緩慢而痛苦的進展,從巴黎這塊印象派的陷阱,朝著心的方向在阿爾充滿激情的爆發,又在聖雷米、奧維爾集聚了多年辛勤勞動的全部心血,然後崩潰……然後為自己的理想而與自己的精神和肉體艱苦鬥爭,然後慢慢地走向邊緣,然後離去……離去……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我在梵高自畫像中看到了什麼?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角落,那個極其昏暗的小展廳裡,“梵高”被囚禁在覆有玻璃的牆壁中。

在簡陋的畫板上,梵高用廉價的顏料,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張力的自畫像。藍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鬍鬚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樹,筆觸躍過筆直堅挺的鼻樑奔向那雙綠眸與眉宇的中心,在這處憂鬱和熱情的焦點四散開去,爬過綠色的眼睛,爬過橫亙額頭的帽子,爬過金紅色的鬍鬚,乾淨利落地嵌進“藍天”和“泥土”裡。

在整幅畫中,你無法找到一條明確的線條,無論是面部、衣服,還是那頂灰色的氈帽。它們粗糙、不完整,卻是完全按照梵高的個性整理過的。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

在馬奈之前,從來不曾有人像梵高這樣畫畫。他並沒有將基本色逐步過度地排列在一起,對許多細節乾脆不去描繪,也不把色彩、線條、光和影處理得邊緣明確,而是顫動的,彷彿是相互滲透的。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派。

我像釘子一樣釘在梵高畫像的前方,完全沉浸在梵高的世界,並強迫自己搜腸刮肚去尋找一切關於梵高的細枝末節,但終於還是經由他自己的語言進入這幅油畫。

這幅自畫像是梵高1887年在巴黎創作的。在巴黎,梵高結識了保爾·高更、畢沙羅、圖魯茲·勞特雷克等一批印象派畫家。巴黎的藝術氣息和印象派的畫家們讓梵高領悟到了使繪畫發生徹底改革的一種簡單方法:印象派的畫家們使他們的畫上面充滿了空氣!他們發現了光和呼吸、空氣和太陽,他們是透過存在於這震顫的流體中的各種數不清的力來看事物的。

初次接觸印象派,梵高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夢,他欣喜,甚至癲狂起來!平塗的、薄薄的表面沒有了,情感上的冷漠不見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把繪畫浸泡在裡面的那種褐色肉汁也蕩然無存了,繪畫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使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在人、植物、動物從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陽,然後又向下匯聚到同一個中心的運動中,一切生命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統一體。

這似乎讓梵高看清了藝術本身,讓他第一次深切地思考起來:照相機和院士們會製造精確的複製品;畫家們則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性情,透過他們作畫時所置身在內的、被太陽照亮的空氣去觀察一切。這是有生命的、流動的、充實的空氣,對畫面中的物體起了作用。而在學院派看來,空氣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塊恐怖的空間,他們只是把生硬的、固定的物體放到這個空間裡,彷彿失去了靈魂的喪屍。

這張自畫像也是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儘管他對之理解很慢,並且始終沒有全部認同其主張,但它卻改變了梵高對色彩的看法。可以說,梵高是從這幅畫開始才迷戀色彩的——“永遠記住今天藝術所需要的是非常鮮活的東西,是強化有力的色彩。”“我變得越醜、越窮、越有病,我越要通過創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複仇。”

孤獨而瘋狂的天才,如何終結自己?

