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崩,次子元恪登基,史稱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北魏在元恪的帶領下,他堅持了父親拓跋宏的全面漢化政策。強大的北魏盛極而衰,自此天下無鮮卑。

福兮?禍兮?——次子元恪的血淚帝王路

佛系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公元483年,拓跋宏的次子元恪出生,母親為後被追尊為文昭皇后高照容。按照北魏一朝之前均為長子繼位的傳統,元恪註定只可能成為一個“王”,帝王之位與他無緣。

不過,此時的元恪依然是幸福的。就僅僅因為比大哥元恂晚生幾個月,元恪躲過了北魏的“子貴母死”的制度,才能夠在親生母親高照容陪伴下,度過了一個幸福、完整的童年。

元恪的母親高照容崇佛,龍門石窟留下一副《文昭皇后禮佛圖》的浮雕,據說就是對高照容禮佛的記錄。而且,身為次子,元恪恐怕也沒有存過多爭權奪利的心思,這一切對元恪的性格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魏書》記載元恪幼年就有寬闊的胸懷,生性節儉樸素,喜怒不形於色;而且元恪在外表上更是風度翩翩、容貌俊美。這一切被父親拓跋宏看在眼裡,非常欣賞。然而,元恪幸福平靜的生活在公元497年被徹底打破了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張旗鼓的啟動了北魏的全面漢化。在拓跋宏的力主之下,雖然朝堂之上的思路是統一的,但在朝堂之下反對全面漢化的舊貴族勢力也是暗流湧動。非常不幸的是,反對漢化的太子元恂成為了那隻“出頭鳥”。

公元496年12月,北魏皇室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元恂因反對漢化,被拓跋宏廢太子位,貶為庶人。我們不知道拓跋宏此舉只是為了震懾,還是真心廢太子。但是公元497年,又發生了兩件大事。先是有人告發廢太子元恂圖謀造反,被拓跋宏賜死;再之後,次子元恪被立為太子。

太子,國之儲君,不出意外的話,元恪將成為下一任北魏皇帝。這是一個千年來無數人願為之付出任何代價的工作,而元恪就這樣輕易的得到了。他高興嗎?不!

就在元恪被立為太子的公元497年同年,史書記載了他的親生母親在汲郡暴斃。汲郡在地理位置上正好是在北魏舊都平城與新都洛陽的中間位置,所以高照容大概就是在從平城趕往洛陽的途中死去的。

《魏書》中稱,高照容可能是被馮潤派人所殺,原因是她想收養元恪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確忽略了此時的元恪已經14歲了,或許可以認可馮潤,但絕對不可能認可自己的殺母仇人。更重要的是,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根本無需暗殺,借制度就可以逼殺高照容。

因此,真正殺死高照容的,可能正是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基本都是在太子出生不足一年後就將母親殺死,但除了兩個人:一個是拓跋晃,他在十幾歲時母親被賜死,終日以淚洗面,最終不及登基憂慮而死;另一個就是元恪。

歷史沒有記錄元恪在母親高照容去世後,是否與父親作對,只記錄了他每三天就會花大量時間拜祭母親,直至他登上帝位,直接廢除了“子貴母死”的制度

佛系皇帝元恪:漢化!漢化!——天下自此無鮮卑

佛系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元恪繼位。此時的北魏,實施全面漢化的時間滿打滿算還不足9年。改變一個民族的個性需要多少時間?恐怕很難有答案,但有一點後世的我們是可以確定的——9年時間肯定不夠。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能夠得到無數後世史家的讚譽,根本上是離不開元恪的持續推動的。

公元501年正月,在經歷了一年多六大臣輔政時期之後,元恪親政。9月元恪下令大舉擴建京城洛陽,拒絕舊鮮卑貴族遷回故里的要求,徹底將北魏的根紮在洛陽。

從根本上來說,元恪後續的一系列漢化政策,都是拓跋宏漢化改革的延續和鞏固。在史書之中,關於元恪與北魏前代皇帝記載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再也看不到民族差異了,卻再次看到了無數我們熟悉的可怕問題。已成為中原王朝的北魏將盛極而衰。

自此天下無鮮卑。

天災、饑荒、戰爭、各國來朝——當北魏皇帝失去了“雙腿”

佛系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在閱讀《魏書》之時,有一個讓小編我特別迷惑的地方。拓跋宏和元恪作為前後兩代皇帝,拓跋宏在世時,一會遷都、一會禁胡服胡語,反正就是各種“搞事情”,但整個史書記錄中,卻基本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副天下太平的景象,而自元恪登基之後,整個北魏的畫風完全變了。

在元恪的世界裡,我們很難找到除了堅持漢化以外的特別之處,相反其中記錄了元恪在位16年間大量的天災、饑荒、戰爭,之後就是大篇幅的各國來朝。

先說天災、饑荒。能夠被記錄在史書上的天災、饑荒絕對不會是小規模的,但從元恪登基那一刻開始整個北魏就沒有停過。由於記錄太頻繁,甚至讓我懷疑這些天災與饑荒是否其實是人禍。元恪的漢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拓跋宏加強皇族實力的方針,開始大量依託士大夫集團,此時的北魏已開始走向門閥政治的道路。

再說戰爭。這是唯一可供元恪自吹一下的成績,恐怕也是為什麼他後來被尊諡號“宣武”的原因。元恪在位之時,正式南朝齊與南朝梁交替之時,於是不少南朝舊將投向北魏,北魏也乘機發起戰爭,吞併了原在南朝控制之中的四川。

最後就是各國來朝。這裡恐怕就多隻是彰顯北魏是大國的政治意義了,具體經濟利益有多少就不知道了。反正《魏書》沒有記錄下高麗、于闐國、疏勒、罽賓、婆羅捺、烏萇、阿喻陀、羅婆、不侖、 陀拔羅、弗波女提、斯羅、噠舍、伏耆奚那太、羅般、烏稽、悉萬斤、朱居般、訶盤陀、撥斤、厭味、朱沴洛、南天竺、持沙那斯頭這些國家到底進貢來多少寶貝或什麼寶貝。但以元恪的崇佛,可能是來交流佛法?

另外,還有一點。北魏前代皇帝都是閒不住的主,幾乎每個人都不停的在全國巡查、瞭解民間疾苦,或者帶兵四處征戰,用雙腳丈量著自己的國家。而到元恪這裡,一屁股坐在洛陽的皇帝寶座上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洛陽。

當北魏皇帝失去了“雙腿”,他們將不再瞭解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也已開始離他們遠去。

元恪的佛國——北朝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寺

佛系皇帝?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江南春》,短短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借南朝梁侍佛誤國暗喻晚唐。“四百八十寺”這個虛數雖美,但杜牧的想象力恐怕還是有待提高的。根據《魏書》記載,更早的北魏元恪時期,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廟,就已共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駕崩,終年33歲。

後世史家對元恪的評價多趨於正面,但更多集中於對他私德方面的好評,大概與他對後世兩大主流文化漢學、佛學的發展有功的原因吧!但客觀來說,元恪對於自己的民族和國家來說可能不是功臣,反是罪人。鮮卑這個民族正是在他手上徹底被消亡,而他的北魏也開始走上下坡路,將為世人帶來更大的災難。

PS.一定會有童鞋說,元恪之後還有鮮卑啊!隋文帝楊堅還有個鮮卑姓“普六茹”呢!沒錯,可之後的鮮卑更多已是一種血統符號了,就民族性上基本已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