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2019年5月17 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大展“宮島達男:如來”正式開幕,這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遷址至靜安新業坊後亮相的首個展覽,新館並於當日正式宣佈對外開放。“如來”取自於梵語的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為佛的十大稱號之一。其次,英文標題Being Coming絕非中文標題的生硬翻譯,而是突顯出宮島作品的生成性概念,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事件”,契合宮島達男一以貫之地強調Art in you的觀念。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報道。

5月17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館大展“宮島達男:如來”正式拉開帷幕,這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遷址至靜安新業坊後亮相的首個展覽,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新址位於靜安新業坊園區內,整個園區為原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舊址。始建於1959年的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原廠區設立於汶水路210號。曾經的老廠區已卸下歷史的重擔,如今文化與藝術將為其注入新生的活力。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嘉賓合影 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杭春芳,民生銀行副行長陳瓊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新館揭幕 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原廠區3號樓在歷經6個月的更新與改建後即將正式以上海民生美術館的面貌履行新身份的使命。新場館延用原廠房過去的建築外立面,可內裡完全是嶄新的模樣。大躍進時代的工業廠房跨越時空轉型成為一座公益美術館。一場60年後的相遇,讓沉睡的老舊廠房因美術館的入駐而重新煥發生機。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對工業產業歷史的一種貢獻。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開幕對談現場 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在接受“鳳凰藝術”採訪時介紹了新館的由來:“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一直致力於打破不同藝術門類間的隔閡,拉近當代藝術與公眾的距離。此次新場館所在的靜安新業坊,它是1959年中國大躍進時期第一批自主設計和製造的廠房。所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建築其實是一個保護建築。一場60年後的相遇,讓沉睡的老舊廠房因美術館的入駐而重新煥發生機,大躍進時代的工業廠房跨越時空地轉型成為一座純公益的美術館。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對工業產業歷史的一種貢獻。在這裡,我們會繼續堅持做國內外頂級藝術家個展以及群展,這也是上海民生美術館這些年來一直所堅持的方向。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另外,我們的國際藝術評論獎今年已經進入到了第六屆,這個獎項雖然比較小眾,但是在一些藝術評論家的評價中是個非常公平、公正的獎項。大家也知道民生美術館雖然走過了十年,營運了三個場館,但是我們相信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堅定,也一定會更好。”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開幕現場,藝術家宮島達男致辭 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開幕現場 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也是藝術家迄今為止在亞洲最大規模的個展。本次展覽梳理了藝術家宮島達男三十年以來的創作,共展出了13組(件)自1989年以來藝術家每個階段的代表性LED裝置作品以及行為作品。此次展覽主要體現了宮島達男一直以來主張的三個藝術理念,即持續變化(Keep Changing)、連接萬物(Connected with Everything)和持續永恆(Continue Forever)。這三個理念主要體現了人類生命的永恆性和重要性,宮島在其大學時代便鑽研出這些並以之為日後創作的立論基礎。

從“紅綠”至“藍白”

“打破”LED後又再“迴歸”到LED

也許是因為宮島從小體弱多病,在他十幾歲時生了一場大病,也是因此讓年齡幼小的他便開始思考關於生死的問題,從早期進入大學時的繪畫作品到行為再到將LED與數字發展成自己現今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宮島似乎已具有了專屬自己的標識性元素藝術作品。

宮島達男在1987年發現了發光二極管,也就是俗稱的LED,並以這種簡單的媒介創作,傳達他的藝術概念,立刻受到國際藝術界關注。因為藝術家在80年代時創作的led作品只有單一的紅色、綠色,直至90年代中期才出現藍色,而白色的led作品則是出現在2000年左右,因此展覽可以看到LED科技進化歷程,但是藝術家宮島達男在開始利用LED作品作為主要創作材質的初期一直至1995都非常密集的展出LED作品,也許是宮島達男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否已經被LED技術綁架了?因此從1995年開始便重新投入到行為藝術的創作中。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藝術家宮島達男在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對此宮島達男在接受“鳳凰藝術”採訪時表示:“其實我從出道以前就一直在使用行為藝術這一表現形式,但我的LED作品相對而言在世界上接受程度更高、更有名,所以相應地,行為藝術作品得到展示的機會就變少了。但實際上在我心中,行為藝術和LED作品的藝術理念是相同的。”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策展人孫啟棟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事實上,策展人孫啟棟對此次展覽的布展理念曾提到此次展覽LED作品的布展事實上呈現的是一種均勻對稱分佈的狀態,不難發現,整個作品的分佈也是LED科技進化的一個進程,展現了藝術家從早期的紅綠單色到中期的藍色出現再至晚期的白色。展覽入口處懸掛的《倒序曲》由18盞霓虹燈組成,而霓虹燈技術是LED技術的前身,也提示空間以作品時間線的布展結構。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倒序曲》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而作品《五個對立的圓》《計數間距》則直觀的呈現了藝術家對藝術理念表達的直接性,《五個對立的圓》用五個紅綠光數字編號組成的圓圈代表了世界的五大洲,而上面每一個數字則代表著不同的個體,每個獨立的個體又都處在與其他個體對立的位置,然而這種對立並不是永久存在的,預示著另一種融合的可能性。而《計數間距》的每個計數器代表著每個不同的生命,但同時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間距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而日本人在本身的社會生活中也非常注重“間距”這一概念。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五個對立的圓》圖片:鳳凰藝術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計數間距》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系列作品《生命(無器官的身體)》是藝術家宮島達男與東京大學人工生命學教授池上高志的合作項目,也是展覽線上的“白色”作品,證明著這組作品是最晚進的一個技術產物,但同時這又是一條最關鍵的線。閃爍的數字彙集成網狀或群聚的形態,進而激發出智能的、“活”的生物體,不禁讓人想象到,這一個個閃爍的數字會不會便是每個生物體中的“心臟”?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生命(無器官的身體)》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無限重複的“數字”