“但凡優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個半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梵高他不是個半瘋,他是個完全的瘋子:他不僅是個精神上的瘋子,也是個藝術上的瘋子。

在1886-1889年,梵高以驚人的耐力畫了40多幅自畫像。“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包著耳朵的自畫像”、“有日本畫的自畫像”,等等。這些作品讓我們感覺到了這位藝術家緩慢而痛苦的進展,從巴黎這塊印象派的陷阱,朝著心的方向在阿爾充滿激情的爆發,又在聖雷米、奧維爾集聚了多年辛勤勞動的全部心血,然後崩潰……然後為自己的理想而與自己的精神和肉體艱苦鬥爭,然後慢慢地走向邊緣,然後離去……離去……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我在梵高自畫像中看到了什麼?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角落,那個極其昏暗的小展廳裡,“梵高”被囚禁在覆有玻璃的牆壁中。

在簡陋的畫板上,梵高用廉價的顏料,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張力的自畫像。藍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鬍鬚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樹,筆觸躍過筆直堅挺的鼻樑奔向那雙綠眸與眉宇的中心,在這處憂鬱和熱情的焦點四散開去,爬過綠色的眼睛,爬過橫亙額頭的帽子,爬過金紅色的鬍鬚,乾淨利落地嵌進“藍天”和“泥土”裡。

在整幅畫中,你無法找到一條明確的線條,無論是面部、衣服,還是那頂灰色的氈帽。它們粗糙、不完整,卻是完全按照梵高的個性整理過的。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

在馬奈之前,從來不曾有人像梵高這樣畫畫。他並沒有將基本色逐步過度地排列在一起,對許多細節乾脆不去描繪,也不把色彩、線條、光和影處理得邊緣明確,而是顫動的,彷彿是相互滲透的。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派。

我像釘子一樣釘在梵高畫像的前方,完全沉浸在梵高的世界,並強迫自己搜腸刮肚去尋找一切關於梵高的細枝末節,但終於還是經由他自己的語言進入這幅油畫。

這幅自畫像是梵高1887年在巴黎創作的。在巴黎,梵高結識了保爾·高更、畢沙羅、圖魯茲·勞特雷克等一批印象派畫家。巴黎的藝術氣息和印象派的畫家們讓梵高領悟到了使繪畫發生徹底改革的一種簡單方法:印象派的畫家們使他們的畫上面充滿了空氣!他們發現了光和呼吸、空氣和太陽,他們是透過存在於這震顫的流體中的各種數不清的力來看事物的。

初次接觸印象派,梵高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夢,他欣喜,甚至癲狂起來!平塗的、薄薄的表面沒有了,情感上的冷漠不見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把繪畫浸泡在裡面的那種褐色肉汁也蕩然無存了,繪畫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使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在人、植物、動物從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陽,然後又向下匯聚到同一個中心的運動中,一切生命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統一體。

這似乎讓梵高看清了藝術本身,讓他第一次深切地思考起來:照相機和院士們會製造精確的複製品;畫家們則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性情,透過他們作畫時所置身在內的、被太陽照亮的空氣去觀察一切。這是有生命的、流動的、充實的空氣,對畫面中的物體起了作用。而在學院派看來,空氣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塊恐怖的空間,他們只是把生硬的、固定的物體放到這個空間裡,彷彿失去了靈魂的喪屍。

這張自畫像也是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儘管他對之理解很慢,並且始終沒有全部認同其主張,但它卻改變了梵高對色彩的看法。可以說,梵高是從這幅畫開始才迷戀色彩的——“永遠記住今天藝術所需要的是非常鮮活的東西,是強化有力的色彩。”“我變得越醜、越窮、越有病,我越要通過創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複仇。”

孤獨而瘋狂的天才,如何終結自己?

“但凡優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個半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梵高他不是個半瘋,他是個完全的瘋子:他不僅是個精神上的瘋子,也是個藝術上的瘋子。

在1886-1889年,梵高以驚人的耐力畫了40多幅自畫像。“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包著耳朵的自畫像”、“有日本畫的自畫像”,等等。這些作品讓我們感覺到了這位藝術家緩慢而痛苦的進展,從巴黎這塊印象派的陷阱,朝著心的方向在阿爾充滿激情的爆發,又在聖雷米、奧維爾集聚了多年辛勤勞動的全部心血,然後崩潰……然後為自己的理想而與自己的精神和肉體艱苦鬥爭,然後慢慢地走向邊緣,然後離去……離去……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這些畫面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個真實的梵高: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

