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撰文/趙立波

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六月中午,帝師翁同龢看到光緒“午正二駕出,餘急趨赴宮門,在道右磕頭。上回顧無言,臣亦黯然如夢,遂行。”《翁同龢日記》翁同龢看著被他從小帶大的學生光緒帝的冷漠表情後,至此師生幾十年的關係徹底決絕,一手被翁同龢教育長大的學生竟然如此冷漠,讓翁同龢恍然如夢。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翁同和

也就在前一天,翁同龢接到諭旨勒令退休回家的諭旨:“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欽此。”這位老師曾經是看著光緒長大的,可是翁同龢沒想到,這個孩子會這樣對他。

在翁同龢的教育下,進入青春期後的光緒,沒有懵懵懂懂的愛情,卻開始惦記其天下的萬民,在一篇文章中,他深情地寫到:“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心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這種文字的風格並非多麼出奇,甚至清代宮廷長大的皇子皇孫都能寫得出來。重要的是,這種宮廷思維、宮廷教育的文風已經生長進他的思維和血液。而他的老師翁同龢這是這一思維的生產者。

6歲開始,在慈禧的親自安排下,小光緒就開始了讀書啟蒙,“皇帝尚在沖齡,養正之功,端宜講求。”對於再度成為帝師的翁同龢,當接到慈禧的任命後竟然“涕泣失聲”,此前他悉心教導的同治帝在19歲時就因病離世,除了天資聰明外,學業並不算太過突出,再次成為帝師,讓他多少感到意外和壓力,認為慈禧“性極無恆,今日愛是人,翼日則恨之如毒。存心深,而衡人輒不得其當。”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慈禧畫像

三歲看到老,這個孩子雖然聰明,做事卻不見許多耐心,甚至很不聽話。翁同龢每天給小光緒的學習內容就是認字、聽講書、讀生書、背熟書。久了這個孩子便很不耐煩,有時乾脆閉口不讀,無論翁同龢如何勸,就是不予應答,甚至離開座位表示抗議。“嬉戲啼呼”,把翁同龢急的非常緊張,“如何如何”,“竭力斡旋”、“勉強對付”、“勉強遷就”、“無之如何”、“真惱人哉!”與其說翁同龢是他的帝師,不如說是他最早的“幼教”。在翁同龢悉心呵護下,小光緒逐漸長大起來。到了光緒八年(1882)以後,這種宮廷教育逐漸走上正軌,光緒開始迷戀上了讀書,每當宮中舉行節日、慶典時,都會按照慈禧愛好舉辦一些戲臺活動,而光緒卻對這些不感興趣,他經常是一個人在書房裡安靜的讀書寫字,並說:“鐘鼓雅音,此等皆鄭聲”,“隨從人皆願聽戲,餘不願也。”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翁同龢遺蹟

老師翁同龢不光是教她讀書寫字,在小光緒眼裡,還是宮中唯一的親人。在老師的影響下,早在光緒三年(1877)時,就常常說出讓周圍人感到一驚的言論。七歲那年,天氣久未落雪,一天看到宮外雪花漫天的時候,這個孩子興奮異常,跑到門口默默向上蒼表示感謝。太監害怕冷到,勸他回屋,小光緒氣憤地說:“你們真不懂我的心思,就像長沮、桀溺不理解孔子一樣!”也是這年,老師要回常熟掃墓,小光緒很捨不得離開老師,甚至低落到讀書不再出聲的地步。當翁同龢回來後,小光緒深情地說:“吾思汝久矣”,然後朗朗讀書,連太監都感嘆說:“久不聞此聲也。”與此同時,慈禧對這個孩子少有暖意,處處以極端嚴厲,動輒訓斥罰跪。一段時間裡,這個孩子被慈禧訓斥得“抑鬱”、“精神殊遜”,小皇帝“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這個孩子雖然小,卻自尊特別強,他多麼希望能夠得到眼前這個“親爸爸”愛憐之情和讚美,宮廷巨大的柵欄,把他變得越來越沒安全感,甚至發展到說話結結巴巴。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翁同龢書法