與 無限循環的“生命”

大學時代的宮島每天上學的一條必經之路便是東京的著名的電子產品一條街——“秋葉原”。二戰後秋葉原地區逐漸形成日本東京的售賣各類電子產品的聚集地,無數的LED電子招牌日夜閃爍,這給了當時還在冥思苦想如何為自己觀念找到最合適的表現手法的宮島以很大的啟發,遂將此材料與數字結合且使用至今。

宮島達男雖然使用數字作為創作靈感,但是作品裡卻從未出現 0,他認為 0 意味著死亡和黑暗,就像是否定了人類存在的無限循環。在宮島達男的眼中,數字是抽象的,又是有具象意義的,它們象徵著巨大的可能性,時間和空間的永恆,生命、死亡和重生的無限循環。變換的數字有著時間和生命的寓意,體現了萬象的變幻無常,數字這個元素在宮島早期的作品中就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30逾年來更是始終沿用這一表現手法未曾改變。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臉上的皮膚計數器》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他的作品似乎始終在探討生命、死亡、時間、歷史、沿革等抽象而迷離的題材。生存與消逝是每個藝術家甚至個人一直在探究的問題。在展廳的二樓展示著《臉上的皮膚計數器》是此次開館展重新定製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與垂直於樓下的兩件作品《駛向浩劫的時間列車》、《計數器煤》理念上構成了一組作品,《臉上的皮膚計數器》三個大屏幕中有三個膚色女人被油彩塗滿了全臉,三個不同膚色分別構成世界最典型的三個代表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不同的宗教與膚色對於探討人類的個性抹殺問題時又卻如出一轍,而與這件作品互為立體對應的《駛向浩劫的時間列車》、《計數器煤》兩件作品也同樣是關注於對人類“文化衝突與抹殺”的問題。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駛向浩劫的時間列車》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計數器煤》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在二戰時,猶太人作為被剝奪一切的民族就連姓名都不配擁有,每個人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編號,在被納粹黨用運煤的火車成批送入通往集中營路上時即將面對的只有死亡與毀滅。或許是藝術家在創作時憐憫那些被殘害的猶太人,作品中代表著猶太人的數字編號裡並沒有明顯發現藝術家理念上的死亡與黑暗的關鍵數字“0”,也許會讓觀展的人有一種借慰:這些被殘害的人們終究會再次無限循環於俗世中,同時也映射了藝術家對無限循環生命的一種理解。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死亡時鐘檔案》圖片:鳳凰藝術

藝術家宮島達男在接受“鳳凰藝術”的採訪中也直觀的描述了自己對於宗教與文化的看法,他認為與其說他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著人類的文化。在全球範圍內,“文化衝突”的話題正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但如何才能讓不同文化互相交融、和諧共處,而不是產生所謂的“文化衝突”,這是他首先考慮的問題。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死亡時鐘檔案》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而有意思的是在通往死亡之路兩側有著宮島達男的一組攝影作品《死亡時鐘檔案》,死亡時鐘項目創造了一個人們可以面對自己死亡的地方,人們在死亡時鐘登記時會被要求寫下自己的死亡日期,但並不代表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點人們會真正的結束生命,反倒預示著一種生的提示。因此,在展覽現場從生——死——生,完成了藝術家宮島達男對“無限循環的生命”的又一次詮釋。

“我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藝術流派

我就是’宮島達男派’”

也許會有人提出疑問,那麼宮島達男是日本所謂的“物派”嗎?又或者是日本的“具體派”?事實上物派(Mono-ha)是當今對物派主義約定俗成的一個固定術語。直到1960年,把一個物體客觀具象化,用藝術的手法“破壞”本身的物體形態將其概念化被看作是藝術製作裡面最重要的部分。藝術家們專注於感知他們的固有屬性,從而逃避這種概念化、認識論所附加在物體上的特徵將其直接展示出來。

