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蘇州古玩攤,遼寧博物館藏

明代江南文人這種不避談俗世的情懷志趣,反覆釐清“清雅”與“低俗”的堅持,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陳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有了道德節操上的認識與堅守,江南文人身上還存在著抗爭的一面”,從面對朝廷宦官勢力的群體抗爭,到明末面對朝代更迭與民抵抗乃至以身殉國,江南文人身上的精神氣節一脈相承,如明末大儒顧炎武所言,文化的興衰始終是文人關注的核心。

這些精神絲絲縷縷,至今仍是江南文化裡的核心財富,得到承繼,同時也在文化層面不斷加深著今後長三角一體化的結合。如今,崇尚生活美學的風氣在大眾文化中頗為流行,古風、國風盛行於年輕受眾聚集的影視、動漫等產業之中,這為現代個體平衡物質生活與心靈生活提供了彈性的調和,此時不斷回看傳統江南文人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有助於探尋現代生活美學的源流,也將看清自身江南文化流淌的脈絡與走向。

今日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蘇州古玩攤,遼寧博物館藏

明代江南文人這種不避談俗世的情懷志趣,反覆釐清“清雅”與“低俗”的堅持,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陳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有了道德節操上的認識與堅守,江南文人身上還存在著抗爭的一面”,從面對朝廷宦官勢力的群體抗爭,到明末面對朝代更迭與民抵抗乃至以身殉國,江南文人身上的精神氣節一脈相承,如明末大儒顧炎武所言,文化的興衰始終是文人關注的核心。

這些精神絲絲縷縷,至今仍是江南文化裡的核心財富,得到承繼,同時也在文化層面不斷加深著今後長三角一體化的結合。如今,崇尚生活美學的風氣在大眾文化中頗為流行,古風、國風盛行於年輕受眾聚集的影視、動漫等產業之中,這為現代個體平衡物質生活與心靈生活提供了彈性的調和,此時不斷回看傳統江南文人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有助於探尋現代生活美學的源流,也將看清自身江南文化流淌的脈絡與走向。

今日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蘇州古玩攤,遼寧博物館藏

明代江南文人這種不避談俗世的情懷志趣,反覆釐清“清雅”與“低俗”的堅持,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陳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有了道德節操上的認識與堅守,江南文人身上還存在著抗爭的一面”,從面對朝廷宦官勢力的群體抗爭,到明末面對朝代更迭與民抵抗乃至以身殉國,江南文人身上的精神氣節一脈相承,如明末大儒顧炎武所言,文化的興衰始終是文人關注的核心。

這些精神絲絲縷縷,至今仍是江南文化裡的核心財富,得到承繼,同時也在文化層面不斷加深著今後長三角一體化的結合。如今,崇尚生活美學的風氣在大眾文化中頗為流行,古風、國風盛行於年輕受眾聚集的影視、動漫等產業之中,這為現代個體平衡物質生活與心靈生活提供了彈性的調和,此時不斷回看傳統江南文人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有助於探尋現代生活美學的源流,也將看清自身江南文化流淌的脈絡與走向。

今日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2018文學報合訂本 已上線微店

如果您不想錯過每日我們推送的資訊,

可將公號設為星標,

作為特別關注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蘇州古玩攤,遼寧博物館藏

明代江南文人這種不避談俗世的情懷志趣,反覆釐清“清雅”與“低俗”的堅持,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陳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有了道德節操上的認識與堅守,江南文人身上還存在著抗爭的一面”,從面對朝廷宦官勢力的群體抗爭,到明末面對朝代更迭與民抵抗乃至以身殉國,江南文人身上的精神氣節一脈相承,如明末大儒顧炎武所言,文化的興衰始終是文人關注的核心。

這些精神絲絲縷縷,至今仍是江南文化裡的核心財富,得到承繼,同時也在文化層面不斷加深著今後長三角一體化的結合。如今,崇尚生活美學的風氣在大眾文化中頗為流行,古風、國風盛行於年輕受眾聚集的影視、動漫等產業之中,這為現代個體平衡物質生活與心靈生活提供了彈性的調和,此時不斷回看傳統江南文人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有助於探尋現代生活美學的源流,也將看清自身江南文化流淌的脈絡與走向。

今日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2018文學報合訂本 已上線微店

如果您不想錯過每日我們推送的資訊,

可將公號設為星標,

作為特別關注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第29屆全國書博會開幕 | 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揭曉 |《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重新增訂 | ......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圖畫書界奧斯卡

如今,每當有一部大熱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出現,傳統文化愛好者便會以網絡趣緣群體形式如數家珍般“考據”其中城市格局、服飾用具等方面的歷史還原度。這個過程也讓年輕群體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細節的認知與感受。