後世圍繞到底是慈禧還是光緒罷免翁同龢問題不斷展開討論,然而從現存資料和光緒對其師的決絕態度來看,罷黜翁同龢的人就是光緒本人,只不過慈禧未對此事持有立場而已。

從根本上來講,保守老邁的翁同龢已經難以跟進光緒的熱血改革步驟,而作為皇帝的老師與皇帝本就親密無比,在關鍵問題上難免敢於與光緒公開對立,甚至是嚴重衝突。光緒打算重用長期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又曾出使美、日、祕三國的張蔭桓時遭到了許多大臣的激烈反對。光緒不為所動,堅決要重用康有為這個老鄉,叫翁同龢出面“推重力保”,意圖掃清障礙。不料翁同龢卻不配合,就是不肯推薦張蔭桓,以至於和光緒進行長時間頂撞“臣據理力陳,不敢阿附也。語特長,不悉記。”以此可以想見,頂撞光緒的激烈程度。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戊戌六君子

另外一件事就是關於光緒如何會見外國使節使用的禮儀問題,光緒批准外國使臣的車馬可以直入禁門時,遭到翁同龢激烈反對。同年,德國亨利親訪問北京,光緒帝打算在毓慶宮接見,同時批准其成轎進入華東門,仍然受到翁同龢反對,以至於惹得光緒帝“盛怒”,逐條駁斥翁同龢的意見,並且借斥責剛毅為名發洩對翁同龢的強烈不滿。《翁同龢日記》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光緒帝

雖然師生有著超乎尋常的情誼,然而隨著光緒對革新的強烈期盼,這個守舊的老師再也難以成為他的支撐力量,甚至成了他的絆腳石。站在帝國的角度,亢進急於變革的光緒急於擺脫落後國家虛弱狀況,但是他要革新卻沒有太多支持和理解他的人,包括他的老師。從光緒的性格來看,小時候在慈禧面前乖乖的如同小貓,但是對身邊的太監們動不動就進行體罰,甚至自己親自動手,偏執性格曾被翁同龢形容為“聖性如此,令人恐懼”。作為帝師的翁同龢對這個學生依舊當做小孩子來看,如同長者關愛年輕人一般,凡事力求固態平穩,生怕一個過激舉動造成震盪。很大程度上,翁同龢對光緒的不斷勸言和反對變成了對光緒的掣肘。

光緒為何將始終支持恩師翁同龢逐回老家?只因二人身上有一道鴻溝

翁同龢故居

膠州事件發生後,光緒命翁同龢前往德國駐華公使館談判,但翁同龢堅決拒絕,第一次,翁說“此舉無益”,第二次,翁稱“未敢奉詔”翁抗辯的態度讓許多臣僚驚訝:“同任訝餘之憨”。最後恭親王奕訢進行斡旋,只好改派李鴻章和張蔭桓前往,對類似這樣的事情光緒一忍再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開缺翁同龢時“近來辦事多不允協”的緣故。然而,如果此事沒能經慈禧批准絕對不可能辦到,慈禧手中掌握一品大員的絕對任免權,更何況是大學士一類的高官。根據《清代起居注冊》和《德宗實錄》等史料記載,光緒和慈禧太后分別再紫禁城和頤和園兩處,光緒早朝之後需要去御和園給慈禧請安,翁同龢也趕去,慈禧還關心問翁同龢:“遠來飯否”且要翁同龢“且下去飯”。第二天,光緒便頒發將翁開缺回籍的上諭,顯然,正是這次光緒與慈禧的會晤,最終達成一致將這個已經不再順手的老師趕回老家,讓幾十年陪伴的翁同龢感覺“黯然如夢”,此後光緒在激進之中,逐漸走向了悲劇的路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