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魏徵知道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與其哀求還不如直言以對,只有闡述李建成之禍是沒有納他之言的後果,也表明了自己沒有遇到明主,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選擇留下這樣一個剛直的大臣,校正自己,更會忠心自己,更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人才的寬容呢?還是殺了他,顯示自己的小氣和不能善待人才的無知呢?李世民給歷史一個智慧的答卷,如若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魏徵知道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與其哀求還不如直言以對,只有闡述李建成之禍是沒有納他之言的後果,也表明了自己沒有遇到明主,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選擇留下這樣一個剛直的大臣,校正自己,更會忠心自己,更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人才的寬容呢?還是殺了他,顯示自己的小氣和不能善待人才的無知呢?李世民給歷史一個智慧的答卷,如若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就這樣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誕生了,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個剛直的“名門之後”是怎麼輔佐君王,堪稱帝師,勸諫君王,犯顏不退的良臣是怎麼運作的吧。

思想政治、仁義學說——富國安邦、理論諫帝

魏徵為人剛直,諫言,教導君主自然是鐵面無私了,但是再怎麼樣他面對的是君主,適當的是要留有餘地,這就要靠魏徵的智慧了,不但要教導,還要有招,有能力。

為什麼他進諫都直言不諱呢?他只為國家有一個好君主,這樣才能安民富國,而智慧的魏徵更用近義詞辨析告訴李世民,俺(我)就是一個剛直又不懂得避嫌的人,希望君主您要把我當作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不解,有什麼區別,徵答道:“能夠使自己獲得認可,使君主成為明君,社稷世代相襲子孫福祿無疆這就是良臣;使自己為君喪命,而使君主成為暴君,自己還留有美名,是為忠臣。這樣來說,他們可有著很大的區別。”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魏徵知道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與其哀求還不如直言以對,只有闡述李建成之禍是沒有納他之言的後果,也表明了自己沒有遇到明主,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選擇留下這樣一個剛直的大臣,校正自己,更會忠心自己,更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人才的寬容呢?還是殺了他,顯示自己的小氣和不能善待人才的無知呢?李世民給歷史一個智慧的答卷,如若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就這樣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誕生了,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個剛直的“名門之後”是怎麼輔佐君王,堪稱帝師,勸諫君王,犯顏不退的良臣是怎麼運作的吧。

思想政治、仁義學說——富國安邦、理論諫帝

魏徵為人剛直,諫言,教導君主自然是鐵面無私了,但是再怎麼樣他面對的是君主,適當的是要留有餘地,這就要靠魏徵的智慧了,不但要教導,還要有招,有能力。

為什麼他進諫都直言不諱呢?他只為國家有一個好君主,這樣才能安民富國,而智慧的魏徵更用近義詞辨析告訴李世民,俺(我)就是一個剛直又不懂得避嫌的人,希望君主您要把我當作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不解,有什麼區別,徵答道:“能夠使自己獲得認可,使君主成為明君,社稷世代相襲子孫福祿無疆這就是良臣;使自己為君喪命,而使君主成為暴君,自己還留有美名,是為忠臣。這樣來說,他們可有著很大的區別。”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用這樣的理論辯言君主,真是高招,這就是告訴君主我就是這樣一個良臣,只會勸導君主,直言面諫,自己鋪好後路,不但解釋自己諫言的目的,還給太宗難題,你是要有一個忠臣亡國,還是要一個良臣富國呢?可見魏徵之明。

所以良臣魏徵一生諫言無數,對於治國思想有著自己的看法,魏徵尊崇封建儒家思想,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他認為治理國家,改變風氣,不是靠嚴厲的刑罰和法律,而是要靠仁義,這才是智慧的君主所為,他說:“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並且用駕車做比,如果馬匹在盡力狂奔的時候馬鞭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駕車的人卻不能沒有馬鞭,就是說如果人們的行為都是合法的,那麼刑法去懲罰誰呢?但是他們又是不能少的,因為它是國家的權衡,是要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的,是一個時代的準繩。那麼要做到駕車不用鞭子,就要打好底子,就要在執法的時候做到“志存公道,人有所犯在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這一點對君主來說尤其重要。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魏徵知道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與其哀求還不如直言以對,只有闡述李建成之禍是沒有納他之言的後果,也表明了自己沒有遇到明主,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選擇留下這樣一個剛直的大臣,校正自己,更會忠心自己,更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人才的寬容呢?還是殺了他,顯示自己的小氣和不能善待人才的無知呢?李世民給歷史一個智慧的答卷,如若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就這樣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誕生了,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個剛直的“名門之後”是怎麼輔佐君王,堪稱帝師,勸諫君王,犯顏不退的良臣是怎麼運作的吧。

