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易守難攻的安邑,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魏惠王為何作此決策

魏惠王 韓國 戰國時期 齊威王 太行山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2018-12-17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土主要分成東西兩部分,在地圖上看,像一個褲衩。東部就是河內和大梁一帶,西部是河西、河東等地。兩片國土之間就靠著上黨的一線孔道相連。魏國的這個版圖,如果趙國跟韓國聯手,攻克了魏國的上黨,那麼魏國就會被一分為二。

放棄易守難攻的安邑,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魏惠王為何作此決策

魏罃和魏緩互相爭立,趙、韓聯合伐魏,濁澤之戰本是削弱魏國的一個大好時機。可惜最終因為趙國跟韓國的分歧,導致聯軍不攻自破,魏國免於分裂。而在濁澤之戰之前,秦獻公剛即位的時候,秦國開始遷都到櫟陽,櫟陽可以說完全就是為了戰爭而修建的,秦以櫟陽為根基,決心和魏國爭奪河西之地。這時候的秦國,在諸侯之中名聲地位還不是那麼顯著,直到周顯王三年,秦軍在洛陰大破韓、魏聯軍,接著又深入河東,在石門斬首魏軍六萬。此戰之後,秦國開始在諸侯之間的地位大大的提高起來。周顯王六年,秦軍進攻魏國的少粱,因為趙國的救援,秦國退兵;周顯王七年,秦軍趁著魏軍大破趙、韓聯軍,三晉大戰的機會進攻魏國的河西郡。在少粱,秦軍大敗魏軍,奪取繁龐。

魏國的東部是老牌強國齊國,在周顯王元年的時候,齊國就奪取了魏國的觀,而且還迫使泗上的那些小國入朝於齊,公然要和魏國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這樣一來,東方有齊國,西方有秦國,而魏國的國都是在太行以西的安邑,無暇兼顧兩邊。於是,魏惠王決定遷都到東部,避開秦國,專心對付齊國。於是,魏國遷都到了大梁。

放棄易守難攻的安邑,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魏惠王為何作此決策

魏國遷都大梁之後,大梁地處中原腹地,可以直接威脅到趙國的邯鄲跟韓國的鄭。於是,魏惠王用軍事加上外交的手段逼迫趙國、韓國和魏國結盟。同時還和趙、韓二國大肆交換土地。韓國被迫把突入魏國的平丘、戶牗……送給了魏國,這樣一來魏國在東部的土地基本上就連成一片了。正當魏國想用上黨換韓國的南陽、三川一帶土地的時候,被楚、趙聯合反對而作罷了。如果魏國用上黨換了韓國的南陽、三川,那麼魏國就可以把東西連城一片。這樣的魏國可以直接威脅到楚國的方城,韓國得到上黨也會威脅到北方的趙國。

放棄易守難攻的安邑,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魏惠王為何作此決策

​魏惠王遷都大梁的第二年就開始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並且沿用吳起的“武卒制”建立了一支二十萬人的精銳部隊。這時候的魏國可以說仍舊是中原的霸主。但是這段時期各個國家相繼實行變法,尤其是秦孝公跟齊威王,兩國逐漸有趕超魏國的勢頭。魏國早期變法積累下的優勢已經沒有那麼大了。這時候的齊國、秦國已經成為東西的兩個大國,可以和魏國分庭抗禮了。

放棄易守難攻的安邑,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魏惠王為何作此決策

隨著各大國變法的實行,導致大國的實力飛速增長。魏國遷都大梁的弊病也逐漸顯露出來。魏國舊都安邑,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勝在易守難攻。而新都大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防禦條件遠遠不如安邑。作為一國之都,可以被敵人長驅直入,結果可想而知。後來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魏國都是以齊軍威脅大梁被迫撤軍,遭到失敗,魏國也因此由盛轉衰。

相關推薦

推薦中...