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孔子老師是一個講禮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教導大家要遵守禮制。比如身為諸侯,使用的東西不應該超過規制,行動要聽從周王室的指揮,尤其反對諸侯之間無序的攻伐。不過,萬事皆有例外。比如孔子老師有一回就對一場戰爭投了贊成票。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這是什麼戰爭呢?

這是齊國滅紀國的一戰。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齊國跟紀國都是周朝時的諸侯國。齊國是春秋霸主國,出過齊桓公。而紀國位於山東半島,疆域最大時從壽光到煙臺,幾乎佔了半個山東半島。

而齊國為了滅掉紀國,奮鬥了數代人。

在春秋開場後,齊國的國君叫齊僖公。這時候的齊國雖然還不算太強大,但國內已經穩定下來,就開始琢磨怎麼打掉紀國了。

當時,齊僖公跟鄭國結盟,搞了一個霸王小團隊。在這個團隊中,齊僖公幫助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成為了春秋的第一個小霸主。當時,齊僖公還想把女兒嫁給鄭莊公的兒子忽,但被太子忽以齊大非偶而拒絕了。可見,鄭國雖然是霸主集團核心,但論國家綜合實力,還是齊國更強,畢竟鄭國的歷史沒有齊國悠久。

在幫助鄭莊公稱霸後,齊僖公就想請鄭莊公幫忙滅了紀國。按理說,這個忙鄭莊公該幫,但鄭莊公也有顧慮。就是魯國的態度。

魯國跟齊國同在山東,魯國也是鄭國霸主集團的核心成員,麻煩的是,魯國在滅紀這件事情上,跟齊國對著幹。

原因很簡單,齊國已經很強大,如果再讓齊國吞併紀國,那魯國跟齊國的差距就更大了。以後怎麼跟齊國抗衡呢?

所以,魯國一直在幫著紀國,魯國國君魯桓公的姑姑就嫁到了紀國。另外,魯桓公娶了齊僖公的女兒文姜。這樣一來,關係就複雜了。

《春秋》上記載,當齊僖公跟鄭莊公商議攻宋時,魯桓公搞了一次閱兵,藉口是自己的老婆文姜--也就是齊僖公的女兒懷孕了。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這個就有點難看了,把人家的女兒肚子搞大,還要給老丈人搞陰謀?

齊僖公很生氣。這時候,他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回,齊魯鄭三國又出去茬架。勝利之後,大家當然要吃慶功宴,作為東道主的齊國跑去請魯國安排座位。

中國人吃飯是講排資論座的,什麼樣的人坐上席,什麼樣的人坐下席很有講究。

作為東方禮儀大國的人,魯國大夫排位子時,把代表鄭國出席的太子忽排到了最後。

理由也是很充分的,一是鄭國是伯爵。諸侯等級:公侯伯子男,鄭國是中游。太子忽又只是太子,還沒當國君。最後,他最年輕。所以,這一排,他就是吊車尾了。

但這個排法又不講實力法,鄭國是霸主國,怎麼可以排最後呢?

這一下,鄭國跟魯國就翻臉了。

齊僖公成功離間了鄭魯關係。這一下,鄭國不會幫魯國,魯國沒有鄭國的幫忙,也不敢強行替紀國出頭,而且魯桓公的老婆文姜也生了,是一個兒子,叫同。魯國跟齊國關係更近了,那就不好撒破臉皮了。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當然,後面魯桓公才發現自己戴了史上最大的綠帽。而送帽者又是他絕想不到的人。這個事情我們後說。

這樣一來,紀國就麻煩了。

而這個時候,周天子又橫插一槓,他請魯國幫忙,迎娶了紀國國君的女兒。以前周天子多娶齊國女子。這回,我周天子偏娶紀國的女人,你還敢滅紀國嗎?

周天子這樣乾的原因是齊國這些年老跟在鄭國的後面欺負周天子,周天子恨鄭國,更恨幫閒的齊國。知道齊國想吞併紀國,所以專門來搗亂。

另外,周天子還請魯國作謀,這個很正常,天子婚娶需要諸侯做媒,而魯國是文化大國,最適合不過,但考慮到這後面的背景,就知道魯國再次被拉下水了。

這樣一來,齊僖公不好對紀國動手了,但要他嚥下這口氣也不正常,他找了一個理由把魯國打了一頓。

按齊僖公的想法,也是給魯國一個警告,讓他不要插手紀國的事情。可是,打完魯國之後,出意外了。鄭國的鄭莊公去世了。鄭莊公一去世,鄭國陷入內亂,公子突搶了國君之位,太子忽被趕出國。

齊僖公跟世子忽關係極好,不自覺就站在了流亡的太子急一邊。這樣一來,齊國跟鄭國的關係破裂了。

最終,齊僖公拉攏了宋衛燕三國,發動了對紀國的攻擊,而紀國也拉上了魯國跟鄭國防守。

七國大戰,最終不分勝負。齊國還是沒能吞下紀國。

此戰過後,齊僖公含恨而終,滅紀大任交到了兒子齊襄公手上。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齊襄公這個人史書評價不高,胡作非為,最後死得也慘,但他卻是一個有手腕的國君。他當國君後先是弄死了魯桓公。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而魯國的新國君是魯莊公,魯莊公得叫齊襄公一聲舅舅,當然,叫爹好像也是可以的。這裡面的關係很複雜,以前專門八過。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除此之外,齊襄公還幫助鄭國平定內亂,跟鄭國恢復了友好邦交。這樣一來,紀國的兩大幫手魯鄭都被齊國拉擾了去。

紀國滅亡的時候終於到了。

公元前693年,齊國進攻紀國,奪取紀國的郱、鄑、郚三邑。兩年後,齊國又拿下紀國的酅邑。

一年後,終於滅亡紀國。

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不義的戰爭,屬於藐視周天子權威,隨意吞併兄弟國家。但是孔子卻對這場戰爭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孔子老師在《春秋》裡並沒有記載齊襄公滅紀國,而是用“紀侯大去其國”來表示。

這是孔子老師在替齊襄公避諱,不想說破他滅了紀國。

這是為什麼呢?

這件事情要說到一百六十年前。那一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周天子周夷王把齊國國君齊哀公放到鼎裡煮了。

殺我父者,雖久必誅,孔子唯一支持的滅國戰爭,是一場百年血仇

據說是齊哀公工作不認真,天天打獵(田遊),個人品德也差(荒淫),還不尊敬領導(不臣)。

這個就太殘忍了,對於個別犯錯誤的人,我們可以批評教育,挽救過來還是好同志嘛,把人家煮了就不太對了。這玩意又不能吃。

而這其中,紀國的國君紀侯在其中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哀公烹乎周,紀侯譖之。

所以,齊國滅紀國,不僅僅是為了強大,而是一次復仇。過去了一百多年,但齊國還是把紀國給滅了。可謂,殺我父者,雖久必誅。

而孔子也認同這次行動。孔子為什麼支持報私仇呢?這是有特殊原因的。這是因為齊哀公的冤情,沒有賢明的天子主持公道,也沒有諸侯伯主來主持正義,齊國自然就可以憑著祖先的恩仇行事。

簡單來說,就是組織靠不住,法律不支持,孔老師支持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