思想政治、仁義學說——富國安邦、理論諫帝

魏徵為人剛直,諫言,教導君主自然是鐵面無私了,但是再怎麼樣他面對的是君主,適當的是要留有餘地,這就要靠魏徵的智慧了,不但要教導,還要有招,有能力。

為什麼他進諫都直言不諱呢?他只為國家有一個好君主,這樣才能安民富國,而智慧的魏徵更用近義詞辨析告訴李世民,俺(我)就是一個剛直又不懂得避嫌的人,希望君主您要把我當作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不解,有什麼區別,徵答道:“能夠使自己獲得認可,使君主成為明君,社稷世代相襲子孫福祿無疆這就是良臣;使自己為君喪命,而使君主成為暴君,自己還留有美名,是為忠臣。這樣來說,他們可有著很大的區別。”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用這樣的理論辯言君主,真是高招,這就是告訴君主我就是這樣一個良臣,只會勸導君主,直言面諫,自己鋪好後路,不但解釋自己諫言的目的,還給太宗難題,你是要有一個忠臣亡國,還是要一個良臣富國呢?可見魏徵之明。

所以良臣魏徵一生諫言無數,對於治國思想有著自己的看法,魏徵尊崇封建儒家思想,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他認為治理國家,改變風氣,不是靠嚴厲的刑罰和法律,而是要靠仁義,這才是智慧的君主所為,他說:“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並且用駕車做比,如果馬匹在盡力狂奔的時候馬鞭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駕車的人卻不能沒有馬鞭,就是說如果人們的行為都是合法的,那麼刑法去懲罰誰呢?但是他們又是不能少的,因為它是國家的權衡,是要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的,是一個時代的準繩。那麼要做到駕車不用鞭子,就要打好底子,就要在執法的時候做到“志存公道,人有所犯在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這一點對君主來說尤其重要。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這就是他的思想,就像老子的無為而治,真的達到了一個境界,就是每個人都自己遵守社會秩序,那麼法律懲罰就沒有用了,但是要建立這樣的秩序首先要用它們去規範,只有正義執法,以德愛民,才能讓人民自己去正視規範自己的行為。

所以在進諫時,他總是對唐太宗說,您要率先嚴格遵守法律,依法治理督促臣下,在聽訟理獄方面,他特別強調“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做到“求實”,而不“飾實”,這是為了保證不發生冤案的一個重要途徑,以防官吏弄虛作假,舞弊亂報的關鍵。

他就是這樣一個剛直守法的諫臣,這樣一個可以直面帝王,為國為家直言表述的臣子,更是一個屢出奇招,教導君主的好帝師,也許現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不知道是現在的人太懦弱還是剛直言語這種話難以啟齒,還是社會需要我們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否則就得離開這個社會圈子。

"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幾次易主、巧言化解——奮身抗辯、終輔太宗

人們常說英雄不論出處,前面說的伊尹是奴隸出身,卻成為了商朝的賢相,君主的老師;乞丐皇帝朱元璋,一聽就知道是什麼出身,可是他一樣一統天下,建立明朝;所以說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出身對你的現在是有一定影響的,關鍵是你怎麼去面對,怎麼從自身修煉來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出生在580年,父親是北齊的留守令,再怎麼說也是能跟名門望族沾上邊的,可是誰讓他命運坎坷呢?經歷了北周滅北齊,後北周又被隋朝所滅的朝代更替,不知道是歷史不小心犯了個錯誤還是在考驗我們這位未來的剛直帝師,硬是把一個算得上北齊望族之後的魏徵變成了活生生的寒門,所以朝代的變更對他的影響相當深遠,他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深切感悟。但是也正是這樣的朝代變更,讓他不斷地磨鍊著自己。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張翼德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因為他曾經二次易主,關鍵是易主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最終殺了此二人原來他為了追求權勢和名利先後認了兩個義父,第一次拜丁原為義父,第二次拜董卓為義父,但最終都弒父,第一次為名利權勢殺,第二次為女人殺。而他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而現在說的魏徵卻在不自主和主動情況下換了五次主人,同樣是易主,不同的是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結局。而魏徵最後卻是備受讚譽的。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魏徵首先是投奔了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後又跟從瓦崗寨的首領李密,再後來又跟著李密效力於李淵,可惜仕途坎坷,後又被俘,為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效力,這個首領兵敗後他則在李建成身邊輔佐,最後輔佐李世民,從此穩定下來一展抱負。魏徵也是承擔一定壓力的,肯定是要有嘲笑譏諷他的人,畢竟唐太宗的賢臣能將很多,而他們大多都是名門望族,終服侍一主,更何況魏徵曾經獻計要李建成早些下手除了李世民,這一切雖然會給魏徵一定影響,但是不足以改變他的志向和原則,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次他算是玩完了,可是沒有想到在李世民質問他破壞兄弟感情的時候,他依然不卑不亢,慨說道,當初皇太子若聽我之言,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呀!到這裡大家更肯定魏徵是沒命回家了,出乎意料的是面對這樣不知悔過的魏徵,唐太宗居然還重用了他。這就是魏徵的高明,李世民的偉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因為魏徵知道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與其哀求還不如直言以對,只有闡述李建成之禍是沒有納他之言的後果,也表明了自己沒有遇到明主,如果你是唐太宗你會選擇留下這樣一個剛直的大臣,校正自己,更會忠心自己,更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人才的寬容呢?還是殺了他,顯示自己的小氣和不能善待人才的無知呢?李世民給歷史一個智慧的答卷,如若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其實魏徵就是在賭,在此之前他不瞭解李世民,那麼他只能賭一把,要麼哀求跟隨,要麼直言抗辯,最後他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他押對寶了。他這是欲擒故縱之計,既然已經沒有退路,那就大膽說出實情,也許還能給自己搏個前程,否則就什麼都沒了。果真是見事拆招,自己的命就只能靠著這點智慧保住了,不但是勇氣,更是智慧。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就這樣歷史上有名的諫臣誕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誕生了,接下來就一起看看這個剛直的“名門之後”是怎麼輔佐君王,堪稱帝師,勸諫君王,犯顏不退的良臣是怎麼運作的吧。