而現實生活中,朋友圈也在談論風雅的現代精緻生活該如何實現,一部分人會簡單歸因於消費能力,面對製作精良的匠人作品與創意有趣的“國風”文創,產生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卻恰恰忽略了,生活審美化的實現並不在於器物,而更多是將文化精神內化於心。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網劇

《長安十二時辰》

網劇《陳情令》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你是否知道,類似的討論也出現在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在明代的江南地區,曾經掀起很長時間的文人審美與消費文化之間的抗爭,為了迎合附庸風雅的商人群體的需求,粗製濫造的文房器具流行市場,在一部分文人看來,過度消費的風氣讓大眾誤解並遠離了“風雅生活”,也降低了江南文化的格調。

藉助劉士林、陳江兩位專家的講述,以及文徵明、仇英、文震亨等文人的作品資料,今天的我們有機會進入江南文人的社交現場,看看他們是如何理解雅趣審美與消費文化的。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想象大約四百多年的一個春日,許多文人彙集在某個名士的私家園林裡,開始了春天的文人雅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甚至更早,但那場因為王羲之而被記載下來的蘭亭雅集活動畢竟給後世的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明代的文人社交活動裡,圍繞藝術欣賞和創作展開的主題雅集大為流行,身處其中的畫家仇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具體的場景細節,園林中三兩文人各處一隅,或是玩古鑑珍,或是烹泉品茗,或是對弈手談,有時候也會兩人獨坐,參禪悟道。

若想順利進入傳統江南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在書畫裡尋覓分析更多的社交互動細節,這方面,“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留下了許多痕跡。和今天我們的“朋友圈”一樣,人際之間頻繁的禮節性互動也發生在文徵明和友人之間,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可以藉助各類複製品來完成藝術欣賞與再創作,但在傳統文人世界裡,歷代藝術品散落在不同家族名士手中,終生難以窺見,而擁有一件原跡並願意拿出來展示是可以在社交圈裡獲得聲望的象徵,這也成為了頻繁舉辦聚會活動的一個最佳緣由。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仇英 竹院品古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在欣賞品鑑過程中,被視為“吳門畫派”領袖的文徵明常常應邀落下題款或序跋,在他存世的眾多作品裡,有大量並不來自於自發的創作,而往往是在社交活動中作為人情禮物交換來進行的,他自嘲稱之為“清債”,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則對此有一個更恰當的形容詞,“雅債”。也正是這種“雅債”行為,促使明代文人在創作的書畫裡呈現了真正的文人生活場景,其中傳遞出的性情與煙火氣,甚於文字表達,也定格了明代文人區別於其他時代文人的典型形象。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蔡羽、湯珍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今天來無錫惠山遊覽,正是新茶時節,眾人自在,我等須請文徵明留下墨寶。

方才打了個噴嚏,定是有人惦記我的墨寶了......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明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與此同時,園林裡雅集的文人們,也感受到了圍牆之外社會生活正在遠離他們的傳統觀念。晚明社會消費文化的逐漸發展,為江南地區帶來了競相奢侈的風氣,大眾對餐飲文化、休閒活動的豐富性痴迷不已,而文人階層裡許多人則醉心於附庸風雅,收集各類器物裝飾家中卻毫無章法,同時工商階層社會地位的上升也引發文人的討論和焦慮,被壓抑的前者始終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經濟活動也聚焦於並不利於社會宏觀發展的典當放債領域。

從這個角度而言,重新觀察明清時期文人對社會變化產生的觀念與反思,在今天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與華東師大陳江教授在近期滬上舉辦的“最‘藝’江南”文化十講講座上所指出的,在現代消費文明語境下,大眾對江南文化真正的美學精神日趨陌生,轉而以西方文化來代替自身傳統,面對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生態和人文的矛盾無所適從,此時,通過回看江南文化的精神脈絡以及應對消費社會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確立江南文化美學的精髓與邊界,以此協調現代個體的身與心、形與神、實用與超越,重建內心的江南文化家園。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最“藝”江南 文化十講

完整內容

主辦: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

承辦:

上海市博物館協會

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

上海博物館

協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大夏讀書會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光啟講堂

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哲學家康德曾有一句名言,“美在於形式”,這句話用於形容江南文化也很適宜,江南文化裡的種種文學藝術形式,大多可在別的地域文化中找到同類,但人們提及江南文化這幾個字,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它無關於內容變化,已成精神體驗。要上溯這種文化的成型,劉士林教授認為有兩個文本不能忽視,一是南朝民歌,另一則是《世說新語》。

