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效忠的皇帝在統一北方後有哪些不光彩的事

魏太武帝 花木蘭 崔浩 北魏 趣歷史 2017-05-03

民族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他效忠的皇帝就是北魏的拓跋燾。拓跋燾是北魏的第三任皇帝,魏明元帝拓拔嗣的長子,在位時間為423年——452年,共29年。422年,拓跋燾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自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十二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燾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崔浩等,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拓跋燾善於使用騎兵,親率大軍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伐柔然、討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拓跋燾在位期間,從431年到439年的九年中,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統一北方。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在統一北方後有哪些不光彩的事

網絡配圖

拓跋燾滅北涼後,在軍事上一直沒有停止過行動。445年,他帶兵平滅盧水胡人蓋吳;446年,拓跋燾發軍進攻南朝兗、青、冀三州,大肆殺掠;448年,又派大軍攻伐西域,滅焉耆等部;449年,趁柔然可汗新喪,拓跋燾又出三路大軍因喪伐人;450年初,北魏又發十萬鐵騎攻宋國,攻城陷敵,殺傷無數平民百姓。至此,拓跋燾攻殺征討似乎已經成癮,狂熱地迷信軍事征服。

族誅漢族大臣崔浩

450年,南朝宋國皇帝劉義隆自以為元嘉盛世近三十年,國力空前,大舉北伐,揭開魏宋第三次南北大戰的序幕。戰爭爆發前,太武帝剛剛族滅了漢族大臣崔浩。說起這位崔浩,是最令人嘆惋的一位知識分子。此人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太武三帝,無論是平定北方諸國還是對南朝作戰,崔浩的謀策都對北魏軍隊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崔浩其人,纖妍潔白,長相如美貌婦人,生性敏達,常以張良自比。平涼大勝後,太武帝在一次盛大宴會上手拉崔浩,向沮渠蒙遜的使者說:“所說的崔公,就是眼前這位。才略之美,當今無比。朕幹任何事情一定先徵詢崔公的意見,成敗在胸,沒有一點不符之處。”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在統一北方後有哪些不光彩的事

累積功勳,崔浩官至司徒。就這樣一個善於謀略的大家,卻不善自謀。他自己篤信道教,就諷喻太武帝滅佛。拓跋燾言聽計從,尋個機會在全國大殺和尚,毀滅佛寺,成為滅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當時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計其數,崔浩此舉得罪了一大批鮮卑貴族。

崔浩主修國史時,又直書其原,不避忌諱,內容涉及魏王朝先輩許多同族殺戮、荒暴淫亂的史實。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國史銘刻於石碑上,費銀三百萬,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內容萬代流傳。

鮮卑貴族、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紛紛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燾怒不可遏,這位還未完全開化的胡人武夫,畢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堅大帝,他不僅盡誅崔浩全族,又族誅與崔浩有姻親關係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臨刑之前,崔浩被囚於城南木籠之內,兵士數十人在臺上嗷嗷大叫在他腦袋上小便,如此精明的文人謀士,受盡侮辱。這種遭遇,為幾千年文人功臣所未遇,以至於寫《魏書》的魏收發此感慨:

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也。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北魏皇帝從道武帝開始就喜歡整族誅殺對手或者臣下,他攻克燕國都城中山後,就把出主意殺害弟弟拓跋觚的程同、傅高霸等人夷五族,用大刀慢慢挫死;討伐劉衛辰勝利後,把衛辰宗室五千多人全都弄死並扔進黃河。到太武帝時代,則更“發揚光大”,對魏國最有大功的崔浩竟連姻親都殺絕,慘絕人寰!而後到了北齊高洋滅魏後,魏國皇族幾千人全被誅殺無遺,大概也是他們先輩好殺的報應吧!後世研究北魏史的專家,無不對崔浩被誅一事深加推究,以為此事件是北魏上層統治階級內部“胡漢矛盾和鬥爭的結果”。

花木蘭效忠的皇帝在統一北方後有哪些不光彩的事

確實,崔浩掌權後,“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提高了漢人高門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鮮卑勳貴的跋扈。但是,從本質上講,崔浩的所有行動皆是服務於北魏皇權統治,只是在後期因一直受太武帝寵信而“得意忘形”,最終竟敢於和太子爭任官員,“校勝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雖有如許“閃失”,筆者認為,拓跋燾也不是一直深思熟慮地想殺掉作為“漢族”的崔浩。一向以來認為太武帝殺崔浩是鮮卑貴族報復漢族的種族矛盾的暴發的看法是化簡為繁,小題大做。

太武帝晚年,征伐四克,已經感覺自己就是萬能的天下大帝。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喜怒無常,想殺誰就殺誰,想把誰族誅就把誰族誅,真是處於喪心病狂的狀態。崔浩倒黴,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國史“暴揚國惡”,一怒之下,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殘暴、令人髮指之舉。

從某種意義上說,崔浩是最後一位敢於直書國史的人物,從那以後,後來的史臣們出於種種考慮,都是本著“為尊者諱”的態度撰寫史書,無一敢直書帝王其人其事。

對於崔浩,歷史學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此位北魏朝中的漢族大臣一直處心積慮地心存華夏,密圖光復:

其一,神瑞二年,明元帝想遷都於鄴城,崔浩力止,可能是不想讓北朝蠻族入居中華舊地,遺害當地漢民;

其二,劉裕伐後秦,明元帝想出兵,崔浩竭力勸止,也是出於偏袒漢族軍隊的“私心”;

其三,明元帝立儲君,崔浩力主立拓跋燾,正因為其生母是漢人,希望這個“漢種”日後為君對漢人有利。殊不料,此人長大後完全百分百的鮮卑脾性,且殘暴好殺;

其四,明元帝和太武帝北伐夷狄蠻族,崔浩無不全力支持,一旦有南征之意,崔浩總是反對,“實為中國計也”。

其五,拓跋燾攻赫連夏國,連天風雨,士卒飢渴,崔浩力勸猛攻,實際上是希望魏國大敗,但是拓跋燾神武,總能反敗為勝;

其六,拓跋燾準備攻伐北涼沮渠氏,崔浩引用漢書的內容說明當地一直水草茂盛,但是自漢以後,多少年過去,水道不可能不改,兼之路途遙遠,耗費巨大,勝敗不定,可能崔浩原意也是希望北魏兵敗;

等等,以上種種,也是後人揣測,筆者雖然覺得有一定道理,卻不敢妄信,只希望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判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