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的孩子都取名子軒、宇軒、雨萱、語軒,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

古人說:“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取名,本是為了使孩子加以區分的一種行為罷了,但因為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所以,人們在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的時候為了能夠和文化沾上邊,常常引經據典,或者把名字取得較有詩意。

周圍的孩子都取名子軒、宇軒、雨萱、語軒,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

就某種意義而言,取名是一項古老而充滿文化氣息的文化活動。

因此,古代的讀書人取名字最喜考究了。比如明代有著名的一個文學流派叫作“公安派”,領導人物是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在當時的文壇上享有很大的影響力。單就這三人的名字來看,名字中都有一個“道”字,那麼,“道”是什麼意思呢?結合儒家的思想和經典,我們發現《論語·衛靈公》中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思想中的“道”還涵蓋了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這些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袁氏三兄弟對孔子思想的推崇程度。

雖然歷代的讀書人取名崇尚考究,但是沒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可就沒有這麼多講究了。上一輩的農村人中,有很多人以牛仔、豬仔、二狗子、鐵柱、張三、李四等為名,其實體現了父母希望子女能夠像其他動物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或者像鐵柱一樣強硬,這些名字都樸實無華。

從改革開放起,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國民文化教育水平得以極大的提高。很多人都具備了讀書識字的能力,所以在給自己的孩子起名時開始向文化靠近,如我在標題中列舉的子軒、宇軒、雨萱、語軒等名字,乍一看很美、很有詩意,但是當大家都這麼起名以後則難免有些的“大眾化”的意味,名字已經缺少了辨識度。

例如、我姐姐家的一個兒子名叫子軒,幾個堂哥家的子女的名字分別叫做語軒、雨萱、宇軒、紫萱等,他們又都叫自己的孩子萱萱、軒軒,所以每次一聽到“萱萱”、“軒軒”這樣的名字就進入懵逼的狀態。

周圍的孩子都取名子軒、宇軒、雨萱、語軒,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

出現上面這種現象,真的是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了嗎?

其實,現在總體的文化水平提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遠遠不夠,很多人也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識文斷字基礎上,而對於優秀文化典籍的閱讀較少。所謂“文化”,其實有一個過程,即人被文“化育”的這麼一個過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古國,人民崇尚文教,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文化的重視程度。

周圍的孩子都取名子軒、宇軒、雨萱、語軒,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

怎樣用傳統文化取名?

現在有一個通行的說法:“男《楚辭》,女《詩經》,文《論語》,武《周易》。”意思就是給男孩取名可以大量參考《楚辭》,給女孩取名可以大量參考《詩經》,而如果傾向於“文”一點的名字可以參考《論語》,如果想讓孩子的名字帶有“武”的剛毅,則可以參考《周易》。

周圍的孩子都取名子軒、宇軒、雨萱、語軒,越有文化越不會取名?

《楚辭》和《詩經》都是著名的文學作品,而《論語》和《周易》則是重要的哲學思想文化典籍,而且,《詩經》、《論語》和《周易》更是被儒家奉為經典。熟讀了這些古典書籍後,取名不應該是一件難事,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