當北朝民歌裡吟唱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南朝民歌裡已是“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國學家王國維曾試圖尋找原因所在,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善玄想”。劉士林則給出了高度評價,從南朝民歌開始,“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宇宙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體驗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境界”。幾乎在同一時代,《世說新語》的出現讓今天的我們有幸能看到當時文人具體的精神性格。王羲之、王子猷等在文人交往中的曠達自然,阮籍等人的狷狂自由,以及更多名士的歸隱形象都給後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如美學家宗白華曾歸納的,他們生活在“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他們也釀造出“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這種矛盾性形成了一個純粹的美學時代,推崇個人性情,提煉山水靈性,並由此創作出了一批文學藝術作品,為後代文人建立起“振衣千刃岡,濯足萬里流”的內在精神表率。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同樣生活在權力高壓時代的明代文人,身上也有著複雜的矛盾性。面對坎坷仕途以及工商階層崛起帶來的自身社會地位的滑落,陳江教授認為,“江南文人的心態陷於空前的複雜和窘困之中,並因此而產生深重的壓抑感和危機感。”眾多文人產生了歸隱心態,但與魏晉時期走向田園的隱匿形態不同,明代文人更傾向於“大隱隱於市”,通過園林、書齋和茶寮等多種生活空間來體現自身的性情品味,也隱含了對抗消費社會粗俗化的心理因素。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徵明 拙政園圖冊之一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左)

今天的拙政園(右)

以明代中後期興起的園林修建熱為例,據陳江大致統計得出,蘇州府當時就建造有近300座私家園林,松江府則有100餘座。每一座大型園林背後都有著一張文人社交網絡隱藏其中,像知名的蘇州拙政園,建造者邀請吳中文人領袖之一的文徵明參與設計,建成後文徵明也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相贈,還手植紫藤樹一棵,至今留存園內。私家園林作為自然山水的濃縮替代者,為當時的文人群體提供了一個與圍牆外大眾消費風氣相隔離的“隱居”空間,在這裡,他們宛如置身山水之間,撫琴論道,品鑑藝術,文徵明曾寫道:“塵土不驚幽徑寂,十分清思屬琴尊。”

當然,只有極少數文人有能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園林,更多的還是圍繞著書齋做文章,書齋之外,山石羅列,花草其間,佈置出一小片微型山水景觀。那麼如果連這樣的條件也不具備呢?江南文人又創造出一種更微型的園林模型——盆景。受文人生活的影響,當時商人也喜好佈置一個書齋或是購買盆景裝點家室,但往往毫無章法,《金瓶梅》中西門慶的書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書房兩邊掛四軸名人山水圖,黑漆琴桌一張,銅爐幾個,書籍堆滿。其實像這樣的陳列擺法,在文震亨眼中,是“最俗”。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左)、《長物志》(右)

作為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了一本在今天看來幾乎是生活美學最高雅趣的指南書《長物志》。文震亨正是出於看到社會上新富群體湧現,大量購置文房商品堆陳家中,消費氾濫以及缺乏品味的社會現象之後採取的應對方式,在他看來,“雅趣”不是一種被消費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可以通過購買方式來獲得,相反它內含的品質是“節制”,如何通過少量精緻的文房用品與恰當的呈現形式來提高生活雅趣,並且希望這種雅趣不被忘記不被誤解,是他編寫《長物志》的主要目的。他也呼應了同時代另一位文人沈德符所擔憂的,古玩收藏“濫觴於江南好事縉紳”,“好事”一詞是明代消費主義抬頭、侈靡之風盛行的一個關鍵詞。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中的蘇州古玩攤,遼寧博物館藏

明代江南文人這種不避談俗世的情懷志趣,反覆釐清“清雅”與“低俗”的堅持,實際上已經勾勒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陳江進一步指出,“正因為有了道德節操上的認識與堅守,江南文人身上還存在著抗爭的一面”,從面對朝廷宦官勢力的群體抗爭,到明末面對朝代更迭與民抵抗乃至以身殉國,江南文人身上的精神氣節一脈相承,如明末大儒顧炎武所言,文化的興衰始終是文人關注的核心。

這些精神絲絲縷縷,至今仍是江南文化裡的核心財富,得到承繼,同時也在文化層面不斷加深著今後長三角一體化的結合。如今,崇尚生活美學的風氣在大眾文化中頗為流行,古風、國風盛行於年輕受眾聚集的影視、動漫等產業之中,這為現代個體平衡物質生活與心靈生活提供了彈性的調和,此時不斷回看傳統江南文人生活的種種細節,無疑有助於探尋現代生活美學的源流,也將看清自身江南文化流淌的脈絡與走向。

今日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2018文學報合訂本 已上線微店

如果您不想錯過每日我們推送的資訊,

可將公號設為星標,

作為特別關注

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四百年前的江南文人,為何在朋友圈大談精緻生活不等於過度消費?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