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韓天衡談中日交流:為何我說應該“感謝”你們日本人,對方馬上站起來鞠躬道歉

專訪韓天衡是在他松江的家中,不遠處就是韓天衡美術館。人們常說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藝術家是有國界的。作為當代書畫篆刻名家,1940年出生的韓天衡說他很願意承擔中外民間交流大使角色。在他看來,這30多年中外文化交流經歷,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剪影,而對話就從鄰國日本談起。

沒有國家富強,就沒有藝術家價值

上觀新聞:第一次去日本是什麼感受?

韓天衡:我第一次去是在1982年。那時候中國改革開放剛起步,大上海經歷“文革”後成了老上海。那時日本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發達。晚上走在馬路上,一大隊轎車排隊等綠燈,背後看是一長串非常鮮紅的汽車尾燈,很壯觀。這在當時的上海是見不到的。

還有,就是日本的物價。上級給了我們30美元的零花錢,要省著點花。我們在東京吃飯,一碗最簡單的面要140日元。我一算不得了,按當時的匯率相當於20元人民幣,在國內這碗麵才要1毛錢。我原本想去東京秋葉原買一臺照相機,那裡最便宜、快要淘汰的也要一臺7000多日元。一件比較好的瓷器,老闆開價要兩萬日元,我們囊中羞澀,只能看看。

上觀新聞:這次去日本主要交流什麼?

韓天衡:主要是向日本友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日本人一直認為中國是他們的書法“母國”,所以非常敬仰我們的傳統藝術。一位老先生年紀比我大20多歲,他在給我的信中依然稱我為韓天衡“大人”。

當然,他們在和你交流的時候也會掂掂你的分量。一次吃飯的時候,日本北陸書道院理事長青柳志郎寫了三個甲骨文,問我分別是什麼意思。我就一個一個給他都講了,不只談了這三個字什麼意思,也講了這三個字的演化過程。之後我還去他在岐阜縣合掌村的家中做客,我們圍在火盆邊交流。他比我大7歲,我們成了好朋友。

上觀新聞:您之後和青柳志郎先生還有聯繫嗎?

韓天衡:他對中國非常友好,有幾年還帶著兩三百個日本孩子到中國進行藝術交流。1988年,我們一起搞過書法作品展覽會。2015年,我請他到我們(韓天衡)美術館來,他帶了兒子和第三代來上海蔘訪。

上觀新聞:除了去日本,改革開放以來您還去過不少地方,有什麼讓您印象比較深的事情?

韓天衡:1989年,我去新加坡辦商業展,也就是可以出售我的字畫。在當地我聽到有人議論,你一箇中國書畫家,怎麼畫價可以賣得跟我們(新加坡人)一樣高呢?新加坡的人均工資是一個月四五千,我們才一百多塊錢。我當時沒有作任何表示。

後來,我就常拿這件事舉例說,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地位,都跟這個國家的地位是密切相關的。非洲那些國家,它的木雕藝術也不能講水平不高,也不能講沒有優秀藝術家,為什麼就很難進入國際主流市場?我想,沒有國家的富強,就沒有藝術家的價值。

上觀新聞:您對此深有體會。

韓天衡:是的。在1996年的時候,我就說未來中國藝術品會大漲。我拿吳昌碩先生的作品為例。他活到84歲,一輩子書畫篆刻加起來不會超過3萬件。這些作品一半在博物館、美術館,還有些在私人藏家手中,市面上流通的有5000多件就不得了。供遠遠小於求,怎麼會不貴呢?除非去造假字畫,否則名家的藝術品怎麼會不大漲?

推動中日民間交往走向更高層次

上觀新聞:您多次去日本進行交流訪問,如何看待敏感的中日關係?

韓天衡:一次我跟日本朋友說,我應該“感謝”你們日本人。原來1937年淞滬抗戰的時候,日本侵略者投下的炸彈把我父親在上海市區的產業都炸光了。我用詼諧的語氣告訴他,從此我們家從資產階級變成了無產階級,真是“家破人未亡”。

對方當然聽得懂我的意思,馬上站起來說,韓先生真的對不起,還給我鞠躬道歉。我就是想讓他們知道,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滅絕人寰的苦痛,我自己家裡就有這樣一段歷史。

我接觸下來感到,如果日本民族沒有受軍國主義的影響,那麼親華人士應該是主流,畢竟日本文化受中國的影響很深,因此,我們藝術家要做些促進兩國友好的事情。1995年,我訪問日本北九州時,遇到了上海白玉蘭獎得主、日本篆刻大家師村妙石先生。他對中國非常有感情,因此策劃了一個活動,中日藝術家每人寫一個大字,合起來就是“中日不再戰”,表達兩國民眾反對戰爭追求和平,提升中日友誼的呼聲。

上觀新聞:前些年中日關係發生了一些波折,這會影響中日文化交流嗎?

韓天衡:就我個人接觸來講,兩國交流確實比過去少了一些。

除了兩國政治原因外,我接觸下來感到日本人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30年前日本人來上海交流時,等於一個闊佬來到窮地方參觀,各種交流費用都由他出,感覺很不錯。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上海人的生活條件普遍提高,無論是我們去日本還是他們來上海,大家的感覺都在悄悄發生變化,有些時候日本人有點不適應。

上觀新聞:這說明繼續做好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韓天衡:一個藝術家不能老是思考自己的問題,更應該努力把自己放在城市、國家層面思考。上海搞藝術的人何止10萬、20萬,無論是去日本與對方打交道,還是日本朋友上門來跟你交流,這都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民間力量。民間交往工作就是聚沙成塔、滴水成河、集腋成裘,如果引導得好,能對兩國政治經濟關係產生正面作用。

雖然我們不一定會講日文,但翻譯不在的時候,中日藝術家之間可以進行“筆談”,因為日本藝術家都認識漢字。

上觀新聞:在這方面您有什麼打算?

韓天衡:2017年我們舉行了國際書法篆刻大賽,因為我在日本藝術屆朋友比較多,所以從那裡來的投稿超過1000件。今年,我們還要繼續加強同日本藝術界交流,打算在我們美術館舉行日本篆刻家學會作品展。

當然,憑我個人力量是不夠的。我在日本的學生也有10多個人,都是當地書法篆刻界、繪畫界比較活躍的人物。我想也要發揮這些人的民間交往作用,大家一起努力,推動中日民間交往走向更高層次。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