思想政治、仁義學說——富國安邦、理論諫帝

魏徵為人剛直,諫言,教導君主自然是鐵面無私了,但是再怎麼樣他面對的是君主,適當的是要留有餘地,這就要靠魏徵的智慧了,不但要教導,還要有招,有能力。

為什麼他進諫都直言不諱呢?他只為國家有一個好君主,這樣才能安民富國,而智慧的魏徵更用近義詞辨析告訴李世民,俺(我)就是一個剛直又不懂得避嫌的人,希望君主您要把我當作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不解,有什麼區別,徵答道:“能夠使自己獲得認可,使君主成為明君,社稷世代相襲子孫福祿無疆這就是良臣;使自己為君喪命,而使君主成為暴君,自己還留有美名,是為忠臣。這樣來說,他們可有著很大的區別。”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用這樣的理論辯言君主,真是高招,這就是告訴君主我就是這樣一個良臣,只會勸導君主,直言面諫,自己鋪好後路,不但解釋自己諫言的目的,還給太宗難題,你是要有一個忠臣亡國,還是要一個良臣富國呢?可見魏徵之明。

所以良臣魏徵一生諫言無數,對於治國思想有著自己的看法,魏徵尊崇封建儒家思想,強調“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他認為治理國家,改變風氣,不是靠嚴厲的刑罰和法律,而是要靠仁義,這才是智慧的君主所為,他說:“仁義,理之本也;刑罰,理之末也”。並且用駕車做比,如果馬匹在盡力狂奔的時候馬鞭是起不到作用的,但是駕車的人卻不能沒有馬鞭,就是說如果人們的行為都是合法的,那麼刑法去懲罰誰呢?但是他們又是不能少的,因為它是國家的權衡,是要起到“定輕重”、“正曲直”的作用的,是一個時代的準繩。那麼要做到駕車不用鞭子,就要打好底子,就要在執法的時候做到“志存公道,人有所犯在於法”,而決不可“申屈在乎好惡,輕重由乎喜怒”,否則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訟息”。這一點對君主來說尤其重要。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這就是他的思想,就像老子的無為而治,真的達到了一個境界,就是每個人都自己遵守社會秩序,那麼法律懲罰就沒有用了,但是要建立這樣的秩序首先要用它們去規範,只有正義執法,以德愛民,才能讓人民自己去正視規範自己的行為。

所以在進諫時,他總是對唐太宗說,您要率先嚴格遵守法律,依法治理督促臣下,在聽訟理獄方面,他特別強調“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主”,做到“求實”,而不“飾實”,這是為了保證不發生冤案的一個重要途徑,以防官吏弄虛作假,舞弊亂報的關鍵。

他就是這樣一個剛直守法的諫臣,這樣一個可以直面帝王,為國為家直言表述的臣子,更是一個屢出奇招,教導君主的好帝師,也許現在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不知道是現在的人太懦弱還是剛直言語這種話難以啟齒,還是社會需要我們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否則就得離開這個社會圈子。

歷史已經證明出身不能決定你的將來,魏徵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看來魏徵是生對了年代,幸好在那麼一個年代,皇帝清明,能夠接受他的諫言,不管多麼觸怒帝王的語言都能接受,因為他知道是為自己好,為國家好,看來這個皇帝是好教的,否則現在就不會有這麼讓人興奮和借鑑的歷史給後人觀摩、品評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