那些年是梵高最艱苦的幾年。梵高已經三十多歲,卻依舊沒有收入,每月要靠弟弟提奧·梵高供給生活費。這給他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在1890年,提奧所在的古比爾公司上層威脅他辭職,更讓梵高不安的是,正在那時提奧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大量的錢去醫治,這意味著提奧將沒有能力再供養哥哥梵高,這幾乎把梵高逼得發狂。最終,梵高因生活上的壓力以及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他將左輪手槍壓在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

也許梵高自己都後悔給自己那一槍。他拖著中彈的身體,從瓦茲河畔走了幾公里回到奧維爾的住處,在那裡熬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幾十個小時,那年他才37歲。梵高就像是一種急速還原的泥土,在經歷風霜雨雪之後驟然迴歸大地。

其實在當時的藝術屆裡,梵高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被尊稱為“大師”了,當然,這也是支撐他不斷畫下去的原因。但是,那時的梵高才剛剛接觸印象派沒多久,加上市場本身也不是很好,他還是“小眾”了點,或許再等等,曙光就來了。但對於一個“瘋子”而言,他是沒有那個耐心的。

"

在我看過的所有畫展中,有一場展覽令我刻骨銘心,也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它。

那是2011年9月,“梵高”來了,還帶來了他那些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們。作為一名藝術信徒,能親身感受梵高那充滿熱情的精魂和熾烈燃燒的藝術火焰,我已滿足。甚而感覺幸福來得太快,不知如何消受。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我在梵高自畫像中看到了什麼?

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角落,那個極其昏暗的小展廳裡,“梵高”被囚禁在覆有玻璃的牆壁中。

在簡陋的畫板上,梵高用廉價的顏料,鮮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張力的自畫像。藍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鬍鬚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樹,筆觸躍過筆直堅挺的鼻樑奔向那雙綠眸與眉宇的中心,在這處憂鬱和熱情的焦點四散開去,爬過綠色的眼睛,爬過橫亙額頭的帽子,爬過金紅色的鬍鬚,乾淨利落地嵌進“藍天”和“泥土”裡。

在整幅畫中,你無法找到一條明確的線條,無論是面部、衣服,還是那頂灰色的氈帽。它們粗糙、不完整,卻是完全按照梵高的個性整理過的。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

在馬奈之前,從來不曾有人像梵高這樣畫畫。他並沒有將基本色逐步過度地排列在一起,對許多細節乾脆不去描繪,也不把色彩、線條、光和影處理得邊緣明確,而是顫動的,彷彿是相互滲透的。這就是所謂的印象派。

我像釘子一樣釘在梵高畫像的前方,完全沉浸在梵高的世界,並強迫自己搜腸刮肚去尋找一切關於梵高的細枝末節,但終於還是經由他自己的語言進入這幅油畫。

這幅自畫像是梵高1887年在巴黎創作的。在巴黎,梵高結識了保爾·高更、畢沙羅、圖魯茲·勞特雷克等一批印象派畫家。巴黎的藝術氣息和印象派的畫家們讓梵高領悟到了使繪畫發生徹底改革的一種簡單方法:印象派的畫家們使他們的畫上面充滿了空氣!他們發現了光和呼吸、空氣和太陽,他們是透過存在於這震顫的流體中的各種數不清的力來看事物的。

初次接觸印象派,梵高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夢,他欣喜,甚至癲狂起來!平塗的、薄薄的表面沒有了,情感上的冷漠不見了,歐洲幾個世紀以來把繪畫浸泡在裡面的那種褐色肉汁也蕩然無存了,繪畫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使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在人、植物、動物從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陽,然後又向下匯聚到同一個中心的運動中,一切生命的有機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崇高的統一體。

這似乎讓梵高看清了藝術本身,讓他第一次深切地思考起來:照相機和院士們會製造精確的複製品;畫家們則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性情,透過他們作畫時所置身在內的、被太陽照亮的空氣去觀察一切。這是有生命的、流動的、充實的空氣,對畫面中的物體起了作用。而在學院派看來,空氣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塊恐怖的空間,他們只是把生硬的、固定的物體放到這個空間裡,彷彿失去了靈魂的喪屍。