而日本的“具體派”則是由藝術家吉原治良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具體派藝術不是改變創作媒材,而是要將這種藝術帶回到生活中來。”這兩派看似都與宮島達男有著千層萬縷的關係,但其實又毫無關聯。而日本另一派別“後物派”是最接近宮島達男的創作思想與表現手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後物派”與宮島達男都注重著一個時間的概念問題而不是特指某個藝術家群體或流派。但是對於流派之事宮島達男則直言笑道:“我認為我的藝術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藝術流派,而是單純的’宮島達男’流派,一直以來我都在積極地推動它的發展。”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時間瀑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從學生時代便一直在鑽研藝術的他,不論是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的藝術史都在他的研究範圍中,也許正是因為吸取了古今中外藝術史中的知識從而帶給他了無窮無盡的創作力量,最終創作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孫啟棟對於宮島達男的“流派之說”也同樣認為宮島達男是一個特別獨立的個體,他剛出道時有很多人將他稱為“後物派”,但策展人孫啟棟認為這是一種理論上的思維惰性。在他看來,宮島是與“物派”、“具體派”所決裂的。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中國墨中的倒計時聲音》 圖片:鳳凰藝術

宮島達男的作品中總是與“水”關聯,他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構成,不論是從胚胎開始的“羊水”環境,又或者是人類日常必須吸取的水分都是與生命緊密連接的,因此用水作為材質,最能直觀表達自己對生命形態的感受,同時在重視對水的“構造”時,也體現出了宮島達男對生命“記憶”與“物質世界”的表現,讓觀者最為直接的感受到象徵性、敘述性和時間性。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中國墨中的倒計時聲音》圖片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提供

在二樓展廳中展出了宮島達男的四件行為作品——《水中清零》、《福島水中的倒計時聲音》、《中國墨中的倒計時聲音》、《臉上的皮膚計數器》——的影像。從時期最早的《水中清零》我們可以看到年代久遠的錄像里正在循環播放著一群法國人正在一個個的倒計時數數扎進面前的水盆中,仔細聽這些法國人的發聲並不同,這幾位表演者決絕好似又痛苦的屏氣扎入水中,似是在做著一場神聖又不可思議的實驗。這個演出便是宮島達男在1995年創作的《水中清零》行為藝術,6位表演者面前的水是宮島提取了法國穆魯羅瓦環礁進行核武器試驗水域中的海水進行蒸餾後提供給表演者的。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水中清零》圖片:鳳凰藝術

而同樣的行為表演在2011年後的日本福島核危機後發生,這次便是由宮島親自上陣重做這項行為《福島水中的倒計時聲音》,當數到“0”後,他吸氣後屏住呼吸,將頭浸入福島海域的海水中。可以知道的是,宮島達男的作品中從來不會將“0”這個數字作為一個創作數字,但是在這兩次行為中,藝術家用了代替死亡和黑暗的“0”作為開頭,是否也是暗示了人類生命的衰敗、停頓與新生?又是否在隱喻著不管是在何時、何地核武器都會帶給人類一場巨大的災難?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展覽現場,《福島水中的倒計時聲音》圖片:鳳凰藝術

據悉此次展覽也是宮島達男在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將行為藝術和LED作品同時展出,可以重新認識關於宮島達男藝術的整體形象。同時,本次展覽比較全面的回顧了宮島達男整個的創造生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在接受“鳳凰藝術”採訪時也表示:“兩年前已經與宮島先生結下了很深的淵源,因為美術館即將搬遷,因此我們便和宮島先生商量兩年後請他來做我們的開館大展,沒想到宮島先生真的等了我們兩年。”展覽將持續3個月,展覽結束至8月18日。

關於藝術家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宮島達男195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 現生活和工作於東京。宮島達男憑藉其為科技驅動的裝置、雕塑和錄像作品,以及他的三個原則“不斷變化、連接萬物和持續永恆”而廣為人知。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他一直以數字發光二極管(LED)計數器作為主要創作材料。從1到9的數字週期變化,代表從生到死的旅程,其終點由“0”或零點表示,因此從未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作為日本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他已經在世界各地著名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包括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美術館,東京歌劇城美術館,瑞士聖加侖藝術博物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博物館等。

關於策展人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孫啟棟2014年起擔任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策展人。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立於2008年,是國內首家由民營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贊助的美術館,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美術館之一。自2012年起,孫啟棟為眾多期刊撰寫藝術和文化批評,探討藝術,政治和經濟之間的關係。過去五年,他策劃許多當代藝術的群展,包括:持續終點 (2018), 綠光終將消失 (2015), 非形象 (2015)等。其中,非形象 (2015)展示了徐震, 楊振中, 張恩利, 鄭國谷等中國當代藝術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另外,他也策劃了許多藝術家的重要的回顧展以及個展,包括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施勇, Nathalie Djurberg&Hans Berg等.

展覽信息

宮島達男:與其說我思考的是宗教,不如說其實是在思考人類的“文化衝突”

宮島達男:如來

展覽時間:2019.05.18 - 2019.08.18

展覽地點:靜安區汶水路210號靜安新業坊3號樓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文章來源於鳳凰藝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