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約”文明⑦|大嶺山連平村:山歌唱響麻將聲消 喚醒文化留住鄉愁

鄉“約”文明⑦|大嶺山連平村:山歌唱響麻將聲消 喚醒文化留住鄉愁

村民在對唱山歌

“山歌一唱樂洋洋、我將把山歌唱一唱,歌唱美好新時代……”昔日,在大嶺山鎮連平村,村民們常常聚集在村委會辦公樓後面的3棵古榕樹下,興致勃勃地唱起了山歌,女聲含蓄而委婉,男聲高亢而嘹亮,動聽的歌聲響遍街頭巷道,無不顯示客家山歌獨特的魅力以及音樂美感。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村民的生活日漸富足,唱山歌的人也越來越少,村民業餘時間幾乎流連在麻將桌上。“生活好了,打麻將、賭錢成了風氣,一天到晚,村裡麻將聲沒有斷過。”村民李宏明說,自己也曾唱過山歌,但後來長時間泡在麻將桌上,輸錢比贏錢多,“晚上熬夜打麻將,哪有時間去唱山歌”。

這樣的情況,自從連平村客家山歌協會成立後有了改變,村民們踴躍報名加入協會,隨後又成立了山歌隊,每週週末村裡的市民廣場都會傳出悠揚動聽的山歌聲。連平村黨工委委員張林平表示,村民在唱山歌活動中找到了精神依託,也逐步改變了精神面貌和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村民文明素養、道德素質逐步提升。

鄉“約”文明⑦|大嶺山連平村:山歌唱響麻將聲消 喚醒文化留住鄉愁

山歌舞蹈表演

喚醒文化記憶

村民重唱山歌不再留戀麻將聲

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民歌之一,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而連平客家山歌音調獨特,有別於清溪、鳳崗等地,至今已有300年曆史。

鄉“約”文明⑦|大嶺山連平村:山歌唱響麻將聲消 喚醒文化留住鄉愁

客家山歌表演

走進連平村客家山歌活動室內,今年60多歲的李平生與李檢娣一邊交流,一邊哼唱,不時即興飈幾段山歌,他們動作協調一致,聲音高低起伏,曲調悠揚動聽,兩人快樂的心情也溢於言表。

“客家山歌唱了有數十年,只要唱起來什麼煩惱都沒有。”李平生說,不少身邊人以前就是經常打牌、打麻將,自從接觸客家山歌后,就完全變了,心情更好了,家庭更加和諧了,甚至鄰居之間的矛盾也少了。

而這樣的改變,要從2010年說起。當年9月,連平村客家山歌協會正式成立,村民們踴躍報名,協會每週組織山歌對唱活動,吸引了廣大村民參與。每到週六晚上,連平村市民廣場就會傳出悠揚動聽的客家山歌,對唱活動也如火如荼進行,吸引了眾多的市民前來觀賞。“許多人慕名前來共享山歌盛宴,有些小孩也忍不住在舞臺前跟隨曲調,哼著小曲,嘻嘻哈哈的跳舞。”連平村客家山歌協會工作人員李梅桂回憶起演出時的場面興奮不已。

李梅桂告訴記者,協會成立近9年,集錄了3大本厚厚的相冊,裡面全是村民們演唱山歌的照片。現在,村民不僅在家門口自己唱,還與省內梅州等地的客家鄉切磋技藝,連平村也成了鎮內其他村客家人交流演唱山歌的“據點”。“連平村民其實非常珍視自己傳統文化,只是在某一階段專注於物質而淡忘了精神的充實,需要喚醒他們的文化記憶。”李梅桂說。

“村民不再留念打麻將,就算有人想打,也湊不起一桌。”張林平說,在唱山歌的潛移默化中,村民也在反思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自覺加以糾正,也成為了鄉里之間和諧共處的融合紐帶。

留住一脈鄉愁

新建一座客家山歌主題公園

鄉“約”文明⑦|大嶺山連平村:山歌唱響麻將聲消 喚醒文化留住鄉愁

客家山歌主題公園

在連平,像李平生、李檢娣這樣的山歌愛好者還有很多,他們一直在為大嶺山客家山歌傳唱,傳遞文明新風,歌唱新時代。老一輩的如91歲的“山歌王”李幹鴻,不光唱山歌,還會寫山歌,著有《荔熟蟬鳴》和《山歌悠悠》兩本山歌集,歌曲創作時間跨度大,從解放前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李幹鴻曾回憶道:“十多年前我就有創作山歌集的想法,不把客家山歌整理出來留給後人,遺失了太可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連平客家山歌也多了很多新元素,出現了一些緊跟新時代新風尚的歌曲,如《歌唱新生活》《山歌更唱更有未來》《勤勞致富創新天》等。這些歌曲都是村民有感而發,內容也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唱著自己創作的山歌,村民感情充沛,聲調抑揚頓挫,滿臉的幸福感。

據介紹,連平村非常支持客家山歌發展,不僅建有讓村民交流展示的舞臺,村裡還專門設置了排練活動室,各類演出道具也是配備齊全。“客家山歌是連平村歷史文化,村民都支持將山歌繼承發揚。”張林平透露,村裡打算把客家山歌品牌做大,引導更多年輕人去接觸並喜歡客家山歌,一起傳承發揚好自己的客家山歌文化。

目前,連平村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一座客家山歌主題公園,公園裡有小廣場、涼亭、長廊、休閒山道等設施。下來會增添文化內涵與元素,如建一座客家文化塑像、把客家山歌上牆供遊人賞閱、在山道旁樹立客家文化知識牌等等,讓公園成為村民和遊客認知客家歷史、感悟客家山歌文化、領略客家風韻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李梅桂介紹,下一步還將把山歌帶進連平小學,成立校園山歌隊,讓客家山歌文化走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山歌的興趣,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手記】

客家山歌既要傳承更需創新

鄉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和自豪感的寄託,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作為傳統客家文藝形式的山歌, 不僅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更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與廣泛的群眾基礎。客家山歌在每個時代每個地區所唱的內容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歲月更迭中,客家山歌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與空間,面臨著傳承的困境,也漸漸地被人遺忘,事實也證明,像連平村仍然愛好山歌的多數是40歲以上的人群。為此,在新時代,客家山歌必須要創新,讓山歌元素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起來,從而產生自有特色又被群眾所喜愛的音樂精品,特別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一代來傳承。氛圍帶動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客家文化,喜歡客家山歌。

文/全媒體記者 袁健斌

圖/大嶺山宣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