這張自畫像也是第一張顯示出梵高受到印象派影響的自畫像。儘管他對之理解很慢,並且始終沒有全部認同其主張,但它卻改變了梵高對色彩的看法。可以說,梵高是從這幅畫開始才迷戀色彩的——“永遠記住今天藝術所需要的是非常鮮活的東西,是強化有力的色彩。”“我變得越醜、越窮、越有病,我越要通過創造明亮、有序、燦爛的色彩來複仇。”

孤獨而瘋狂的天才,如何終結自己?

“但凡優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個半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但梵高他不是個半瘋,他是個完全的瘋子:他不僅是個精神上的瘋子,也是個藝術上的瘋子。

在1886-1889年,梵高以驚人的耐力畫了40多幅自畫像。“沒有鬍子的自畫像”、“包著耳朵的自畫像”、“有日本畫的自畫像”,等等。這些作品讓我們感覺到了這位藝術家緩慢而痛苦的進展,從巴黎這塊印象派的陷阱,朝著心的方向在阿爾充滿激情的爆發,又在聖雷米、奧維爾集聚了多年辛勤勞動的全部心血,然後崩潰……然後為自己的理想而與自己的精神和肉體艱苦鬥爭,然後慢慢地走向邊緣,然後離去……離去……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這些畫面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個真實的梵高: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

那些年是梵高最艱苦的幾年。梵高已經三十多歲,卻依舊沒有收入,每月要靠弟弟提奧·梵高供給生活費。這給他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在1890年,提奧所在的古比爾公司上層威脅他辭職,更讓梵高不安的是,正在那時提奧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大量的錢去醫治,這意味著提奧將沒有能力再供養哥哥梵高,這幾乎把梵高逼得發狂。最終,梵高因生活上的壓力以及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他將左輪手槍壓在自己的腹部,扣動了扳機。

也許梵高自己都後悔給自己那一槍。他拖著中彈的身體,從瓦茲河畔走了幾公里回到奧維爾的住處,在那裡熬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幾十個小時,那年他才37歲。梵高就像是一種急速還原的泥土,在經歷風霜雨雪之後驟然迴歸大地。

其實在當時的藝術屆裡,梵高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被尊稱為“大師”了,當然,這也是支撐他不斷畫下去的原因。但是,那時的梵高才剛剛接觸印象派沒多久,加上市場本身也不是很好,他還是“小眾”了點,或許再等等,曙光就來了。但對於一個“瘋子”而言,他是沒有那個耐心的。

看到梵高自畫像原作後,才發現,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畫到了這幅畫裡

事實上,直到現在,在西方美術史中,即使是在荷蘭,梵高都算不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荷蘭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倫勃朗。但是對於這位37歲就給自己一槍的瘋子而言,他的明星效應是超越美術界的。這幾乎讓梵高成了一種象徵——為了精神上的追求而最終毀滅自己,很讓人心疼。而且,在此之前因為與高更大吵一架而割掉耳朵,已經讓梵高從精神上“走紅”。

20分鐘過去了,我終於從梵高的世界還原回來。我在想,什麼樣的體驗算是真正進入一幅畫呢?也許是尋找到作者創作時凝結著情感和思考的原點,那個點作為畫的言說,以物質的形式保留在時空裡,如果足夠有力,也將漫長地存在。

梵高雖然瘋狂,卻也孤獨。他們沒能等來藝術品市場走向瘋狂的時代,而我們安靜地站在這個幸福的時代,有足夠的理由向他們致以敬意,希望這些能帶給他的靈魂以慰藉。

梵高曾說,希望一個世紀之後,自己畫的肖像在那時人的眼裡會如同一個個幽靈。那麼今天看來,他的願望實現了。不僅如此,我想,他還把那些人物和大自然變成了不朽的藝術。


越讀時間: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